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效益;管理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0)09-0044-01需要企业不断地调整人力资源的激励和调配机制,完善激励、薪酬、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意义谈到人力资源管理不能不谈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从20世纪70年福利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的素质既能符合企业代至今一直是一个不失时尚的管理术语,是指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发展的需求,又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改变人才考核和评估制度,修展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创造性、资本改薪酬制度和升职方案,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性、增值性等特征。从企业的角度来理解,人力资源是指正在被企业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失。所雇用的员工和欲从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潜在的员工两部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分。而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人力资源为对象进行一系列企业除了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外,更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的的管理活动,准确的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现代的方法,人才,而知识、能力、创造力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培训和教育的基础上对人力进行合理的调配、组织,使人力和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的。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在《人力资人的行为、心理、思想进行适当的控制、协调和诱导,使得人尽其本投资》一书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常常不受重才,事得其人,人和事相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视。这些国家的领导和主管人员都认为,物质资本投资才是经济发管理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平常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微观展的重要因素,人力发展水平赶不上资本的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贫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企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瘠。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3.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市场人力资源的出现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作为基础的知识经竞争力的要求,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济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张德教授就曾经在他的着作中指出:通过合理的管理,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通过采取一定的展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归根到底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人力资源中发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现在讲的“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教兴掘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国战略”等国家方针政策实际上说的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力资源4.创建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只有人力资源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和有效地管理,国家和民族才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环节,人力资源规划主能繁荣昌盛。要是为了减少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当带来的人员流失以及经济损失,调整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同时,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经济效益的好坏是评价值,让其为企业创造利润,关键要靠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企选择到符合自己生产需要的人才,同时,各方面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是相辅相成合自身特点的岗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相互影响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力资源是创造价值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始终都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合理的的源泉,那么,是不是说有了人力资源,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随之提人力资源管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会使企业长久的立于高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企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不败之地。同时,企业也要创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完善各种企业换了一位领导后,该企业的效益会发生明显的转变,或好或坏,管理机制,留住人才,让其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我们难免会这样想:“人还是原来的人,事还是原来的事,但为什么所起到的效果却不一样呢?”从这一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力资源参考文献:本身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如[1]余凯成.人力资源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何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使其和现有的企业运行模式相协调,[2]徐纪良.现代人力资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从而使企业效益达到最大化。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1.建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人力资源不断地发挥创造性劳动
B. 如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基本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才能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呢?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人力资源配置
折叠能级对应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应使人力资源的整体功能强化,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企业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它们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每个人也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在纵向上处于不同的能级位置。岗位人员的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就是说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与所处的层次和岗位的能级要求相对应。
折叠优势定位
人的发展受先天素质的影响,更受后天实践的制约。后天形成的能力不仅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也与实践的环境有关,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也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其总体的能级水准,同时也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工作爱好。优势定位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自身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二是指管理者也应据此将人安置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折叠动态调节
动态原则是指当人员或岗位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适时地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岗位或岗位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对岗位的适应也有一个实践与认识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能级不对应,用非所长等情形时常发生。因此,如果搞一次定位,一职定终身,既会影响工作又不利于人的成长。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只有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实现。
折叠内部为主
一般来说,企业在使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时,总觉得人才不够,抱怨本单位人才不足。其实,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人才,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因此,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两个机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开发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那么本企业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从内部培养人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与挑战,造成紧张与激励气氛,是促成公司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也并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当确实需要从外部招聘人才时,我们就不能"画地为牢",死死的扣住企业内部。
折叠编辑本段道德原则
折叠公正
公正是一种价值尺度,一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既具有利益均等的内涵,也具有机会均等的内涵。只有在公正的社会制度下。才会有公正的社会秩序,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公正和和谐。公正是人力资源配置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主要表现在用人制度方面,其过程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起点公正。就是在人员的聘用上要公道和平等,对所有的应聘者应该一视同仁,必须确保具有相同的资格条件的人具有均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保证任人唯贤,而不任人唯亲。
二是过程公正。它包括竞争规则的公正和实施规则的公正,而实施过程的公正与否是实行招聘制,它是过程公平的重要保下,没有确保公正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其公正性值得怀疑。
三是结果公正。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是选拔出适合职位要求的员工或领导,只有结果是公正的,其制度才是公正的,其人力资源配置也才是最合理的。
折叠先公后私
