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活用教材资源整合怎么填
扩展阅读
同类产品哪个好用 2025-02-02 09:34:05

活用教材资源整合怎么填

发布时间: 2023-09-07 17:49:55

A. 如何活用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作文资源

一、内容提要
本课题在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运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具体研究活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习者主动探究和建构,不断内化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规范和提高写作水平。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活用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以下基本操作策略:①研读文本,渗透写作指导;②在模写中提升,在提升中模写;③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运用这些教学策略,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也提高自己研读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促进了专业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课文中的作文资源:主要是指教材中的课文。①“课文”即“美文”,习作的典范。课文中隐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以及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了习作的范本。②“课文”即“源泉”,习作的舞台。课文中的情境、课文中的“空白”、课文中的插图等等都是学生习作练笔的好材料。③“课文”即“宝典”,习作的秘笈。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方法,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年级特点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这些方法。
活用:是指教师灵活使用教材中的课文,挖掘作文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本课题的内涵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灵活使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并根据学情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课程改革理论。《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自身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写作是重要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活用资源加强写作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鲜活的文本中的作文资源,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四、课题论证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2008年10月,我确立了这个研究的课题,并搜集整理国内外与此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我首先对文献资料进行学习,如我阅读了《写作与阅读的关系》《语文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等文章,还阅读了《余映潮老师讲语文》《黄厚江老师讲语文》《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胡明道老师讲语文》等名师系列书籍,了解到本课题的研究早就有人进行,不少名师早就关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运用,也总结了他们自己的一些操作方法。但是一般老师这方面缺少考虑,不少教师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人为地分割开来,在课文教学中只顾讲授阅读理解,而没有注意到和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在作文教学时又撇开教材中的佳作例文,另起炉灶,花了很多气力去查找合适的优秀范文,使可贵的文本教学资源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非常可惜。
(二)课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这个对话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感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采用的写法,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写作资源。这就要正确理解并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会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了,又会促使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阅读、学习文本对提高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两者要注意密切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不少语文教师重视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而忽视了教材中的语文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人为地分割开来,可贵的文本教学资源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些文章可读性强,语言规范优美,写法灵活多样,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在语言的表达上、段落的衔接上和全文的谋篇布局上有很多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若能充分挖掘文中的写作资源,可以为学生寻求到仿写的好基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研究,我的研读文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教学观念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开发运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加强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活用课文中的写作资源进行作文指导和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2、初中语文教学中活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的内涵、特征
3、初中语文教学中活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活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提出问题、分析思考,实施研究、探究策略,总结反思、指导教学等几个环节,研究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运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教学的现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活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探究写作指导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一)提出问题,分析思考
课题申报立项后,我首先进行现状分析,通过听课、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了解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材中的资源进行作文指导教学的情况,探究语文教学中活用课文中的作文因素进行写作指导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

B. 如何进行初中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本质

笔者认为,广义的教学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本身。因此,从本质上讲,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可以视为教学职员之间的“对话”和“匹配”的过程。即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之间通过“对话”的形式“匹配”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的过程。

1. 作为“对话”的过程。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实际上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正确解读,理解课程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资源、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三者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其中主要是教师与课程目标和教学资源的“对话”。教师一方面要解读课程标准,了解教学资源预设的目的和功能,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对资源进行取舍和调整。当然,“对话”不仅限于教师与资源之间,学生与资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对话”空间(图1)。

教材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不是被动的传授者,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师要善于接纳来自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他们的不同声音。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实施中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完善个人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

2. 作为“匹配”的过程。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含着整齐划一的教学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即“匹配”或“适应”。

