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资源调查评价有哪些内容
可以写季节用水费用状况,和水污染的状况,再写结句。
㈡ 如何评价一条河流水能资源是否丰富
河流的落差大,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流速快,则河流水能资源丰富;反之亦然。
㈢ 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一、水资源评价总原则
1)以塔里木盆地平原区水资源评价为主,不进行山区水资源评价。
2)水资源评价以校核计算为主,利用最新收集和本次工作取得的资料,对地表水引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及水文地质参数进行校核。
3)以地下水资源评价为主、地表水资源评价为辅。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1)按划分的地下水系统进行评价;全区采用均衡法,重点区同时采用均衡法和数值法,以进行相互验证。
2)主要对平原区松散层孔隙水进行评价。
3)根据水资源转化的特点进行评价。
4)对小于1g/L、1~3g/L的地下水资源量单独进行评价。
5)以利用原有资料为主,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变化进行评价。
6)根据研究方法和资料的差别选择合理适用的评价方法。
7)在逐级评价汇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8)对各划分单元分别进行水量计算和水质评价。
㈣ 水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问题
近20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流域,在水资源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大致可分为水资源单项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6]。
在单项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少专家学者针对水资源的某一特定属性,提出了如水资源的质量、承载力、丰富度、脆弱性、价值、生态环境影响、利用特性、管理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现略述一二。
水资源的丰富度评价与各种水资源量有关(如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降水量),也与社会经济活动有关(如人口、经济发展程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罗先香一项关于中国西部水资源丰富度综合评价中,选取的10项评价因子为耕地率、耕地灌溉率、人口密度、工业产值模数、需水量模数、供水量模数、人均供水量、水资源利用率、不同年(现状及2000年水平年)缺水率。
目前国内有关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较少,主要侧重于地下水的研究,针对地表水的研究更少,主要是水质方面,对水资源的脆弱性评价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而且某些指标不易获得,可操作性差。在刘绿柳的一项研究中建立了易于操作、可比性强、综合全面的指标体系,包括本质脆弱性(即水资源的内部性质)、特殊脆弱性(即水资源的外部性质)两个方面,构建了年降水量、过境水量、空间分布等17个指标,注重指标可比性方面,如水利发电量/总发电量、开采系数、超采系数、水质综合指数、储量/供给量、需求量/供给量等。
从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来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受到水资源形成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资源条件方面(包括对其组成部分河川在内的河流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中各种极值的对比、水旱灾害、区域分配的不均程度、水质及污染等);其次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程度、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再次受到国家、区域地方政策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所以,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指标体系,可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手段。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左东启等提出了包括自然、人文、经济、生态等方面的47个指标,根据各指标的隶属关系及每个指标的类型,将各个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组成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朱玉仙等构建了能够表征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卞建民等建立了包含水资源的可供给性,开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及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冯耀龙等建立的区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由一个目标层、一个准则层和两个指标层构成。此外,一些学者针对特定水资源类型,选取特定的区域(如风景区景观水资源、城市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如,温淑瑶等建立的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业生产等对水的满意度、水环境可恢复度等49个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研究结果是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居民用水满意度占的权重最大,人均住宅面积居第二,技术进步贡献率居第三;岳亮等提出景观水资源综合评价标准,包括自然评价和人文评价两个方面,其中自然评价标准为诱人性,包括理化优劣性、水情动态性、水体位态性;人文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历史性、观赏性)、生态评价(自然性)和经济评价(稀缺性、效益性)。
参考文献
[1]陈家琦,钱正英.关于水资源评价和人均水资源量指标的一些问题[J].中国水利,2003,(11)7:42~44
[2]李春晖,杨志峰.水资源评价进展与存在的几个问题[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189~192
[3]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2):12~17
[4]陈家琦,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7
[5]刘克岩,王桂玲.以用水为主体的水质水量结合水资源评价方法[J].水文,2002,(6)17:32~33
[6]张丽萍,朱钟麟,邓良基.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问题探讨[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4,(21)4:5~9
[7]刘东兰.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2):57~60
[8]王国新主编.水资源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77~135
[9]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56.128~140
[10]王开章主编.现代水资源分析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㈤ 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关于水资源评价的活动内容,大多数学者都赞同包括基础评价、利用评价和环境评价三部分,其中,基础评价主要指数量评价,利用评价含开发程度调查分析、可利用水量和工程可供水量分析等,水环境评价主要解决水质问题[4,8~10]。文献[9]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水量和水质评价方法;文献[10]则把开发利用中的综合评价和价值评价单列出来,从而把现代水资源评价主要类型归纳为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环境效益评价、水资源综合评价以及水资源价值评价等5部分,并均有评价方法(模型)论述,是目前为止较为详尽的关于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文献。
也有学者基于水资源的价值的认识,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提出了不同水资源用途依其经济属性的5种评价方法,即旅行成本法、特征价格法、假设条件评估法、线性规划法和生产函数法[7]。下面略述一二。
旅行成本法主要用于评估景观和游憩资源的社会价值,在水资源的应用上,可用此法评估水资源用于景观欣赏和游憩的价值。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其中自然风光离不开山和水,而且水景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应用旅行成本法评估水资源的景观游憩效益时要注意三点。①景观游憩地点的社会效益与其所能承载的游客人数呈正比,若人数过多以致发生挤拥,将使游客人数下降,所以拥挤的负面效果不可忽略;②此法只考虑旅行者的费用与时间以反映其对游憩的愿付价值,若某一水资源的景观游憩活动受到管制,如限制人数或活动形态,则应用此法有低估的可能;③如果消费者到多处游憩地点旅行,以本法估计其中之一的游憩地点时,则有高估的可能,修正的方法是将总的旅行成本分摊到该次旅行所有的游憩地点,再估计个别地点的效益。
应用生产函数法评估水资源价值是将水资源视为生产要素,并假设生产者追求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而导出水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引申需求函数,然后再由已知的其他生产要素价格而估计出未知的水影子价格。其最早应用于估计灌溉用水的价值。生产函数法将水视为生产要素,故只适合用于估计供工业生产用水的价值。景观、防洪、生态保护或环境保护等水资源用途,不适合用本法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