先公后私,要求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要树立先国家、集体,后个人的道德规范,在谋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努力为集体和国家做贡献。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培训和提高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加强他们"团队精神"。其要点是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方法上不能仅依靠单方面的"灌输" 的"教育",应当养成员工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企业应着力培育员工崇高的道德风尚,用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水平。
折叠尊重员工
尊重员工的道德原则,就是指管理活动要从人的需要和愿望出发,要依靠人来进行,其目的又是为了人的素质的提高,让人生活得更好。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的问题,只有尊重个体以及个体的价值和贡献,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企业员工作为道德个体,他们有着对幸福和利益追求的权利,也有对人生自我实现和成功的需要,更有被人尊重要求。因而,企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充分认识到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是人力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管理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其他要素只有通过对人的整合才能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管理中融入"人性化"、"伦理化" 的原则,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既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又要为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和未来做出规划。例如许多企业对新进人员设计其在此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对企业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意识,以此来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的道德责任感。
折叠诚信与信任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作为一种要素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它能持续不断地为企业获得效益,诚信的缺失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使竞争力下降,甚至使企业亏损和破产。诚信是对企业的严肃要求。而恪尽职守、诚实守信是对现代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个体只有遵守信用和道德,才称得上有了人生的正确价值目标,可以说,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至关重要。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组织或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信任制,培育这种互信、协作的企业文化是当务之急。当今,人与人之间信任度比较低,企业中人与人之间防范之心越来越强,这也并不奇怪,已出现许多员工跳槽,出卖企业的机密的现象,造成现实社会的一种信用的危机;这种不信任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的行政成本增加。
折叠编辑本段配置形式
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外部,更多的、更困难的工作存在于企业内部。从实际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配置形式:
折叠人岗关系型
这种配置类型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保证企业内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力资源质量。它是根据员工与岗位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的一种形式。就企业内部来说,这种类型中的员工配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招聘、轮换、试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当企业内的员工数多于岗位数,或者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时,在试用过程或竞争上岗过程中,对能力最差者实行下岗分流。这便是一种末位淘汰配置方式)、双向选择(当企业内的员工数与岗位数相当时,往往先公布岗位要求,然后让员工自由选择,最后以岗选人。这便是一种双向选择的配置方式)。人岗匹配
折叠移动配置型
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岗位移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上下左右岗位的移动来保证企业内的每个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折叠流动配置型
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企业岗位的流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企业的内外流动来保证企业内每个部门与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安置、调整和辞退。
折叠编辑本段配置方法
1.合理调整生产一线,特别是采掘一线的人员结构。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把不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老体弱人员调整出来,把身强力壮的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上去,使生产一线的职工队伍始终保持精兵强将的态势,以保证生产一线人员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2.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参照生产一线的人员数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辅助人员,使之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又不浪费劳动力。
3.对地面和机关岗位的人员配置,要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的发生。对可兼职作业的岗位要予以合并,以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4.要公开、公平、公正地让每个职工凭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对上岗人员要实行三级动态管理。即:将上岗人员划分为优秀、合格、临时三种上岗身份,并根据每个上岗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定期实行三种身份相互转换制度。实施绩效考核原则。让每个上岗人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5.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打破工人、干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应打破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分配到管理岗位上去工作的观念,可以把他们分配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人岗位上去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弥补实践中的缺陷,以促进相关岗位的技术进步。
6.在配备各个岗位的生产(工作)人员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每个岗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体能结构都符合优化配置原则,使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职工与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的年轻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效应,以确保能高效率地完成企业的各项既定目标。
折叠编辑本段配置模型
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外部,从实际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配置形式:
人岗关系型这种配置类型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保证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力资源质量。
移动配置型
这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流动配置型
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安置、调整和辞退。
结合以上人力资源配置的三种形式,要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应以个人--岗位关系为基础,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可遵循以下的"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
这个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主要步骤与成分:
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目标只能通过配置合格的人力资源来实现,人力资源的配置需要有周密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配置的前期性工作,是一个对企业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领与协调作用。其目的是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可能的供给,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的合格人员,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的利益。任何组织或企业,要想有合格、高效的人员结构,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职位空缺申请与审批
人力规划更多的是对企业所需人员数量以及企业内部所能提供的人员数量的一种预测,至于具体哪些部门、哪些岗位存在空缺,则需由各部门主管提出职位空缺与申请,并由人力资源部进行仔细严格的审批,如果没有比较严格的审查,或是形式上设立这个审查而实质上根本不起作用,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公司整体的人口膨胀。因此,严格的职位申请与审批是有效的人力规划以及有效的人力资源利用与配置的基础。
折叠工作分析
确定了所需招聘人员的岗位以及各岗位空缺人员数量后,就应对这些岗位进行岗位分析,以确定职位工作任务、职责及任职资格条件等。事实上,工作分析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做,而不必等到有招聘需求时临时来进行,如果工作分析做得好,形成了规范的工作说明书,那么在有招聘需求时,就只需看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该岗位的职责及任职资格等是否有了新的变化。
折叠人才测评
有了工作分析后,我们就知道岗位对人员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的要求,于是,我们可据此来设计人才测评的指标,并选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求职者所进行的科学的人才测评可让我们了解他(她)是否能胜任某一职位。从而为人才合理配置提供依据。由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很多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因此,通过人才测评与绩效考评等手段,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人才库,将非常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测评工具-华恒智信
折叠招聘
进行了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后,就要对从企业内部或外部招聘来的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达到个人与岗位匹配。实际上,个人与岗位匹配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岗位要求与个人素质要匹配;二是工作的报酬与个人的动力要匹配。可以这样讲,招聘和配备职员的所有活动,都是要实现这两个层面的匹配,而且不能偏颇,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举例来说,有一家企业想招聘一名研究开发部经理,强调应聘者一定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才干和经验。应聘者当中也的确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这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实现个人--岗位匹配呢?不一定。如果招聘企业给这个职位定的报酬标准与应聘者的期望有差距,个人--岗位匹配照样无法实现。
折叠动态优化
