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可以去口袋学习网去看看里面的教学方案。
网站拥有丰富的试题、课件、教案等初中教学资源,而且所有的资源均可免费下载。
分享下免费的初中在线教育资源:网络网盘链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贰’ 如何改善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的共享机制各抒己见哈
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机制探讨
金 单
(义乌工商学院旅游系,浙江义乌322000)
摘 要:社区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社区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目前制约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实现共享的因素主要有应试教育盛行、社区意识淡漠、缺乏统筹协调机制等,因而影响了共享的效果。为此,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终生教育,增强社区意识,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的整合效果。
关键词: 教育资源;社区资源;社区教育;共享。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终生教育及“建设学习型社会”口号的提出,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并日益受到重视。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区资源及教育资源的支撑,为了使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及其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以便在资源整合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
社区教育,有必要对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探讨。
一、社区资源、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关系分析
目前对于社区资源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社区建设过程中以及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社区资源的概念做出了相应的界定,如认为“社区资源是指社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区属部门特别是学校拥有的文化、教育、体育、娱乐设施和场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社区资源是指社区范围内可用来提供服务的资源”;“社区资源是一切可供社区需求的资源”;“社区资源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资源,是一个具体社区能够掌握、支配和动员的各种现实的社会资源”等。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社区资源内容丰富。实际上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普教、职教、成教和高教等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各类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各类企事业单位个人掌握的教育资源,以及一切能够起到教
育作用的资源因素,而丰富的教育资源渗透在各类社区资源当中。随着社区教育的开展,社区教育资源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提及。社区教育资源不同于教育资源,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是社区教育资源,如一所高校如果它的教育资源不对社区开放,那么这类教育资源就不能称为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应该是社区资源中能够被社区掌握、支配和动员以开展社区教育的各种现实的社区资源。要实现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就要整合教育资源和社区资源,从而形成社区教育资源。
二、社区教育的两大主要板块
实现教育资源和社区资源共享的目的就是整合更多的社区教育资源以开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社区教育从内容分类,可分为文化基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生活情趣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市民文明教育等;按年龄层次又可分为未成年人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人教育等。除了上述分类外,为了更好地研究社区教育,可从受教育对象主要是系统教育序列中的学生为主,还是以社区居民为主,将社区教育分为两大板块: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和社区组织本位的社区教育。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是按学校的条件及需要,发展与社区的教育合作,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社区归属感、公民责任等教育目标,致力培养在校学生和年轻一代的品德、学养、技能和对社会的归属感,鼓励青年人不断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同时也让社区人士有享用学校设施及活动的机会,学校也为社区提供切合时宜的教育活动。社区组织本位的社区教育则以建立与市民互助的关系为基础,鼓励市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高市民的觉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建设一个互相尊重和团结的社区。
三、目前制约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实现共享的因素
1.应试教育盛行及社区意识淡漠使社区教育不能深度开展
要实现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的共享,必须有社区教育的推动。然而,社区教育的两大板块,即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和社区组织本位的社区教育的开展,都有各自的制约因素。应试教育盛行使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难以深入开展。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选拔手段,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是一个严酷的生存法则,影响到教育领域,便加剧了考试的应用。近年来,由于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客观环境,应试教育在中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日益盛行,所以出现了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却大行其道的现象。应试教育的盛行使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的个人兴趣被抹杀了,每天陷入各种各样的、题型怪异的题海中,对于学生的品德如何、修养怎样、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强弱等这些关系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全都被忽视了。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往往忽视甚至不屑开展以育人为目标,充
分利用社区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这些社区教育活动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养成等教育系列活动,以及融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内容于一体的课外兴趣活动。学校没有推动学生社区教育的内在动力,也就不会积极参与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也使社区组织的社区教育不能深入与广泛开展。目前我国社会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居民异质性较强,地域观念变得淡漠,加上城市生活的高节奏,使社区居民一般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社区内居民进行交往,也很少同邻居往来,只是在涉及个人的经济利益事宜时才同他人联系。社区发展不完善,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较为淡漠,在调动社区资源促进社区教育、社区建设与发展上还比较迟缓。
