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什么是土地资源拥有量
扩展阅读
东城牌电锤价格如何 2025-02-04 02:30:53
钻石排位打野什么英雄 2025-02-04 02:26:36

什么是土地资源拥有量

发布时间: 2023-09-02 07:34:07

❶ 土地资源包括什么

土地资源指的是目前或者可以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于农、林、牧业或者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与劳动对象,它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有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别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还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在不同地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之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是不大一致的。例如,大面积的沼泽因为渍水而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那时的历史时期,不适宜被农业利用,不能够将其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是在已经具备治理与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就称之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学者认为土地资源是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二、土地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岩石和水文等其他因素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一个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是名副其实的“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在我国比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与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两种。
按照地形分类,土地资源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来说,因地制宜。山地比较宜发展林牧业,而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土地资源可以分为已经利用土地枣耕地、草地、林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比较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的分类是着眼于土地的开发与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经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分布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时不能够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最大可能性,对于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的安排生产布局,提供最基本的科学依据。

❷ 什么是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够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的总称。土地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❸ 土地资源包括什么

问题一:国土资源是包括什么? 国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问题二: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
(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

面积的7.1%,排在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的1/3,人均耕地面积(1.4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40%。

(2)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于500米的土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7.1%。特别是水资源充沛、热量充足的优质耕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地区。在全部的耕地中,高产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中产田占40%,低产占32%。

(3)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约为2亿亩,真正可以开发为耕地的只有1亿亩左右。

我国关于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是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问题三: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资源调查是为了查清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歼铅弯等进行的有目的的、系统的、科学的量测、分析和评价等调查登记工作。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定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生产水平和土地权属等。土地资源调查按目的和任务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五类:1. 以反映土地类型为主的土地类型调查;2. 以反映土地利用状况为主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3. 以反映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为主的土地资源质量调查;4. 以反映土地潜在资源的土地潜在资源调查;5. 以反映土地权属的地籍调查等。(摘编自《中国资源科学网络全书》)

问题四:国土资源包括哪些 国土资源首当其冲就是土地了,然后还包括土地下(含)的矿产,能源,地下水等。

问题五:什么是土地资源评价?它有哪些类型? 土地资源的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质量进行的鉴定。它是土地资源调查和研究中的核心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土穿质量的特点是它的多面性,不同的用途对土地的质量鉴定的侧重面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如为工程建设服务,就着重于对土地的承载力进行鉴定;为农业生产服务,则主要对土地的生产力进行鉴定。因此土地评价是针对具体的服务目的,对土地的生产建设的意义、目标及价值具有权威的指导意义。

问题六:土地资源的类型有哪些 土地资源伐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激察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枣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

问题七:国土资源只要是指哪些方面 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职能得出)。

问题八: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征并简要说明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
(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积的7.1%,排在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的1/3,人均耕地面积(1.4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40%。

(2)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于500米的土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7.1%。特别是水资源充沛、热量充足的优质耕氏闷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地区。在全部的耕地中,高产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中产田占40%,低产占32%。

(3)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约为2亿亩,真正可以开发为耕地的只有1亿亩左右。

我国关于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是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问题九: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哪些 按国土面积的大小,最大的是俄罗斯(1707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加拿大(997万平方公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美国(936万平方公里)、巴西(854万平方公里)定澳大利亚(774万平方公里)。

❹ 什么是土地什么是土地资源

关于土地,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但直到目前尚无确切唯一的概念。人们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对土地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地,我们可以把土地的定义粗略的划分成广义的和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土地,仅指陆地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是土地规划和自然地理学家的观点。土地规划学者认为:“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它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是由土壤、植被、地表水及表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诸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学者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互相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广义的土地,不仅包括陆地部分,而且还包括光、热、空气、海洋……。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美国经济学者伊利认为:“……土地这个词……它的意义不仅指土地的表面,因为它还包括地面上下的东西。”
由于土地概念涉及并影响世界各国,所以联合国也先后对土地作过定义。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的农村进行土地评价专家会议对土地下了这样的定义:“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1975年,联合国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对土地的定义是:“一片土地的地理学定义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地区,其特性包含着此地面以上和以下垂直的生物圈中一切比较稳定或周期循环的要素,如大气、土壤、水文、动植物密度,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和将来的土地利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从土地管理角度应当怎样定义土地呢?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础知识》中这样定义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因此,从土地管理角度,可以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体,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从土地管理角度出发,土地资源和土地的概念是相同的,差异仅在于称谓不同。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
土地或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❺ 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怎样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目前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占用土地少,人均占用耕地就更少,土地资源变得更为紧缺,人地矛盾突出。


