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使用农村资源丰富幼儿游戏教案
利用乡土资源 丰富幼儿游戏活动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幼儿园 张萍 游戏是幼儿自发地、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 境性活动。幼儿园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的游戏水平、幼儿 在游戏中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游戏环境和提供的游戏 材料。我园立足于乡镇幼儿园的实际,结合乡土化主题活动的开展,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游戏活 动,把游戏活动延伸到自然、社会、家庭中去,让每个幼儿在环境 中获得自由、自主、和谐、愉悦的发展,真正体现出陶行知先生所 倡导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资源”的教育思想。 一、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们根据 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 乡土资源,为孩子创设具有乡土特点的角色区、探索区、美工区、 音乐区、运动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 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游戏环境。如在“家乡的 春天”主题活动中,老师带领幼儿创设了自然角,那嫩绿的蒜苗、 胡萝卜苗、豆苗、麦子、玉米,饲养角里可爱的乌龟、蝌蚪、小鱼 儿,再加上奇形怪状的小石子,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 型自然界。在开展主题活动“泥沙乐”时,老师在区角里准备了大 盆细沙,投放了不同大小的饮料瓶、纸盒、小筛子、小铲子,供幼 儿探索沙子的特性,同时还提供饮料瓶让幼儿自制玩沙的铲子、小 桶等,从这里可以更多的发现孩子们智慧的萌芽、创新的火花。在 “种子的妙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纷纷从家中带来了花生、麦子、 豆子、桃核等各种各样的种子投放在自然角供幼儿观察,并师生共 同布置探索区“我认识的种子” ,给幼儿提供了观察、对比、讨论种 子的机会;在美工区,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种子及乳胶、棉签、双面 胶、泡沫板等材料,让孩子自由进行“种子贴画” 。那一幅幅稚嫩的 作品,闪现着孩子们创造的火花。在《好玩的石头》 》主题活动中, 老师带幼儿捡来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石头投放在活动区,孩子们 在那里练习数数、排序、比多少,在石头上画画,用石头印画、滚 画、拼贴画,能玩出那么多花样。这些材料的利用既丰富了区域活 动的内容,还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 二、利用乡土环境和材料丰富幼儿户外游戏活动。 乡土资源中很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又不用花钱的环境和材料, 都可以用来开展富有特色的户外游戏活动。我们组织幼儿踏青、春 游、拣落叶、捡石子、捉昆虫,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 的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同时,幼儿在过水沟、走田埂、爬土坡的 活动中不仅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还锻炼了幼儿的身体、 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的良好品德。秋天老师带幼儿去农庄掰玉米棒、 摘玉米叶、抽玉米穗、搓玉米籽,带孩子用玉米杆、玉米棒、玉米 籽制作长枪、手榴弹、手雷,玩“学做解放军”的游戏;用南瓜、 冬瓜、西瓜、甜瓜玩体育游戏《运瓜乐》 ;用废旧轮胎玩各种背、抬、 滚、跳、爬的游戏。发动家长利用乡土材料制作各种可以让幼儿玩 一玩、做一做、锻炼锻炼的器械,如高粱杆、木头、黄沙、锯削、 刨花等,经过加工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户外活动器具:用木头自制小 推车、担水的扁担、陀螺、打尕;用木棍做木马、花轿;用柳条做 山洞、 做体操圈; 用锯削做沙袋、 用黄沙做沙包、 用岌岌棍做挑棍…… 这些玩具既漂亮又实用,远比在商店买的运动器具更具有野趣和挑 战性,更能让孩子在锻炼、游戏中获得快乐。 三、利用乡土材料丰富角色游戏活动。 在角色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家长和教师都是游戏材料的 收集者,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商量各种材 料的特点与用处,为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奠定基础。在商店和超市的 游戏中,有孩子们自己收集的各类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包装盒、塑料 瓶;在医院游戏中,有用一次性纸杯做的听筒、纸盒做的 X 光机器、 废旧报纸做成的各种药丸;在娃娃家游戏中,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在 教师与孩子的加工后,变成了娃娃家里的电脑、电视、空调、洗衣 机、家具、灶具,变成了马路上的各种汽车、小区的漂亮楼房。在 美食城游戏中,孩子们用纱布、海绵、泡沫纸、橡皮泥、废旧的布 做成的胡萝卜和青椒、藕、面条、各种烧烤等。这些游戏材料干净 卫生、经济实惠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给孩子留下了较多的想象、 创造的空间。 四、利用乡土材料丰富建构游戏活动。 石头、沙子、黄泥等这些都是农村取之不尽的自然材料,幼儿 对这些材料都有着天生的感情,建构游戏中,我们将石头洗净,选 取干净的黄沙与细腻安全的黄泥让幼儿进行建构活动。孩子们用石 头盖房子,用黄沙堆砌、塑造各种造型,用黄泥制作小动物。另外, 我们还提供大小不同的纸盒和各种饮料罐,让幼儿堆积成各种形状 的楼房;提供大小不同的木块,供幼儿进行造型创作。 “农家小院” 中成串的谷穗、玉米、辣椒、稻草制作的粮仓;用蔬菜制作的南瓜 娃娃、马铃薯小猪、玉米老爷爷、萝卜船,丝瓜瓤制作的长颈鹿, 都是老师与孩子们的得意创作。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 力,还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 乡土材料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利用,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丰 富孩子们的经验,弥补了乡镇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了幼儿 园教育内容,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更加关心社会,了解 家乡,更加关注家乡的变化,并从中体验到一种被社会接纳、重视 的感受,形成对家乡的良好情感。同时,也折射出了老师的教育思 想、教育智慧,更体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
