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农村资源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源泉。”作为农村幼儿园,我们最优越的环境就是大自然;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农村特色,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引导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便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在大自然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农村的孩子如今虽生在农村,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农忙时下田干活从不把自己的小孩子带到田里,生怕小孩晒黑,或者怕他们玩泥巴。因此,他们连田里生长的稻子、麦子、油菜都分不清。 针对这种现象,我每学期组织幼儿郊游两次,带幼儿观察田间的农作物。每次当幼儿来到田边看到田间的水稻、棉花,他们都想去摸摸、看看,自由探索着,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大自然中处处充满着神奇,在我们农村,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树木、庄稼、沙石等,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我们良好的教育资源。我们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自然情景中学习”,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想象、探索活动的空间。春天,草色青青,野花飘香,一片生机盎然,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亲近大自然:放风筝、植树、采野花、挖野菜、捉蝴蝶、饲养小蝌蚪;到竹林中写生;参观蔬菜大棚。秋天,田野一片金黄,带孩子们到农田里拾稻穗,拾落叶,挖山芋。孩子们在与各种自然物亲近过程中,自主活动,自发探究。在动手动脑中,他们认识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长规律,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同时又能让孩子们对大自然保持着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总之,农村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资源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素材,随着四季的交替,自然界会无私的向孩子们奉献特有的礼物,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农村资源融入幼儿课堂教学。 二、利用活物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 美术活动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特别是美工活动很受幼儿的喜爱。因为它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可是老师有时却要为美工活动的开展准备很多操作材料,费时又费力。但在我们农村幼儿园只要你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就会发现许多取之不尽的美工材料,如野花、野草、树叶、稻麦草、种子等。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收集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拼贴,就能创造出一幅一幅美丽的美工作品来。如:在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春天,把幼儿带到幼儿园周边的田野中、马路旁,采摘野花野草,回来经过擦洗、压平、修剪、拼贴后一幅一幅的“花草名信片”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让幼儿准备各种不同种类的种子如菜子、豆类、瓜果的种子,巧妙的运用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少的不同,粘贴到在卡纸上画出的各种物体的轮廓上,这样一幅一幅的种子贴画就做出来了。用稻草编草绳、蛇,扎小人、动物等。看着这些运用农村常见的自然材料创造出来的作品,你会情不自禁的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而感到惊叹! 三、在田地间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将幼儿带到田间进行语言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记得有一次,我园一名教师开语言教研活动,《春天的朋友》,她把幼儿带到了田间去。当时我们觉得这样做可能效果不一定很好,幼儿难组织,也许会出乱。结果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学习兴趣浓,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春天的朋友》这首较长的诗歌,而且都能进行简单的创编。如有的幼儿看到蝴蝶、池塘中的小蝌蚪,他们这样仿编:“花蝴蝶飞来了,和小蝌蚪握握手,它对小蝌蚪说,咱俩是朋友。”这样幼儿看到田间的许多昆虫(蚂蚁、瓢虫、青虫),他们都能仿编到诗歌里去,幼儿很容易就学会了创编诗歌。通过这次活动,我园教师都深知:组织教学,要从幼儿生活经验入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 四、利用现有物品对幼儿进行体育游戏 农村的田野坑坑洼洼,小沟、土坡、石头、竹子不计其数,幼儿郊游时总爱摸摸、玩玩,发现它们的特性。教师直接利用这种自然物开展多种游戏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利用田间的优势,当看到土坡时,我让幼儿手、脚屈膝爬上去,练习幼儿爬的动作;看到石头,练习幼儿的投掷动作,提醒幼儿游戏时注意安全;看到竹子,让幼儿练习跑的动作,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已掌握了体育游戏的动作技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五、利用种植园培养幼儿劳动能力 农村幼儿园有一个优势就是空地比较多,我们就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地,让孩子们走进属于自己的小菜地去学习播种、浇水、锄草、采摘等劳动技能。 在播种季节带领幼儿在种植园地里开展了“种瓜点豆”的活动,种下了黄豆、刀豆、玉米、花生等各种种子;栽下了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丝瓜等各种秧苗。在这个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掌握了使用铲子技能,知道点豆子时要先挖一个坑,然后要在每个坑里撒下三至五粒种子,栽秧苗时要及时的浇水等一些种植方法。 