2.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
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和复杂的地形、地质组合,我国有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是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17.8%)、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19.2%)、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30.8%)。

我国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山地;80%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生产力集中在耕地上。
3.土地资源质量不高
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

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79m3。
4.后备耕地不足
我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大国,我国目前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1.10亿亩(734.39万公顷),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

❻ 什么是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根本生产资料,是矿物质的储存所,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场所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土地是陆地上一切可更新资源都赖以存在或繁衍的场所,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成为各种可更新的资源的保护中心。
为了防止土地大面积的荒漠化,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合理开发土地,合理的去规划建设,杜绝私自占用土地,严禁占用耕地面积去开发企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资源”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同样重要,如果以为的重工轻农,以牺牲耕地去追求展示的经济发展,给地球带来的破坏和伤害将会造成未来不可预见的灾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三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❼ 什么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土壤资源是指现阶段或者可以预见到的未来能够于农、林、农牧或者其他各个领域运用的土地。土壤资源是活动的区域的基本信息与劳动对象,其具有主客体2个方面的知识。在国土资源的使用情况下,有可能还需要采用或多或少与不一样类型的更新改造对策。土壤资源还具有一定的时光性,在每个地方与不一样历史阶段的专业技术经济实力下,包含的内容有可能是并不大一致的。比如,大面积沼泽地由于淹水而难以整治,在自然经济当时的历史阶段,不适合被农牧业运用,不可以把它视作农牧业土壤资源。但在已具备整治与开发设计标准的当下,就称作农牧业土壤资源。从而,有研究者觉得土壤资源是包含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两方面。

依照土地利用类型归类,土壤资源可分为早已运用土地资源枣农用地、草坪、林地类、工矿企业交通出行居住区商业用地等;较为宜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山、宜牧荒山、沼泽地滩涂地海域等;临时难运用土地资源枣戈壁滩、荒漠、严寒山坡地等。这类的种类是紧紧围绕土地的开发和运用,主要科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而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点评早已运用土壤资源的形式、生产潜力,调研分析宜运用土壤资源的品质、总数、遍布及进一步综合利用方向方式,查清现阶段暂时不可以运用土壤资源的总数和遍布,讨论将来更新改造吸收的较大概率,针对充分挖掘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给予最基本科学论证。

