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没有高山大河,没有优势资源,农村怎么发展
没有高山大河,没有优势资源,农村怎么发展?
村里只有几座海拔百米的小山,一两条宽度不足十米的小河,位于苏北地区,国道从村口经过,距离市区30公里,有几千亩土地和部分荒山。以上这些都是农村发展的资源,小山、小河、离市区较近、有荒山土地,可以开展旅游、建立民宿,让城市人体验农村生活、绿化荒山,种植果树,增加农民收入是可以做到的。
㈡ 农村资源缺乏如何增强农村吸引力
当前,乡村面临“谁来种地、谁来兴村”的难题。一方面,要吸引包括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内的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另一方面,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从业者。要推动建立城乡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城乡融合贯通的社会保障体系
又逢一年毕业季,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中国农业大学官方就业统计显示,在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5144位毕业生中,仅有400余人毕业后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这一数据自2015年以来逐年减少。笔者认为,农业院校大学生“从农率”下降现象,折射出“乡村振兴先要乡村人才振兴”的迫切要求,畅通智力下乡通道,要让农村的吸引力强起来,让人才在乡村留得住。
农业院校学生“务农”意愿的变化有多方面原因。从整体就业看,就业选择日益多元化、市场化,学习的专业与就业的方向不一致的情况越来越多,类似的现象不只出现在农学领域。不过,从农业农村来看,农业行业平均收入水平低于其他行业,乡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水平不如城市,加之以往社会环境无意中对农业工作有矮化的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从农业院校来看,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农业现实需要有一定脱节,也是一个原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业院校毕业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农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学生。人才有多层次、多路径、多平台的成长需求,在快速发展的农业农村领域,农业院校大学生有较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可以做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成为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也可以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事实上,做农业不仅仅是种地养猪。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即使是种地养猪的工作也今非昔比。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农业技术、品牌、理念等方面发挥的空间十分广阔。
当前,乡村面临“谁来种地、谁来兴村”的难题。一方面,要吸引包括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内的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年轻人有追求新鲜感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也有把知识储备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抱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形势下,农业院校毕业生大有可为。生活中,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带领乡亲致富的新闻也屡见报端。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如何把学校目标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也需要院校作出调整和优化。
另一方面,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从业者。只有爱农业,才能对农民有认同感、对农业有亲近感,才能把务农当成事业;只有懂技术,才能更好地将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只有善经营,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生产作出有效响应。新型农业从业者队伍并不搞学历歧视,也不搞专业排斥,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界人士都在其中。所谓“就地培养”,意味着无论对大学毕业生还是对其他从业者,要积极实施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持续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乡村人才振兴是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支持和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实业也不是一日之功。要推动建立城乡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城乡融合贯通的社会保障体系,畅通智力下乡的通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创新,吸引社会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使得他们务农有尊严、干事有平台、成功有褒奖、失败有保障
㈢ 没有资源优势的村如何发展
有朋友和我聊起了他的老家村子里的情况,他想回老家创业,可还没想好做什么,初步想法是果木花卉种植,不知行不行,想征求我的意见。我也不是很懂,索性写出来,希望请广大网友帮忙参考一下。
我的老家在豫南,一个小村子。不能说是山村,因为没有大山,属于微丘陵地貌,有山也是小土山。倒是有一条大河,叫淮河;嗯,就是我们都熟知的那个淮河。村子就坐落在淮河南岸,小时候经常在河里扑腾。
乡村公路
村子跟着全国的一股风,兴起了养龙虾,但今年龙虾价格断崖式下跌,一些养殖户损失惨重。再加上今年要恢复耕地的政策,部分已挖的虾塘要面临回填复耕的结果,对一些养殖户而言,心里又添了一层阴影。
㈣ 农村闲置土地如何有效利用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农村土地更是农民发财致富不可或缺的资源,近年来国家对于土地,特别是农村土地的利用更是加大力度,若是您拥有山村大量闲置土地,那可以说是拥有了大量的资源,对于闲置土地的利用,具体可以参考(聚土)的相关介绍。
利用闲置土地首先要了解闲置土地,包括土地的分类,土地性质的了解,周边环境等等。您这里的大量闲置土地,从分类来看应该是农村的集体农用地或者是集体建设用地,那么利用主要就有已下几种:一、集体农用地:
(1)闲置的农用地大都为荒地,可以种植。在耕种之前,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需要与集体或者是个人,村委签订合同,就是所谓的进行土地流转,确权,在这方面比较靠谱的可以参考(聚土),之后就可以进行土地的利用了。
种植需要考虑的有种植的种类,比如北方种植小麦玉米,南方种植水稻,当然不只是农作物,各类经济作物,苗木等都可以。
(2)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但配套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可以减轻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加强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建设如在易干旱的地方新修和修复引水渠、山塘水库;
在容易受洪涝的地方修建排水渠;交通不方便的地方修路,除修建乡村公路外,还应该加强农田机耕道、生产道路的建设;在容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方兴建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工程、谷坊、山坡截流沟、沟头防护工程等;
土壤质量差的地方进行土壤改良措施,如增施有机质、种植绿肥、酸性土壤施用石灰、粘土掺砂或者砂土掺粘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来吸引农民种地,从而减少土地的闲置和加快对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
㈤ 没有资源优势的村如何发展
吴华到举水乡任党委副书记,并于去年当上乡长。扎根山乡的时间越长,他越能感受到这里发展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山高路远,即使把饮食、住宿做到极致,‘月山春晚’这样单一的文化品牌吸引力依旧有限,另一方面在这些年的建设中,大部分资源投向了月山村,其他16个村庄缺少共享红利的机会,不可避免出现了空心化和老龄化的衰败倾向。”
同样的感受,大丘下村的老书记吴远周也有,“我们村依山而建,与地虎坑村、杉源村等相连,1000余亩的梯田围绕这村庄,1000多米的海拔能够让这里的农作物隔绝大多数虫害,早晚的温差又能让蔬菜保持绝佳的甜度。”
但光靠水稻、蔬菜种植,村民们无法获得更好的收入,山村也很难得到发展。十几年来,大丘下村的村民们陆续外出创业、打工,只留下了29位老人留守,最年轻的是今年52岁的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吴金谷。对比着冷冷清清的山村,再望望山下热热闹闹的月山村,吴金谷想,“什么时候高山村也能获得同样的机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