B.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游戏化活动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我园地处农村,利用农村自然物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我们的有利条件,因为农村自然物为幼儿常见的,由于它的直观性,可取性和神秘性更加受到我们农村幼儿的喜爱,因此利用农村自然物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利用农村自然物开展各类美工活动,更能发挥农村自然物的教育功能,体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一、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美工活动
1.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美。
陈鹤琴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教材,不用死的书本。”农村千姿百态、纷繁变换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幼儿园美术教育尽可追求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活”。 蠡口中心幼儿园位于元和公园内,这里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我积极引导幼儿观察自己身边的景物,到熟悉的环境中寻找美,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春天,万物复苏,小草开始探出了脑袋,树枝上长出了嫩芽,花儿们也争相开放,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领着孩子们走到林间,去寻找发芽的小草,观察花苞的绽放,呼吸春天的气息,让幼儿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生命的喜悦;夏天,到处唯答搜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蚕宝宝出来了,大蒜已开始长出了蒜苗。我们就鼓励他们用图画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秋天,意味着丰收。我们领着孩子到果园里去,去看那挂满了枝头,又圆又大的水果。让他们去采摘,去品尝,去感受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画出一幅幅真实而又生动的作品。冬天,当西北风呼呼刮来的时侯,孩子们寻找冬爷爷。而他们找到的冬爷爷有的在雪花里,有的在结着冰的小河里,有的在落满了霜的大地里等等。一年四季的变化,一年四季的乐趣,启发出了幼儿无穷的想象,无尽的创作,大自然中处处皆教材,它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使幼儿的学习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内化的环境,更主要是能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加深对美的理解,同时得到美的熏陶。
2.乡土材料在各种美工活动中的运用。
(1)开展各种色彩类美工活动
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青山绿水,他们无不喜欢,而且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特别高,他们用色大胆,颜色明快鲜艳,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们,喜欢欢快明朗的色彩游戏,因此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展各类色彩活动,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
①染色活动
在对农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动中,我们利用颜料对自然界中的树枝、树叶、白色花瓣等等用画、浸、染的方法进行染色,然后将几种材料组合、扦插,幼儿在染色活动中,参与性高,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锻炼了动手能力。
②石头画
石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我们利用捡来的石头让孩子们在大胆涂色,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说画的是人,有的说是机器人、有的说是饼干、有的说是面包……幼儿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戏中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③拓印
拓印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纹理,大胆利用色彩进行拓印,在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蔬菜切面等进行大胆的拓印,不仅感受到了玩色游戏的乐趣,还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
④喷画
花开花落,我们可以把花瓣捡来(花瓣要大小合适,如:月季花瓣、玉兰花瓣等),在纸上拼摆出花的形状,喷画后,一朵朦胧的花跃然纸上;零星地散放几瓣,喷色后则是一幅更具诗意和想象力的作品。秋叶飘落,我们又可以把落叶捡来,拼摆出各种图案,供幼儿进行喷画操作。如:柳叶摆成蜻蜓;枫叶摆成金鱼;还可以用各种树叶搭配拼摆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可以收集花生壳、举前丝瓜种子等等用于喷画。
(2)利用自然材料,开展拼贴类美工活动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神奇的资源,不仅色彩斑斓,而且有其独特的造型。因此,我们充分分析研究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点,开展了拼贴活动。如在“树叶粘贴”、“种子粘贴”装饰画中,我们将各种各样的玉米粒、豆子、小麦、花生、麦杆、狗尾草、树叶等运用到装饰中去指历,通过贴贴、画画、剪键、撕撕等形式,将它们作成漂亮的衣服、小包、头饰等,将各种蔬菜、农作物装饰成各种小动物、小玩具,泥土替代橡皮泥制作成小鸟、杯子等各种造型,晾干后,用五彩颜色进行装饰。山芋叶柄制作的耳环、手链等等着一切的一切无不蕴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贴、撕、画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和手指的灵活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3.奇思妙想,开展造型类美工活动
