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旅游地质资源评价的类型有哪些
扩展阅读
dnf12增幅成本怎么算 2025-02-06 14:59:05
木工用的工具刀哪里有卖 2025-02-06 14:57:30
如何使用手工工具 2025-02-06 14:43:55

旅游地质资源评价的类型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8-07 20:10:49

①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原则和内容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

旅游资源调查是旅游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及保护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迫切要求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查明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状况,系统、全面地掌握地质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性质、特点、级别、成因、时代及价值等。

关于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高松峰等(2003)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步骤,为以后评价、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1.收集资料

和一般旅游资源的调查一样,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也应从收集有关资料开始,大致包括:导游书和地图、览胜、地方志、地名录、文物志、城市和风景区园林规划、旅游志,甚至国土规划和农业区划报告、文史资料和宗教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的整理,可以初步掌握地质旅游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特征,把有关资源的分布与地形图判读结合起来,便可能对地质旅游资源做出一个初步的综合评价。

2.遥感解译

遥感技术在自然旅游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因为获得的图像数据清晰度高、信息量丰富、立体感强,具有客观、动态、快速等优点,与其他调查方法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通过遥感解译,可以摸清旅游区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编绘出地质旅游资源分布的基本底图,为野外调查做好前期工作。

3.野外调查

在资料收集及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需进行野外调查。只有进行实地调查,才能核实、补充各种资料,并得到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提供正确的决策意见。可以从旅游点、旅游路线、旅游区三方面着手调查。

4.高新技术处理

最后,运用高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地质三维分析可视技术(VS)对前面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建立资源数据库,对一些特殊的景观进行模拟,得到形象、直观的三维立体图,使得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工作全面系统,成果一目了然。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具有一定难度,如类型多样、数量丰富、对评价模型的综合性要求高、对评价指标要合理取舍、评价工作量大等,并且涉及多学科中的多方面,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为了使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做到公正、客观和便于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是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要符合客观科学标准,应充分运用地质学、地理学、历史学、美学、经济学、建筑学、园林学等相关理论和知识,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本质、属性、价值等核心内容,做出科学的评价。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应邀请地质旅游管理、旅游规划、风景园林、经济、生态、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的专家进行评价。

2.全面性

地质旅游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价值和功能也是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时,综合衡量、全面完整地进行系统评价,准确全面地反映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例如,把旅游资源所处区域的区位、环境、客源、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条件、开发利用条件等作为外部系统纳入评价的范畴。

3.效益估算

地质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评价时,要考虑投入资金后可取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为政府和投资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专家评分与公众审美意识相结合

在调查评价过程中,应广泛调查当地群众的看法与意见,将专家评分与公众审美意识相结合,从而得到既能反映旅游资源价值与特色,又能反映普通公众审美需求与水平的结果。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

这是资源评价工作不断深入的需要,也是现代资源评价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评价时,应尽量减少主观色彩,要实际、系统、科学地全面评价,所以要求定量、半定量地评价,并通过一定数据来评价以及与其他地区比较。要求同一类型的不同地区在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尽量采用统一的评价模式和标准。

三、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内容

从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上来分,地质旅游地的评价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1.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特色、景观丰度和组合、景观容量、景观价值与功能等方面。又分为体验性和技术性评价,前者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地质旅游资源的体验性评价,多由传媒或旅游主管部门发起,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或感知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地质现象和景观进行整体评价,最后结果是各旅游地的优劣排序;后者是指对自然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估。

2.地质旅游地的景观保护与开发条件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条件、环境因素、客源市场条件。即对地质旅游地的区域条件和区位特性进行评价,是专业研究人员对旅游地开发价值的评估,目的在于有选择地开发新的旅游地和确定旅游地是否适合进一步开发。

近年来,对地质旅游地开发条件评价有了新的内容。例如章秉辰(2010)认为,地质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可能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必要对地质旅游进行安全评价,通过查找、分析和预测地质旅游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后果和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措施,以指导危险源的监控和事故预防。

