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
①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约40亩)的1/3;
②山地多,平地少。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我国海拔小于500米、海拔在500~4000米、海拔大于4000米的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7.1%、51.7%、20.2%(未包括1%的水域);
③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以耕地为例,我国大约有20亿亩的耕地,其中90%以上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在全部耕地中,中低产耕地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3;
④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在大约5亿亩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中,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仅约为1.2亿亩。
土地资源指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中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
B. 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如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土地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2.6%;干旱、半干旱区土地面积占47.4%.从地形高度看,从平均海拔50米以下的东部平原,逐级上升到西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2)山地面积大.山地(包括丘陵、高原)面积约633.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6%.全国1/3的人口,2/5的耕地和9/10的有林地分布在山地.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中国土地总面积很大,按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约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耕地约1.35亿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林地约1.67亿公顷,占17%.
(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据统计,在天然草地、蔬林地、灌木林地和海涂中,尚有适宜于开垦种植农作物、发展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木的土地约353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
C. 国土资源的我国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其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
中国领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北纬53°30′),南到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纬4°),跨纬度49度多;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经135°05′),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3°40′),跨经度60多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港湾,且大部分为终年不冻港。中国大陆的东部与南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渤海为中国的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在中国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其中最大为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位于台湾岛东北海面上的钓鱼岛、赤尾屿,是中国最东的岛屿。散布在南海上的岛屿、礁、滩总称南海诸岛,为中国最南的岛屿群,依照位置不同称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中国土地的基该国情。
中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为11.65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中国耕地面积还在继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1.40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7%左右,给为加拿大的1/18,俄罗斯的1/10,美国的1/8,印度的1/2。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173.52万公顷(18.26亿亩),园地1181.31万公顷(1.77亿亩),林地23611.74万公顷(35.42亿亩),牧草地26186.46万公顷(39.28亿亩),其他农用地2549.11万公顷(3.82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64.72万公顷(4.0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244.43万公顷(0.3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62.86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6年相比,耕地减少0.03%,园地减少0.04%,林地减少0.002%,牧草地减少0.03%,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增加2.05%,水利设施用地增加0.37%。
国土资源 ①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少。中国的国土总面积虽居世界第三位,与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2亩,只及世界人均数的1/3,仅相当于加拿大的1/47,美国的1/4。从土地利用结构看,耕地、林地、牧草地比重少,人均面积少。世界总土地面积中,农、林、牧用地占63.3%,而中国只占47.8%。世界人均耕地为4.52亩,林地为13.6亩,牧地为10.37亩;中国人均耕地为1.41亩,林地1.8亩。这表明,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土地资源十分贫乏。
②山地多于平地,耕地比例小。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仅占31%。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74个国家的1986年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人均耕地和永久性农作物用地,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30%,在世界各国中居第67位。在全世界26个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中国人均耕地数量仅高于日本、孟加拉国,居第24位。中国以占世界6.8%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1.8%的人口。这说明中国农业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说明中国耕地的人口承载力已逼近极限。
③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中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决定了中国不同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土地承载力大的中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人地矛盾更紧张。
④后备土地资源有限。中国农垦历史悠久,质量好的土地资源绝大多数已被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在中国现有的土地后备资源中,宜垦地约为5亿亩,其中质量较好的宜农土地只有2亿亩,截止2013年最多只能开垦出1亿亩耕地,难以改变中国人均耕地少的现状。
⑤水土资源不平衡。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列第88位。长江、珠江和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雨量丰裕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6%,黄河、淮河及其他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其流域地区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63.7%。中国处于季雨地带,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使季节性和地区性缺水更趋尖锐。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土地利用受水土资源不平衡因素制约。 ①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质量低。一是人均耕地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有463个县(区)低于0.5亩。二是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全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占66%,在平原、盆地仅占34%。现有耕地中,有9100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耕地的自然分布存在缺陷,全国耕地中74.5%是旱地,只有25.5%是水田。三是耕地退化严重。受荒漠化影响,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危害。
②耕地大量减少。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1986—1995年,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有7000多万亩。二是非农建设占用,造成耕地永久性流失。1997—2003年,统计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达1亿亩。由于客观原因,上述数字低于实际占用耕地的数量。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受“地大物博”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保护耕地的意识还不够,对耕地减少带来的危机感、紧迫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地方的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工轻农,以牺牲耕地去追求暂时经济发展的问题,以致使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人地矛盾日趋严重。中国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的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目标,必须确保耕地总量平衡。据对交通、铁道、水利、民航、地矿、煤炭、石油、电力等部门的调查,预计今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需占用耕地约3000万亩。而且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区域性人地矛盾也更为尖锐。