把人员招进来并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配置后,还必须通过调配、晋升、降职、轮换、解雇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因为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岗位的任职资格势必会有新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该岗位上工作的人,也可能变得不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或其能力已远远超出该岗位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进行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对岗位责任、岗位要求及现有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进行重新的定位。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趋近合理。这是企业人力资源持续达到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领导者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应跟踪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工作分析文件,各级管理者对岗位与下属应有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折叠产出
企业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后,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这将会使得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出勤率等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绩效还是长远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企业在完成人才招聘后,还应遵循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使人才达到人--岗匹配,尽量做到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这样才能减少内耗,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涉及人与事的关系、人自身的各方面条件和企业组织机制及行业现实等要素。从而形成五个方面的配置状况分析。
人与事的总量配置涉及人与事的数量关系是否对应,即有多少事要用多少人去做。但这种数量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企业的经营和当期生产订单而变化的。无论是人浮于事还是事浮于人,都不是企业希望看到的结果。当前许多企业老板比较烦恼的问题就是,一方面普通和技能性员工难招到,有事没人做;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内部管理人员人浮于事现象或缺少称职的管理人员。
在分析出当期人力过剩或人力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之后,应该更关注如何合理配置人力供给与需求。通常情况下,在人员短缺时,可考虑:
首先,应当考虑在企业内部调节,因为此方法不仅风险小、成本低,而且还可以使员工感到有盼头、有机会。
其次,可考虑外部补充、招聘、借调、实行任务转包等措施,在人员富余时,注意利用多种渠道妥善安置,例如可通过内部转岗训练、缩短工作时间、遣散临时用工、对外承包劳务、实行弹性工作制等。
人与事的结构配置是指事情总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根据不同性质、特点的事,选拔有相应专长的人员去完成。企业内人员配置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各类人员分配在最能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上,力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正所谓:以适合的人,做恰当的事。因此,按照企业现有人员能力和特点进行分类,考察现有人员的使用情况,并列出矩阵表,从中可以分析组织架构内现有人力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效果。如通过纵横向分析(列出各职位对岗位的人数),找出当前人力资源实际使用率和寻找出造成实际上浪费的可能性。
根据人力资源矩阵可分析企业有多少名熟练工在做非熟练工工作,有多少技工在做熟练工工作;工程技术人员中,多少人在做熟练工作,多少人在做技工的工作;还有多少名专业管理人员处于半工作或不饱满状态。从而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调节,避免再出现从直接到间接的人力成本浪费。
人与事质量配置是指人与事之间的质量关系,即事的难易程度与人的能力水平的关系。事有难易、繁简之分,人有能力高低之分.应根据每种事的特点、难易和繁简程度,及其对人员资格条件的要求,选拔具确相应能力水平的人去承担。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比率。要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就要对人力资源构成和特点有详细的了解。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源是由个体人力和能力组成的,而各个人员的能力由于受到身体条件、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各自不同,形成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要求根据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的差异安排在相应能级层次的岗位上,使个人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人与事的质量配置不符主要有两种情况。第-种是现有人员素质低于现任岗位的要求;第二是现有人员素质高于现任岗位的要求。对于前者,可考虑采用技能性培训或转岗等方法来调节现有人员的使用情况;对于后者,就应考虑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岗位担任工作,以发挥他们更大的潜力。
近些来,许多企业人员招聘上普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的倾向,即在招聘、选拔和晋升人员时,过分追求学历条件,尽管这样做会使得企业整体文化素质上有所提高,但能够做到"量才"与"适用",才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根本所在:更何况过分追求人才的"高消费",其负面效应也就不可避免:
-是高才低用的浪费;
二是文凭低、实用性强的人才被扼杀;
三是"高不成"与"低不就"会增加人力成本;
四是还有可能造成内部人员之间的负面和不安稳等。
可见,只有适才适用和找到动态的衡量,才是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略。
人与事的关系还体现在事的数量是否与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使人力资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这是因为组织的各项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前后焊接的有机整体,每个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都应与其所承担的工作量相适应,使得工作负荷量与人力资源身心承受能力相适应。
比如,员工的劳动强度要适度,脑力劳动也要适度,工作时间也要适度,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既如何合理形成一种压力与动力,又要保持员工的身体健康和保持和改善心理状态。
在实际操作方面,若工作负荷过重应减轻工作负担或新设一个岗位来分担原岗位的工作;若工作负荷量不够,则应考虑合并相应岗位或增加该岗位工作内容。无论是工作负荷过重,还是工作负符过轻,都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人与事的配置分析最终还要看对在岗位上的员工的使用情况,这是动态衡量人与事关系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人员使用效果经常用态度为基础,绩效的好坏与自身能力的强弱做比较。
在工作绩效与能力的校对方面,可根据实际的资料(绩效的好坏以及能力的高低),将人员使用效果(基本分析)为四个区间。
区间A:为能力高,绩效好的情况;
区间B:为绩效好,但能力低的情况;
区间C:为能力高,但绩效差的情况;
区间D为能力低,绩效差的情况。
在实操方面,应针对上述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改善方法。
首先,区间A的员工,是价值最高的员工,单位要留住他们,重用他们;
其次,区间B的员工,应在鼓励他们保持原有的工作热情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使其向区间A靠近;
再次,区间C的员工,应找影响绩效的因素,努力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绩效;最后,区间D的员工,应该关注他们是否还有可能改善现有岗位实绩的可能,或通过培圳与评鉴重新调整岗位。
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分析,是基于内部人力资源配置为着陆点。然而,在内部配置、调节都难满足企业当前的实际需要时,就要进行外部招聘。可以说,外部招聘工作的关键在于实现所招人员与待聘岗位的有效匹配。这种匹配正是要求将应聘者个人特征与工作岗位的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即时能上岗"的硬道理,这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所期望的结果。
1、高效处理人力资源日常工作,缓解事务性工作压力
人力资源从业者很少有不加班的,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具体HR事务操作者,每天从事的都是繁琐、单一重复、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随着企业发展,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量和压力越来越大,服务满意度也越来越差。因此,帮助人力资源操作者们优化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效率,是提升HR效率,改善服务形象的关键措施。人力资源配置在信息系统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优化工作模式。
首先,夯实基础人事管理。基础人事很琐碎,占用工作量非常大。如果陷入这些繁琐事务,很少有时间考虑战略、规划、计划等事情。对员工的入职、调动、转正;薪酬的计算与发放等事务性工作,通过批量操作,系统自动处理,可以切实提升HR工作效率,从中节省出更多时间。
其次,利用系统提供的预警提示功能,将具有时效性的工作提示出来,例如:试用到期提醒,签定过两次固定期限合同提醒,离职倾向预警等,可极大的减少人力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事务性工作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腾出大量时间去做人力资源规划和咨询等工作。
最后,发动全员参与。人力资源工作者经常会接到员工的电话咨询,诸如工资为什么少了?请假流程批到哪个环节了?业务经理可能会咨询部门的人员资料信息,人工成本信息等等。一天接几十个类似的电话,要是天天如此,月月如此,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将一些自助服务的项目让员工和业务部门自己去查询,了解工资扣了哪些、部门人员状况怎么样等,类似的简单咨询就不再占用更多的时间。真正实现从"事务型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成为企业高层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
2、业务流程电子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
人才进出对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需要什么样的人进来?在经济环境不好时,又需要哪些人出去?企业假设要裁员,是不是看谁的年薪高就裁谁呢?不是这样简单。某个员工50万的年薪确实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但是他可能创造了1亿的价值。怎么办?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才进出机制,用机制来评估到底应该裁谁,什么样的人应该退出。
首先,需要完善任职资格体系。人才进出的依据在于怎样衡量这个人和他所任职岗位能力的匹配度,即是否符合岗位任职资格。利用eHR系统的招聘业务平台,可有效地控制一些关键节点,如招聘需求的审批、应聘人员的人岗匹配,面试评估等功能,有效地进行人才的甄选,化解盲目进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最后,规范合同用工管理。根据《劳动合同法》,对员工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精细化管理非常重要。信息系统不但可以随时记录、监控员工的劳动合同状态,还可以通过即时统计,帮助企业做好人才成本分析。
3、运用绩效系统,让绩效管理工作更加公平、公正
传统的考核模式,由于缺乏计算机的辅助,考核成本巨大,管理者不得不选取简单的考核模式,但简单的考核模式势必难以实现量化、多角度的衡量评价,过低的考核频率必然带来"近视效应","晕轮效应"等,再加上"老好人"等人为因素的干扰,考核工作的公平、公正很难保证。这些令企业头疼的问题通过使用eHR系统就可以迎刃而解。
运用eHR系统,可以在线完成绩效考核的打分,自动计算考核结果,还可以就考核结果进行多角度的智能对比分析,帮助领导选拔优秀人才;通过员工自助平台,员工还可以在线查询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员工的每一次考核结果都会记录在系统里,是优秀的,还是不能胜任的,通过系统一目了然,如有不同意见,还可以通过系统直接进行反馈,使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绩效情况。此外,系统后台的各项参数设置可以有效的控制"老好人""泄私愤"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考核结果更加公平与公正。