② 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旅游资源具体可以分为哪几个主类与亚类

旅游资源具体分为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其中主类8个,亚类31个。

  1. 主类:A 地文景观、B 水域风光、C 生物景观、D 天象与气候景观、E 遗址遗迹、F 建筑与设施、G 旅游商品、H 人文活动,共8个。

  2. AA 综合自然旅游地、AB 沉积与构造、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AD 自然变动遗迹、AE 岛礁、BA 河段、BB 天然湖泊与池沼、BC 瀑布、BD 泉、BE 河口与海面、BF 冰雪地BFA 冰川观光地、CA 树木、CB 草原与草地、CC 花卉地、CD 野生动物栖息地、DA 光现象、DB 天气与气候现象、EA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EB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FA 综合人文旅游地、FB 单体活动场馆、FC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D 居住地与社区FDA 传统与乡土建筑、FE 归葬地、FF 交通建筑、FG 水工建筑、GA 地方旅游商品、HA 人事记录、HB 艺术、HC 民间习俗、HD 现代节庆,共31个。

③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的评价一样,也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定性评价,一类为定量评价。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标准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例如对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等的评价,与评价人的感觉、素养有直接关系。定量评价方法更科学和客观一些,但其评价数据的来源必须可靠。定量评价工作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比较法则。

目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已趋向于以定量评价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融合了较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

在研究技术上,因特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这些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手段,为旅游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模型、风景区环境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模型,可辅助旅游管理部门做出合理的开发决策。

国内外近年来也越发重视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的应用。姚长宏(2002)在贵州六盘水市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完成了基于ArcView的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图层,以及人口、经济等方面资料的数据库。此外,还有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评价方法,如崔越(2002)基于UML建立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骆华松(2000)利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王建军和郑进军(2004)应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针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开发出“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庞淑英等(2004)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了评价模型的自动评分功能,开发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以具有很强的可视化开发能力的Delphi5.0为语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为后台数据库的自动评分子系统;Jafar等(2008)对伊朗波斯湾南部海岸的生态旅游潜力进行评价前,运用已有卫星图像对海岸线以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这对于一些地势险要的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也是值得借鉴的。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一)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内容

1.地质旅游资源个体价值评价

对旅游地某一地质体或某一地质现象特色或特征的定性评价。如:旅游地的山体、湖泊、水体、气候、交通条件等。地质旅游资源个体的价值评价,要以旅游地的地质特点为依据来进行,以便使评价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科学价值

地质旅游资源包含地质科学内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质及结构、地球的发展、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发展、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及地质景观等。而科学价值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科学知识普及与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地质科学构成了地质旅游资源科学性的核心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因此,地质旅游资源通常具有很强的科普科考旅游价值。在现有的世界级和国家级相关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对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多以科学价值为主。如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①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③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中国建设部于2005年4月提出的《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标准》与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大致相同,但具体规定了以下标准: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动等的突出例证;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如河流、山脉、瀑布等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

中国于1994年11月通过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标准如下:①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②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③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2)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指地质旅游资源能为旅游者提供的美感种类及强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质旅游资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所以观赏性在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中占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观赏性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品级和旅游价值。

对美学价值的分析强调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要素,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以地质景观造型、景观色泽、景观要素组合,并依附于地质环境的植被、生态,构成地质旅游景观的观赏价值,诸如名山大川、峡谷峻岭、湖河泉瀑、奇峰异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态的地质景观,大多景色秀丽、造型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地质现象千姿百态,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加上相应的近代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质奇观,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观光、考察、鉴赏,满足旅游者愉悦要求,从而显示地质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

(3)文化价值

标志地球沧桑巨变的地质景观,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质奇观的认识,地质现象科学内涵的揭秘,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以及景观鉴赏、增长知识的需求。优美、奇异的地质景观通常都是人们游览观赏的风景名胜区,多有历代游客、文人、名家的旅游人文资源的积淀。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美的协调,形成自然与人文地质旅游资源的复合旅游景观。

(4)特异性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类地质资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稀缺程度。独特性高意味着该地域该类型的地质资源少、吸引范围大、级别高,因而开发价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国性的地质旅游资源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质条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地质奇观,这是地质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不仅决定了地质资源本身的独特性,还决定了当地生态、人文景观的独特性。特定的地质环境,常常会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态类型,构成特定的综合自然景观。如果某项地质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别能满足人们追新猎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这项地质旅游资源就在某种意义及程度上具有垄断性,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由此可见,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珍稀价值是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一项绝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质资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质旅游资源所应有的。

(5)康体价值

一些特定的地质资源以及地质体构成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地,可供疗养康体的温泉、开展体育与探险活动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游项目,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

2.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

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质旅游资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仅仅对地质旅游资源个体品质的评价,还难以考察各种地质旅游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组合关系和该区域所具有的总体特色,应强调旅游地的综合地质特征和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将地质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空间范围作为一个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评价,主要分析评价以下内容:

