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水资源的利用有哪些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加强对海 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区淡水危机和资源短 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海水淡化,是开发新水源、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海水淡化,是指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技术和过程。
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 采用多效蒸发法;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级闪蒸法(MSF),至今利用 该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电渗析法(ED)、20世纪70年代的 反渗透法(RO)和低温多效蒸发法(LT-MED)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反渗透法(RO)海水淡化 已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
据国际脱盐协会统计,截至到2001年底,全世界海水淡化水日产量已达3250万立方米, 解决了1亿多人口的供水问题。
这些海水淡化水还可用作优质锅炉补水或优质生产工艺用水 ,可为沿海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淡水。
国际海水淡化的售水价格已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的2美元以上降到目前不足0.7美元的水平,接近或低于国际上一些城市的自来水价格。
随着 技术进步导致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经济合理性将更加明显,并作为可持续开发淡 水资源的手段将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历经"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在海水淡化与反渗 透膜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现已建成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13个,总产水能力日产近1万 立方米。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海水膜组器产业化项目。
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天津大港电厂引进两台3000立方米/日 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于1990年运转至今,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 技术经过"九五"科技攻关,作为"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在青岛建立3000吨/日 的示范工程。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
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关技术的总称 。
包括海水冷却、海水脱硫、海水回注采油、海水冲厕和海水冲灰、洗涤、消防、制冰、印 染等。
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有关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着技术已基本成熟 。
目前我国海水冷却水用量每年不超过141亿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约为3000亿立方米,美国 每年约为1000亿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等国家已大规模应用,凯粗是海水冷却技术的 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经过"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完成了百吨级工业化试验,在海 水缓蚀剂、阻垢分散剂、菌藻杀生剂和海水冷却塔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十五"期 间,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在建立千吨级和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
海水脱硫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是利用天然海水脱除烟气中SO2的一种湿式烟 气脱硫方法。
具有投资少、脱硫效率高、利用率高、运行费用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可广泛 应用于沿海电力、化工、重工等企业,环境和经济效益显着。
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 水脱硫产业化技术亟待开发。
海水冲厕技术20世纪50年代末期始于我国香港地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处理系统和管 理体系。
"九五"键孙消期间,我国对大生活用海水(海水冲厕)的后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有关 示范工程已经列入"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技术,正在青岛组织实施。
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是形成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是从海水中提取各种化学元素(化学品)及其深加工技术 。