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过程管理。员工在执行绩效目标时,上级管理者必须心中有数,要在过程当中做好控制。例如在过程中,员工有良好和不好的表现,可以随时在系统里面做记录。员工表现不好,对工作产生了影响,上级需要对他进行指导,给出改进建议,在过程中帮助员工把握住方向。绩效过程管理的数据记录,对绩效评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过程记录,绩效评估时,就会有充分的评估依据。
4、多角度分析应用、辅助决策、支持企业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决不是单纯的功能应用,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需要基于详实、客观、深度的分析基础之上,因此,人力资源的各种分析是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的基础。
对于总经理所代表的决策层来说,更多关心的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全局把控、人力资源状况的静态结构分析、人力资源状况的动态趋势分析、人工成本的构成情况、人工成本的变动趋势、人员岗位结构比率、人岗匹配率、关键人才到岗率/流失率、员工满意度、人均产出/费用率等等。
综上所述,eHR做为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模型,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共享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通过eHR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1、将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外包给eHR系统,使人力资源工作者腾出时间从事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工作;2、通过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显着降低员工管理成本的同时,极大的提高员工满意度;3、充分挖掘企业计算机网络资源,向信息技术要效益,实现减人增效。
C. 如何才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先进行岗位调查,进行分析再进行配置
D. 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首先,应当考虑在企业内部调节,因为此方法不仅风险小、成本低,而且还可以使员工感到有盼头、有机会。
其次,可考虑外部补充、招聘、借调、实行任务转包等措施,在人员富余时,注意利用多种渠道妥善安置,例如可通过内部转岗训练、缩短工作时间、遣散临时用工、对外承包劳务、实行弹性工作制等。
人与事的结构配置是指事情总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根据不同性质、特点的事,选拔有相应专长的人员去完成。企业内人员配置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各类人员分配在最能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上,力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正所谓:以适合的人,做恰当的事。因此,按照企业现有人员能力和特点进行分类,考察现有人员的使用情况,并列出矩阵表,从中可以分析组织架构内现有人力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效果。如通过纵横向分析(列出各职位对岗位的人数),找出当前人力资源实际使用率和寻找出造成实际上浪费的可能性。
根据人力资源矩阵可分析企业有多少名熟练工在做非熟练工工作,有多少技工在做熟练工工作;工程技术人员中,多少人在做熟练工作,多少人在做技工的工作;还有多少名专业管理人员处于半工作或不饱满状态。从而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调节,避免再出现从直接到间接的人力成本浪费。
人与事质量配置是指人与事之间的质量关系,即事的难易程度与人的能力水平的关系。事有难易、繁简之分,人有能力高低之分.应根据每种事的特点、难易和繁简程度,及其对人员资格条件的要求,选拔具确相应能力水平的人去承担。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比率。要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就要对人力资源构成和特点有详细的了解。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源是由个体人力和能力组成的,而各个人员的能力由于受到身体条件、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各自不同,形成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要求根据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的差异安排在相应能级层次的岗位上,使个人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人与事的质量配置不符主要有两种情况。第-种是现有人员素质低于现任岗位的要求;第二是现有人员素质高于现任岗位的要求。对于前者,可考虑采用技能性培训或转岗等方法来调节现有人员的使用情况;对于后者,就应考虑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岗位担任工作,以发挥他们更大的潜力。
E. 企业人力资源优化方式都有哪些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时,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配置形式:
1.人岗关系型
2.移动配置型
3.流动配置型
附注:
1.人岗关系型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保证企业内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力资源质量。它是根据员工与岗位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的一种形式。就企业内部来说,这种类型中的员工配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招聘、轮换、试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当企业内的员工数多于岗位数,或者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时,在试用过程或竞争上岗过程中,对能力最差者实行下岗分流。这便是一种末位淘汰配置方式)、双向选择(当企业内的员工数与岗位数相当时,往往先公布岗位要求,然后让员工自由选择,最后以岗选人。这便是一种双向选择的配置方式)。
2.移动配置型是一种从员工相对岗位移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上下左右岗位的移动来保证企业内的每个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3.流动配置型是一种从员工相对企业岗位的流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企业的内外流动来保证企业内每个部门与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安置、调整和辞退。
F. 如何有效配置企业人力资源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如何有效配置企业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有效配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才能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呢?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
能级对应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应使人力资源的整体功能强化,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企业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它们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每个人也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在纵向上处于不同的能级位置。岗位人员的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就是说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与所处的层次和岗位的能级要求相对应。
优势定位
人的发展受先天素质的影响,更受后天实践的制约。后天形成的能力不仅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也与实践的环境有关,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也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其总体的能级水准,同时也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工作爱好。优势定位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自身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二是指管理者也应据此将人安置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动态调节
动态原则是指当人员或岗位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适时地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岗位或岗位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对岗位的适应也有一个实践与认识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能级不对应,用非所长等情形时常发生。因此,如果搞一次定位,一职定终身,既会影响工作又不利于人的成长。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只有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实现。
内部为主
一般来说,企业在使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时,总觉得人才不够,抱怨本单位人才不足。其实,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人才,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因此,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两个机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开发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那么本企业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从内部培养人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与挑战,造成紧张与激励气氛,是促成公司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也并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当确实需要从外部招聘人才时,我们就不能“画地为牢”,死死的扣住企业内部。
有效配置人力资源方法
1.合理调整生产一线,特别是采掘一线的人员结构。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把不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老体弱人员调整出来,把身强力壮的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
上去,使生产一线的职工队伍始终保持精兵强将的态势,以保证生产一线人员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2.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参照生产一线的人员数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辅助人员,使之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又不浪费劳动力。
3.对地面和机关岗位的人员配置,要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的发生。对可兼职作业的岗位要予以合并,以确保人力资源的舍理利用。
4.要公开、公平、公正地让每个职工凭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对上岗人员要实行三级动态管理。即:将上岗人员划分为优秀、合格、临时三种上岗身份,并根据每个上岗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定期实行三种身份相互转换制度。实施绩效考核原则。让每个上岗人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5.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打破工人、干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应打破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分配到管理岗位上去工作的观念,可以把他们分配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人岗位上去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弥补实践中的缺陷,以促进相关岗位的技术进步。