(1)多项综合性定性评价

着重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地质特征、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对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虑其级别(多用于地质现象评价)。除级别特色和特征定性评价,应还有其他定性评价,如面积(区域综合地质体)、体积(单一地质体)等,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区级三个级别。

世界级:指具有世界性意义,在全球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层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组合、地貌特征(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还有首次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群、矿物岩石等,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世界罕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安德列斯大断裂”(未来洋壳孕育地带)。

国家级:国内典型地质现象、地质景观,在国内具有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典型地质现象对比,国内具有对比意义,成为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的重要参考地,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中国典型的山东—安徽的“郯庐大断裂”(山东郯城到安徽庐江)。

地区级:可作为国内同类地质现象、地质景观进行对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区域内保存完好、发育齐全,出露良好,交通区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地质构造方面如区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区的“青峰大断裂”(房县、保康、南漳、谷城)。

(2)资源类型组合

地质资源要素是相互有机结合还是处于分离状态,分布是相对集中还是分散,这些都直接影响地质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最佳的风景区都以地质资源要素组合完美和谐而见长,并且在分布上各景区各有特色。

扩大范围来看,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互相补充和要素组合的协调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质旅游资源所在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是否构成优势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种类众多、聚集度高的整体优化结构。凡环境质量优、组合状况佳的属区位环境价值高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质资源个体同区域内其他地质资源个体的关联性与功能互补性也影响开发的价值。

(3)地质背景条件

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展布、景观结构、景观的旅游价值等都决定于地质背景条件,依附于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环境脆弱,其旅游开发的适应性不大。例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既是精品旅游资源的高度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多重脆弱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频发,较小的扰动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环境灾难,而且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从而在较长时期影响该区的旅游资源环境。

(4)旅游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国际、国内及地方三个级别。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的个体品质评价和资源系统评价结果来确定其吸引客源的类别。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1.“三三六”评价法

此方法由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所谓“三三六”是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的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三大价值”的定性评价从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进行评价,是旅游区确定开发方向的基础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考虑旅游地社区和服务接待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主要考虑旅游活动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环境效益则主要是研究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程度。

“六大条件”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资源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等六方面。“六大条件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实质上涉及了旅游活动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环境背景条件。

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黄辉实根据旅游资源本身和其所处的环境提出了“六字七标准”评价法。该方法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方面评价旅游资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较少,但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参考方法。

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特”:特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有应用价值。

对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方面采用七个评价标准:包括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项标准进行评价。

3.地质旅游资源的五级评价法

该方法在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被提出。从三个方面、八个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最终根据得分的高低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五个等级。旅游资源评价的三个方面为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的附加值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又可细分为八个评价因子:旅游资源的观赏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围以及环境安全等。

在五个等级的旅游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三、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定量评价步骤

1.根据评价对象选取评价指标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及旅游开发需求,地质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共性选取评价指标,这些要素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全面,并且在所涉及的内容上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对诸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不管是采用哪种数学模型,都涉及旅游资源的比较和重要性排序问题,所以评价模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必须遵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区分判别性。

2.组织合适的评价者

由于价值观和文化等差异,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不同。但从实验统计学规律得出,不同人群或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现象的价值判断趋向一个相同的结论,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也不例外。对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可依据价值判断的统计学规律来进行。在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时,应尽量选用不同专业背景和尽可能多的人员来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由于每一评价体系只能是客观状况在一定层次上的主观反映,所以应建立一个由多个评价角度组成的综合评价模式,才可科学、完备地反映地质资源质量,通常由专家和旅游者两者结合来进行评价。

(1)专家评价

根据层次分析法技术要求,邀请一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实业部门和旅游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评估组成员来自旅游行业各个部门,这可以保证较大的评估面。

具体方式可组织地方高等院校、旅游行政管理、旅行社、国土、环保、园艺等旅游各部门专家,对地质旅游资源区域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工作应细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进行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评价与权重判定。

(2)旅游者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是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旅游开发效益密切相关,最终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评价结果应当与旅游者对地质旅游资源的选择相吻合。

由于专家对资料收集更全面,因而与旅游者的感知有差异,使评价结果具有非大众化的倾向。旅游者的选择也应该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随机抽取。有些评价者为同一群体,其内部一致性较高,不具有代表性。评价主体应为存在着生活地域、年龄和文化层次等方面差异的旅游者。

