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贵州六盘水穷吗
穷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总面积9914.8平方公里,辖4个县级行政区,9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06.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958万人。所辖县级行政区中, 3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定贫困县),有6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 占全市乡 (镇)总数的69.38%,有101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1986年全市贫困人口132.09万人,占全省的8.8%,到2007年全市贫困人口30.91万人,占全省的7.96%,六盘水市一直是贵州省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
六盘水市经过1986年开始到1993年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1994年至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和2001年到现在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农村贫困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广大农村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1986年到2008年,全市贫困人口由132.9万左右下降到的18万人左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216.67公斤上升到349公斤,农民的吃粮问题基本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5.44元,上升到2735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通公路率达99.5%,村通电率达100%,农户用电率达 96.91%,村自来水受益率达67.8%,有95.4%的行政村通电话。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乡镇卫生院 97 所,病床6078 张,村卫生室 1480个,乡村医生 3816人,2007年广播覆盖率达 88.85% 、电视覆盖率达94.61%,建农村经济信息网点105个,有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64个。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
二、我市农村贫困的一般现状及特殊性
(一)农村贫困一般现状
虽然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绩,但农村贫困现象还未消除,农村的贫困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六盘水市与发达地区之间、本市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缩小差距,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从六盘水市农村情况来看,贫困的一般现状主要为:
1、贫困人口多。我市4个县级行政区中,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重点县的6%; 68个乡镇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 占全市乡 (镇)总数的69.38%(其中:一类乡6个,二类乡40个,三类乡22个),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的村1013个,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其中:一类村 378 个,二类村 564个,三类村71个)。2007年,还有49.39万贫困人口,其中农村低保人口28.8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分散,呈插花分布,点多面广,不集中,不连片。
3、贫困程度深。一是农民收入差距大。2007年,六盘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48元,为贵州省平均水平的98.9%,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6.6% ,而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更低,仅为2127元,为全市的90.6%,全省的85.6%,全国的51.3%。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00年六盘水市城乡收入比为3.66:1,到2007年,达到4.34:1,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步拉大趋势。三是总体处于温饱。据2007年住户调查,农村住户人均食品消费为2078.33元,占消费支出的56.6%,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离小康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贫困人口素质低。由于诸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教育程度低。二是缺少劳动技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弱。三是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机会少,科技掌握和运用能力弱。四是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 难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通过对水城县勺米乡马尾河村调查发现,全村150个劳动力中最高文化仅为初中,并且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外出40个劳动力,谋生手段主要为打零工、背背兜等重体力劳动,体力强度大,收入少。
4、返贫问题突出。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生产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农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经济收入不稳定, 农村部分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易返贫,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问题仍是已解决温饱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另外,受封建意识和民族风俗的影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也是导致返贫的一个主要原因。全市2007年绝对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7.7%,低收入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0.5%。
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较落后。经过二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六盘水市农村水、电、路等基础得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问题还没有完全达标,一些贫困村基本生活用水困难未解决;高价电和生产用电困难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通村公路等级差,通达率低,处于晴通雨阻状况;还有大量的危房、茅草屋和无房户,以“三改”(改厕、改灶、改院)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量大等。
6、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化扶贫仍在起步阶段,有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受益面大的优势产业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二)农村贫困的特殊性
六盘水市处于云贵高原腹地,为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和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岩溶分布广,气候类型复杂,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六盘水市特殊的自然环境。六盘水市又是国家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随着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六盘水市已逐步成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地质灾害区形成了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的六个叠加因素,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是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的特殊原因。
1、明显的深山区。六盘水市地形起伏剧烈,海拔一般为1400~1900米,相对高差多为300~700米,地势最高和最低相对高差达2314.3米。山地(中中山和高中山)和丘陵(中丘和高丘)占土地总面积的82.1%,盆谷坝子仅占8.5%,农村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坡陡、谷深的自然环境里,这样的地形条件,解决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经济社会发展困难。
2、明显的石山区。六盘水市岩溶地区分布较广,岩溶面积6263.0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下同)的63.18%。大面积的岩溶分布,决定了六盘水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性。除水热条件较好的坝地之外,大部分岩溶地区宜耕地资源不足,土层浅薄,分布不连续,保水性、耐旱性差,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地质量差,即使在坝地,投入水平和管理水平也不高,加之较频繁的水旱灾害,产出不高;非农地因条件恶劣,林灌生长速度也往往较差,产出量极低。从自然条件来说,岩溶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极低,但是六盘水市人口密度为309人/平方公里,造成了低土地人口承载力与高人口密度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农业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失衡状况。各种途径增加的粮食被增加的人口所抵消,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超载在岩溶地区普遍存在。