2.缺乏完善的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统筹协调机制
目前,社区各部门、单位参与整合社区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态度各不相同。由于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场地设施存在一定差异,造成部门和单位在参与意识和行动上存在较大差别,资源充足的部门和单位积极性不高,而积极参与的部门和单位又缺少人、财、物和设施资源。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性和动因上强弱不对称性,对社区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无疑是一道障碍。为协调各部门和单位利益,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资源整合的统筹协调机制。但目前我国还缺乏较为完善的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统筹协调机制。政府在推动社区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方面统筹协调的力度不够,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政府相关单位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往往在本部门的工作方案中很少涉及社区教育。而在社区教育开展较为成功的香港,不仅有教育统筹局与民政事务局负责社区教育的整体政策及规划,而且卫生福利、规划环境及廉政公署等部门制定的施政方案中也常常涉及社区教育的提供。我国不少地方开展社区教育没有统筹规划,而实际上开展社区教育往往会涉及多个部门,若缺乏必要的统筹协调机制,开展社区教育就会遇到诸多困难,这样不利于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实现共享。
3.教育资源和社区资源共享的效果还有待提高
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在与社区资源实现共享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资源整合共享带来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如在一些城市里,科技馆、博物馆免费向学生开放,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讲解,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只不过是走马观花,收效甚微。另外,在社区针对居民开展的社区教育过程中,由于学校等教育机构派出的上课培训教师不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及特点,社区居民反映收获不多。诸如此类事例都说明,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的实际效果还有待提高,只有较好的资源共享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
四、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1.进一步倡导素质教育、终生教育及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
为加强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提高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机构等参与构建社区资源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热情,应进一步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 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 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光靠学校教育已经无法实现,必须把眼 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开发利用新的教育资源,在利用社区资源上作大文章。要让教育者们意识到社区教育是学科教育内容的延续和拓展,是学校育人的延续和拓展,是学生管理的延续和拓展。要加强社区组织本位的社区教育,还应强化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倡导终生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的构 建。要努力改善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绿化、卫生、治安、人际关系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一个社区绿化 搞得好,空气清新舒适;卫生做得好,处处干净整洁;治安维持得好,让人倍感安全;人际关系协调得 好,人人和睦相处,那么就会让社区居民产生清新感、舒适感、安全感、协调感,从而从内心深处萌生对 社区的美感、信任感、依恋感,而这一过程就是社区意识逐步形成及加强的过程。另外,要让社区居民意 识到终生接受教育其实是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一是生存的需要。在生存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为了能够更 好地适应这种环境,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是不被淘汰的必要条件。二是精神的需要。在保障生存的前提下, 人总是希望能有更好更多的精神享受,而这样的享受要有足够的理解与欣赏能力才行,这种理解与欣赏能力只有通过接受教育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合才能够得到。当社区居民社区意识形成以及终生教育需要产生时,就会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社区教育,需求的加强将有助于推动社区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
2.建立起完善的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统筹协调机制
在实施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要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社区教育格局。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社区教育委员会,由教委、街道办、公安、团委、妇联等部门组成,各部门的负责人为委员会委员。为分清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开展社区教育,可制定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以确定包括街道、妇联、团委、工会、文化、公安、司法、卫生、体育、文明委在内的社区单位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为配合社区教育的开展,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社区内各个学校要确定分管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统筹协调工作的领导,在所在街道(镇)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统筹下,共同商量制定共建、共享方案和具体管理制度,明确社区与学校各自的职责任务。要确定学校开放的场所、时间、对象、管理人员、进出要求、注意事项。使用学校资源所必须开支的人员管理费、设备损耗费、水电费等,应本着友好合作、互利互惠的精神,由学校与社区洽谈解决。
3.提高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的整合效果
深入挖掘社区资源,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社区教育活动。利用社区资源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化水平,使他们真正学到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识。避免那些形式主义的活动,使社区教育达到实际效果。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包括培训授课场地的提供、师资力量的支持以及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需要的帮助这些针对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活动,应符合和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以达到社区组织本位的社区教育活动的真正目的。
作者简介:金 单(1979 ),女,浙江义乌人,讲师,从事旅游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 叶南客.试论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相分离[J].学海, 2002(5).