6.在配备各个岗位的生产(工作)人员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每个岗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体能结构都符合优化配置原则,使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职工与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的年轻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效应,以确保能高效率地完成企业的各项既定目标。
如何实现有效配置人力资源
1、高效处理人力资源日常工作,缓解事务性工作压力
人力资源从业者很少有不加班的,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具体HR事务操作者,每天从事的都是繁琐、单一重复、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随着企业发展,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量和压力越来越大,服务满意度也越来越差。因此,帮助人力资源操作者们优化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效率,是提升HR效率,改善服务形象的关键措施。在信息系统中,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优化工作模式。
首先,夯实基础人事管理。基础人事很琐碎,占用工作量非常大。如果陷入这些繁琐事务,很少有时间考虑战略、规划、计划等事情。对员工的入职、调动、转正;薪酬的计算与发放等事务性工作,通过批量操作,系统自动处理,可以切实提升HR工作效率,从中节省出更多时间。
其次,利用系统提供的预警提示功能,将具有时效性的工作提示出来,例如:试用到期提醒,签定过两次固定期限合同提醒,离职倾向预警等,可极大的减少人力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事务性工作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腾出大量时间去做人力资源规划和咨询等工作。
最后,发动全员参与。人力资源工作者经常会接到员工的电话咨询,诸如工资为什么少了?请假流程批到哪个环节了?业务经理可能会咨询部门的人员资料信息,人工成本信息等等。一天接几十个类似的电话,要是天天如此,月月如此,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将一些自助服务的项目让员工和业务部门自己去查询,了解工资扣了哪些、部门人员状况怎么样等,类似的简单咨询就不再占用更多的时间。真正实现从“事务型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成为企业高层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
2、业务流程电子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
人才进出对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需要什么样的人进来?在经济环境不好时,又需要哪些人出去?企业假设要裁员,是不是看谁的年薪高就裁谁呢?不是这样简单。某个员工50万的年薪确实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但是他可能创造了1亿的价值。怎么办?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才进出机制,用机制来评估到底应该裁谁,什么样的人应该退出。
首先,需要完善任职资格体系。人才进出的依据在于怎样衡量这个人和他所任职岗位能力的匹配度,即是否符合岗位任职资格。利用eHR系统的招聘业务平台,可有效地控制一些关键节点,如招聘需求的审批、应聘人员的人岗匹配,面试评估等功能,有效地进行人才的甄选,化解盲目进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最后,规范合同用工管理。根据《劳动合同法》,对员工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精细化管理非常重要。信息系统不但可以随时记录、监控员工的劳动合同状态,还可以通过即时统计,帮助企业做好人才成本分析。
3、运用绩效系统,让绩效管理工作更加公平、公正
传统的考核模式,由于缺乏计算机的辅助,考核成本巨大,管理者不得不选取简单的考核模式,但简单的考核模式势必难以实现量化、多角度的衡量评价,过低的考核频率必然带来“近视效应”,“晕轮效应”等,再加上“老好人”等人为因素的干扰,考核工作的公平、公正很难保证。这些令企业头疼的问题通过使用eHR系统就可以迎刃而解。
运用eHR系统,可以在线完成绩效考核的打分,自动计算考核结果,还可以就考核结果进行多角度的智能对比分析,帮助领导选拔优秀人才;通过员工自助平台,员工还可以在线查询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员工的每一次考核结果都会记录在系统里,是优秀的,还是不能胜任的,通过系统一目了然,如有不同意见,还可以通过系统直接进行反馈,使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绩效情况。此外,系统后台的各项参数设置可以有效的控制“老好人”“泄私愤”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考核结果更加公平与公正。
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过程管理。员工在执行绩效目标时,上级管理者必须心中有数,要在过程当中做好控制。例如在过程中,员工有良好和不好的表现,可以随时在系统里面做记录。员工表现不好,对工作产生了影响,上级需要对他进行指导,给出改进建议,在过程中帮助员工把握住方向。绩效过程管理的数据记录,对绩效评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过程记录,绩效评估时,就会有充分的评估依据。
4、多角度分析应用、辅助决策、支持企业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决不是单纯的功能应用,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需要基于详实、客观、深度的分析基础之上,因此,人力资源的各种分析是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的基础。
对于总经理所代表的决策层来说,更多关心的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全局把控、人力资源状况的静态结构分析、人力资源状况的动态趋势分析、人工成本的构成情况、人工成本的变动趋势、人员岗位结构比率、人岗匹配率、关键人才到岗率/流失率、员工满意度、人均产出/费用率等等。
综上所述,eHR做为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模型,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共享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通过eHR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1、将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外包给eHR系统,使人力资源工作者腾出时间从事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工作;2、通过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显着降低员工管理成本的同时,极大的提高员工满意度;3、充分挖掘企业计算机网络资源,向信息技术要效益,实现减人增效。
G. 企业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体系
人力资源结构规划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所谓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诊断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并考虑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要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招聘和选择等内容进行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性规划。自70年代起,人力资源规划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并且与企业的人事政策融为一体。人力资源经理要做好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要做好规划的每一个步骤!
作为几家公司的人力资源咨询顾问,本人认为,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第一步是:诊断和评价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系统性清查。这是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在没有摸清自身人力资源家底的情况下,就进行所谓的规划过程,其结果肯定会失败的,要么预测不准,要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有四点:
(1) 清晰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家底
(2) 明确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否合理
(3) 运用“评价中心”或其他测评技术对重点人员(或全体员工)进行评估
(4) 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总体或分类统计
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第一步,可以通过开展人力资源调查的方式进行。利用调查表(包括姓名、最高学历、所受培训、以前就业、所说语种、能力和专长等栏目)帮助管理当局评价组织中现有的人才和技能。在进行调查分析过程中,还需要做好职务分析(Job analysis),因为职务分析定义了组织中职务以及履行职务所需的行为,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进行人才规划。职务分析主要运用的方法有:A、观察法;B、面谈法;C、调查问卷法;D、举行技术讨论会。
通过上述过程,人力资源部就可着手拟订职务说明书(Job description)和职务规范(Job specification)。前者是对任职者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做的书面说明,它通常反映职务的内容、环境和从业条件。职务规范则指明任职者要成功开展某项工作必须拥有何种最低限度可以接受的资格标准。下图是本人作为人力资源咨询顾问在做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诊断的模型:
图一: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诊断模型示意图
本人认为,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第二步是:预估将来需要的人力资源,做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未来人力资源的需要是由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所决定的。大多数情况下,以组织总目标和基于此进行的营业规模预测作为主要依据,来确定组织的人力资源需要状况。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与其他战略、经营、财务规划协调一致。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1)根据企业每年经营、财务计划指标,结合企业现有员工状况,尤其是员工流动率,来测算年度人力资源总量和按工种、岗位、职务等分类的结构性指标;
(2)提出年度须新增招募、压缩辞退、下岗分流、转岗调配的具体计划;
(3)人力需求计划,应包括所需的数量、质量、人才素质要求。
做好上面三点,人力资源部就可以开始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了。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需求预测前,需要明确是否对人员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
人员需求是否是临时提出来的?
是否领导临时拍板决定人员引进?
依据工作分析,定岗定编,这是需求预测的原则
人力资源现状盘点
确定各个部门,岗位工作量,强度
分析业务量增长趋势
得出人力未来需求
预测退休,离职,历史和未来人员流失率
汇总:人力资源总需求
在进行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后,还应对人力资源供给进行预测,即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企业内可获得的人员数目和类型。在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时,要仔细地评估企业内部现有人员的状态和他们的运动模式,即离职率、调动率和升迁率。
在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时,首先要明确的是企业内部人员的特征:年龄、级别、素质、资历、经历和技能。必须收集和储存有关人员发展潜力、可晋升性、职业目标以及采用的培训项目等方面的信息。技能档案是预测人员供给的有效工具,它含有每个人员技能、能力、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是工作分析、绩效评估、教育和培训记录等。技能档案不仅可以用于人力资源规划,而且也可以用来确定人员的调动、提升和解雇。
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不仅要供给目前供给的状态,而且必须考虑人员在组织内部的运动模式,亦即人员流动状况。人员流动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死亡和伤残、退休、离职、内部调动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需要知道人员流动模式和变动率,包括离职率、调动率和升迁率,可以采取随机模型计算出来。企业人员变动率,即某一段时间内离职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率,由下式得出:年内离职人员/年内在职员工平均数*100%。
因此,要做好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人力资源部对人才市场了解吗?
