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分析土地资源信息
扩展阅读
冷季型草坪费用多少 2025-02-05 04:51:20
动物之森工具台怎么制造 2025-02-05 04:32:49

如何分析土地资源信息

发布时间: 2023-08-23 09:50:23

1. 土地资源特征

(一)土地资源基本特征

广西桂中旱片,以峰林平原区为主,海拔高程为100~400m,一般为100~200m,相对高差为50~250m,一般在50~130m之间。峰林或孤峰拔地而起、疏密不等、相互离立、高低不一,峰尖坡陡,坡角普遍大于45°,峰形各异,但多为塔状;峰林平原主要是相对比较低平而又有利于汇水地区,多为向斜盆地及断陷盆地,局部位于舒缓褶皱构造复合部位;周边常为峰林谷地或峰丛洼地,部分与半岩溶、非岩溶地形相比邻。流水堆积作用显着,平原面上为薄层(一般厚度为数米至十余米)蚀余红土或外源水流碎屑堆积物覆盖,间或分布裸露基岩,石芽、“石海”出露;局部低洼部位常形成宽而浅的洼地。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以网状岩溶裂隙、管道为运移储存介质的水平运动为主,水力坡度缓,具有基本统一的岩溶潜水位。地下水埋深浅,常在数米或十余米以内。包气带很薄,大多被水位季节变动带所替代。地势比较平缓开阔,土层厚度0~10m,丘坡森林少,多为草坡,岩溶山峰多为光秃石山,仅有部分灌丛分布。土地瘦瘠,低产田地多,据不完全统计低产田约占水田的40%~60%,低产地约占旱地的50%~60%。由于地势平缓,该区土地资源的开垦利用程度较高,但旱地面积大且耕作水平低下。据遥感分析,宾阳县、兴宾区和象州县的耕地利用占土地总面积的34.46%~55.03%,尤其是兴宾区和宾阳县的耕地面积达到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表3-1;附图1、2、3),而林草地面积仅33.99%~40.34%。

三个示范区分别选择在马坪乡临近柳江的峰林平原区作为中心示范区;在小平阳镇临近分水岭的岩溶峰林及山前平原作为中心示范区;在黎塘镇以新端口江地下水系统径流汇水区的孤峰平原为中心示范区,地势均较平缓(表3-2)。

(二)主要土壤类型与质量状况

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和人类生产活动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由于各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不同,便产生多种类型的土壤。桂中岩溶区的自然土壤主要有7个土类,其中显域土2类(红壤、赤红壤),隐域土5类(水稻土、石灰土、冲积土、紫色土和沼泽土)。总的特点是耕层浅,养分少,耕型土多为中低产田。据土壤调查分析主要土壤类型与特征如下。

1.红壤类

为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成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丘陵岗地及平原面上。pH一般为4.5~5.4(耕层可达6~7.5),有机质的质量分数约0.56%~3.2%,全氢0.027%~0.106%,全磷0.017%~0.049%,全钾0.24%~0.9%,速效磷(1.25~7)×10-6,速效钾(25~82)×10-6

表3-1 桂中治旱综合技术示范区各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表Tab.3-1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every demonstration plots in central Guangxi

表3-2 示范区土地资源分布状况表Tab.3-2 Land distribution in demonstration plots单位:hm2

注:高程1—500~800m;高程2—250~500m;高程3—100~250;高程4—<100m;石山—裸岩。

由于长期处于湿热气候条件下,Fe、Al相对富集,形成了“三水铝石+赤-针铁矿+石英+蒙脱石+高岭石”的矿物组合(如小平阳,表3-3),其中的细粒赤铁矿、针铁矿等分散于土体中使土体呈棕红、棕黄色色调,部分铁质、锰质胶体凝聚成铁锰结核,因此红壤具有“红、粘、酸、瘦”的特点。土体构型多为弱度侵蚀剖面。