主要包括海水制盐、苦卤化工,提取钾、镁、溴、硝、锂、铀及其深加工等,现在已逐步 向海洋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我国经过"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卤水直接提取钾盐 、制盐卤水提取系列镁肥、高效低毒农药二溴磷研制、含溴精细化工产品及无机功能材料硼 酸镁晶稿知须研制等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期间正在开展海水直接提取钾盐产业化技 术、气态膜法海水卤水提取溴素及有关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排放的浓缩海水,开展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 、海水冷却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体现。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实现沿海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增强海水是宝贵资源的意识,制定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 ,建设国家级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 和生产基础,培育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 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朝阳产业形成、发展、成为我国沿海地 区的第二水源、并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⑵ 开发水资源的方式有哪些要尽量全面!(急急急)
水资源影响国计民生至巨,亦为国家经济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台湾地区水资源条件相当不理想,时间与空间之分布不均,河川又多为坡陡短促,居民生活空间 范围的地面水污染严重,地下水又严重超抽,水资源的多次或循环利用不仅不能发挥,更使得可供使用的水资源对象与范围逐渐窄小,水资源供应的稳定性已明显地 加速恶化中,季节性缺水的现象也时有所闻。
面对水资源匮乏之隐忧,大部分人仍乐观地以“每年开发兴建一个水库”来增加供水能力,但张石角教授警告台湾目前水库淤积情况严重,预估 寿命均不长,虽然还有可以开发为水库之处,但用地取得已越来越困难,蓄水成本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力求水资源之开源与节流并重,及朝向永续利用迈进,应为未 来努力的方向。
优先改善家庭污水污染
若以经济层面考虑,水资源开发之第一优先当是地表川流水(如表),利用拦河堰及进水工程就可取用水源。但台湾地区各河川中、下游都已普 受污染,尤其是西部河川污染更是严重,因此加速兴建污水下水道系统及污水处理厂以改善家庭污水污染,才能配合工业与畜牧废水之管制,而达中、下游水资源之 复生与再用。这项工程若能做好,则第四优先的废污水再用的可能性就大幅度提高了,也将增大水资源水权的互换与调配的弹性。
可惜目前政府对家庭污水的管理策略,仍过于偏重利用截流系统与海洋放流,平白将水中所含杂质仍比海水为低的家庭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不但未能充分利用自然河川系统之功能,也将浪费大量能源于污水输送与抽送,甚至持续使沿海海水污染增加,连带也影响第五顺位的海水淡化成本。
近年来,部分地区因水资源缺乏,已有利用海水淡化作为水源之议,但比较起来,废污水再用可利用多种工程替代方式降低成本,若毒性物质管制适当,甚至可提升为农业、养殖业及工业等用水,发展前途不容忽视。
地下水资源已过度开发
第二优先顺位为地下水资源,但台湾目前局部地区已属过度开发使用状态,多处临海地区已有地盘下陷与海水入侵现象。临海地区,海水与地下 淡水会因压力平衡而形成一楔形交界面,盐水之位置在海平面以下,约为淡水高出海平面距离的 40 倍,但若大幅度超抽地下水,淡水部分压力下降,海水就以盐水锥形式上升,上升的幅度也以 40 倍速度迅速上扬,甚至地下水就会局部或全面盐化了。此次高雄林园地区水质盐化,海水入侵应为主要原因之一。
⑶ 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多水源的科学调度,地面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综合利用,废污水回收处理利用以及咸淡水混合利用,水库、蓄水池的防渗处理等。
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发挥最大效益的优化分配方案,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优化调度模型,采用计算机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效益,实现节水增产并保持灌区水资源的良性平衡。
在干旱缺水的丘陵山区,选择有一定产流能力的坡面、路面、屋顶,或经过夯实防渗处理的地方,作为雨水汇集区,将雨水引人位置较低的水窖或水窑内储存,经过净化处理,供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灌溉用水。
在利用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地区,在维持地下水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确定开采强度,合理利用地下水。对机井进行测试改造,提高机井的出水效率和装置效率,降低能耗。在井渠结合的灌区,非灌慨季节时,可利用渠道引客水或利用排水沟积蓄雨季降水,人渗补给地下水。
⑷ 水利工程都包括哪些
水利工程包括城镇供水工程、海涂围垦工程、水利渔业工程、水利发电工程、港口工程。
1、城镇供水工程:最早的城镇供水工程约在公元前2900年已在埃及出现。以后不断发展。罗马城于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先后建立了11条向城内供水的输水道。公元前 312年建成阿匹亚输水道,水源为泉水,从水源到城市配水点为长约16km的地下暗渠。
2、海涂围垦工程:在沿海滩涂筑堤挡潮、变海为陆,以发展生产的工程。中国的海涂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围垦潜力很大。
3、水利渔业工程:水利渔业是指利用水利工程蓄水后形成的水域发展渔业的生产活动。是水利设施的多种效益之一。主要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河道和水库库底的清理,鱼苗基地和拦鱼。