种子播下后,带领孩子们时常来照料它们,在照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区分杂草与玉米;学会了如何浇水;知道了要及时的为蔬菜锄草、浇水;浇水时要适量。 在收获的季节里,带领孩子们来到种植园地,让孩子们亲手把自己种出来的蚕豆、西红柿采摘回来,亲手剥开豆荚,取出豆粒,请厨房奶奶做可口的菜肴,品尝劳动成果,享受劳动的快乐。在收获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采摘豆荚,如何剥蚕豆等劳动技能,知道了生熟西红柿的区别。 六、利用周边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水污染、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在幼儿时期就帮他们树立环境意识,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到水、空气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在夏收的季节里农田里到处都在燃烧麦草给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对于这件发生在幼儿身边的环境事件,我及时的抓住时机组织幼儿讨论麦草燃烧后给环境造成了什么破坏?给身体造成哪些伤害?麦草该不该燃烧?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麦草?通过集体讨论幼儿明白了燃烧麦草会给空气造成污染,让人们得呼吸道疾病,农民不应该在田里燃烧麦草等一些道理,纷纷表示要回家劝阻爷爷奶奶不在田里燃烧麦草 。 七、利用自然角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我们的自然角生机盎然,花盆里种着各种蔬菜花草,瓶瓶罐罐里养着各种小动物。这些动植物都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农村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小菜园,门前屋后都有小河。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挖来各种蔬菜的小苗,捉来小鱼小虾把它们带到自然角来。孩子们都喜欢动植物,自由活动时他们会三五成群的围在那里观察着议论着。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观察到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乌龟怎样进食,小鱼怎样游泳,田螺怎样伸出触角。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观察到种子怎样发芽、开花、结果,知道谁是土壤的好朋友,知道了不同种子长出来的植物各不相同,知道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树立起乡土观、整合观,大胆的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这个迷人的世界去扩大视野,去自由的感受,就一定能够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利用较小的教育投资让幼儿获得较大的发展,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❷ 谁能提供一写关于土地资源的资料,我们上课时要交流的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活动领域。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逐渐超出了单一的民族和国家的范畴,而跃居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空间的全球性大问题。
要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首先要对什么是土地资源及土地的基本属性有基本的认识,还要懂得土地的分类及土地的生产潜力,要对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及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贯彻实施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一)土地和土地资源
土地是具有一定地理空间(经度、纬度、高程),以土壤为基础,与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水文地质条件,表生地球化学因素、自然生物群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包括众多子系统。1972年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的关于土地评价的专家会议认为“土地包涵着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涵着这一领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滑谈竖施加的重要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指出,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它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结果。石玉林强调:“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可分为表层、内层和底层。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影响它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所以,土地是指自大气的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空间内的信大有关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成果的综合体。一般更偏重于自然方面。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人类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也包括了改造,所以土地资源既包含了资源的自然属性和人类利用、改造的经济属性,故称之为“历史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土地与土地资源同等看待,但后者更多地考虑经济活动和人类生存发展的范畴。返回
(二)土地的基本属性
土地是自然环境的立地基础,又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地,它除具有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外,也有一系列特有的自然-经济特性。
1、位置固定
