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中国全国可用土地资源有多少呢
扩展阅读
会议费用怎么收费 2025-02-07 07:37:49
塔林石油油质怎么样 2025-02-07 07:33:02
王者钻石41星什么段位 2025-02-07 07:29:53

中国全国可用土地资源有多少呢

发布时间: 2023-07-31 03:45:55

A. 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怎样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目前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占用土地少,人均占用耕地就更少,土地资源变得更为紧缺,人地矛盾突出。


2.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
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和复杂的地形、地质组合,我国有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是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17.8%)、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19.2%)、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30.8%)。

我国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山地;80%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生产力集中在耕地上。
3.土地资源质量不高
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

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79m3。
4.后备耕地不足
我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大国,我国目前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1.10亿亩(734.39万公顷),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

B. 中国的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各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中国耕地面积总量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占国土资源的13.5%。
中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及低缓丘陵地区,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
南方地区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的则以旱地为主。
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6位,人均林木林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林地占国土资源的16.6%。
中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山地地区,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以上。
中国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2.6%。
中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森林占13%。耕地占约10%。中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

C. 中国土地资源

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人均土地的1.8%、2.4%、7.0%和21.0%。人均占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42%和26%。根据国土资源部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1年全国主要地类面积为:耕地12761.58万公顷(19.14亿亩),林地22919.06万公顷(34.38亿亩),园地1064.01 万公顷(1.60亿亩),牧草地26384.59万公顷。9.58亿亩),水面220235万公顷(3.30亿亩),城镇村及独立工矿区用地2487.58万公顷。.73亿亩),交通用地580.76万公顷(0.8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572.96万公顷(0.86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
全国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761.58万公顷(19.14亿亩),继续呈递减态势。全国生态退耕59.07万公顷(886.0万亩)。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5万公顷(67.5万亩)。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0.26万公顷(303.9万亩),其中复垦增加2.45万公顷(36.68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12%,整理增加4.36万公顷(65.42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2%,开发增加13.45万公顷(201.82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66%。
全国划定基本农田10880.0万公顷(16.32亿亩),达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10853.3万公顷(16.28亿亩)、保护率83.5%的要求。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上全部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当年占补平衡。2001年建设占用耕地16.37万公顷(245.5万亩),与上年16.33万公顷(244.9万亩)基本持平,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继续得到控制。

D.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3.92%;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着 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79m3,为世界平均110m3的71.8%。