4、水利发电工程:由建筑物来集中天然水流的落差,形成水头,并以水库汇集、调节天然水流的流量;基本设备是水轮发电机组。当水流通过水轮机时,水轮机受水流推动而转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再经过变电和输配电设备将电力送到用户。
5、港口工程:是兴建港口所需的各项工程设施的工程技术,包括港址选择、工程规划设计及各项设施(如各种建筑物、装卸设备、系船浮筒、航标等)的修建。
水利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河流动力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工程结构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4、掌握大中型水利水电枢纽、河道治理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技术;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所必需的测绘制图、运算和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⑸ 水资源开发利用
2.3.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1.1 供水工程现状
蓄水工程:截至2000年桂林市区已建成水库10处,总库容1248.4×104m3,兴利库容825×104m3,其中有小(一)型水库三座(白竹境水库、五龙水库和官庄水库),总库容1106×104m3,小(二)型水库两处,总库容109.2×104m3。蓄水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7455×104亩,设计年供水能力1445×104m3,实际供水量1225×104m3。
引水工程:截至2000年桂林市区引水工程10处,引水流量6.9m3/s,主要为青狮潭水库东、西干渠引水,共7处,引水流量4.8m3/s;三座引水坝(伍仙坝、黄金水坎和冠岩坝),引水流量2.1m3/s,设计年供水能力5901×104m3,实际供水量5654×104m3。
提水工程:提水灌溉工程247处,装机容量4261kW,设计年供水能力4908×104m3,实际供水量3096×104m3;工业、生活供水工程主要为自来水和自备水源,设计年供水量20258×104m3,实际供水量15368×104m3。
地下供水工程主要是城市自备地下水井。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区地下水供水能力基本稳定在15×104m3/d,5500×104m3/a。
2.3.1.2 现状年用水水平
2000年桂林市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5854×104m3,农村生活用水量736×104m3,合计生活用水量6590×104m3。
市区工业用水主要以低耗水工业主为,如通讯、制药、橡胶、机电等,相对地,食品行业、机械、无线电等企业耗水量较大。按万元产值耗水量计算,2000年桂林市区工业用水量为10944×104m3。
市区农业用水量7986×104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7149×104m3,牲畜用水202×104m3,林渔业用水量635×104m3。
2000年桂林市区用水量统计结果见表2.2。
表2.2 2000年桂林市区用水量统计
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最小需水量[9、10]。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保护的首要原则是生态需水必须优先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不至于进一步退化。因此,生态环境需水估算问题就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依据的重要基础。就桂林而言,生态环境需水主要是为保证漓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防治河道污染和旅游景观恶化,保护桂林生态环境等所需要的水量。每年秋冬季节是漓江的枯水期,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干旱缺水,枯水期多年平均最枯流量为10.8m3/s,实测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3.8m3/s。为了维持河流枯水季生态基流及水质污染稀释自净需水量,根据我国在《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3839—83)中的规定:一般河流采用近十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或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11]。据1986~1995年漓江实测最枯月平均流量,可知漓江最小流量应维持在25.5m3/s以上。同时,为了满足旅游通航的最基本要求,需要达到30.0m3/s,需水量94608×104m3/a。据统计,漓江市区段流量低于30.0m3/s的年平均天数为45d,平均流量15.1m3/s,则需用水5793×104m3,才能达到最基本要求。
2.3.2 需水预测
2.3.2.1 生活需水预测
生活需水包括城镇生活需水和农村生活需水。
城镇生活需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城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条件及居民用水水平等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其增长速度是比较有规律的,因而可以用综合分析定额法推求未来需水量。此方法考虑的因素是用水人口和综合用水定额。
农村生活需水按照水利部最新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2002年8月制定)的规定,为了保持与产值计算统一口径,农村牲畜用水列入农业部门用水,故预测农村生活需水量时,只预测不同水平年农村人口需水量。
据《广西桂林市(计划区)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和《桂林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桂林市城镇和农村综合用水定额,拟定桂林市区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城镇、农村生活用水定额见表2.3。
