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依据海洋资源的承载能力,采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政策,以促进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国不断改造海洋捕捞业、运输业和海水制盐业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增养殖业、油气业、旅游业和医药业等新兴产业;积极勘探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1997年,中国的海洋渔业、海盐和盐化工业以及海洋运输业、造船业、油气业和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3000多亿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渔业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渔业的发展,坚持“加速发展养殖,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资源。
⑵ 21世纪人类怎样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着,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⑶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产值占首位,其次是煤矿,另外还有砂、砾石和重砂矿等. ① 石油和天然气.海底有5000万平方公里(约占海洋面积的14%)潜在的含油沉积盆地,其中石油的可采储量估计为1350亿吨.近期勘探表明,水深大于200米的大陆坡、大陆隆和小洋盆很可能是未来油气生产的远景区. 20世纪80年代初从事海上油气勘探的国家已达 100多个.1983年钻井水深已达1965米.到1984年5月,全世界共有活动式钻井平台715座,其中自升式436座,半潜式 164座,坐底式29座,钻井浮船和驳船86艘.世界海洋石油产量从1950年的 0.3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5%,增长到1983年的6.9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6%.其中以英国、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美国和委内瑞拉等国产量最多.海洋天然气1983年的产量为2960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19%.其中美国、英国和挪威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1.8%.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产值已占海洋开发总产值的70%左右. 中国1959年开始在渤海勘探,以后逐渐扩大到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大陆架,包括台湾方面在内,已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 ② 煤矿.目前开采海底煤矿的国家有日本、英国、加拿大、土耳其、智利、中国等.日本海底煤矿的开采量占其全国煤总产量的50%左右.智利海底煤矿的开采量达全国煤总产量的84%.英国的位于诺森伯兰离岸14公里海底的煤矿是世界最大的海底煤矿. ③ 重砂矿和砂砾.海滨砂矿的开采方法很多.目前世界80%的锆石、90%的金红石都是由澳大利亚海滨砂矿开采的.世界90%的锡石来自海滨砂矿,泰国是最大的产锡国.美国在阿拉斯加的好消息湾开采的铂砂矿占美国铂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开采的海滨砂矿有钛铁矿、锆石、独居石和磷钇矿等.世界上正在开采海洋砂砾的国家有日本、英国、美国、丹麦、荷兰、中国和瑞典等. ④ 锰结核和热液矿床.这两种矿目前尚未正式开采.海底锰结核的试验性开采已经开始,1978年3月“塞德科 445”号采矿船在夏威夷东南1700公里、水深5000米处试采,日产锰结核300吨;1980年6月和1981年 3月“格洛玛·勘探者”号船两次进行试采,日产锰结核500吨.联邦德国的普罗伊萨克公司1979年已从红海2200米深的海底采出 15000立方米的矿泥.目前一些国家正在研究提炼软泥中的金属的技术. 海水化学资源开发 海水中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人类直接从海水中大量提取或利用的物质目前只有食盐、溴、镁和淡水等.食盐是提取量最大的海水化学物质,世界年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中国的产量一直居首位,1983年的生产量为1194万吨.海水提溴和提镁发展都较快,世界溴产量的70%、镁产量的34%都来源于海水.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发展很快.1975年世界日产95吨以上的海水淡化装置有1036个,日产淡水量约 200万吨;到1980年规模同等的淡水装置已达2204个,日产淡水量达727万吨.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包括捕捞和养殖两个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海产捕获量直线上升,但70年代以后,虽然捕渔船队和吨位数比过去成倍增加,产量却徘徊在6000万吨左右.1982年世界海洋渔获量6820万吨,其中日本居首位,苏联次之,中国居第三位.由于捕捞量的90%以上集中在大陆架水域,造成捕捞过度.近十多年来,水产资源遭到破坏,不少国家的捕捞区已向深海远洋发展,并寻找新的海洋生物资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初步估计,南极磷虾蕴藏量约10~50亿吨.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每年可捕捞5000~7000万吨,几乎相当于目前世界的总渔获量,受到世界各国重视. 海水增养殖发展很快,日本1960年海水养殖产量为30万吨,到1982年已达118万吨;美国的海水牡蛎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1982年产 24590吨牡蛎(净肉);中国海水养殖的产量1983年已达54.5万吨,比1954年增加了5倍多,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贻贝、鲍鱼、牡蛎、蛤、海参、对虾、梭鱼、尼罗罗非鱼等.