[2] 吴新叶,吴洪法.配置与调适———现阶段社区资源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2).
[3] 许 芸.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3).
[4] 蔡志海.社区意识与我国的社区资源动员[J].兰州学刊, 2001(1).
[5] 江汉石油管理局教育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推进社区教育[J].湖北教育, 2000(7).
[6] 李立纲,谷 禾.城市居民社区资源共享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 2001(5).
The ShareM echanism Research in Ecation and DistrictResource
JIN Dan
(Department oftourism, Yiwu commence college, Yiwu322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take effectives steps in district ecation, itmust share district and ecation resource posi-
tively. But some problems are existing, like districtconsciousness is fain,t overall coordinationmechanics is lack,
etc. Thus, we should enhance quality and lifelong ecation, raise districtconsciousness, perfectoverall coordina-
tion system, so that to put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affection in ecation and district resource.
Key words:ecation resource; district resource; district ecation; share
〔责任编辑:杨临颍〕
世界上没有毫无价值的文章,只有不同的角度!希望你能找到关于它的价值角度!
‘叁’ 资源共享是什么意思
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众多的网络爱好者不求利益,把自己收集的一些通过一些平台共享给大家,但是随着网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共享在社会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资源共享类型
编辑
教育专区
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各类专业教辅和学习资料应有尽有,满足求学者各种不同需求。各个学科资料都有。适合中、小学生,还有大学生等群体。
专业文献
涵盖各行业最丰富完备的资料文献,最前瞻权威的行业动态,是专业人士的不二选择。有专业文献、行业数据、行业分析、客户数据、企业名录等。在这块探索之子数据等做的最好。
PPT专区
汇聚众多精美的模板、专业系统的策划方案、详实权威的数据报告,各类PPT文档一应俱全。
应用文书
集结了简历模板、工作总结、项目汇报等工作和学习之必备文档,白领与学生的最佳帮手。
‘肆’ 如何用互联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据报道,日前举行的“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卢氏模式被国家及省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卢氏模式是三门峡教育的缩影,是借助互联网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案例。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时代,我们要在确保弱势群体有公平接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卢氏模式让我们看到,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贫困、革命老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中国的乡村教育能够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伍’ 如何进行初中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本质
笔者认为,广义的教学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本身。因此,从本质上讲,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可以视为教学职员之间的“对话”和“匹配”的过程。即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之间通过“对话”的形式“匹配”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的过程。
1. 作为“对话”的过程。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实际上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正确解读,理解课程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资源、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三者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其中主要是教师与课程目标和教学资源的“对话”。教师一方面要解读课程标准,了解教学资源预设的目的和功能,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对资源进行取舍和调整。当然,“对话”不仅限于教师与资源之间,学生与资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对话”空间(图1)。
教材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不是被动的传授者,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师要善于接纳来自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他们的不同声音。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实施中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完善个人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
2. 作为“匹配”的过程。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含着整齐划一的教学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即“匹配”或“适应”。
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匹配”是指资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教师(包括教法、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学生(学习基础、方法、风格等)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匹配,从而形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图2)。也就是说,选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连贯紧凑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个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结构可能存在某些不协调的方面,但却可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其关键是要合理整合教学的具体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块的目标是达到课程标准7级要求。每模块由五个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图3),这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从语言输入 (Input) 到语言输出 (Output) 的学习过程。这样的编排符合语言学习先“输入”然后“输出”的习得规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较好地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持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序列设计,认识到教材强化听力和阅读的倾向,强化教师对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强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事实上,“Warming
up”是“听说”结合的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为Language
study)是“读”的延续,“Using Language”(SEFC中为Integrating skills)则重在“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应用。“听说读写”的教学序列符合母语学习的心理过程,而对外语学习来说,却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入门阶段或初级阶段,因此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则有待于改进。有研究认为,外语学习的学习顺序应该是“读听说写”或“读听写说”,这一过程同样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顺序和“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所任教学生的学习水平,调整并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以期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
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怎样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这就需要制定教学资源整合的一系列具体目标。但从教学资源整合的出发点来分析——教学资源不是教学中的规范,而应是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因此,笔者借助自然生态中的适应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提出教学生态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性——“适者有效,不适者无效”,即以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为判断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在“适应性”这一总体原则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该实现“四化”,这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整合的操作标准:①本地化,即应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为宗旨;②个性化,即应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③个别化,即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④现代化,即要改变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