表2.3 桂林市区2005~2020年城镇和农村生活需水总量预测结果
2.3.2.2 工业需水预测
工业需水一般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桂林市区的工业主要有机械、电子电器、橡胶、医药、食品、建材、轻纺、化工等,多以低耗水的工业为主。
工业需水预测涉及的因素较多,直接的因素有万元产值需水量、水的重复利用率、节水工艺设备及水的价格等。在进行工业需水预测时,依照万元产值用水量和工业总产值进行预测。
据《广西桂林市(计划区)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和《桂林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桂林市工业用水定额预测值,经计算得出桂林市区各水平年工业需水预测值(表2.4)。
表2.4 桂林市区2005~2020年工业需水量预测结果表
2.3.2.3 农业需水预测
农业需水预测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业需水,桂林市区农业需水主要以农田灌溉需水为主。
农田灌溉需水。《广西桂林市(计划区)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中水稻灌溉定额采用青狮潭灌区灌溉定额,旱作物灌溉定额参照1996年广西区水利电力厅提供的用水定额参考值,结合桂林实际情况,提出降水保证率为95%情况下(中干旱年份)的灌溉定额(表2.5)。
表2.5 桂林市区2005~2020年农田灌溉需水量预测结果
牲畜用水量的预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畜牧业的产值和万元产值用水量计算;另一种就是常见的定额法,按照牲畜数量和用水定额来确定。为与前述方法保持一致,依然采用定额法计算,各水平年预测结果见表2.6。
表2.6 桂林市区2005~2020年牲畜需水量预测结果
林(主要指经济林)、渔业在今后20年内,基本保持现有发展水平,需水量基本维持在635×104m3。
农业需水总量即为农田灌溉需水量与林牧渔业需水量总和,2005年、2010年、2020年农业需水量见图2.4。
图2.4 桂林市区耕地面积和农业需水量预测
2.3.2.4 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桂林市区第三产业产值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同时,第三产业用水量也势必会增加,成为不可轻视的用水部门。根据新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要把第三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用水部门进行预测。利用综合分析定额法,依据不同水平年的第三产业产值和万元产值用水定额,预测第三产业需水量。
据《广西桂林市(计划区)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和《桂林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桂林市第三产业用水定额预测值得出桂林市区各水平年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值(表2.7)。
表2.7 桂林市区2005~2020年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结果
2.3.2.5 生态需水预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镇用水(市镇用水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第三产业用水,均由自来水公司和自备水源解决)增加,将增加抽取漓江的水量,致使漓江流量减少。2000年自来水公司和自备地表水水源日供水量50.7×104m3,相当于漓江5.9m3/s的流量;初步预测,到2005年日供水量60.5×104m3,相当于漓江7.0m3/s 的流量,增加1.1m3/s的流量,生态用水6221×104m3;2010年日供水量70.5×104m3,相当于漓江8.2m3/s的流量,增加1.2m3/s的流量,生态用水6687×104m3;2020年日供水量75.5×104m3,相当于漓江8.7m3/s的流量,增加0.5m3/s的流量,生态用水6882×104m3。
2.3.2.6 总需水预测
以2000年为基准年,根据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目标,按多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预测结果见图2.5和图2.6。
图2.5 桂林市区2005~2020年需水预测
2.3.3 供水预测
2.3.3.1 地表水供水预测
2000年桂林市区内供水工程有蓄水工程10座,总库容1248.4×104m3,设计可供水量为1455×104m3,现状年供水量1225×104m3;引水工程10处,引水流量6.9m3/s,设计可供水量为5901×104m3,现状年供水量5654×104m3;提水灌溉工程247处,装机容量4261kW,设计可供水量为4908×104m3,现状年供水量3096×104m3。
规划续建扩建、挖潜配套水源工程,年可供水量为968×104m3;规划新建工程雁山区放胆里水库,总库容180×104m3,年可供水量为202×104m3。
图2.6 桂林市区各需水量比例变化预测
自来水厂3处,装机容量10526kW,设计流量4.11m3/s,设计供水能力12958×104m3,日可供水量为35.50×104m3。规划新建琴潭水厂,2005年日可供水量10×104t,2010年日可供水量15×104t,2020年日可供水量20×104t;新建城北水厂,2010年日可供水量15×104t,2020年日可供水量20×104t。
自备水源(包括地下水)逐年减少使用,由供水量29.5×104t/d依次减少至2005年25×104t/d、2010年20×104t/d、2020年15×104t/d。
2.3.3.2 地下水供水预测
市区地下水天然资源十分丰富(表2.8),总补给量达4.1×108m3/a,补给强度一般在(65~87)×104m3/(a·km2),平均补给强度为73×104m3/(a·km2)。在天然资源中,以降雨入渗补给为主,占总补给量的83%,其次是稻田回归入渗补给和渠道渗漏补给,分别占总补给量的5.5%和4.8%。
表2.8 桂林市区地下水天然资源
市区地下水开采资源总计2.12×108m3/a,开采强度在(31.29~40.35)×104m3/(a·km2),平均开采强度37.48×104m3/(a·km2)。可见市区地下水开采资源小于天然补给资源,开采资源占补给资源的51.2%,补给保证程度较高。