3.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由于各项评价因子对评价项目的影响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对各因子的指数分配中不能按均权处理,而应视其在评价项目中的作用大小来确定其权重的大小。评价权数的确定,来自于地质学、旅游学等专家的经验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事实。

能用测量数据计算出其对于各评判等级隶属度的,属于显数值因子;难以直接测量或用数值描述的,属于隐数值因子,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用经验法获得,也可以通过在特尔菲咨询系统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获得。这一过程工作量颇大,而且相同的评价要素在不同的旅游地其权重值也有差异,应因地制宜。

4.建立评价模型

基于对专家或旅游者体验的深入分析后,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得到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数量值。

把每项评价指标评估系数的平均值,乘以该项要素的权重系数,计算出地质旅游资源在该项要素上的单项权重得分。其基本数学模型式(蒋素梅,2009)为:

地质旅游

式中: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分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质旅游资源中的各项因子价值高低,用总分值也可以与其他资源进行横向比较。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旅游资源综合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评分法、价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这些方法相结合通常用于地质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如Liu等(2006)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纳斯景区具有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张捷(1997)以九寨沟喀斯特为例,构造比较和评价矩阵,运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权重,从地学角度和游客角度阐述了喀斯特旅游资源在九寨沟旅游业中的地位;陈诗才(1993)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旅游地学资源进行了评价。

在这些方法中,层次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能将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直接有效地结合;特别是它能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少必要数据的情况时更为实用。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着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塞蒂(T.L.Saa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解决资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参与旅游资源指标权重的设立,可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定性指导下定量比例尽可能大,从而得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点是通过人们较易进行的两两相互辨别而达到整体比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评价因子层是最基本的层次,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计算从该层开始自下而上逐层进行。

图4-1为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采用了保继刚(1996)《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中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因子权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将旅游资源评价分成若干层,构成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邀请专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等评判级别,分别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经计算,排出最后的结果。

(3)最后根据其权重排序,按权重赋予各个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该表可以用一定的给分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项评价打分,得到综合结果。

图4-1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

表4-2评价因子权重表

2.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征询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数学家赫尔默和达尔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并投入应用。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的形式集中一些专家的意见(一般为20~50人),通过沟通—统计—再沟通—再统计,直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被集中确定为止。利用特尔菲法对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三个层次中的具体资源价值体现,邀请专家进行评分,据此计算出各层内部之间的权重值作为评价参数;在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模型中,合理地确定各评价层中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是衡量一个评价模型优劣的关键。

将特尔菲法引入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是使旅游地评价由定性转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运用特尔菲法获取资料,最后能相对客观、有效地确立各评价因子权重。由于特尔菲法相对来说比较省时间、省财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国在旅游地评价、开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方法。

3.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农林、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结合,各相关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为每一个等级赋一个初值。最后,对区域景点或景区进行分项打分,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景点(区)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评判资源价值的大小。

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把定性指标合理地定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中存在的评价指标单一、评价过程不合理问题。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化程度较高的浮标方法,已广泛应用到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

4.地质旅游资源的计算机评价系统

庞淑英等(2003)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以面向对象的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Delphi软件为开发工具,以Access软件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合理地为地质旅游资源自动评分。

将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并运用计算机的辅助,可完成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流程,如图4-2所示:

图4-2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流程

④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示例

一、评价目的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比较,或进行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度排序。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质旅游景观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确定其主次关系,从资源的角度选择更适合于遗产展示的地质旅游资源。在遗产保护的前提下,为合理利用地质旅游资源、科学设计旅游产品、制定与实施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等提供依据。

然而,三江并流地质旅游资源数量多、面积广、景观组合复杂,考虑到地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性、观赏性及其形成演化的特殊性,从利用角度来讲,对资源单体的评价已不具有旅游开发上的意义,因而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有必要进行地质旅游景观区划,进一步寻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

二、评价对象

地质旅游资源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具有一定的规模级次和组合形式。地质旅游景观区划即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级序及组合特点,将其分布的地域划分为不同级次及组合的地质旅游景观单元,以确立景观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及景观单元系统。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因而可以不同的地质单元为基础划分为不同的地质旅游资源景观单元。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质地貌复杂多样,而且就地质旅游资源单体而言,其规模有大有小,且很多相互包容,在空间上进行资源单体的区分有一定难度。根据三江并流主要地貌单元地质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特征和主要成景作用将其划分为独龙江景观带、澜沧江景观带、怒江景观带和金沙江景观带4大地质旅游资源景观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15个地质旅游景观区、38个地质旅游景观群和300余个地质旅游景观点(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