1.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不同群体间认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教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学中,由于当前学生中,城市学生不知道农业生产到底在做什么,即使是农村学生,接触农业生活实际的机会也甚少,因此,他们也无法想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深入农村、亲近农民、了解农业”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学生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农民的劳动、尊重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2. 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新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远离所教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即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考察(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
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对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做一些调整(表1)。
表1:根据学校实际对SEFC中的教学内容调整
时间
主题
单元
时间
主题
单元
开学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艺术节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游黄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节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节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运动会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资源,挖掘多重价值。
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其中蕴含着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知识具有多重价值,主要表现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学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说明文的方式呈现了大量的科学边缘知识,如地球生命的起源、万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论。在这些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英语,不仅体现人文价值,也体现了科学价值,真可谓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其中蕴含了许多科学价值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学发现,等等,同时也蕴含了珍爱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人文价值。
4. 关注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
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非预期因素正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是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重要部分,拥有无穷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学中,在熟悉了不同身体语言的含义和使用场合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参与表演,设计了“你演我猜”的简单身体语言表演,但是,由于节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因此在表演和猜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从而让课堂超越了原本设想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超越了教师原本预想的思维空间。
因为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很巨大,所以当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时,类似的非预期因素在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图4)。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非预期因素,并且要努力发现每一个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使之在转化为当堂课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成为后续教学中教学资源生成的动力。
综上所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人的发展)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分析学与教的需要,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因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重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重组和整合往往基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而且仅限于局部的修修补补。那么,教师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教学资源进行怎样的整合呢?
笔者认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体的整合方法有两种:
1. 利用替换思想,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加减:添加与删减。添加是指补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两种——延伸和拓展。所谓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变化。扩展则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因而它主要是质上的变化。同样道理,删减也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在质量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增减时,还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即调整教学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科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成为真正科学家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学: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导;第三,利用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引导,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虽然这三种方式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但选择的关键依据是适应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只有这样,才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如果时间允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会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
修改:详写与简写。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联系起来,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的语言,可以设计更多地解决问题的任务,也可以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阅读技巧,辨别文章中的人物分别来自哪些地区和国家,分别使用了哪些身体语言等,并通过完成图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体语言。同时,教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2. 利用重组思想,提高教学的逻辑性。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如调整章节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或重新安排章节的教学顺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节内的教学内容调整以适应教学需要比较可取,过多和过大范围内的调整则未必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即这种调整应有一定的幅度和频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体上是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编排学习内容的,不适合中、高级的英语学习,并且有些单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难度太大,作为单元的起始内容,听说学习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是“说”的质量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话题内容太难,学生对话题相关的语言积累少。如果改变教学序列为“读听写说”,即将“写”和“说”放在“读”和“听”的后面,先有相当量的语言输入和积累,语言输出就有了“活水源头”,这既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又符合“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积累规律,同时,把难度较大的“说”和“写”放在难度较小的“读”和“听”之后,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又如,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节英语课时,笔者将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调整到第一课时,学生作自我介绍时,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表达爱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学生作自我介绍时句式单一和语言呆板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经调整而创设的真实语言环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使得他们乐于开口,使整个课堂乃至整个学期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陆’ [学校资源库的建设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资源库整合资源