❽ 国土资源的我国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其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
中国领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北纬53°30′),南到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纬4°),跨纬度49度多;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经135°05′),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3°40′),跨经度60多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港湾,且大部分为终年不冻港。中国大陆的东部与南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渤海为中国的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在中国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其中最大为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位于台湾岛东北海面上的钓鱼岛、赤尾屿,是中国最东的岛屿。散布在南海上的岛屿、礁、滩总称南海诸岛,为中国最南的岛屿群,依照位置不同称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中国土地的基该国情。
中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为11.65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中国耕地面积还在继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1.40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7%左右,给为加拿大的1/18,俄罗斯的1/10,美国的1/8,印度的1/2。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173.52万公顷(18.26亿亩),园地1181.31万公顷(1.77亿亩),林地23611.74万公顷(35.42亿亩),牧草地26186.46万公顷(39.28亿亩),其他农用地2549.11万公顷(3.82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64.72万公顷(4.0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244.43万公顷(0.3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62.86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6年相比,耕地减少0.03%,园地减少0.04%,林地减少0.002%,牧草地减少0.03%,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增加2.05%,水利设施用地增加0.37%。
国土资源 ①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少。中国的国土总面积虽居世界第三位,与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2亩,只及世界人均数的1/3,仅相当于加拿大的1/47,美国的1/4。从土地利用结构看,耕地、林地、牧草地比重少,人均面积少。世界总土地面积中,农、林、牧用地占63.3%,而中国只占47.8%。世界人均耕地为4.52亩,林地为13.6亩,牧地为10.37亩;中国人均耕地为1.41亩,林地1.8亩。这表明,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土地资源十分贫乏。
②山地多于平地,耕地比例小。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仅占31%。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74个国家的1986年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人均耕地和永久性农作物用地,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30%,在世界各国中居第67位。在全世界26个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中国人均耕地数量仅高于日本、孟加拉国,居第24位。中国以占世界6.8%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1.8%的人口。这说明中国农业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说明中国耕地的人口承载力已逼近极限。
③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中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决定了中国不同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土地承载力大的中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人地矛盾更紧张。
④后备土地资源有限。中国农垦历史悠久,质量好的土地资源绝大多数已被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在中国现有的土地后备资源中,宜垦地约为5亿亩,其中质量较好的宜农土地只有2亿亩,截止2013年最多只能开垦出1亿亩耕地,难以改变中国人均耕地少的现状。
⑤水土资源不平衡。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列第88位。长江、珠江和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雨量丰裕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6%,黄河、淮河及其他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其流域地区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63.7%。中国处于季雨地带,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使季节性和地区性缺水更趋尖锐。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土地利用受水土资源不平衡因素制约。 ①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质量低。一是人均耕地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有463个县(区)低于0.5亩。二是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全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占66%,在平原、盆地仅占34%。现有耕地中,有9100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耕地的自然分布存在缺陷,全国耕地中74.5%是旱地,只有25.5%是水田。三是耕地退化严重。受荒漠化影响,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危害。
②耕地大量减少。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1986—1995年,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有7000多万亩。二是非农建设占用,造成耕地永久性流失。1997—2003年,统计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达1亿亩。由于客观原因,上述数字低于实际占用耕地的数量。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受“地大物博”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保护耕地的意识还不够,对耕地减少带来的危机感、紧迫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地方的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工轻农,以牺牲耕地去追求暂时经济发展的问题,以致使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人地矛盾日趋严重。中国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的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目标,必须确保耕地总量平衡。据对交通、铁道、水利、民航、地矿、煤炭、石油、电力等部门的调查,预计今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需占用耕地约3000万亩。而且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区域性人地矛盾也更为尖锐。
④外国势力的骚扰。从钓鱼岛事件的“保钓买钓言论”以及菲律宾从二零一三年四月开始的黄岩岛事件,南海地区的渔业及油气开发收到了极大的干扰。 截至2007年初,全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如按亚矿种计,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总数达到224种,除铀、钍、地下水、矿泉水及新上表的1种(亚)矿产外,其余219种(亚)矿产与上年度相比,查明资源储量有所增加的有108种,有所减少的70种,没有变化的41种,分别占49%、32%和19%。
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8处,其中,能源矿产地50处,金属矿产地73处,非金属矿产地82处,水气矿产地3处。77种矿产有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12.11亿吨,天然气6974亿立方米,原煤406.25亿吨。石油新探明冀东南堡、大庆古龙、长庆姬塬等3个亿吨级大油田;天然气新探明吉林长岭、长庆神木、四川广安、塔里木大北、北方淞南等5处300亿立方米大气田。 按照不同的应用需求,制作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通常为 1:10万、1:5万、1:1万等)。该方案 在实现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技术路线(图 1)。

图 1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技术流程图
1 数据处理
对遥感影像数据按照不同需求进行地形图纠正与配准,使同一区域、不同类型卫星数据地理坐标以及象元空间分辨率匹配。同时,对影像进行融合镶嵌处理,满足应用需求。
2 人机交互式解译
在影像处理后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判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3 野外核查与成果汇总
通过实际外业核查对土地利用解译信息进行确认与订正,根据影像判读与野外调查获取结果,进而统计土地利用图斑的类型、位置、范围和面积等信息,并制作图件。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即土地使用过程中地表自然属性发生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城市扩展占用耕地与非耕地等类别。
在构建需求比例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数据库的过程中,构建GIS平台人机交互直接判读(下称人工解译)为核心的中国土地利用遥感制图技术方案,同时采用基于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全国土地分类》(2002 年标准))分类系统,形成一致的判读标准,从而保证遥感人工解译的精度。在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两期遥感影像的直接对比分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类判(即直接解译动态斑块)和“图斑分割”的方式对土地利用动态信息进行提取(主要是利用差值、变换和融合等图像处理技术,使发生变化的部分从背景影像中显现出来),进一步形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图斑,并加以定性与集成。 1 遥感影像成果
以GIS为操作平台,利用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对需求区域的不同遥感数据源采取影像处理。处理过程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几何纠正、融合、镶嵌等。
2 土地利用图件成果
利用人机交互式解译与实地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与动态图斑。
3 数据统计成果
汇总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类型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