⑴ 北冰洋的海洋资源有哪些
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在1650年将大熊星座正对着的海洋划成了独立的海洋,并将其称作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往被的海洋,因为这个地区的气候严寒,海洋表面常年覆盖着冰层,所以人们经常将其称为北冰洋。
1.概况
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在1650年将大熊星座正对着的海洋划成了独立的海洋,并将其称作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往被的海洋,因为这个地区的气候严寒,海洋表面常年覆盖着冰层,所以人们经常将其称为北冰洋。
北冰洋的形成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底的过程最早起源于古生代晚起,但是它的形成时期却是在新生代实现的。
北冰洋的以地球的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从而产生了北冰洋的海盆。现在在北冰洋中所发现的北冰洋的“中脊”,也就是产生北冰洋洋底地壳的中心线。北冰洋出处在不断的扩张运动中,而且在北冰洋的生成期间,它不仅只是进行过一次扩张。
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北冰洋的面积是1310平方千米,是地球海洋中最小,同时也是最浅的海洋,它的总面积约是太平洋面积的十分之一,是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1%。
北冰洋处于半封闭状态,因为它被陆地所包围着。它是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的巴芬湾连接,以狭窄的白令海峡连接着太平洋,通过冰岛——法罗海槛和汤姆逊海岭同大西洋分隔开来。
北冰洋的平均深度约为1200米,在北冰洋中最深点就是南森海盆。北冰洋的海盆可以分为欧亚海盆和美亚海盆,欧亚海盆被一条从大西洋延伸过来的南森海底山脉分为南森海盆和非拉姆海盆。美亚海盆被阿尔法山脉分为马卡罗夫海盆和加拿大海北冰洋上空盆。
由于北冰洋独特的气候条件,因此,可以将北冰洋的海水分为三层:表层200公尺,由于降水和冰冻等因素,大洋表层的温度变化比较大,高温和低温之间相差4℃;中层200公尺~900公尺,在中层之间有大西洋流入的海水,温度在1℃~3℃之间;底层的温度最低,在0℃以下。
因为在北冰洋的海平面覆盖着的冰层反射的阳光,海水的温度也比较低,所以北冰洋的浮游生物只有其他海洋的十分之一。在北冰洋生活的鱼类只有北极鲑和北极鳕,哺乳动物有海豹和各种鲸鱼,栖息在陆地上的有北极熊和北极狐。这些动物都是生活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的狩猎的对象。
地理特点
根据北冰洋的自然的地理特点,北冰洋可以被划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属于北极海区的海峡有:喀啦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于北欧海区的海峡有: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
在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极地区,它主要包括北冰洋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的许多岛屿。北极地区分布着几十种不同的民族,但分布最广的就是因纽特人。
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北冰洋地区的大陆和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的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北冰洋的陆棚很发达,最宽的在1200千米以上。
北冰洋的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的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极洲的格陵兰岛北岸。在北冰洋,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米~2000米,但也有个别的峰顶距水面仅有900多米。在北冰洋地区经常会有火山和地震活动。在北欧海区的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岛海最深,最深可达5.527米。
北冰洋的气候非常的寒冷,海洋表面常年被一层厚厚的冰所覆盖。在北极地区海区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可达零下20℃到零下40℃,即使是在暖季,气温也只是在8℃以下。北冰洋的降水量特别的少,年平均降水量仅是75毫米~200毫米,但是格陵兰海的降水量相对要高一些,可达到500毫米。
在北欧海区,寒季经常会有暴风,因为经常受到北冰洋暖流的影响,水温和气温都较高,降水也比较多,洋面结冰的情况还不是很严重;在暖季的时候,在海平面上经常会雾,有的时候甚至是几天几夜都是大雾不断。在北极海区,滨海地带的水面全年的变动很大,从1.5℃到8℃不等。北欧海区的水面全年都在2℃~12℃之间。
洋流
北冰洋的洋流系统是由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而格陵兰岛南下的洋流,在地理学上被称为拉布拉多寒流。
冰盖与冰川
由于北冰洋的气候寒冷,它最大的水文最大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就只有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的影响,常年不受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度可达数百米。
极光
许多的探险家经常去北极点探险,因为那里每年近六个月都是黑夜,在这段时间,空中经常会有光彩夺目的激光出现。极光一般都是呈带状、弧状或者是放射状,极光最好的观测点就是北纬70°附近。相反,在北极点附近,除了漫长的黑夜则是白昼。
3.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
在北冰洋的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而和天然气,沿海岸地区的则有丰富的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比如:在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所以说北冰洋是一个矿物质非常丰富的“宝地”。
