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气候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1、热带季风
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
中国华南大部分地区和华东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0--15℃,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
中国华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3000--45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0℃、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超过25℃的已很少见,属于比较温暖凉爽的。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华北南部地区频频出现高温天气,但平均气温仍不超过25℃。
4、温带大陆性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中国大部分北纬40°以北的内陆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些地区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如新疆。
5、热带雨林
中国南沙群岛属于这种类型的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28到30度,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
(1)气候资源特性是什么扩展阅读:
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西北地区夏季炎热干燥、青藏高原区夏季凉爽,降水少。
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力特性的差异,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高气压,东部和南部的海洋上相对成为一个热性低气压,高气压区的空气要流向低气压区,就形成我国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风。
相反夏季大陆热于海洋,高温的大陆成为低气压区,凉爽的海洋成为高气压区,因此,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或西南风。由于大陆来的风带来干燥气流,海洋来的风带来湿润空气,所以我国的降水多发生在偏南风盛行的夏半年5-9月。
可见,我国的季风特色不仅反映在风向的转换,也反映在干湿的变化上。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长,一般并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
② 气候气象旅游资源的特点
气候气象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地域性
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对大范围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气候的地带性分布,促使各地的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一些特殊景象必须在特定场合与地点才会显现。如雾凇出现在松花江沿岸;地处热带的海南岛,年平均气温23℃~25℃,终年长夏无冬,四季常青,是我国冬季避寒的最佳场所。
(二)季节性
温度、湿度等诸气象要素,都有规律性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不同的气象景观在一年内所出现的时间,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例如被誉为黄山四绝之一的云海,波涛翻滚、此起彼伏、飘忽不定,吸引众多的仰慕者去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如愿者为数不多,原因在于云海的展现,也有季节差异。年平均40天的云海,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5月。
(三)瞬变性
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往往变化迅速,变幻无穷。只有把握时机,才能如愿以偿。如四川峨眉山,人们苦攀登顶,总想一睹“佛光”。事实上,“佛光”一般出现在日出后、日落前的一小段时间,瞬变性大,游客能观赏到的概率很小。
(四)组合性
气象气候景观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常常要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组合。例如:我国处于热带、长夏无冬的地域不小,但并不都能开发成避寒之地。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避寒胜地,除气候条件优越外,蓝天、碧水、沙滩、黎族风情、五指山风光等,都是重要的支撑点与组合要素。
③ 气候资源及其特点有哪些
严格地说,气候资源是指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其不利的气候条件,常常引起气候灾害。因此,气候条件,或者说气候环境,应包括气候资源和气候灾害两个主要方面。现在,也有些人把气候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同起来,把气候灾害包括在气候资源内,把灾害看作负资源。当然,气候资源和气候灾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因此,对气候资源作这样广义的理解,也还是说得通的。
气候资源有什么特点呢?气候资源是一种很特殊的资源。它和其他资源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点:
(1)气候是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要素有机组成的。其资源的多少,不但取决于各要素值的大小及其相互配合情况,而且还取决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配合情况,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那样多多益善。例如,对农作物而言,温度在一定范围我国西北地区利用风能发电内是资源,过高可能成热害,过低可能成冷害或冻害;降水在一定范围内是资源,过多可能成涝灾,过少可能成旱灾。干旱区光、热资源虽很丰富,但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其价值大为降低。再如,阴雨天气对某些农作物的生长也许是有益的,但对旅游、晒盐业则可能带来不便甚至是有害的;积雪覆盖保护某些作物的安全越冬,是有益的,而使牛羊吃草困难,又可能有害了。
(2)气候有时间变化。这种变化,有的具有周期性;有的周期性不明显,变化规律难以捉摸。例如,气温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大都是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但某一天或某一季的天气,却不是年年如此的。至于某段时间的或多年的气候变化,虽有一定的范围,但变化比较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因此,气候资源的利用,必须因时制宜。中国最古老的农书《氾胜之书》一开头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这都说明,栽种作物要掌握时机。如果错过时机,资源稍纵即逝,就白白地浪费了。
(3)气候有地区差异。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和其他地方的气候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气候资源的利用,还必须因地制宜。《氾胜之书》说“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意思是种谷子没有固定的日期,随地方不同而定时间;另一方面,世界上有些地方,尽管彼此相距很远,气候虽不完全相同,但却相似。因此,作物可以引种,牲畜可以引养,利用气候资源的经验,可以相互交流。
(4)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终将有开采完的时候。而气候资源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它将与太阳同寿,可以反复、永久地利用。
(5)气候是人力可以影响的。这种影响,有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由于气候条件与其他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气候条件。例如,种草种树,蓄水灌溉等可以使气候变好;而毁林毁草、排干湖沼等则可以使气候变坏。都市化和工业化污染大气,使降水酸度增大,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气候产生长远的、大规模的、对人类生存有巨大影响的变化。人类有意识改善气候,目前多限于在小范围内进行。例如,营造防护林,设置风障,建造排灌设施、玻璃温室、塑料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气候的能力将日益提高,所能改造的范围将日益扩大,所能改造的方面也将日益增多,甚至能把某些不利的气候条件改造成为有利的气候条件,把某些气候灾害改造成为气候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