指土地都是特定的空间位置及一定的形态特征。即每一块特定所处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都是固定的,并有特定的外在形态。也就是说,各种土地分布具有受水热条件支配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以及受局部地形、地质条件影响而表现的非地带性规律。土地利用都有限于固定地点,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样进行移动。土地只能就地利用,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可利用性有很大差异。
2、数量的有限性
指不考虑漫长的地质过程,土地面积不会明显增减。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原始性,不可能再生产和复制。其数量是由地球表面的大小及其形状所决定的,所以数量相对固定而不能扩延、也不能消灭。某项用地面积的增加,必然导致其它用地面积的减少,总的土地面积基本不变。
3、不可替代性
指土地无论作为环境条件,还是作为生产资料都不能用其它任何东西所代替。
4、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土地利用永续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土地作为自然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相对于地球而言永不消失;其二是指土地作为人类的活动所和生产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只要利用合理,其生产力能够得到保持或不断提高,土地可以年复一年地使用下去。土地利用上的这一特性和其它生产资料完全不同,它为人类提出了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利用科学保护土地的要求,也展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土地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属性,土地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多种多样。例如,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可以把土地划分外围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按土地的土壤质地划分,可分为粘土地、砂土地、壤质土地等;按土地所有权划分,可分为私有、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过最为常用的土地(土地资源)分类还是依照土地的经济用途进行的分类,通常分为以下几侍歼种土地类别。
耕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作物并被经常耕作的土地。耕地是农业的基础,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食物。95%以上的肉类又是由耕地产出的农产品转化而来。耕地根据耕作方式和种植作物的不同有可又可划分为旱田、水田、水浇地和菜地等多种类型。
林地:指用于林业生产的生长乔木、灌木、竹类等各种树木的土地,按生产木材的用途不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用材林地、经济林地、薪炭林地、防护林地等;此外,林地还包括林地采伐、火烧后的迹地以及苗圃等。
草地:指常年生长草本植物、覆盖度在15%以上的土地,草地大都用作畜牧业生产,所以草地又有天然牧场、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之分。
水域(水面):通常指河流、湖泊、水库、池塘、苇地、沟渠、沿海滩涂的水面和冰川以及永久积雪覆盖陆地部分。
未利用土地:是指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荒地、盐碱地、沼泽地、风沙地(沙漠)、戈壁滩等,其中荒草地是最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
建设用地:是指通过工程建设营造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是城镇、村庄、军事及其设施所占土地的总称。
工矿用地:指厂房、仓库、矿场、油田、盐场等用地。
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以及飞机场、港口、码头及其它附属设施用地。
(四)耕地与土地生产潜力
1、耕地
耕地是人类生产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生产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基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数量的多少,质量肥瘠、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土地生产潜力
所谓土地生产潜力或土地生产力,在农业上是指在一个地区土地能生产人们可能利用的能量和蛋白质的能力。对耕地和粮食作物来说,土地生产力是指单位面积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或数量。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该种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条件都能满足时能生产的物质或经济产出。同一土地资源在不同利用条件下,其生产潜力是不同的。如作为工业、商业、农业、林业等用途时,同一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上的生产力(产值)差异相当大。由于作为工业或商业利用时,难以确定土地资源达到最大生产力时的最佳条件,因而无法估计这些利用方式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所以经常讲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潜力,也就是土地资源所得植物生产潜力。其基本含义是土地资源作为某种植物(作物)栽培时,在温度、水和养分条件适宜,CO2充分供应,无毒害、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和杂草控制完全的条件下,该植物(作物)所能获得的生产力叫植物(作物)的生产潜力,植物(作物)种类不同,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也不同。
(五)世界土地资源利用
1、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世界陆地面积为1.3多亿km2,占地球表面的29.2%;各大洲中除南极洲外,面积最大的是亚洲,其次是非洲。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为960万km2,1997年人口密度为129人/ km2,约为当时世界平均值的3倍。