E. 中国自然资源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概括如下。
丰富多样、潜力巨大 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向有“地大物博”之说。
① 土地资源。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大陆土地面积的22.1%,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 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之一。中国丰富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着的地理特色:一、海拔较高、起伏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占的面积超过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成2/3与1/3之比;二、在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难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点。目前,草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4%,耕地占10.4%,林地约占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则合计约占20.5%。尽管如此,中国土地资源进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潜力仍很大,除现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计全国还有约3300万公顷的宜农荒地、6000多万公顷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开发利用(见中国土地资源)。
② 能源。中国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国家之一。煤炭资源丰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达9014.53亿吨,居世界前列;水力资源尤为丰富,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储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国陆上和海上远景储量都很乐观(见中国能源)。
③ 矿产。 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 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国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48种。其中以有色金属居优势,钨、锑、锡、汞、钼、锌、铜、铋、钒、钛、稀土、锂等均占世界前列。如钨的储量为世界各国总储量的 3倍多,稀土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锑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44%。铅、铁、银、锰、镍等的储量亦具世界意义。铁和锰的储量虽均占世界第3位,但贫矿多,富矿少;此外,还多伴生矿。如攀枝花铁矿中,有钒、 钛、 镍等伴生。非金属矿中的硫铁矿、菱镁矿亦居世界首位,磷矿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见中国矿产资源)。
④ 水资源。中国水资源初步估算为27115亿立方米。中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相当于世界径流总量的5.8%(见中国水资源)。
⑤ 森林资源。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24亿公顷,虽占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积量91.4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种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见中国森林资源)。
⑥ 生物资源。中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即达2.45万种,次于马来西亚的巴西,居世界第 3位。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经济植物(按单项用途一次一种计)即达2411种,不仅提供各种食料、药材、纤维和其他多种工业原料,并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条件。水产资源中有鱼类约24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5,其余为淡水鱼类。此外尚有甲壳类、贝类和海藻类等(见中国动物资源、中国植物资源、中国水产资源)。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从中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甚可观,但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顷,而世界人均却达3公顷;耕地面积列世界第4位,人均约0.1公顷,世界人均约0.36公顷;草场资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约0.35公顷,世界人均为0.76公顷;森林面积人均0.107公顷,世界人均为0.65公顷;地表径流总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时,在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价值比较中,按矿产总值比计,中国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却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三种资源更为突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长江流域水量最大,占全国总水量的37.7%,次为珠江和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占17.2%;反观淮河以北,黄河虽为大河,但其水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海河、滦河为1%。但黄河下游及海、滦河流域的豫、鲁、冀 3省的耕地面积却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1.25%,相互对照,水土资源的失调,灼然可见。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将近80%分布于中国北方(其中64%集中于华北地区),10%在西南地区,而江南8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98%在北方;天然气探明储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资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区占90%,其余10%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中国东南部的滇、黔、桂、湘、赣、粤 6省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钨、锡、锑、锌、汞、铅等储量,成为中国矿产资源分布上一大特点。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运输有着重大的影响。
资源的地域组合各有所长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全国 6大地区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各有所长。现简述如下:
① 东北地区。多种自然资源富饶,且结合较好。可耕地广,仅黑龙江一省耕地面积即占全国的9.23%,且有大片宜农荒地。森林资源丰富,占全国的33%,野生动植物资源亦丰。能源资源中以石油最为雄厚,探明储量占全国45~50%。煤炭资源不足,占全国的9%,有赖调入。铁矿储量占全国1/4,矿种配套以黑龙江、辽宁两省较好,吉林较差。
② 华北地区。为富煤省(区),内蒙古和山西并列全国前茅,河北次之。3省(区)的煤炭和石油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2和1/3。铁矿储量大,与煤配套好。内蒙古的稀土矿驰名世界。但水和森林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特别突出。区境北部草场广大,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③ 华东地区。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1/5,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能源以煤为主,集中于鲁皖苏边区,安徽且有一定储量的铁矿与之配合。山东矿种也较多,苏、浙、闽3省则矿产贫乏。水资源以淮河以南较丰沛;杭州湾以南虽属丰水区域,但河流短促。全区水力资源仅占全国的 4%。华东海域辽阔,东海鱼类资源尤见丰富。森林资源则以杉木、毛竹和马尾松等用材林着称。
④ 中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22.82%,居全国首位。除南部地区属丰水带外,其余广大地区为多水带。森林和水产资源具有一定规模。森林面积虽略小于东北和西南地区,然其蓄积量则远小于这 2个地区。区内以有色金属居优势,湖南和赣南的钨、湘中的锑、湘南、湘西的铅、锌及赣东北的铜矿在全国均负盛名。能源方面,水力蕴藏丰富,占全国的13.8%。煤则集中于河南省。
⑤ 西南地区。以金属矿产,水力和森林资源至为重要。金属矿产、如铁、锰、铜、锡、铅、锌等,在国内均具一定地位,并有盐、磷等非金属。水力蕴藏量占全国的68%。黔、 滇、 川邻界地区有相当规模的煤田,其中贵州为富煤省,居江南各省前列。川、黔 2省还富天然气。西南地区为中国第2大林区,木材蓄积量占全国20%以上,仅次于东北。区内多山地,耕地占全国比例最小。
⑥ 西北地区。耕地数量少,然宜农荒地广,是中国重点垦区之一。草场辽阔,兼有干草原、荒漠与高寒草甸等不同类型草场,牲畜种类多,是中国重要畜牧业生产基地。林区分布星散,就面积论居全国第5位,而木材蓄积量则居全国第 4位。能源种类齐全,蕴藏量丰富,除青海以外,其他四省区均为富煤省,其中又以新疆储量居第1。水力资源占全国的10%,黄河上游的青、甘、宁三省区水力资源尤为丰富。内陆盆地则是油田所在。阿尔泰山与祁连山有多种金属矿产。柴达木盆地的盐湖矿种多,数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