三、评价方法

由于三江并流自身的特殊性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复杂性,故采用综合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模糊赋值法等常用定量方法,并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等来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评价模型;

第二步:确定评价因子;

第三步: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及计分等级;

第四步:进行打分和归并;

第五步:得出旅游开发价值的综合评估重要度的排序。

(一)评价模型

采用以下模型来进行评估:

地质旅游

式中:E为地质旅游资源区旅游开发价值综合评估值,采用10分制;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因子的评价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二)评价因子的确定

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结合实地调查与专家咨询,认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质旅游景观区的旅游利用价值主要由四个方面来决定:一是地质旅游资源自身的价值特征,可通过要素种类、优美度、特殊度、规模度、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景象组合等次级因子来确定;二是环境氛围,可用环境容量、安全稳定性、舒适性、卫生健康标准等指标来衡量;三是旅游开发利用条件,可用区位、产业经济基础、交通条件与旅游中心城镇的距离、基础设施条件、景点离散度等指标来确定;四是地质旅游资源对世界自然遗产原真性与独特性的贡献度,可与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有关标准对照来进行衡量。

(三)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参数和记分等级

合理的确定各评价层中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是衡量一个评价模型优劣的关键。研究者利用特尔菲法选择了8名长期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专家及科研人员进行调查。

首先利用特尔菲法,得出旅游地质资源价值特征、遗产贡献度、环境氛围和开发利用条件的权重系数,分别为3.5,2.0,1.5,3.0。因而三江并流地质旅游资源区评价的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E1/10(3.5I2H1.5Q3K)

式中:E为地质旅游资源区旅游开发价值综合评价值。

根据表4-3至表4-6,进一步确定了评价因子层中具体因子的权重和记分等级。

表4-3景观区价值评价特征评价

资料来源: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表4-4景观区环境氛围评价

资料来源: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表4-5景观区对遗产的贡献度评价

资料来源: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表4-6景观区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资料来源: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四)确定各因子得分

对于各项因子的记分,分别根据各因子的实际情况而定,能通过科学手段解决的,力求客观;对于那些主观性较强的,通过问卷调查解决;特别专业的,通过特尔菲法进行判定。

四、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对地质旅游景观特征(I)、遗产贡献度(H)、环境氛围(Q)、开发条件(K)等各项记分,计算综合得分,并按以下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得到表4-7。

表4-7景观区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结果

续表

资料来源:王嘉学,杨世瑜.世界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地质问题.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优:综合得分7.0分以上;良:综合得分6.5分以上;中:综合得分9.5分以下。

由表4-7可以看出,三江并流区地质旅游资源得分普遍较高,且得分较为集中,均在6~8分左右。主要原因是各景观区在景观特征、遗产贡献度、环境氛围三大方面得分较为接近,只是条件方面有一定差别。

从总体旅游利用价值来看,得分从高至低顺序为小中甸、香格里拉、老君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维西、奔子栏、丙中洛、岗曲河、泸水、利沙底、马库、红山、斯涌、碧江。

如不考虑行政权属问题,综合得分不但可反映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也能为开发时序的拟定提供较有力的依据。旅游开发价值本身也是一个变量,特别是开发条件中的经济基础、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受自然环境和遗产保护的限制,这种变化将是十分缓慢的。各地质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排序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现状。

⑤ 地质景观资源价值及其评估

一、地质景观的定义

地质景观是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表形态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及地质构造遗迹。地质景观具有实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资源。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地质景观是地质作用的产物;②地质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③地质景观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④地质景观具有资源性质,可以开发利用,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38]。简单地说,地质景观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重大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色。

地质景观资源是城市地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城市旅游事业的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开展地质景观资源调查,对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地质景观资源,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丰富景区的科学内涵,提高旅游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景观资源的分类

由于对地质景观含义的理解不同,划分侧重点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便于世界各国申报自然遗产工作,于1993年将有关地质景观资源划分为13类[39];《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把与地质有关的景观类型划分为2大类20个亚类[39];陈安泽先生将地质景观划分为4大类、19类、52亚类[39];我国地质矿产部1994年12月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划分为7类:①典型地层剖面和构造剖面;②重要的古生物化石;③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④岩石矿物;⑤独特的水体景观;⑥地质灾害遗迹;⑦其他地质遗迹。城市地质景观资源调查中,分类主要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的划分方案,并参考陈安泽先生地质景观划分方案。