在地球陆地表面,有近50%的面积是永久性冻土、干旱沙漠、岩石、高寒地带等难以利用和无法利用的土地,此外尚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存在各种障碍因素,实际适于人类利用的土地只有7000万km2左右。在世界范围内各地可利用土地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照不同气候带划分,适于耕种的土地主要分布在热带,约16亿hm2,其余各气候带之和大约为15亿hm2;远东和欧洲各国25%以上土地是可耕种的,而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可耕种只占其土地面积的5.5%左右,南美洲也仅为其土地面积的6.2%。但是,可作为牧场的草原占其土地面积的比例,大洋洲最多,为54.8%,北美为13.7%,远东为15.3%。森林面积占各洲土地面积的比例南美洲约为46.4%,大洋洲为10.2%。目前,全世界有荒地面积约为50亿hm2,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亚洲的土地开发利用率远较其它各洲高。
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愈来愈大的压力,地球的土地资源究竟能否承载这样庞大的人口数量,已成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土地左右研究和管理的人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2、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1) 耕地减少
耕地侵占导致可耕地数量减少。日本从1950年到1987年耕地减少了100万hm2,英国近20年共减少农用地113万hm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除世界居民占地约1.5亿hm2,到2000年,全世界有约2亿hm2肥沃土地成为非农用地。尚未开垦的土地已无太大的潜力,迫使人们向草原、森林要地。
2) 森林砍伐、草原破坏和沼泽滩涂的围垦
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对耕地的压力,人们盲目毁林开荒,使森林、草地、沼泽和滩涂等类型的土地资源面积不断减少。在过去的10多年中,非洲每年开垦郁闭阔叶林130万hm2,其中滥伐面积占世界热带树林和林地面积的62%。世界森林平均每年约减少300万hm2,到二十世纪末已有约40%(主要是热带雨林)被消灭。半数以上的森林损失发生在科特迪瓦、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几内尼和加纳这些西非国家,那里森林消失的速度是世界平均值的7倍。
全球草原消失已达19%,目前世界上所谓“湿草原”地带大部分成为农区,且垦荒还在向半干旱草原移动。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0年代美国的“黑风暴”迄今为人所惊骇。中国长城一线的风沙已正向南侵,蒙古巴颜浩特西北至锡林郭勒之间的草原荒漠化面积由50年代末的12%,增加到70年代的50%。
围垦沼泽和滩涂,尽管得到了某些眼前利益,但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使许多水禽和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沿海滩涂是近岸水产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鱼类和甲壳类动物提供有高度生产性的产卵地、养殖地和喂养地,世界全部鱼类捕获量的2/3是在潮汐带孵化的。由于耕地压力上升,全世界沼泽地已丧失25-50%,法国布列塔尼亚半岛的海岸湿地在过去的20年里消失了约40%,剩余的2/3正在受排水和其它开发活动的严重影响,自50年代以来英格兰东海岸的瓦利有2万hm2盐沼和潮泥滩被开垦用来发展农业;70年代中期美国原有的海岸湿地已损失一半,1983年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计算,由于重要的河口湾的损失,美国渔业自1954年到1978年每年损失2.08亿美元。
3) 土地资源退化
(1)
地力衰退。主要表现在养分的亏缺上。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热带地区表现为P、Ca、Mg和B的不足;南美洲10亿hm2酸性土中,N和P不足的占90%,缺K的70%,缺Zn的60%。
(2)
水土流失。据统计,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达2500万km2,占总面积的16.8%;耕地中受流失土地占2.1%。有史以来,人类耕地总损失量为目前总耕地的1.33倍。水土流失不仅使上游的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破坏,而且造成下游河道和水库的淤积、严重影响沿河生产发展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据世界观察学专家估计,每年全球的土壤侵蚀量约为250亿吨,远远大于土壤的形成数量。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仅水土流失一项,每年全世界就要失去耕地5~7万km2。
(3)
土壤盐渍化。世界干旱半干旱均有盐碱土分布,其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39%,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非、北美西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错误灌溉而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各地仅盐碱化造成的荒废土地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现象也较常见。
(4)
土地沙漠化。全球沙化、半沙化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1/3,据联合国资料,每年有7万km2的土地变成沙漠,许多沙漠化逐年向外扩展,如撒哈拉沙漠南侵速度为每年30~50km,流沙长度沿长度约3500km。
(5)
土壤污染和环境恶化。随着工业的速度发展,“三废”的排放、化肥和农药在农业中的大量投入,使土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土地污染不仅使土地生产力降低,而且还会引起农产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威胁、危害人体的健康。污染的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
返回
(六)、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平均值的1/3,不足1hm2。
2)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且生产力的地域差异很大。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和复杂的地形,地质组合,我国有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的山地;80%以上的草地分布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雨和径流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0%,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的35.9%。东部湿润地区的生产力很高,其生物产量占全国的90%,但面积只有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
3)