2.赤红壤类

属热带砖红壤与亚热带红壤之间的土壤。为高温多雨、干旱季节明显的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在红壤基础上进一步发育而成,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小平阳、黎塘等地。其经受的脱硅富铝、铁化比红壤更强烈,土层更深厚,甚至开始出现铁盘碎片(铁盘乃砖红壤的特征之一)。酸至微酸(耕型土可达中性),质地砂壤至粘壤。分布面积很小,耕型土有机质的质量分数1%~3%,速效磷(1.05~7.5)×10-6,速效钾(25~75)×10-6

表3-3 兴宾区小平阳示范区主要细屑松散堆积物粒度及矿物成分(取样深度0~100cm不等)Tab.3-3 Granulometric&mineral composition of loosen accumulation in Xiaopingyang Country,Xingbin District(sampling in depth from 0 to 100 cm)

3.水稻土类

水稻土为隐域性土,是长期或周期性淹水耕种水稻发育而成的特殊水成土壤类型。土壤经反复的氧化还原、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淋溶、粘粒迁聚等过程,形成特殊的层次(土体剖面构型),有别于其他土类。

(1)水稻土类型

据水型不同划为潴育性、淹育性、潜育性、盐渍性、侧渗性及矿毒性水稻土几个亚类。

(2)水稻土的持水性

持水性取决于:①犁底层下是否发育淀积的潴育层及其厚度;②土壤质地及厚度。若潴育层发育且厚度稳定,或是土壤粘重深厚,则持水性好。本次调查中以灌一次水(深约60mm)后维持不干的天数作保水期,将水田划为三个等级。

1)保水期10~15 d的水田:这种水田保水性很强,多分布于成土作用较深的红壤、石灰土、白垩系紫红色粉砂岩风化堆积的平原、缓丘区。

2)保水期4~9 d的水田:保水性中等,为本区分布最广的水田,发育于砂页岩或硅质灰岩、泥质灰岩形成的粘土质粉土、粉砂质粘土分布区及部分冲积土(潮土)上。

3)保水期0.5~3 d的水田:保水性最差,主要分布于土层厚度小于1 m的现代溶蚀平原上。

4.石灰土类

主要分布于峰丛洼地区,现代溶蚀平原未被外来沉积物覆盖的地区,黑色、棕色、红色三种,黑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山、丘体岩缝及坡麓低洼处,乃草本植被相对稳定下的产物,有机质丰富,具石灰反应,核粒及团粒状,为发育尚不成熟的石灰土,尚无发生层的分异。棕色石灰土分布于山、丘体坡麓及溶蚀平原上,发生层次具一定的分异,土体构型多为A-AB-R及A-B-R型,土体结构主要为梭柱状、块状,呈灰黄、棕黄色。含铁锰结核。pH值为6.5~7.5,呈微碱性,有微弱的石灰反应,质地较粘重,多为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土,养分低。本区红色石灰土不很发育,呈棕红色,具有铁锰胶膜,胶块附于结构面上的运移淀积现象,似有红壤化的趋势,处于低洼地带洼地、谷地及现代溶蚀平原的石灰土由于钙质不断得到补充,尚未全部淋失,呈现碱性。

5.冲积土类

分为冲积土(潮土)及洪积土。前者分布于现代河流一级阶地上,土层厚,通透性好,砂壤—轻壤,宜肥性广,有机质、速效磷、钾稍多。后者分布于坡麓,由山洪冲积物发育而成,粘土、砂、砾石相混合,含砾多者渗漏性大,不便耕作。土体构型多为弱度分化剖面。

6.紫色土类

由紫色砂页岩发育成的隐域性土壤,呈紫色或紫红色,酸至微酸性,砂壤至重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约2%,全氮0.112%,全磷1.50%。

7.沼泽土类

乃长期受水浸地形成沼泽性环境发育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现代溶蚀低洼地和凌水浸没地带。耕作土壤则主要为水稻土及旱地耕作土。土壤因不断有周围碳酸盐岩溶滤出的钙补充而呈碱性,有机质含量高,有效养分释放缓慢。目前种植玉米、黄豆等作物。