3、明显的高寒山区。六盘水市大部分属亚热带云贵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形成气候条件的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山区复杂的地形、地势的影响,使境内热量资源的地域性差异显着,雨水、光照的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冰雹、低温、绵雨、雪凝、霜冻以及引起局部洪涝的暴雨等主要农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受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境内冬春干旱,多晴朗天气,并时伴强劲的西南大风,夏季又雨量偏多,经常出现雷阵雨和冰雹天气。秋冬春干旱、冰雹、倒春寒、秋风、秋绵雨、暴雨、凌冻等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4、严重的石漠化区域。六盘水市石漠化总面积(轻度以上)3265.6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94%,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1691.4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7.05%。高于全省的平均数,位居九个地州市之首。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导致耕地减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源枯竭,一些地方甚至到了无地可种、无水可饮、无柴可烧的境地。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程度,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严重的地质灾害区。六盘水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能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而矿产资源的开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成为农户致贫的原因之一。2005年,六盘水市四个县(特区、区)都发生了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共查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783处,受胁22877户99245人。 随着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采,工程区范围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地方将成为“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的不适宜生存地区,需要搬迁移民,才能解决因地灾害导致的贫困问题。
6、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诸因素影响,六盘水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具有民族成份多、人口比例高、居住区域广、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市情特点。全市有少数民族乡50个,占全市乡镇(办)的51%,有少数民族44个,少数民族人口83.8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39%,1万人以上少数民族7个,其中彝族31.2万人,苗族25.7万人,布依族11.6万人,白族5.8万人,回族2万人,仡佬族1.4万人,水族1.2万人。少数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在农村偏远地区,交通困难、信息闭塞。
Ⅱ 贵州有哪些矿产资源
贵州省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02年末保有储量为492.27亿吨;铝土矿保有储量为4.24亿吨;磷矿储量26.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贵州,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贵州界于北纬24°37′-29°13′ ,东经103°36′-109°35′,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贵州省总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
(2)六盘水市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贵州的主要自然资源:
1、水资源
贵州河流数量较多,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贵州省河川径流量达到1145.2亿立方米。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
2、土地资源
贵州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31.1%;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3230平方千米,仅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7.5%。
3、生物资源
贵州省有维管束植物9982种(包括亚种、变种,下同),其中可食用的700多种,绿化、美化以及能抗污染、改善环境的2000多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兽类141种,鸟类509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74种,鱼类225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贵州
Ⅲ 贵州省地有哪些组合态势良好的自然资源
贵州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二是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 从不利方面看:一是自然生态比较脆弱。二是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组合态势良好的自然资源一、水煤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Ⅳ 六盘水的自然资源
六盘水有株六铁路复线、水柏铁路、内昆铁路、六盘水南编组站,加上滇黔铁路,形成北上四川入江,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进入东南亚的铁路大“十”字,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改变了西南路网结构,增加了路网的灵活性,增加内陆省份与沿海港口城市的联系,对保证铁路四通八达,安全营运,促进相关地区的物资交流、繁荣市场及发展区域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十二五”规划中,六盘水将建成沪昆高铁贵州段(贵阳——安顺——黄果树——普安——盘县),沪昆高铁支线(六盘水——双水——六枝——安顺),毕节———水城———兴义线,黔桂铁路延线,织金———纳雍———水城线,贵阳——织金——六枝线,六盘水——攀枝花线等一系列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 月照机场位于中国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花竹林坝子,为4C级国内支线机场。2008年4月初,六盘水月照机场的预可研报告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委托专家组的评审。六盘水月照民用机场建设十分必要,它是进一步完善贵州省航空网络运输,构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重要载体。机场主要考虑使用A319、A320、B737-700、B737-800、CRJ-200等机型,本期站坪按2架C类飞机自滑进出设计。规划主要航线为六盘水至贵阳、成都、昆明、重庆、西安、广州、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
2014年11月28日,六盘水月照机场正式通航。首飞航班贵阳—六盘水,机场首期开通的航班有六盘水—贵阳,每日两班;六盘水—重庆,每日1班。近期,机场将陆续开通北京往返六盘水、昆明经停六盘水往返上海、广州往返六盘水等航线。
Ⅳ 贵州六盘水夏天为什么那么凉快
六盘水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均温13至14℃,1月均温3至6.3℃,7月均温19.8至22℃。
六盘水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
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
六盘水市,是贵州省的6个地级市之一,驻地钟山区。别称中国凉都。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
(5)六盘水市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六盘水“煤都”何以变“凉都”(美丽中国)
六盘水过去以“煤都”着称,那种黑乎乎的颜色,深深地留在人们脑海之中。可如今,走进明湖湿地公园、牂牁湖景区、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等一处处风景优美之地,便会对这座城市产生全新的印象。
实际上,六盘水清凉舒适的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如同磁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纷至沓来。
1、“煤都”华丽变身
正值全国多地高温之时,从炙热的北京来到六盘水,顿感清凉舒爽。一场初秋的雨水恰似甘露,滋润了久旱的大地。大家立刻换上秋装来抵御这爽爽的寒意。
当地人介绍说,六盘水没有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在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19.7℃,全年凉爽、舒适天数达200余天。
2005年,六盘水市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消夏胜地、避暑天堂。
在六盘水拥有“凉都”片名之前,“煤都”一直都是当地的“标签”。六盘水作为贵州乃至西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全国63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工业经济占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多年来,六盘水一直奉行着“吃煤饭、念煤经”的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催促着“煤都”必须探索一条重视生态环境的转型之路。
环境,曾是六盘水的短板。前些年来六盘水采访,不能穿白色衣服,不到一天时间,一定会变黑。
经过几年来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9%,市区空气优良率高达100%。
全市累计投入249亿元,对交通、绿化、灯饰、水系,星级酒店、文体设施、城市管网、公共厕所、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建设改造,终于实现了从“傻大黑粗”的资源型城市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转型。
今天的六盘水,整座城市都像景点,是一个“山在树中、树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