土地资源质量较差。1.27亿hm2耕地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占66%,而平原仅12%,盆地占19%。中低产田在60%以上。据石竹筠资料,水田占用耕地面积的26.1%,水浇地占17.4%,而旱地占53.5%。1.15亿hm2林地中多为采伐后的次生幼林,特别是一些采伐不合理的林地,因没有及时营造幼林,留下多为灌木次生林地。全国131个国有大型林业局中有25个局可采资源枯竭,到2000年已有一半至2/3的局辖片范围将无林可采。由于过渡修枝作燃料而形成“小老头树”,树干畸形,形不成森林环境,结果是“有林无实”。2.87亿hm2草地自然生产率极低,每百亩草原的畜产品产量,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1/30,新西兰的1/83,荷兰的1/120。全国草地地区的饲料产量仅占全国饲料产量的11%,产肉量仅占4.9%。草地过载使草原退化。北方沙漠化和潜在沙化的草地在33万多km2,并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4)
土地资源生产力集中在耕地上。有学者计算,1.4亿hm2耕地的现实生产力(生物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3/4;而约4亿hm2的林草地的现实生产力仅占农业用地的1/4,产值的1/10,不仅粮、棉、油全靠耕地提供,而且全国产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所用木材也大部分依赖于农田林网和农田绿化。
5)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我国尚有于开垦种植农作物、发展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木的土地约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其中质量较好的占8.9%,中等的占22.5%,而近70%是质量差的三等地。有人估计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全面治理,使之全部开垦出来,耕地面积最多也只能增加0.07亿hm2左右。
2、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按现状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经开发了的,待开发的和还难以开发的,其面积分别为6.54亿hm2、0.75亿hm2和2.22亿hm2,面积比为1.00:0.11:0.34。已开发的土地中又可分为农业用地(农林牧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两类。其中,农林牧用地占95.9%,非农业用地占4.1%。在0.74亿hm2待开发土地中又包括宜耕地、宜林地、宜园地、宜牧地、宜建设用地和其它可利用土地六类,其面积比例为1.00:0.22:1.94:2.03:0.06:0.20;在难以利用土地中包括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质山地以及其它难利用土地五类,其总量达2.2亿hm2。总体上,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以农、林、牧用地为主,但农业用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在尚未利用土地中,宜牧、宜林地面积最大,其次才是宜耕地。
3、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促进土地资源退化
(1)
对山坡的刨垦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地毁坏、造成水土流失。从多年条件资料看,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呈逐步增加趋势,建国初期我国有水土流失面积150万km2,目前已增加到183万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左右;黄河、海河、淮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其流域面积的70%、47%、33%和20%左右。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侵蚀掉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大约占世界水土流失量的1/5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黄河、长江年输沙量20亿吨以上,列世界九大河流的第一和第四位。
(2) 围湖造田。盲目的围湖造田,使湖区滞洪能力下降,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而水旱灾害频繁。
(3) 盲目开发草原,使草场沙化。由于多年的滥垦过牧,我国近1/4的草场退化,产草量平均由3000~3750kg/
hm2,每年沙化面积达133万hm2;更值得忧虑的是南方也出现了“红色沙漠”、“白沙岗”、“光石山”等。
2) 非农业用地迅速扩大
我国1957-1985年净减53.3万hm2,仅1985年就净减100万hm2。按此速度发展下去,我国的全部耕地将在200年之内全部被占完,因此有学者写了一篇题为《二百年后不耕、不种的中华大地》。解放后30多年城市扩张占用地面积为城市原来面积的4~6倍。从1978~1998年我国的城市由原来不足200个增加到600多个,增加了475个。上海郊区被占耕地达7.33万hm2,相当于上海、宝山。川沙三县耕地面积的总和。北京自1951年以来,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0.67万hm2,30多年达20多万hm2。据初步预测,到2050年我国非农业建设用地将比现在增加0.23
hm2,其中需要占用耕地约0.13
亿hm2,另外在现有耕地面积中约有0.07亿hm2不适于用做耕地而需要退耕,两项相加耕地的减少量为0.20亿hm2,如果在此期间开垦荒地能增加耕地0.07亿hm2,尚要净减少耕地0.13亿hm2。
3) 土地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大量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形式进入土壤。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为地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污水灌溉等,使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及农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污染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还会为害人体健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已经遭受污染耕地面积的准确统计数字,但有人估计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农作物减产数量每年在大约100亿kg,这已数字约我国粮食产量的3%,相当于我国近年来每年进口的粮食总量。