“对于儿童来说,艺术是一种游戏,只有儿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自然物造型活动是幼儿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切、刻、划、绑、插、摆弄等看似笨拙、寻寻觅觅的过程中,对自己动作产生的“痕迹”发生兴趣,从而在不断摆弄不断调整中获得快乐获得发展。我们利用各种“贝壳”,组织孩子充分发挥想象,用灵巧的小手在贝壳进行装饰画,还将装饰好的贝壳拼成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主题活动《香香的蔬菜》中,我们组织孩子收集、购买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在相互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蔬菜不仅名称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小棒,有的像小猪……真的很有趣,我们就开展了美工“蔬菜造型”的活动,孩子们在打扮蔬菜时,很兴奋,有许多的创意,如把黄瓜用刀片切开挖掉些就成了张大嘴巴的鳄鱼,在萝卜上装上两只大耳朵变成了一只可爱的胖小猪,把老姜变成了小鸟,把一个个茄子变成了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企鹅,给洋葱扎个蝴蝶结就变成了小姑娘……等真有趣。山芋叶柄制作的耳环、手链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蕴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贴、撕、画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和手指的灵活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4.充分利用本土特色,开展美工活动。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蠡口是着名的家具城,在这里最多的就是家具,孩子们见的最多的也是家具,从家具加工厂淘来的剩余边角料,木屑、沙皮等在我们幼儿园教师的眼里成了“宝贝”,我们利用边角料制作皮影画,装饰我们的长廊;利用木屑,通过染色,创作木屑画;用粉笔在沙皮上画画等等,孩子们利用收集来的各种大小的盒子制作不同的家具,并用彩纸、画笔、胶水、毛根等对其装饰,这样由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家具城就形成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各方面都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对于有蠡口特色的家具城也有了一些了解。
二、 有效利用乡土材料注意的问题。
1.材料的收集
材料不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临时收集,我们在班级的门口设立一个“乡土材料收集箱”,对箱内的材料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定期地给予整理、归类、收藏,以便需要时可以随时提供,同时也能为教师开展主题教学等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
2.在活动中注重尊重幼儿
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创作作品是千奇百怪的,有时甚至看上去和主题不着边际的,但孩子在创作过程却能快乐的表述“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足够的“宽容”,能允许幼儿的自由发挥与“出错”,另外一方面也要及时和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想法,积极引发幼儿自我表现。
3.材料选择应注意安全性适宜性原则
(1)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安全性,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如,幼儿采集来了各种形状与色彩的叶子,其中有种植物叶子带刺容易将幼儿手割破,所以对材料也要有选择性。
(2)农村乡土材料季节性较强,因此在收集之余应收藏;收藏之前建议先清洗干净并进行严格的消毒,然后将各材料分类摆放,如:种子归一类、贝壳归一类、干果归一类等,以便下次需要时可以及时取出使用。
(3)教师应经常检查、更换乡土材料,特别是蔬菜、水果类的,以便出现腐烂现象。
4.按需投放。
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应注意按幼儿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如粘贴活动中按照年龄特点小班幼儿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点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则选择编织、种子粘贴等精细又难度较高的活动,还要求幼儿与他人合作到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5.材料与环境的同步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支撑幼儿的活动,也要为幼儿创作创设同步的环境空间。如幼儿作品的展示空间、幼儿操作的区角环境、教室环境等,使幼儿身临其境,获得创作灵感,并能展示自己获得满足感。
具有乡土特色的美工活动中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它的材料来自于幼儿的生活。通过乡土资源在美工活动中的合理利用,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园的美工活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
C. 农村幼儿园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户外游戏活动.ppt
【摘要】本土资源作为地域特色的优势资源,具有独特的特点及价值,是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本文通过阐述如何充分发掘本土资源的优势,利用乡土文化、民风民俗、自然景物等开展生趣盎然的游戏活动,有效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激发幼儿对家乡、家乡人民、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实现幼儿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本土资源
本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本土地理、本土自然、民间艺术、民风习俗、本土历史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具有浓郁的乡土民风,幼儿耳闻目染,非常熟悉,是幼儿园难得的教育资源,《纲要》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我园是地处农村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有小山、有树林、有小河、有菜园、有果园,还有一些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这种特定的地域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是孩子们生活、学习、游戏的大课堂。那么,如何精心选择那些能引发幼儿探究兴趣、萌发幼儿审美意愿、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本土资源,有效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开启农村孩子们潜能的金钥匙呢?