④外国势力的骚扰。从钓鱼岛事件的“保钓买钓言论”以及菲律宾从二零一三年四月开始的黄岩岛事件,南海地区的渔业及油气开发收到了极大的干扰。 截至2007年初,全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如按亚矿种计,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总数达到224种,除铀、钍、地下水、矿泉水及新上表的1种(亚)矿产外,其余219种(亚)矿产与上年度相比,查明资源储量有所增加的有108种,有所减少的70种,没有变化的41种,分别占49%、32%和19%。
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8处,其中,能源矿产地50处,金属矿产地73处,非金属矿产地82处,水气矿产地3处。77种矿产有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12.11亿吨,天然气6974亿立方米,原煤406.25亿吨。石油新探明冀东南堡、大庆古龙、长庆姬塬等3个亿吨级大油田;天然气新探明吉林长岭、长庆神木、四川广安、塔里木大北、北方淞南等5处300亿立方米大气田。 按照不同的应用需求,制作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通常为 1:10万、1:5万、1:1万等)。该方案 在实现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技术路线(图 1)。
图 1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技术流程图
1 数据处理
对遥感影像数据按照不同需求进行地形图纠正与配准,使同一区域、不同类型卫星数据地理坐标以及象元空间分辨率匹配。同时,对影像进行融合镶嵌处理,满足应用需求。
2 人机交互式解译
在影像处理后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判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3 野外核查与成果汇总
通过实际外业核查对土地利用解译信息进行确认与订正,根据影像判读与野外调查获取结果,进而统计土地利用图斑的类型、位置、范围和面积等信息,并制作图件。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即土地使用过程中地表自然属性发生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城市扩展占用耕地与非耕地等类别。
在构建需求比例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数据库的过程中,构建GIS平台人机交互直接判读(下称人工解译)为核心的中国土地利用遥感制图技术方案,同时采用基于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全国土地分类》(2002 年标准))分类系统,形成一致的判读标准,从而保证遥感人工解译的精度。在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两期遥感影像的直接对比分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类判(即直接解译动态斑块)和“图斑分割”的方式对土地利用动态信息进行提取(主要是利用差值、变换和融合等图像处理技术,使发生变化的部分从背景影像中显现出来),进一步形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图斑,并加以定性与集成。 1 遥感影像成果
以GIS为操作平台,利用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对需求区域的不同遥感数据源采取影像处理。处理过程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几何纠正、融合、镶嵌等。
2 土地利用图件成果
利用人机交互式解译与实地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与动态图斑。
3 数据统计成果
汇总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D.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5%,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地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由于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东临太平洋,受东南季风影响,中国东部地区与同纬度国家相比,具有气候潮湿、水热条件丰富的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此外,中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中国土地面积的66.1%,其中山地约占43.5%、丘陵约占11.7%、高原约占10.9%。全国2000多个县,约有56%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全国约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以及绝大部分的森林分布在山区。
我国土地资源有如下特点:①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为各种产业尤其是农林牧副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必须注意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土地。②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均面积小,土地利用需要走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发展道路。③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低。④不同适宜性土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⑤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据《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图》,我国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为1.46×108hm2,若作为林牧用地,人均0.16hm2。
E.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中国土地资源主要有5个特点:
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构成的显着特点。
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等。
4、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
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着。
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南北约跨50个纬度,由寒温带至赤道带,有优越的热量条件;东西跨将近62个经度,由太平洋沿岸到欧亚大陆的中心,包括土地面积几乎相等的湿润、半湿润与半干旱、干旱两大地理区域。
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中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极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构成的显着特点。
中国是多山国家。据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平地约占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层薄,土地的适宜性单一,宜耕性差,农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生态系统一般较脆弱,利用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
但山地,尤其是中国南方山地,水热条件好,适宜于林木生长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又为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因而,山地在西北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组成中和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现有耕地约9572万公顷,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7%,占世界第4位;仅中国北部和西部的牧区与半农半牧区的天然草地约3.17亿公顷,为世界草地总面积的10%,居世界第3位;
中国有林地面积约1.25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1%,居世界第8位。但中国人均耕地按统计约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
森林覆盖率仅13%(世界平均覆盖率为22%),列世界第121位,中国每人占有林地约0.12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5强;天然草地稍多,中国每人占有约0.35公顷,也不及世界平均数的1/2。农、林、牧用地总和,中国平均每人占有0.54公顷,最多也不超过0.67公顷,仅为世界的1/4强至1/3。
4、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
据林业部门调查,中国可供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后备土地资源约1.225亿公顷,其中包括疏林地0.156亿公顷,灌木林地0.296亿公顷。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9000多万公顷。
这些土地按其性质主要应作为林牧用地,每人平均亦仅占有0.12公顷左右。而宜于种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后备土地资源,从多方面材料估算仅约0.33亿公顷,其中可以作为粮棉等农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的毛面积约0.13亿公顷,净面积也只有0.067亿公顷的潜力。
相反,如流动沙丘、戈壁和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类不易利用的土地等这类无效的土地面积共约3.487亿公顷,约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36.3%,所占比例相当大。
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着。
中国东南部季风区土地生产力较高,目前已集中全国耕地与林地的92%左右,农业人口与农业总产值的95%左右,是中国重要的农区与林区,而且实际也为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但区内自然灾害频繁;森林分布不均。
在东南部季风区内,土地资源的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别也很大。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半部为极端干旱的荒漠,无灌溉即无农业,土地自然生产力低。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产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总之,中国土地资源虽然类型齐全,但是分布不平衡,土地组成诸因素大部分不协调,区域间差异大,所以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