公司是否建立了后备资源的储备
是否存在大量的临时调用或临时招聘
外部市场:适合的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公司无形资产对于当地人才的吸引力
公司薪资政策对于人力资源的吸引力
外部的地理,政治因素
竞争对手的战略进逼
教育因素和新资源的提供
国家发展程度和就业水平
汇总:人力资源供应量
在对人员供给和需求进行平衡时,不仅要确定整个企业的净需求,而且要确定每一岗位的净需求,这是因为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情况下,某些岗位的人员有可能短缺。而另一些岗位的人员则有剩余。同时,在人员供求进行平衡时,要对人员短缺岗位对人员技能的需求与人员剩余岗位的剩余人员所拥有的技能进行比较,以便于在进一步的人力资源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人员剩余与短缺问题。例如,如果两者的技能相似,就可以把剩余人员调整到人员短缺的岗位上去。
本人认为,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第三步是:制定满足未来人力资源需要的行动方案。对现有能力和未来需要作了全面评估以后,管理当局可以测算出人力资源的短缺程度(在数量和结构两方面),并指出组织上中将会出现超员配置的领域。然后,将这些预计与未来人力资源的供应推测结合起来,就可以拟订出行动方案。在拟定行动计划方案时,要注意以下步骤:
内部的人力资源供需平衡
人力资源吸纳方案
招聘总体计划
人力资源招聘计划
招募渠道,招募效益比
职业生涯规划
个人发展计划
内部资源的最佳配置,发展和晋升政策
管理梯队接班人计划
管理见习生计划
一专多能培训计划
资源最佳配置,发展政策
职能汇报系统
最后需要说明的事,人力资源部在做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要明确:人力规划要一次规划、分期流动实行,并根据实际状况,经常性调整和进行动态评估,必要时建立高级或稀缺专业人才后备系统。企业需要实行员工总额控制。由企业一级定编,其原则为精简机构、节约用人、提高效率、一人多岗;由各部门定员。只有遵循这些原则和步骤,人力资源部才可能更好地做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H. 如何做人力资源配置
能级对应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应使人力资源的整体功能强化,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企业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它们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每个人也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在纵向上处于不同的能级位置。岗位人员的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就是说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与所处的层次和岗位的能级要求相对应。
优势定位
人的发展受先天素质的影响,更受后天实践的制约。后天形成的能力不仅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也与实践的环境有关,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也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其总体的能级水准,同时也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工作爱好。优势定位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自身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二是指管理者也应据此将人安置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动态调节
动态原则是指当人员或岗位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适时地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岗位或岗位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对岗位的适应也有一个实践与认识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能级不对应,用非所长等情形时常发生。因此,如果搞一次定位,一职定终身,既会影响工作又不利于人的成长。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只有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实现。
内部为主
一般来说,企业在使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时,总觉得人才不够,抱怨本单位人才不足。其实,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人才,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因此,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两个机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开发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那么本企业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从内部培养人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与挑战,造成紧张与激励气氛,是促成公司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也并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当确实需要从外部招聘人才时,我们就不能“画地为牢”,死死的扣住企业内部。
I. 如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企业人力资源短缺与人力资源浪费并存
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引不进,现有人才留不住,人力资源普遍短缺。另外,由于有的领导者素质不高,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不是考虑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而是想方设法去卡住人才,使得人才学非所用或者用非所长,甚至被闲置,造成了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人员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对员工的专业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企业内部却普遍存在着人员过多和企业经营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大量短缺的现象。目前,国有大型企业一方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另一方面却严重缺乏懂业务会管理的金融业综合人才。人员结构失衡导致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阻碍劳动力组合优势的发挥。
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够优化
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是在不断完善用人机制下,使人的才能与其岗位相匹配,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与潜力,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企业中,常常出现人/岗
“错位”。一个在技术上很有造诣的专家被选拔出来担任行政领导。一个高学历的人从事银行柜员的工作。一个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被安排到机关任职,等等。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急功近利而缺少长期规划,削弱了企业内部凝聚力,浪费了有限的人力资源,也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力资源的开发动力不足
有的单位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能者下,庸者上”的恶劣用人环境严重挫伤了人的积极性:有的单位忽视员工的教育培训,甚至拒绝职工攻读更高学历的要求。结果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究其原因,是由于有些企业产权不太明晰,技术创新和员工素质与企业收益的相关程度不大,这些企业往往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二、建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制度
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要加大企业资本投入,把企业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普通员工要实行在岗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塑造企业文化
对文化传统的继承,要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造。由于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层次各个文化方面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它需要企业员工有正视自我否定痛苦的勇气,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营建企业文化,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群体精神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
合理配置的前提,是要对所设的岗位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工作分析,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工作分析,可以检验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履职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教育背景、经验和专业知识等等),为合理配置人员提供客观依据。有了清晰的岗位描述,既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具体人员的能力、品格和心理素质等进行考查和评价后“对号人座”,又能够使履职人员明确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如果岗位的职位、任务、责任描述的线条较粗,没有按工作分析的要求细化地表达,使得岗位职位不准确,岗位责任不明确,那么就会存在“大材小用”、“小材大用”,有的员工工作吃不饱、有的却力不从心;或员工对工作应该达到的要求模模糊糊、工作未能覆盖所有要素而效率不高;或岗位间工作任务部分重叠、衔接不畅,某一事项多人管理,而有些随机遇到的诸多事情却无人问津等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因此,人力资源部门不仅要通过深入调研做出工作分析,编制好岗位规范,因岗取人,还要定期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职务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以此了解员工对现任岗位的适应程度,同时检验企业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后要认真分析,主动调整和改进,努力使人事相宜、人尽其才。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考核内容方法上可根据企业现状采取适合的考核方法,如采用目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平稳计分卡等手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对各类员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除了通过待遇留人外,企业对不同需要的员工还可采取信任激励、职务激励、知识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行为激励等,从而构建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企业要想求得和谐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长远规划是关键。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既要着眼于近期培养、稳定和吸收高层次人才,还应着眼于长远规划,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确定重点培养对象。