三、地质景观资源价值及评价

地质景观资源评价,是对调查区地质景观资源质量、品位、等级、价值、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景观资源服务,为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标准中涉及地质景观评价标准的有3条: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并包括生命纪录的突出模式;代表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的突出模式;含有最好的自然现象形成物和面貌,例如,最重要的生态学的突出模式,具有特别美的地貌景观或具有特别的自然与文化要素相结合的地区。地质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一般划分为4级,即世界级(Ⅰ级):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国家级(Ⅱ级):国内具有典型意义,有特殊的科学价值;省级(Ⅲ级):省内具有典型意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地(市级)(Ⅳ级):在辖区内有重要保护价值,具有科普教育意义。

1.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分级标准依据地质景观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划分标准,使分级标准与其科学内涵相一致。

2)定量分级与定性分级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性与旅游学相结合的原则。

2.评价方法

地质景观资源的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也称专家打分法,是传统的方法,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制定打分标准,对地质景观进行打分。定量评价是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评价模型,主要有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序列综合法、公式法、调查统计法、复杂分析法等。在进行地质景观评价时一般采用数学模型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是在大量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直觉判断与信息资料处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提高地质景观资源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卢云亭先生在进行风景资源评价时,将评价内容归纳为“三、三、六”项,即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美学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项条件: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客容量条件、客源市场条件、开发投资条件、施工难易条件。张亚立等对旅游资源评价内容进行了细化,制定了地文景观科学品位的评价体系。郝芳等在对国家地质公园评价时分三个层次,即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相当于地质景观资源评价)、地质公园评价、地质公园运行评价。并设定不同的评价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40]

国土资源部将地质遗迹评价标准进行了细化,制定了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办法(试行),采用分项计分办法,共分为3类12项48个评分因子(表2-3-1)。在城市地质资源调查中,地质景观资源的评价强调其科学性和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地质景观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性、优美性。

表2-3-1 国家地质公园评分

(1)典型性

指地质景观的类型和它在该类型中的代表性及规模。地质景观类型在国际、国内的代表意义,发育程度和保存完好度,可视景观的密集程度。

(2)稀有性

指主要地质景观在国内外的罕见和珍稀程度,景观的稀有性不但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而且对游客有强烈的吸引功能。

(3)优美性

是指主要地质景观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以及自然环境对游客感官、休闲游憩活动的愉悦、舒适程度。地质景观的美学评价因子包括科学美、自然美两个方面,尤以自然美为主要评价因素。

(4)科学价值

是指主要地质景观或地质景观组合,在地质科学上具有全国立典或代表意义。《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按科学价值把地质遗迹区划为国家级、省级和县(市)级。国家级地质遗迹必须符合下述三个条件: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的地质证据;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5)系统性和完整性

是指主要地质景观的发育演化阶段系统而完整,并且保存完好。

⑥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概述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概念

地质旅游资源是指由具有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的地质体(包括构造、岩性、地层、矿床等)形成的景观的统称,它是一个地区风景总特征的基础(杨婕,2007)。地质旅游资源因受其资源特性的影响,确定其是否是地质旅游资源,不仅要考虑其地质学的特性,而且要考虑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所以,对地质旅游资源及其质量的评价,除采用地质科学的指标外,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很重要。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地质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质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双重属性。其评价方法具有旅游资源评价的共性,也有其作为地质资源的特殊性。

二、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资源种类分得越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越高。

关于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也有不同的观点。陈安泽(2001)把地质景观分为地质构造现象、古生物、环境地质现象、风景地貌等4大类(19类,52亚类);冯天驷(1998)划分出山岳地貌,岩溶、洞穴,河流、峡谷,湖泊,泉水,瀑布,海岸、海岛,冰川,风沙地貌、黄土地貌,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重要化石产地及古人类遗址,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画、摩崖题刻,奇峰异石,观赏石等16类;杨世瑜(2000)根据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形式划分为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和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

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地貌条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以地貌的不同也分为很多类型。张序强(1999)结合199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采用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方案的命名系统,依据地貌资源的旅游特性将地貌旅游资源分为7种基本类型,再依据地貌的成因条件分成30种地貌风景类型,见表4-1。

表4-1地貌旅游资源分类表

资料来源:张序强.地貌的旅游资源意义及地貌旅游资源分类.资源科学,1999,21(6):18~20.