一、巧用本土资源中的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
(一)充分挖掘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网络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是挖掘自然教育资源切实可行的一步。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是幼儿发展的首要条件。农村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厚赠给农村孩子的教科书,是幼儿所熟悉的,是幼儿所乐意接受的事物。《纲要》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春天,带领孩子们到田间观赏绿油油的稻子、到山上观察粉红色的桃花、到小河里捉小蝌蚪;秋天,带领孩子们参观农民们的秋收景象,让孩子们感知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夏天,带领孩子们到小溪边玩沙、到小溪里玩水枪、打水仗,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本领。
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室内的游戏活动,孩子们更喜欢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于是,我们把孩子们引向大自然,田间、树林成了幼儿游戏的最佳场所。幼儿园旁边有一块空的菜地,每当夏末秋初,这里便成了开展游戏活动的“宝地”。有的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他们用瓜叶当盘子,瓜果当食物,挖空的小瓜做饭碗;有的幼儿用瓜藤编结草帽,有的围着瓜棚追逐游戏。孩子们在自然有趣的情境中开展游戏,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扩大了想象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发展。同时,大自然能陶冶幼儿美丽的情操,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各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附近的蔬菜基地、养猪场、银鹭集团、新圩小城镇建设一条街、新圩东陵豆干等是我们丰富的社区资源。我们定期的组织孩子们参观蔬菜基地、了解了各种蔬菜的生长过程,知道农民们劳动的辛苦,从而更加懂得珍惜粮食;通过带领孩子们参观银鹭集团生产车间,不仅了解了食品的生产工序,也感受到工人们劳动的辛苦;我们还与本地知名的东陵豆干加工厂联系,带领孩子们实地参观了豆干加工的全过程,使孩子们了解了豆干的制作过程,也体会到工人劳动的辛苦。另外,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参观新圩小城镇建设一条街,让孩子们用稚嫩的眼睛去观察家乡的变化,产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古宅小学“竖笛演奏”已成为新圩民俗文化的“名片”为外界所称道,取材于农村生活的闽南童谣改编而成的曲目,展现孩子们的童真曼妙。我园和古宅小学结对子,定期请竖笛老师到我园为兴趣班的孩子们上课、表演。我镇的“新圩嫂”合唱团是中国第一支闽南语原生态的乡村女子合唱团,她们用那清泉般恬美的嗓音演绎那最悠远、最乡土的闽南语原生态歌谣,在各种比赛中展示了闽南文化风采。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参观她们排练及演出,并请在合唱团演唱的老师到幼儿园为孩子们教唱,孩子们亲身感受闽南文化的唯美与古韵!萌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活用本土资源中的自然材料
除了让幼儿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丰富知识经验之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对农村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每次散步、参观的时机,引导幼儿拾捡、采摘一些自然物:如各种各样的泥土、粗细不同的沙粒、形状各异的石头、松果、树皮、干树叶等,并通过指导幼儿亲自加工处理,便成了美观实用的游戏玩具,如指导幼儿将捡到的各种石头做成棋子、在石头上画画、用石头盖房子;将收集的松果、树叶和花瓣修剪、粘贴成各种动物图案;用“狗尾草”编小狗、小花鼠、草帽;用泥巴捏成的小动物、小泥人;用高粱杆作眼镜、小飞机;用稻草扎成一把把,一个个稻草人形象而生动;用野藤和几块木板做的秋千等,这些本土资源材料的创造性使用,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无穷的乐趣,都成了幼儿最喜爱的游戏器材。
农村有许多废旧物品,只要是安全、卫生的,我们就与幼儿一起收集,共同制作,以弥补游戏玩具的不足,如用包装袋编织“揪尾巴”的小辫子,用酸奶瓶粘上碎布当小飞镖,用碎布装沙制作沙包,用易拉罐做成梅花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动手能力,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且以物代物的能力也逐渐提高,如玩“过家家”游戏,幼儿用两块碎砖和一块瓦片搭炉灶,用沙粒当“米饭”,用松针当“面条”,用树枝当“筷子”,用树叶当“碗勺”,用泥巴捏娃娃当“宝宝”、“汽车”、包“饺子”。这些开放性的游戏材料极大的促进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想象力更为丰富,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妙用本土资源中的民间文化