市区主要是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2000年开采量为5215×104m3/a,仅占开采量的24.6%,有较大的开发前景。但是由于岩溶水的开采易引起岩溶塌陷,不宜增大开采量,应保持15×104m3/d的开采量。
2.3.3.3 旅游通航补水预测
漓江在枯水季节时,河床主航道的水深、宽度和曲率半径都满足不了现有旅游航船,影响了漓江旅游。为了拥有较好的航运条件,保证顺利通航,要求河道流量不低于30m3/s。
桂林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坚持不懈地开展漓江补水。青狮潭水库作为漓江一期补水工程于1989年起实现漓江补水,使漓江枯水期流量达到30m3/s,至2000年补水水量平均为12400×104m3/a。
目前,已启动第二期补水工程,包括:在灵川大圩潮田河上游新建的思安江水库,设计库容9420×104m3,年补水量7776×104m3,补水保证率95%,补水流量10m3/s时可补水150d,补水路途28km,补水由大圩汇入漓江;在兴安漠川河已建成的五里峡水库,每年可向漓江补水7470×104m3,经南干渠向漓江支流灵河上游补水,补水路途105km,补水由榕江镇汇入漓江,补水流量5m3/s;新建兴安小榕江拦河坝、引水渠及8km长隧道,将小榕江水引入青狮潭水库进行调蓄后向漓江补水。在近期(2005年)满足城市供水60×104m3/d、灌区灌溉用水、下游防洪蓄水要求的前提下,可向漓江补水14974×104m3/a(以出库断面计),补水目标由30m3/s提高到35m3/s。共可实现向漓江补水31864×104m3/a,补水目标流量加第一期30m3/s,凑补至50m3/s。
2010年前将实施第三期补水,其项目为斧子口水库补水9200×104m3,川江水库补水4200×104m3,补水流量合计15m3/s。漓江流量将凑补至65m3/s,到2010年向漓江补水量为45264×104m3。
2020年底水库补水15604×104m3,补水保证率95%,补水流量12m3/s,漓江流量将凑补至77m3/s。
桂林市区2005~2020年供水预测见表2.9。
表2.9 桂林市区2005~2020年供水预测表(单位:104m3)
2.3.3.4 水资源供需平衡态势分析
对应着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基本情景,桂林市区2005~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见表2.10。可以看出,随着市区工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果仅靠现有技术向漓江取水和利用地下水,在2020年将出现缺水现象,表现在市镇用水紧张上缺水2055×104m3,2020年以后的缺水量将进一步加大,届时水资源将严重制约桂林市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缺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供水工程不配套、不完善,实际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供水能力;蓄水工程较少,调节能力较低,引水工程又无调节能力,丰水期水不能蓄存起来而白白流走,枯水期则河流来水量小,用水得不到满足。
表2.10 桂林市区2005~2020年供需平衡分析表(单位:104m3)
⑹ 水利工程都包括那几类具体的项目
水利工程除了水库除险加固和农田水利还有
一、挡水建筑物
阻挡或拦束水流、拥高或调节上游水位的建筑物,一般横跨河道者称为坝,沿水流方向在河道两侧修筑者称为堤。例如葛洲坝工程。
二、泄水建筑物
能从水库安全可靠地放泄多余或需要水量的建筑物。历史上曾有不少土石坝,因洪水超过水库容量而漫顶造成溃坝。例如溢流坝。
三、专门水工建筑物
为某一专门目的或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所设的建筑物。渠道是输水建筑物,多数用于灌溉和引水工程。例如前苏联英古里坝。
(6)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有什么扩展阅读:
水利工程的特点
1、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单项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区内各项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工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单项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综合性的,各服务目标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
2、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水利工程不仅通过其建设任务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生影响,而且对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区的自然面貌、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甚至对区域气候,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工作条件复杂
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都是在难以确切把握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施工和运行的,它们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渗透力、冲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条件较其他建筑物更为复杂。
4、效益具有随机性
根据每年水文状况不同而效益不同,农田水利工程还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影响面广。
5、一般规模大
水利工程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多,兴建时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标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