地貌旅游资源类型划分首先应力求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旅游开发规划设计的方便,也就是首先应按地貌的旅游资源特性对地貌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其次,应考虑到地貌学的成因类型特征,这样可方便地貌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避免研究中造成分类系统混杂或人为复杂化。

三、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目的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是科学开发和利用地质旅游资源的前提,即在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区中的旅游资源、资源环境及其开发条件作为评价对象和内容,采取一定的方法,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做出评判和鉴定,并为调查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

(1)通过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等级、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评价,为确定旅游发展目标、市场定位、旅游开发导向及发展规模提供参考依据;

(2)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规模、品位的评价,为国家和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系统资料和判断对比标准;

(3)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挥整体效应提供支持,为确定不同旅游地的建设顺序准备条件。

对于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目的是将所调查的地质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有意识地发掘并确认其旅游价值,通过合适的评价,鉴别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状况,达到为地质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意义

1.科学考查,促进研究

加强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研究,既是旅游事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它的社会功效是多方面的。由于地质科学实践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吸引世界各国地质科学家前来参观考察,深化研究程度,丰富和发展所考察的地质现象的研究内容和认识,促进国际地质学术交流,提高地质科学研究水平。

2.普及教育,深化旅游

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研究还可以帮助旅游者更好地开辟地质旅游资源,使得一批原来只具有教学、科研价值的地质旅游区,转化为旅游者乐意观光游览的景区点。这样既能增加旅游收入,又能不断增加新的旅游资源,有利于旅游资源增加新品种,同时也能使地学知识更加广泛普及和大众化,使人们在参与地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能观赏各种诱人的地质现象,还可以增加对地学知识的了解。

⑦ 什么叫旅游资源类型评价

1.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天然赋存的具有游览观光、休息疗养、娱乐体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这些要素或以单体和单体组合,或以某种要素为主辅以其它要素组合构成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山岳形胜、岩溶景观、风沙地貌、海滨沙滩、特殊的地质现象和地貌类型等。
水域风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涧、冰川、滨海等
生物景观——森林、草原、珍稀树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
气候与天象景观——适宜于避暑避寒疗养治病的气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观,如泰山日出、庐山云瀑、黄山云海以及虽可遇不可求但出现频率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楼、极地极光等。
人文旅游资源: 是指能够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古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实体或以其为载体的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
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建筑遗址、石窟石刻等
民族文化及其载体——主要包括可视、可感、可参与的特殊民俗礼仪、习俗风情、节日庆典、民族艺术和工艺等。
宗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参观游览型的宗教建筑艺术,如坛、庙、寺、观、带有人格神色彩的大型塑像,以及赋予其中的装饰、雕塑、壁画、楹联、碑刻等; 另一类是这些宗教建筑和艺术本身营造的宗教活动场所。如各种宗教的神职人员布道求法,现代旅游者中也有大量专为求神拜佛而光顾宗教寺庙道观的。
城乡风貌:具有视觉形象的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风光,具有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古镇村落等。
现代人造设施:富有特色、具有规模、某种特殊意义和影响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设施。
有影响的国际性体育和文化事件:
饮食购物:包括各种富有特色的地方风味美食、特产名品、特色市场与着名店铺等。 旅游资源分类
2.根据旅游活动内容而划分
游览鉴赏型: 以优美的自然风光、着名古代建筑、遗址及园林、现代城镇景观、山水田园、以揽胜祈福为目的的宗教寺庙等为主。
知识型: 以文物古迹、博物展览、科学技术、自然奇观、精湛的文学艺木作品等为主。
体验型: 以民风民俗、社会时尚、节庆活动、风味饮食、宗教仪式等为主。
康乐型: 以文体活动、度假疗养、康复保健、人造乐园等为主。
3、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疗)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和特殊型旅游资源。
4、其他不同分类标准
◎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
◎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中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
◎魏向东版按照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划分为三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
◎按照旅游资源质量和级别分类
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按照旅游资源品位、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年旅游人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条件,将我国旅游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个等级。
一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世界上具有重要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国内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50万以上。
二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国内具有代表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国内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30万以上。
三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本级行政区具有代表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国内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10万以上。
四级旅游区: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本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本地区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3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