在耕地的利用上,该区双季稻、玉米、甘蔗等耗肥作物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而养地的豆科作物相对减少;在施肥方面,传统的农家肥跟不上发展的需求,生产用肥主要依赖化肥;在施用的化肥中,以氮素肥料为主,磷、钾肥不足,化肥施用水平也不高,1997年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388kg(折纯量)。冬季虽有绿肥种植,但面积不大。

在林地利用上,以用材林为主,用材林中又以针叶林为主,其残落物对地表植被生产、培肥地力均不利。

在牧草地的利用上,任其自然,过度放牧。

据兴宾区“四低”、“四荒”调查资料,中低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7.9%;中低产水田(年产小于7 500kg/hm2)占水田面积的78%,中产水田(年产在7 500~10 500kg/hm2)占水田面积的17.2%;低产旱地占旱地面积的80.7%,(年产玉米及其他作物小于3 000kg/hm2、甘蔗年产小于45 t/hm2);中产旱地占旱地面积的19.3%(玉米及其他作物年产在3 000~5 250kg/hm2之间、甘蔗年产在45~67.5 t/hm2)。

2. 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各部门用地需求量的预测、地域和用地区的划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规划方案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编制规划的目的和依据;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规划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论证等。

(2)如何分析土地资源信息扩展阅读

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性布局和统筹安排。

它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利用为中心,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做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目的在于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组织土地利用的专业知识,合理地规划、利用全部的土地资源,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具体包括:查清土地资源、监督土地利用;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任务。

合理协调各部门用地,调整用地结构,消除不合理土地利用;落实各项土地利用任务,包括用地指标的落实,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指标的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城乡用地之间的关系,协调耕地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

陈有明 杨则东 褚进海 鹿献章 刘同庆 杨佩明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ETM遥感资料,调查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对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等作出评价。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评价;遥感调查

土地是宝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镇建设等生产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因此,采用高技术遥感调查手段,宏观上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快速、经济的调查与评价,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综合规划整治保护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

安徽省土地资源遥感调查属于概查,是以不同地类及相同地类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室内解译,辅以必要的野外验证,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并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在MAPGIS等平台上量算统计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计算各项土地利用指数等。

1.1 土地类型遥感解译标志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主要采用2000年成像的1:10万ETM图像为主要数据源。由于安徽省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多样,在八大类一级地类中,为了保证耕地、林地、园地、居民交通用地等重要地类的准确性,对山区坡耕地及城市和其周边地区利用了1986~1999年成像的彩红外航片和黑白航片辅助解译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分类原则是依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二级分类,统一编码,一级分8大类,二级分类根据我省用地具体情况和本次遥感调查的可能性,又划分为4类,一、二级地类合并使用,共划分为12个土地类型。各类用地现状ETM图像解译标志见表-1。

1.2 细小地物面积折算方法

安徽省土地遥感调查信息提取编图,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原则上为2×3=6(mm2),相当于实地面积90亩(1:10万,但实际仍有1238个图斑小于6mm2),也就是说,用1:10万比例尺遥感图像解译限制了细小及一些线状地物上图,不能详尽反映诸如园地、村镇居民点、草地、坑塘、沟渠、河流、公路、铁路、农村道路及田坎等,因此对地类统计值应予折算。

按照全省自然地理特征,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面、皖西及皖南山地5个单元,以1:25万、1:10万、1:5万地形图及航遥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确定不同单元细小地类的改正系数,对面积予以折算。

表1 ETM图像土地利用分类遥感解译标志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1 土地利用结构

经遥感调查统计,安徽省国土总面积为14016595公顷(210248926亩,MapGIS空间分析值,后同),其中,耕地5966237公顷(89493547亩),占土地总面积42.57%;园地341775公顷(5126632亩),占2.44%;林地3381080公顷(50716193亩),占24.12%;牧草地37525公顷(562877亩),占0.27%;居民地及工矿用地1267145公顷(19007175亩),占9.04%;交通用地273850公顷(4107743亩),占1.95%;水域1997815公顷(29967223亩),占14.25%;未利用地751618公顷(11274275亩),占5.36%。土地面积最大的是六安市1843042公顷(27645623亩),最小的是铜陵市106041公顷(1590609亩)。按2001年全省人口计算,人均土地面积为3.32亩,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最多的是黄山市(9.89亩/人),最少的是淮南市(1.53亩/人),多数城市人均不到3亩。