在省、州、县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祥云县刘厂镇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班班通”试点工程,实施这两项工程的目标是“改进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恰当的技术与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要让这些设备充分运转起来,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源库的建设;二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学校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资源是学习内容的数字化表征,是信息化教学及其应用的基础。不同的硬件设备,与之相适应的资源种类不相同,来源也不同。因此,学校要善于把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收集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建设一个充实的、符合本校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建设学校资源库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1.配套资源是学校资源库的基础。“农远工程”和“班班通工程”配备了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式一”配备了成套的教学光盘资源,“模式二”由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制作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需要的同步课堂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远教IP资源),“班班通”试点工程也配套了相应的教育教学光盘资源。其中,“远教IP资源”通过“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接收,资源特点是科学、全面,它涉及不同版本所有学科,有时事动态、课程资源、学习指导、专题教育、教师发展、少年文化、为农服务、使用指南、网站导航等栏目。这些资源是学校建设资源库的基础,各学校负责远程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资源的接收、整理、分类等工作。
2.网络资源是学校资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校要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充实学校资源库。当然,我们在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时,首先要遵守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原则”,其次是要进行甄别筛选,不是什么教育资源都适用于学校资源库,教育资源要符合本地区的学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要能促进师生的教与学。
3.学校自主开发的资源是学校资源库的生命所在。学校自主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学校资源库的生命所在,因为它是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产物,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伍空孝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制作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为学校资源库注入新的活力。要以活动为契机,组织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课件评比和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教师开发资源的能力,在活动中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要以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为依托,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例如每位老师建一个文件夹,按时向学校提交计划、总结、活动方案、 教学设计 、相关课件、教学心得等。
4.科学整理、分类、管理资源是建设学校资源库的必要手段。学校资源库犹如一个图书馆,教育资源好比图书,要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管理,就必须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存放。首先,要有一间存放教育教学资源的档案室和充足的柜架,以及存入资源的计算机服务器;其次是要把所有教育教学资源登记造册并注明存放处、建立教学资源列表;再次是要把所有教学资源分门别类上架、存放。例如,教学资源要分年级、分学科、分媒体形式(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存放;光盘资源等物化的资源要存入柜架并贴上标签;电子形式的资源要存入学校网络硬盘并注意存放位置腔稿。另外,学校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教学光盘的借阅使用制度、安全浏览教育资源的管理制度等。
二、资源的有效利用
充实的资源库,为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动力,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呢?
1.建立校园局域网,做好资源的发布,是有效利用资源的前提。资源的发布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将教育资源目录册挂于各学科教师办公室,让每一位教师熟悉资源内容和存入位置,做到心中有数,便于使用;二是建立校园局域网,把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按“教学资源列表”存入学校服务器硬盘上,便于教师通过校园网络浏览教育教学资源。校园局域网的建立,使资源的发布变得简单、快捷,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传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2.提高教亏空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有效利用资源的关键。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者,是教育资源的设计者、利用者和管理者,要做到“日常化应用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即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切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关键。过去,我校多数教师利用资源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只知道一些技术性知识,机械地应用课件资源。2009年以来,刘厂镇分批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初级),并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初级),通过培训,教师对教育技术有了全新的理解,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特别是对“授导型教学设计”和“探究型教学设计”有了深刻的理解,资源的应用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3.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达到教育教学最优化,是资源利用的落脚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及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随着学校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光盘教学应用模式、简易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资源应用模式、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资源应用模式、网络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资源应用模式、移动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资源应用模式、学科专用教室和教师电子备课室的资源应用模式等。无论是什么样的资源应用模式,都要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达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目的。资源的应用要适时、适度,避免为了展示资源而偏离教学目标的做法,避免资源使用不当、信息过载的现象。应用资源不能生搬硬套,例如,下载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育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改,融入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于Microsoft Office Dower Point课件和动画,要从教学设计的需要出发,或修改,或截取,或补充;对于视频资源(光盘资源),要反复观看,或作为教学设计参考,或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截取片段进行辅助教学。只有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才能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
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小学
◇责任编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