⑷ 中国是怎样利用海洋的资源
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海洋科技支撑,应本着促进资源开发、提高经济贡献率的根本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资源勘查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发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密度低、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开发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医药产品、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等,提高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局部海域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及局部生态变化过程的监测、预报、控制和管理技术,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污染损害的防治技术等,为修复近海的生态环境作好技术储备;发展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重视海洋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逐步实现对我国近海海域的全自动动态监测。
⑸ 海水资源如何利用
大力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海水直接利用的方面多,用水量大,在缓解沿海城市缺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发达国家,海水冷却广泛用在沿海电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纺织、船舶、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日本和欧洲每年利用海水都达3000亿立方米,而目前我国仅100多亿立方米。 如果把海水用在工业中当冷却水、冲洗水、稀释水等以及居民的冲厕用水 (约占居民生活用水的35%),对缓解沿海城市缺水问题,将起重大作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技术包括: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有80年应用史,是目前工业应用的主流;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我国尚处研究阶段;海水冲洗等技术等。与海水直接利用的有关重要技术,还包括耐腐蚀材料、防腐涂层、阴极保护、防生物附着、防漏渗、杀菌、冷却塔技术等。
积极发展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在推进海水利用中地位重要。沿海工业利用淡化海水虽然量少,但是性质重要,目前全国的海水淡化, 每年就能节省约400万立方米陆地水,对保证沿海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居民生活用水发挥了重大作用。
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一般4至5元, 如果热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成本可降到4元以下,如果再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把浓缩海水用来提取化学元素,其淡化成本还要降低。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沿海工业的海水淡化,支持用途广泛、竞争力强的海水反渗透淡化技术在电厂和其他工业中的推广应用;支持低温多效淡化装置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海水淡化与热电结合促进沿海居民饮用水的海水淡化的应用;支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结合,利用大型海水淡化厂排出的大量浓缩海水,积极发展海水化学物质提取产业;加大海水淡化技术装备(高性能膜组件、低温多效的铝合金管等)的国产化。
积极开展海水化学物质提取利用。 发展海水的利用 ,在解决我们用水问题的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海水中,有很多十分有价值的矿藏。比如海水中铀的含量就十分惊人。据调查,全球海水中所含有的铀,对于人类现阶段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可见,加强对海水的利用,不但可以解决我们的吃水问题,连能源问题也会得到解决。海水中化学物质提取是有无限前景的新兴产业。溶解于海水的3.5%的矿物质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巨大财富。不少发达国家已在这方面获取了很大利益。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目前形成规模的有钾、镁、溴、氯、钠、硫酸盐等。但除氯化钠是从海水中直接提取的以外,其他元素仅限于从地下卤水和盐田苦卤的提取,而且,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流程落后,产品质量与国际有一定差距,急需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目前,我国还处在盐碱工业向海洋化工工业的过渡阶段,经过“八五”、“九五”技术攻关,直接从海水中提取化学物质的产业正在我国逐步形成。
⑹ 该怎样合理的开发海洋资源
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象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我国的海洋资源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急需加强保护的双重任务,应该实行合理开发战略,使国家管辖海域成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地。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国家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矿产等,有巨大的潜力。要加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国家的资源保证程度。力争在海上发现新的大型油气田,使海洋油气产量在全国油气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列入国家计划,重点进行南海北部陆坡区相关海洋环境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商业性勘查做好资源、环境和技术准备。要加强有争议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积极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原则”,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力争海洋权益主张重叠区域的资源份额。
⑺ 海水资源的利用有哪些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加强对海 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区淡水危机和资源短 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海水淡化,是开发新水源、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海水淡化,是指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技术和过程。
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 采用多效蒸发法;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级闪蒸法(MSF),至今利用 该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电渗析法(ED)、20世纪70年代的 反渗透法(RO)和低温多效蒸发法(LT-MED)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反渗透法(RO)海水淡化 已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
据国际脱盐协会统计,截至到2001年底,全世界海水淡化水日产量已达3250万立方米, 解决了1亿多人口的供水问题。
这些海水淡化水还可用作优质锅炉补水或优质生产工艺用水 ,可为沿海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淡水。
国际海水淡化的售水价格已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的2美元以上降到目前不足0.7美元的水平,接近或低于国际上一些城市的自来水价格。
随着 技术进步导致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经济合理性将更加明显,并作为可持续开发淡 水资源的手段将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历经"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在海水淡化与反渗 透膜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现已建成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13个,总产水能力日产近1万 立方米。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海水膜组器产业化项目。
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天津大港电厂引进两台3000立方米/日 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于1990年运转至今,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 技术经过"九五"科技攻关,作为"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在青岛建立3000吨/日 的示范工程。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
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关技术的总称 。
包括海水冷却、海水脱硫、海水回注采油、海水冲厕和海水冲灰、洗涤、消防、制冰、印 染等。
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有关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着技术已基本成熟 。
目前我国海水冷却水用量每年不超过141亿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约为3000亿立方米,美国 每年约为1000亿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等国家已大规模应用,凯粗是海水冷却技术的 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经过"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完成了百吨级工业化试验,在海 水缓蚀剂、阻垢分散剂、菌藻杀生剂和海水冷却塔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十五"期 间,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在建立千吨级和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
海水脱硫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是利用天然海水脱除烟气中SO2的一种湿式烟 气脱硫方法。
具有投资少、脱硫效率高、利用率高、运行费用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可广泛 应用于沿海电力、化工、重工等企业,环境和经济效益显着。
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 水脱硫产业化技术亟待开发。
海水冲厕技术20世纪50年代末期始于我国香港地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处理系统和管 理体系。
"九五"键孙消期间,我国对大生活用海水(海水冲厕)的后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有关 示范工程已经列入"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技术,正在青岛组织实施。
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是形成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是从海水中提取各种化学元素(化学品)及其深加工技术 。
主要包括海水制盐、苦卤化工,提取钾、镁、溴、硝、锂、铀及其深加工等,现在已逐步 向海洋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我国经过"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卤水直接提取钾盐 、制盐卤水提取系列镁肥、高效低毒农药二溴磷研制、含溴精细化工产品及无机功能材料硼 酸镁晶稿知须研制等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期间正在开展海水直接提取钾盐产业化技 术、气态膜法海水卤水提取溴素及有关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排放的浓缩海水,开展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 、海水冷却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体现。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实现沿海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增强海水是宝贵资源的意识,制定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 ,建设国家级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 和生产基础,培育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 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朝阳产业形成、发展、成为我国沿海地 区的第二水源、并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