图1 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图

2.2 耕地

经遥感调查全省耕地总面积为5966237公顷(89493547亩),拥有耕地面积1000万亩左右的城市有滁州市、六安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此5城市占有全省耕地面积56.1%,耕地面积最小的为铜陵市(不到40万亩)。按2001年全省总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为1.41亩;按农业人口计,人均1.77亩,按农户计,户均6.87亩。按总人口统计的人均土地,各城市间差异较大,若从农业人口人均拥有土地统计数据看,超过全省平均值20%以上的城市仅有滁州、蚌端口、淮北3城市,低于全省平均值20%以上城市有黄山、安庆、铜陵及阜阳市,比较突出的是滁州市,每农业人口为3.21亩,最少的是黄山市,每农业人口1.10亩。总体上看,全省人均耕地还算均衡。

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水田包括灌溉水田和望天田,面积为2562005公顷(38430070亩),占耕地面积的42.94%;旱地面积3404232公顷(51063477亩),占57.06%。从空间上看,旱地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区,占全省旱地面积的75%,其次是江淮丘陵东部的滁州市以及六安市;水田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即沿江一带、巢湖周围地区以及江淮之间中部、中西部和东南部,以六安、滁州、巢湖、安庆、宣城、芜湖、马鞍山、合肥等市最为集中,占全省水田面积90%左右。淮北平原区水田面积所占比例较小。

2.3 园地

园地主要包括茶园、果园、桑园等,全省共有园地341775公顷(5126632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4%。全省人均园地按2001年总人口计为0.08亩。低于平均值50%以上的有合肥、蚌端口、马鞍山等13个城市,高于平均值30%以上的有黄山、池州、宣城3市。最为突出的是黄山市,拥有园地79405公顷(1191077亩),占其土地总面积的8.2%,按农业人口计,人均园地达1.01亩,其次为六安市57134公顷(857014亩),宿州市54685公顷(820272亩),宣城市48052公顷(720782亩),此4个城市占有全省园地总面积70%。而合肥等多个城市人均园地仅0.001亩。

安徽省土地垦殖系数较大,耕地利用面域上的拓展空间不大,且随着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生态规划的需要,及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还将减少。但由于安徽省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生产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远未使作物达到其生产力的上限。因此,耕地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和途径,发掘耕地利用潜力:

第一,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辅以增肥改土措施,改良中低产田。安徽省以淮北平原宜农地面积最大,中低产田比重大(71%),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条件和土壤肥力。必须灌排结合,旱涝兼治,发展旱作补充灌溉;增施肥料,尤其是有机肥,调整氮、磷、钾比例,改善施肥结构等。

第二,继续推广新技术,大力进行科学种田,科学选种、育种、栽培、施肥、灌溉、除害,迅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加农业的各项投入。

第三,保护环境,重视农田外部环境的改善,搞好植树造林,四周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

第四,调整作物结构,合理轮作,适当提高复种指数。

3.4.2 园地

园地是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用地。本省气候条件优越,地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适宜茶、桑、果、药材、薄荷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栽培。全省现有各类园地34.18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2.44%。园地占用耕地较少,立地条件差,80%左右都是在开发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和“四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壤的肥力、保肥保水性能、灌溉条件都比较差,交通也不便利。在现有园地中,低产园地比重高,占园地总面积56.6%,名、优、特产品所占比例也不大,规模和集约经营水平不高。从安徽省实际情况看,建议:第一,以挖掘潜力为主,改良低产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产;第二,增加物质、技术投入,加强科学管理,新(扩)建茶、桑、果园等多种经济作物基地;第三,加强土地适宜性研究,逐步扩大名、优、特园地面积,提高名、优、特种属和总量,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全省茶、桑、果、药材等区域布局应力求合理,各大农业区发展应各有侧重。淮北平原是水果、药材、薄荷的主要发展地区,并应积极稳定地发展蚕桑生产;皖西大别山区是茶、桑、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发展区;皖南山地丘陵地区是茶、桑、水果、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也应是安徽省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江淮丘陵地区适合水果、薄荷、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栽培;沿江平原地区应重点开发水果、花卉、茶叶等经济作物。

