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自然原因:北方地区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且降水总量一般小于1000mm,降水量量不多。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导致水资源总剩量减少。
2、人为原因:工农业大量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加;浪费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破坏植被和湿地,使地表及地下蓄水减少等。
规律:在解决资源性问题时,原因分析一般都是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入手,自然原因是本宴世源,而人为因素复杂,也是导致问题凸显得直接原因。
(1)我国水资源有什么分布不均的问题扩展阅读
水资源时空变化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非常显着,因而造成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和时程变化的两大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五种地带。
由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造成了全国水土资源不平衡现象,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的36%,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黄、淮、海三大流域,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8%,而耕地却占全国的40%,水土资源相差十分悬殊。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很大,并有少水年或多水年连续出现。全晌漏肢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多雨,东南沿海各省,雨季较长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为黄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区,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搜缺超过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北方大于南方,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中出现过连续11~13年的枯水期,也出现过连续7~9年的丰水期。有的年份发生北旱南涝,另外一些年份又出现北涝南旱。上述水资源特点是造成中国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贰’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水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的显着特征。我国地域辽阔,跨跃高、中、低三个纬度带,由于东西距海的远近、南北纬度的高低相差大,全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地表径流的分布趋势,基本上与降水量相似,但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比降水量更为严重。总的来说,南方水多、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多、水少。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人均占有水量约为全国均值的1.6倍,亩均占水量为全国均值的2.3倍。其中,西南诸河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全国均值的15倍,亩均占有水量达全国均值12倍。北方片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到全国的34%和39%。尤其是海滦河片,人均和亩均水量都是全国的最低值,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均值的16%,亩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均值的14%,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方和北方相比,前者人均水量为后者的4.5倍,亩均水量为9.1倍;西南诸河与海滦河相比,前者人均水量为后者的89倍,亩均水量为87倍。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由水循环可知,自然界的水循环在时间上的变化很不稳定,因此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不均匀性。尤其是我国位于世界着名的东亚季风区,属显着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都相当大,而且贫水地区的变化一般大于丰水地区。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南方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华北、东北的一些地区可达全年径流量的80%以上。
年降水量的最大与最小比值,在南方为2~4倍,在北方为3~6倍。年径流量的最大与最小比值,在长江、珠江、松花江为2~3倍,黄河为4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而且年际间还存在着连丰、连枯的现象,如黄河1922~1932年连续11年的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少30%,海河北系1980~1984年的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少1/2。松花江在近80年中出现过连续11年和连续13年的枯、丰年组,1916~1928年的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少41%,而1953~1966年又比正常年多41%。
降水量和径流量年际间的悬殊差别和年内高度集中的特点,不仅给开发利用水资源带来了困难,也是水旱灾害频繁、农业产量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叁’ 写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及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
(1)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呈现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修建水库. (2)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上的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办法是跨流域调水. (3)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解决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计划是从长江下游扬州(城市)取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直达山东与天津. (4)中线方案利用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一直流向北京. 故答案为: (1)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修建水库;(2)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跨流域调水;(3)长江;华北;西北;扬州;京杭;(4)丹江口.‘肆’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原因
造成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季风气候,夏季风特点是高温多雨,冬季风的特点是寒冷干燥。
从空间分布来讲,水资源因东部靠近沿海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西部深居内陆而形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格局(受海陆因素影响及夏季风影响)。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4)我国水资源有什么分布不均的问题扩展阅读
中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约6万亿立方米,折合年降水深为628毫米, 比亚洲平均年降水深少114毫米。
根据1956~1979年同步期年径流资料分析计算,全国河川年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27120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4年—遇)为24530亿立方米,严重干旱年(20年一遇)为22420亿立方米。
全国地下水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淡水区面积(不包括沙漠面积)约86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下水年补给量为8250亿立方米。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河川径流中包括很大部分地下水排泄量,动态地下水也有一部分由河川径流所补给,故不能将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量相加作为水资源总量,应扣除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
根据1985年《中国水资源评价》的资料, 这项重复水量达7320亿立方米, 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041亿立方米。分区水资源见表。中国河川径流总量与世界各国比较,次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等五国,居世界第六位。
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年径流量267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4;按耕地平均每亩占有年径流量1800立方米,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
‘伍’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季风气候,夏季风特点是高温多雨,冬季风的特点是寒冷干燥。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
(5)我国水资源有什么分布不均的问题扩展阅读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非常显着,因而造成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和时程变化的两大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五种地带。
由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造成了全国水土资源不平衡现象,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的36%,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黄、淮、海三大流域,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8%,而耕地却占全国的40%,水土资源相差十分悬殊。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很大,并有少水年或多水年连续出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多雨,东南沿海各省,雨季较长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为黄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区,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超过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北方大于南方,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中出现过连续11~13年的枯水期,也出现过连续7~9年的丰水期。有的年份发生北旱南涝,另外一些年份又出现北涝南旱。上述水资源特点是造成中国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