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和乡镇企业排放的各类废弃物、农用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的不适当堆放等。尤其要指出的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部分地区推广污水灌溉,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每年排放养分物质。但同时也将大量的污染物带入农田,这些污染物质对农作物造成急性危害外,其中的重金属等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被移走,由此可能造成长期性环境污染。因此,保护农田土壤,使之免受污染是当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返回
(七)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1、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对策
1) 进行世界性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并开展广泛的生态教育,使各国家和地区能在土地可承载的前提下制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
2)
对一些世界性的土地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统一协调。因为大类型、大面积的土地资源类型的开发影响,常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殃及鱼池”。
3)
保护环境、防止生态恶化。要使一系列国际国内的环境保护立法和公约生效,必须要有国际间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惩罚制度。同时更要增强全人类的环境意识,使所有的人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对策
我国土地资源问题的焦点主要是在土地资源有限与人口增长无限的矛盾上,因此合理利用与保护每一寸土地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成为我国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基本国策。
1) 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用地。
2) 按照《土地法》执法,打击滥用土地的行为;积极开展土地生产潜力和承载能力的研究,作好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
3)
严格控制人口。据估算我国90年代初的土地生产能力大约可承载12亿左右人口,如果到2025年,整个投入水平增加到中等水平,可承载15亿人口。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始终是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一个主要课题。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和综合文化素质,让全国人民共同对付土地问题。
4)
增加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和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承载力的主要途径,而任何一种中低产田如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土壤次生潜育化或土壤沙化土地的改造都需要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基地、优质棉基地、饲草基地和山区果基地的建设,以便国家宏观调控,安全地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5)
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技术条件拟定国土资源开发规划,通过如三北防护林等项目的建设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根本上防治土壤沙化,通过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缺水地区的土地生产力。
6)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从控制和治理污染源着手,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合理利用污水灌溉。加强土壤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及时预报土壤的环境质量变化和主要问题所在,提出对策。
❸ 根据胡静副教授所讲,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有哪些
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
自然资源有整体性、有限性、多用性、区域性、发生上的差异性等自然属性。
(1)整体性。各个自然资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2)有限性。自然资源的规模和容量有一定限度。有限性决定自然资源的可垄断性,决定自然资源有绝对地租;决定对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如果规模是无限的,就不称为自然资源了。
(3)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有多种用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用途在发展。以河流资源为例,首先出现泄洪、排水、补给地下水功能,接着出现捕鱼功能。农业社会出现灌溉、运输功能。工业社会出现发电功能。近来,调节小气候、净化大气、水质等环境功能,娱乐、陶冶情操、景观等休憩功能、防灾避难功能等方面在上升。此外,某些河流有地域分界功能。多用性决定了综合开发、优化开发,这是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方向。
(4)区域性。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富集,有的地区贫乏。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决定了自然资源在地域间的流通和调剂。在国际贸易中,石油等自然资源是最重要进出口单项物资。
(5)发生上的差异性。每类自然资源都按特定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发生角度,可以把自然资源分成三类。
1)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海潮、径流等,周期性连续出现。
2)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包括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是有生命的机体。
3)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矿物燃料、金属矿、非金属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