3.4.3 林地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不仅具有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旅游保健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安徽林业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全国第四个消灭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的省份,尤其是平原林业由淮北农区起步,逐步推向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初步建成全省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构架。无论山区、丘陵、还是平原,森林资源增幅较大并步入良性循环。经调查统计,安徽省现有林地面积33810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4.12%,人均林地0.8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森林资源的总量仍显不足,林分质量差,林产品没有形成优势,林业产值在经济构成中的比例太小(85年后更是徘徊不前),林业生产力水平与作为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较好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因此建议:第一,提高林地利用率,加速林地改造和抚育,使灌、疏林地尽快成为有林地,加快有林地中的低产林改造;第二,继续作好退耕还林工作,扩大经济林等地面积,并重视零星荒山、荒地开发利用;第三,进一步推进淮北、江淮和沿江等地域非林地造林工程,注重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四,树立大农业观点,加大加深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实现林业结构的调整。

3.4.4 牧草地

安徽省草场主要是林(农)间草场和森林破坏后的迹地草场,草场质量较差,许多草场尚处在自然利用阶段,草地生产力低,生产潜力未能挖掘。小部分草地自然放牧,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省待开发利用的草场面积较大,草地类型多样,牧草资源丰富,草地分布更有利于实现农、牧、林综合发展,成为高效能的大农业生态系统。皖西大别山和皖南山地丘陵,其中以宣郎广丘陵岗地和贵池市草场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其他湖滩、沙洲地等也有较好的季节性草场。建议在黄山、贵池等市继续扩大牧草面积;对省内现有草场注重改良,引进优质牧草,提高草场载畜量。在牧业发展总体布局上,逐步解决安徽南、北方草食家畜的结构数量与草场分布不平衡问题,引导地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3.4.5 可养水面

本省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水面广阔,长江、淮河横贯,湖泊众多,池塘棋布,沟渠纵横。2001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59.94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5.3千克,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水产值在经济构成中的比例,近年有较大提升。但我省可养水面资源潜力仍很大,可养水面利用率不高,已养水面中低产水面比重偏高,荒水面面积较大。建议提高可养水面利用率;改造采煤区已稳定了的深层塌陷地成可养水面,多途径扩大可养水面积。另外,在巢湖等水域以发展食草鱼养殖等多种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4.6 建设用地

安徽省城镇人均综合用地指标比较合理,但增速较快。总体上看,城镇用地中,公共设施和绿化用地普遍不足。城镇(包括乡村)居住用地普遍偏大,是由于一些地方旧城区改造缓慢,小城镇、乡村建筑层较低等原因所致。集镇存在闲置地较多现象。经济开发区存在圈地浪费行为。村庄建设用地80%左右都是宜耕地,且空闲地比例超过村庄用地的10%。乡镇企业占用的耕地绝大多数交通方便,靠近水源,耕性良好,也存在占而未用的土地浪费现象。交通用地近年增速较快,公路和农村道路占地比例较大。

合肥、宣城、芜湖等城市城区扩展势头较猛,2000年与1990年两个时相遥感图像所圈合肥建成区面积相差一倍多。但是,建设用地扩大之势不可避免,建设用地潜力的挖掘重在合理规划,减少浪费。

总之,安徽省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上,一是要调整好农业用地结构,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二是要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尤其要挖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充分发挥建设用地供应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着力提升大城镇经济功能,抑制最近几年居住功能的强势膨胀。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年鉴(2001).《安徽年鉴》社出版社,2001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国家技术监督局.土地利用现状地(市)级汇总技术规程[TP1002-93]

[4]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1993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 in Anhui Province

Chen Youming, Yang Zedong, Chu Jinhai,Lu Xianzhang, Liu Tongqing, Yang Peiming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ETM remote sensing material, investigated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has analyzed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and has made the appraisal to the land resources using the potential.

Key words: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