对员工进行战略性培训
企业在新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建立全员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应通过企业大学和虚拟培训组织等新型企业培训组织形式,将培训提升到经营战略层次上,为团队提供培训的战略导向,让员工个人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以最终达到应对来自市场竞争的各种压力和挑战的目的。
三、注意处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关系
企业环境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企业环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争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J. 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最重要的资源。资源是经济学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必须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地勘单位和企业,是指企业的全部员工与生产经营系统的实际需要相吻合,达到最优配置,即要使职工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素质和能力及其结构上,都要与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状况、管理与经营系统各岗位的要求形成最佳的匹配,使企业这个组织系统,所用的人力资源是最少的,但系统的功能是最大的。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抓好企业组织机构的设计与管理
1.企业组织机构设计与管理的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它是以盈利为目的。以资源投入为手段并以法定手续注册登记的法人,是社会经济组织。通过组织机构的设计与管理,解决分工协作、职责权限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组织机构形态的选定等重大问题,以达到协调群体行为,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经过组织设计得出的职位及每个职工的任职资格,是企业使用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的科学依据。
2.组织机构设计的主要原理
(1)同素异构原理。同样数量的人,用不同的组织网络连结协作起来,形成不同的权责结构和协作关系,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组织结构合理,系统功能强,容易形成合力,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组织松散,内耗严重,破坏了系统功能,则产生1+1<2的效果。石墨与金刚石同是由数量相同碳原子组成,但石墨很软,而金刚石十分坚硬,其原因,是碳原子的结构方式不同。
(2)职责分明,责权对等原理。只有使每个职务或岗位的职责明确,责权相应,同时,按职级原则形成上下级的责权关系,才能形成指挥、控制和协同运转的功能系统,有效的组织才得以建立。
(3)目标明确与分工协作原理。一个企业总目标明确,具体目标清楚,并按专门化原则细分为专业工种或职务,形成分工明确,互相衔接、协作的链条。
(4)控制管理跨度的原理。管理跨度是管理者直接领导下级的人数。管理者控制跨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部门的数量、结构及行政层次的多少。一般地说,管理跨度越宽,行政层次越少,组织沟通渠道越短,信息失真程度小,否则反之。跨度大小,取决于领导者的知识、精力和时间,跨度有一个临界点,超过此点,管理质量就会下降。
(5)高效、精干、职位最少原理。一个组织机构,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都必须是满负荷的,工作是高效的。两个人的工作绝不让三个人去干,使职位或岗位的总数,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达到最少。
(6)动态平衡原理。组织机构系统设置以后,要随着生产工艺、经营情况等内外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动态中求得相对的平衡。
3.组织机构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组织机构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而难度又极高的管理工作,它涉及内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见图14-1)。
图14-1组织机构设计程序图
(1)企业组织目标的设定。企业的目标是由多个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如市场变化、技术革新、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物力财力资源、获利情况。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成效、态度以及公共责任等。这些目标还需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可以衡量的作业目标。
(2)职能与部门的划分,多重目标需要多种工作活动来实现。不同工作活动的分类是职能和部门划分的依据。
部门划分要考虑同类职能专业化的程度和实际业务量的大小。在较大型的企业组织里,大都采用职能部门化和生产过程部门化相混合划分的方式。
(3)部门职责权限的配备和工作活动划分,设定职位并进行工作职务分析,编制职位说明书。根据权责明确和分工协作的原理,必须用文件的形式界定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便使工作有条不紊,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划分职责时,最重要的是处理好部门间的界面关系,对那些必须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的工作,必须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相互推诿和职责空档。
为履行各部门的职责,必须产生一系列的工作活动。把那些同种性质的工作活动归并在一起,把相似的工作活动归为一组,或者把大致相似的工作活动归为一类。一个部门的所有工作活动都分别归在一个组,并计算出相应的业务工作量。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归并一个工作活动组或相关工作活动组就构成一个职务,或一项单独工作,据此设定职位或岗位。
在确定职位的基础上,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职务分析(也称工作分析)。职务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名称分析,名称要能反映工作性质和内容;工作任务分析,如工作的中心任务、工作内容、完成工作的方法、步骤等;工作责任分析、尽量用定量方式确定责任和权力;工作关系分析,明确相关工作关系,明确制约、受制约以及升迁调换路线等关系;劳动强度分析,确定标准工作量;工作环境分析,分析工作的物理环境,安全卫生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同事间关系、工作环境的孤独程度等。
职务分析结果,要用文件形式来表达,即编制成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的基本内容包括工作描述和任职者的说明。工作描述包括工作内容、任务、职责、工作结果、工作标准、工作环境等,任职者说明指任职者的资格要求,如技能、学历、经验、体能等。
职务分析及职位说明书在现代人事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员录用、配置、晋升、分配、考核、培训、安全保证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它对于组织机构的科学组建,既具有基础性功能又具有修正完善的功能。
(4)组织机构的类型选择及编制组织机构管理文件。
Ⅰ.组织机构的类型
传统的企业组织有直线式组织、职能式组织和直线职能组织三种,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又出现了“事业部组织”、“超事业部组织”、“矩阵式组织”以及“立体型(多维型)组织”。这里简要介绍。其中的四种组织。各单位可视情况选择运用其一。
① 直接职能式组织:这是目前地勘单位和企业较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其本质是一种划分区域的组织形态。它以直接式为基础,因而管理集中统一,同时各级又设立了职能部门承担专业管理任务,弥补了主管领导专业上的不足,提高了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
② 事业部组织:其实质是一种分权管理的组织形态。在一个大企业的组织系统中,把那些具有相对独立的业务部门划分为各个事业部单位,使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总公司对事业部具有资金运用、原材料分配的控制权、事业部负责人的任免权和发展战略的决策权。
③ 矩阵式组织:是由职能部门与专业或项目组相互配合所形成的组织形态。随着工程或项目的复杂化,常组成特定项目进行施工或开发。这种组织形态具有分工明确,多专业交叉融合,决策迅速,层次少,横向联系增强,高层领导可摆脱日常事务等优点。
④立体型(多维型)组织:它是大型企业集团所采用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它在事业部和直线职能组织的基础上,增加了地域和时间的观念,使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得以强化。
Ⅱ.组织机构管理文件的编制
组织机构管理文件是由组织运行和实施管理的一系列相应规定、章程和制度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机构建制、部门划分及职责权限、内部管理细则以及职位说明书等。这些文件经审定后,由行政颁布实施。
(二)制订人力规划
1.人力规划的意义
人力规划是指为使企业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该组织目标而拟定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人力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为未来的生产经营发展准备人才,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重要环节。人力规划有以下作用:
(1)可保证地勘单位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由于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竞争激烈化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引入等。地勘单位生产经营内容会不断调整,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必须超前为这种调整做好准备,以保证二者的相互适应。中地公司上海分公司的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1997年上海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量并没有减少且略有增加,只不过重点由高层楼房建筑转向了市政工程和路桥设施,所以我们以基础桩灌注为单一手段的队伍的经营货币总量就大幅下降,如果我们提前预见到这一步,提前1~2年,在专门人才和技术上做些准备,则今天就不会这样被动了。这充分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勘单位和企业,其组织状态是不稳定的,人员的需求在质量和结构上都会有很大波动,需求和拥有之间不会自动实现最佳匹配。因而制订人力规划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今天的地勘单位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较的又一重大区别之一。
(2)人力规划是指导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例如人力补充规划,决定了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录用人员资格、数量以及对现有人力开发的要求;晋升规划,指明了晋升的路线、机会、时间和政策;流动规划指明流动人员的结构、流向以及流动的时间等。
(3)人力规划对满足职工需求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巨大作用。在完成企业目标的同时,职工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能得到满足,组织所提供的与职工所需求的大致相符时,职工就会努力进取,在工作上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创造性。否则,在前途和利益未知的情况下,职工往往会下决心离去,另谋高就,这是有用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而人力规划展示了未来,会引导人们奋发向上。
2.人力规划的内容
人力规划内容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晋升规划:根据企业人员的分布状况和层级结构,拟定人员的提升政策。把有能力的人提升到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岗位上,不仅体现了注重能力的思想,也改善了劳动投入产出的经济性。晋升规划一般用晋升率、年资、晋升时间等指标来表达。
(2)劳动力更新计划或补充规划:其目的在于使企业在预定的各时点上,所需各种资格的人员填补在必将产生的职位空缺上。在地勘单位面临着技术骨干(含技术工人)余缺并存的情况下,补充必要的新生力量与不适应人员的分流下岗,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3)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规划一个人工作生涯的人事程序。通过职业规划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实现。这是劳动人事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职业规划还应包括保持一定强度的人员水平流量的计划,当上层职位较少而待提升的人员又较多,水平流动可增加岗位新鲜感和工作上的挑战性;同时,对于一些不适应要求的人还可进行内部流动调整,使之匹配得更好。
(4)全员培训规划:全员培训规划的目的有二:一是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开发其潜力;二是培训规划与晋升计划、职业规划等相对应,使培训完成于晋升和职业岗位变换之前。
(5)劳动力维护规划:包括职工保健、福利、卫生、安全生产规划等。
此外还有劳动报酬规划、劳动人事经费规划等。
3.人力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
(1)核查现有的人力资源。现有员工的工作状态分析:与编制定员比较,有无人员富余或紧缺状况;每个工作岗位工作任务随着客观条件变化工作量是否饱满,有多大潜力等。
年龄结构分析:企业职工平均年龄以25~40岁为最佳,若大于40岁则应采取更新措施;还应按年龄分段统计各类人员结构,观察其年龄结构是否为梯形结构,接近退休年龄的应为顶端,底端为青年职工。
业务结构分析:按一、二、三线人员的构成比例、学历结构比例、工人比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职称结构比例、管理人员的职级分布等分类统计,为结构优化和人力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2)人力需求预测:主要是预测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态所决定的人力需求量。如各职能的增减、产品结构的改变、目标市场的变化和市场占有率的增减、新技术的引进或采用、销售额水平的变化、生产率水平的变化以及人才、劳务市场变化、员工自然减员状况等。
人力需求预测技术有上级估计法、经验法、替换单法、特尔斐法和回归分析法等常用的几种方法。上级估计法和经验法都是依据领导或有关部门的直觉经验将未来活动转化为人力需求的主观预测方法,当组织规模较小,可用于短期或中期的人力需求预测,替换单法是通过职位空缺来预测人力需求的方法。职位空缺主要是因离职、辞退、晋升或业务扩大、经营重点转换产生的,这种方法可适用于中、长期规划,也宜于手工操作。特尔斐法是依据专家个人的经验、知识和综合能力进行预测,以书面形式背对背地几轮征求和汇总,得出较一致的意见;回归分析法是一种建立数学模型的非主观的分析法,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它又分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两种方法。
(3)人力供给预测:人力供给预测是得出从现有人力资源中的补给量。地勘单位可采用前面的替换单法进行预测。比较复杂的可采用马尔科夫模型,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4)进行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分析制定出各种具体的人力规划。
三、加速推进自主用工机制的建立
地勘单位和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成为“四自”的企业,必须有真正意义上的用人主权。只有如此,企业才能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出发,吞吐劳动力,从而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加速实施劳动合同制或聘用合同制
真正意义的合同制是到期可以解除或续订合同,变刚性用工为弹性用工,劳动用工市场化。目前,有少数地勘单位如上海地矿局工程勘查院等单位,经过艰苦努力,解除了少量不需要的原为合同制的职工,这显示了新的用工机制在萌芽。但绝大多数地勘单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难以把大批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在此情况下,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现可在1986年以来招收的合同制职工中,将那些长期编余且无岗可上的,或者在社会上已较稳定地从事其他职业的合同工予以解除,交地方劳务市场。这部分职工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大都已交给地方保险部门,因此,经过努力是可以办得到的。当前,地勘局或部主管部门可对此作出明确的有时限要求的政策规定,予以支持,以免地勘单位,左顾右盼,谁都不先迈步。对一时难解除而又长期不上岗的,可由其自行交纳养老保险金,其后再视情况解除合同。第二步,再在原为固定工现为全员合同制的职工中,实施流动,特别是养老保险社会化后,可分别不同情况,先易后难地加速推进职工的流动。
2.计算入力资源的成本与收益,切实搞好富余人员的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
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经济活动也必须追求最佳的规模效益。假定企业其他投入不变,仅人力投入发生变化。那么,当人力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益(所谓边际效益是指企业新的人力资源投入所获得的收益)为零时,企业的效益最大,此时员工的就业量亦为最大。若再增加人力资源投入,则边际效益会呈负增长,则应裁减冗员,坚持经济效益第一,安置效益第二的原则。对富余人员要实施再就业工程,要通过多种渠道安置或培训,或开辟新的渠道就业,或聘用于其他单位,或自谋职业,或买断工龄,或内部待业发给最低生活费。但对一些专业技术工人和干部中的骨干力量,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保持。
3.上级主管部门坚持为地勘单位和企业自主用人创造条件并加强服务
对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继续坚持双向选择,不强行分配。对下岗人员协助多渠道流动;对因市场形势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人力资源紧缺的趋势要协助进行预测。并引导其从长计议,并给财力等的支持。
四、做好人员的选聘录用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用工市场化,地勘单位和企业自主决策用人。不再是以前那样,分配进来什么人就用什么人,在什么范围招工就用什么样的工人。因此,如何选聘录用高质量的人员,不仅是企业自己的责任,而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得特别重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集中表现。招聘工作不仅用于新建企业,在现有企业的日常阶段也因离职、不称职、晋升等原因引起企业职位的空缺,要从内、外两条路线去招聘人才。因此把好选聘录用这个人力资源的输入关口,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和保证。
要切实掌握选聘录用工作中人员测试的内容、方法与程序。人员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考试、一般知识与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智力测验、个性心理测验、职业成就测验、职业道德测验、工作动机与需求测验等。上述内容可根据职位要求,进行设计与取舍。常用的测验方法有笔试、面试、心理测试法、情景模拟测试法(亦称行为模拟测试法)、现场测试法等。上述每种测试方法,都有很多的内容和技术,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目前,发达国家已有一些先进的方法技术,可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录用后的上岗试用阶段,无论对于从外单位招聘的“能人”,还是对于招聘的刚参加工作的人员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在此期间考察试用者的实际表现,工作业绩,衡量其是否适应于岗位要求,不合格者要坚持辞退,这在招聘公告中必须言明。试用期间的考核结果,还可检验招聘录用工作中使用的各种测试方法技术的可靠与有效程度,以不断完善招聘录用工作。
招聘录用工作具有一定的人事管理技能要求,体现了人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这就要求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最好有一些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