世界上的丰富的石油资源在中东地区分布的比较多,但是,北冰洋海域也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科学家们在北冰洋的海底发现了锰结核,主要是在巴伦支海、白海和喀啦海海底。美国曾经以低价购买了阿拉斯加,现在已经在该海域的北海湾进行石油开采。虽然北冰洋的气温比较低,但是有暖流汇入的海域也是北冰洋重要的渔场,如:巴伦支海。
海洋生物
海象
海象别名海马,是海洋中除了鲸类以外最大的哺乳动物。头部扁平,嘴巴短而阔,鼻子粗大,上犬齿形成长达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雄雌皆很大,每只4公斤以上。
虽然北极地区的非常的寒冷,但是,那里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还有分布有茂密的藻类。海洋里动物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除此之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4.交通运输
北冰洋联系的亚、欧、美三个大洲的最短的航线,所以说,北冰洋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目前,在北冰洋地区已经有了自己的固定的航海线和航空线,主要的航线有从摩尔曼斯克至海参崴的北冰洋航线和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维克和伦敦航线。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进入北冰洋就需要乘坐破冰船进入大洋内。世界上惟一的一艘以商业性质运营的核动力破冰船就是俄罗斯的“五十年胜利号”。它有巨大的重量和动能,行驶起来很容易就能在洋面上开辟出一道路来,而且乘坐起来也不像南极那些小型的破冰船一样非常的颠簸,它是非常的平稳和舒适的。
俄罗斯北冰洋底插旗引发北极科考热
俄罗斯北极考察团在2007年的时候,在北极点附近成功的下潜了两艘微型的潜艇,并将俄罗斯的国旗插在了北极点下的海床上。以此来证明了俄罗斯国家对该海域的拥有权。
潜艇返回比下潜更困难
俄罗斯北极考察团中的一位考察专家说“由于潜艇所能供应的氧气是有限的,他们必须在潜下之后立即返回,如果在返回过程中潜艇被海洋的冰层卡住,他们就无法找到他们下潜的通道,他们也会面临着危险。”所以,在潜艇在海底停留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他们就立即返回了。
⑵ 海洋资源是如何分布的
海洋地理基本知识
红树林是宝贵的海洋资源
按地貌形态与水文的特征,海洋可以分为海与洋两部分,海与洋连接处并无明显的界限,所以常统称为海洋。海洋不只是代表一个地区,还代表着一个空间,可以自上而下被划分为4个部分:表层水、水体、海床和底土,整个区域都是海洋资源的赋存环境。
(1)海洋的面积、深度和分布
地球表面的面积大约为5.1×108千米2,海洋的面积为3.61×108千米2,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尽管海洋面积占的比例很大,但海水只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层薄膜。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95米,仅相当于地球半径的1/1,600,海洋的体积约为13.7×108千米3,相当于地球总体积的1/800。海水的总质量约为13.7×1017吨,占地球总水量的97.2%。
以赤道为标准,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北半球海洋占其地表总面积的60.7%,南半球海洋占其地表总面积的80.9%。
(2)海洋地理单元划分和特征
海洋由洋、海、海湾和海峡等几部分组成,主要部分为洋,其余可视为附属部分。
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并具有独立的海流、潮汐、温度、盐度和密度的体系,不受大陆影响的水域称为洋。大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3%,水色深,透明度大,盐度较高,表面盐度的平均值约为3.5%,年变化小。洋底的沉积物多为钙质、硅质软泥和红黏土。根据海岸线的轮廓等特征,全世界的大洋可以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4个部分,它们大约占据了海洋总面积的89%。
海洋
海: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的水域称为海。海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8%,水色浅,透明度小,各海区具有各自的海流体系,海的潮汐没有独立的系统,一般从大洋传来,但其涨落幅度比大洋明显。海的水深较浅,一般在2,000~3,000米,面积较小。海水温度受大陆影响大,随季节更替有显着的变化,盐度则易受大陆径流的影响,其透明度也较大洋低。海底沉积物多为陆生的砂、泥等。海底与海岸的形态,由于受到侵蚀与堆积的影响,变化较大。
根据海与洋的连接情况与一些地理标志的识别,人们又把深入大陆,或者位于大陆之间,有海峡连接毗邻海区的海域称为地中海;把位于大陆边缘,一面以大陆为界,另一面以半岛、岛屿或以群岛与大洋分开的海域叫做边缘海。
海湾和海峡:是海或洋的附属部分。海的一部分延伸入大陆,且其宽度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称为海湾,海湾的外部通常以入口处海角与海角之间的连线为界限。海湾中的海水性质一般与其相邻海洋的海水性质相近,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例如:我国杭州湾的钱塘江潮驰名世界,潮差一般可达6~8米,最大时可达到12米。海洋中相邻海区之间宽度较窄、深度较大的狭长条带称为海峡。海峡的主要特征是急流,尤其是潮流很大。海峡中的海流又常常上下或左右流向相反,底质则多为基岩或沙砾。
(3)海底形态
近一个世纪来,由于技术的发展,海底的奥妙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从海岸向大洋方向,海底大致可以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单元。
①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依据坡度和深度,大陆边缘可以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以及海沟和岛弧。