《世界全面教育宣言》指出:“教师要认识到农村具有的传统的知识和本土的文化遗产,具有固定的价值和效力,并能促进发展。传统民间文化是我们的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数千年来深厚积淀,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情感、理想深深凝结着,在幼儿园进行传统民间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我镇金柄村的“拍胸舞”远近闻名,是福建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都是种菜的农民,他们原汁原味的表演让人感受到闽南舞蹈的魅力,我们邀请拍胸舞团团长到我园,给孩子们授艺,别具一格的摇晃动作,配上动听的闽南语歌曲,加上孩子们天真的表情,活泼有趣,诙谐爽朗,幼儿实际感受到了闽南民间舞蹈的风趣,激发了幼儿爱闽南民间文化、爱家乡的情感。
农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也是我们农村幼儿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通过带领幼儿走进各村、各家各户去参观,“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亲身感受本地民俗风情,例如中秋节组织幼儿到社区参加“博饼”活动;元宵节组织幼儿到街上看舞龙舞狮、参观花灯,做元宵;端午节组织幼儿到事先联系好的幼儿家里学包粽子;农村特有的“封建日”,村里都会演大戏,如高甲戏、歌仔戏、布袋戏等,我们就组织幼儿到村里观看,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做了很好的铺垫。孩子们身处在这么一个色彩缤纷、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的生活环境,加深了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从小接受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享受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智用家长教育资源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两大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等对幼儿园教育、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不断的转变,培养目标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家长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知识都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能为我们的教育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开展民间游戏课题研究时,我们意识到大部分农村家长的童年是在玩民间游戏中渡过的,这为我们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如家长会、家访等,与家长一起查阅、整理民间游戏资料,让家长在家与自己的孩子一 起玩民间游戏,然后让孩子们把游戏带进幼儿园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还请家长作为一分子走进课堂,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激发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形成互教互动,这样,家长、老师、家庭幼儿园有了共同的话题,增进了家园联系。
例如,有些游戏需要“建筑工人”“木工师傅”等职业的角色,我们就请做建筑的、做木工的家长来幼儿园给孩子们上课,主题游戏“土玩坊”“木趣坊”自然生成,在小小木工作坊里,孩子们个个成了木工师,据木头、钉木头、截木头,做出了小汽车、小积木等等,孩子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另外,我们还开展了闽南语民间故事、闽南童谣比赛,请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来幼儿园讲故事,《田螺姑娘》《虎姑婆》《烧肉粽》等经典的闽南民间故事、闽南童谣,孩子们都朗朗上口,感受到闽南方言的诙谐有趣。家长资源的介入,使得我们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焕发出无可比拟的光彩。
本土教育资源是非常广阔、非常丰富的;是一片丰沃的田野,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其教育价值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广大农村幼儿教师大胆去尝试、探索,就能寻找出一条合适的本土化教育模式,就能让农村的孩子们扎进家乡教育资源的“沃土”之中,从小领略、认识本土资源,并深深地融进了他们心灵深处,绽放朵朵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