海底大陆架示意图大陆架:从岸线到水深200米的区域,平均坡度很小,约0°4′~0°7′,称为大陆架,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大陆架宽度因地区而异,在海岸山脉外围,大陆架很窄,如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在沿岸平原外围却非常宽阔,如亚洲北冰洋沿岸宽度可达1,300千米。世界各地大陆架的平均宽度大约为75千米。多数情况下,大陆架只是海岸平原的陆地部分在水下的延伸。
大陆坡:陆架往下,坡度陡然增大,这个具有很大坡度的部分称为大陆坡。大陆坡平均坡度4°17′,水深范围为200~2,500米。大陆坡呈带状环绕在大洋底周围,宽度从十几公里到数百公里不等。
大陆基:在大陆坡基部常有大面积的、平坦的、由陆源物质经过浊流和滑塌作用堆积成的沉积裾,称为大陆基(又称大陆隆、大陆裙)。大陆基坡度一般仅有1/100~1/700,平均深度3,700米。
海洋大陆架示意图
烟台海洋经济运行良好
海沟和岛弧:有些地区,陆坡下面并不存在大陆基,取代它的是海沟或海沟—岛弧体系。海沟是深海海底的长而窄的陷落带,由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而成。全世界有20多条海沟,多数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北部和西部的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无论单独或连起来看都呈弧形,又称为岛弧。有些地区,海沟紧接着大陆坡的底部分布,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海沟沿着大陆坡上的岛弧分布。海沟与岛弧的位置关系,既有海沟在岛弧外侧的情况,也存在海沟在岛弧内侧的情况。
整个大陆边缘除大陆基外,其基底性质均与大陆地壳一样,下面是较厚的硅铝层,这与大洋盆地缺失硅铝层有明显区别,显示大陆边缘属于大陆的自然延伸。
②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体,位于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之间,坡度平缓,地形平坦广阔,但也分布着许多次一级的海底形态,如海岭、海山、深海谷、断裂带和海槽等。大洋盆地平均深度4,877米,它的倾斜度在0°20′~0°40′左右。沉积物主要是大洋性软泥,如硅藻、放射虫和有孔虫软泥等,和大陆架、大陆坡有显着不同。
③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是大洋底的山脉或隆起部分,与一般海岭不同的是,大洋中脊起自北冰洋,蜿蜒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洋底,像一条绵绵不断的海底山脉,总长7万多公里,它突出海底的高度达2,000~4,000米,宽度在数百公里以上,占海洋总面积的32.7%。
海洋资源的分布
海港景观
不同大类的海洋资源,在海洋中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海水与水化学资源分布于整个海洋的海水水体中;海洋生物资源也分布于整个海洋的海床和海水水体,但以大陆架的海床和海水水体为主;海洋固体矿产资源的滨岸砂矿分布于大陆架的滨岸地带,结核、结壳及热液硫化物等矿床分布于大洋海底;海洋油气资源分布于大陆架;海洋能资源分布于整个海洋的海水水体中;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分布于海洋海水表层、整个海洋的海水水体及海底底床附近。
海洋资源的性质及其所处环境特点
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相比,有其特殊的性质。
(1)海洋资源的公有性
波澜壮阔的海面
自古以来,海洋通常属于国家所有,或属于各国共有,这与陆地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国家管辖海域内的自然资源通常属于国家所有,这是公有性的一个方面;海洋资源公有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则体现为国际性。国际水域的资源属于全人类所有,这在国际海洋法中有明确规定。因此,近年来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勘探和开发,经常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直至成立协调各国利益的国际海洋开发组织。此外,在开发活动中,以海洋资源问题为中心的国际争端也长年不休。
(2)水介质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海水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向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移动的。溶解于海水的矿物随海水的流动而发生位移,污染物也经常随着海水的流动在大范围内移动和扩散,部分鱼类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也具有洄游的习性,这些海洋资源的流动使人们难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明确而有效的占有和划分。世界海洋是连成一个整体的,鱼类的洄游无视人类的森严疆界四处闯荡,这样就给人类的开发带来一个在不同国家间利益和养护责任的分配问题;污染物的扩散和移动则可能会和给其他地区造成损失,甚至引起国际问题,这些都给海洋资源开发带来了困难。
(3)水介质的立体性
海水作为一种介质具有三维的特性,因此海洋资源的分布也具有三维特性。海洋资源立体分布于海洋范围内,与陆地相比,这个特点非常明显。例如海水中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主要分布于平均深度在100米左右的水深区域范围内,而陆上森林的平均高度仅有10米左右;生活在海水中的各种生物、海底矿物以及海滨风光,这些资源也呈立体状分布于海洋地理范围内,往往可以由不同的部门同时利用;另外,污染物质的扩散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立体状。海水的立体性,使得各国难以建立固定设施来明确所属海洋资源的范围。
(4)海洋资源赋存环境的复杂性
海洋中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陆地要大,各种生产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受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制约。例如风浪、盐分的腐蚀以及海洋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得海洋开发不仅艰巨性大、技术要求高,风险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