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匹配”是指资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教师(包括教法、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学生(学习基础、方法、风格等)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匹配,从而形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图2)。也就是说,选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连贯紧凑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个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结构可能存在某些不协调的方面,但却可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其关键是要合理整合教学的具体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块的目标是达到课程标准7级要求。每模块由五个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图3),这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从语言输入 (Input) 到语言输出 (Output) 的学习过程。这样的编排符合语言学习先“输入”然后“输出”的习得规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较好地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持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序列设计,认识到教材强化听力和阅读的倾向,强化教师对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强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事实上,“Warming
up”是“听说”结合的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为Language
study)是“读”的延续,“Using Language”(SEFC中为Integrating skills)则重在“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应用。“听说读写”的教学序列符合母语学习的心理过程,而对外语学习来说,却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入门阶段或初级阶段,因此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则有待于改进。有研究认为,外语学习的学习顺序应该是“读听说写”或“读听写说”,这一过程同样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顺序和“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所任教学生的学习水平,调整并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以期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

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怎样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这就需要制定教学资源整合的一系列具体目标。但从教学资源整合的出发点来分析——教学资源不是教学中的规范,而应是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因此,笔者借助自然生态中的适应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提出教学生态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性——“适者有效,不适者无效”,即以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为判断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在“适应性”这一总体原则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该实现“四化”,这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整合的操作标准:①本地化,即应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为宗旨;②个性化,即应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③个别化,即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④现代化,即要改变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

1.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不同群体间认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教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学中,由于当前学生中,城市学生不知道农业生产到底在做什么,即使是农村学生,接触农业生活实际的机会也甚少,因此,他们也无法想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深入农村、亲近农民、了解农业”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学生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农民的劳动、尊重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2. 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新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远离所教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即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考察(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

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对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做一些调整(表1)。

表1:根据学校实际对SEFC中的教学内容调整

时间

主题

单元

时间

主题

单元

开学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艺术节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游黄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节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节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运动会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资源,挖掘多重价值。

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其中蕴含着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知识具有多重价值,主要表现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学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说明文的方式呈现了大量的科学边缘知识,如地球生命的起源、万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论。在这些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英语,不仅体现人文价值,也体现了科学价值,真可谓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其中蕴含了许多科学价值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学发现,等等,同时也蕴含了珍爱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人文价值。

4. 关注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

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非预期因素正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是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重要部分,拥有无穷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学中,在熟悉了不同身体语言的含义和使用场合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参与表演,设计了“你演我猜”的简单身体语言表演,但是,由于节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因此在表演和猜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从而让课堂超越了原本设想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超越了教师原本预想的思维空间。

因为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很巨大,所以当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时,类似的非预期因素在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图4)。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非预期因素,并且要努力发现每一个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使之在转化为当堂课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成为后续教学中教学资源生成的动力。

综上所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人的发展)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分析学与教的需要,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因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重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重组和整合往往基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而且仅限于局部的修修补补。那么,教师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教学资源进行怎样的整合呢?

笔者认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体的整合方法有两种:

1. 利用替换思想,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加减:添加与删减。添加是指补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两种——延伸和拓展。所谓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变化。扩展则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因而它主要是质上的变化。同样道理,删减也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在质量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增减时,还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即调整教学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科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成为真正科学家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学: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导;第三,利用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引导,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虽然这三种方式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但选择的关键依据是适应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只有这样,才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如果时间允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会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

修改:详写与简写。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联系起来,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的语言,可以设计更多地解决问题的任务,也可以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阅读技巧,辨别文章中的人物分别来自哪些地区和国家,分别使用了哪些身体语言等,并通过完成图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体语言。同时,教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2. 利用重组思想,提高教学的逻辑性。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如调整章节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或重新安排章节的教学顺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节内的教学内容调整以适应教学需要比较可取,过多和过大范围内的调整则未必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即这种调整应有一定的幅度和频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体上是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编排学习内容的,不适合中、高级的英语学习,并且有些单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难度太大,作为单元的起始内容,听说学习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是“说”的质量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话题内容太难,学生对话题相关的语言积累少。如果改变教学序列为“读听写说”,即将“写”和“说”放在“读”和“听”的后面,先有相当量的语言输入和积累,语言输出就有了“活水源头”,这既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又符合“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积累规律,同时,把难度较大的“说”和“写”放在难度较小的“读”和“听”之后,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又如,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节英语课时,笔者将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调整到第一课时,学生作自我介绍时,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表达爱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学生作自我介绍时句式单一和语言呆板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经调整而创设的真实语言环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使得他们乐于开口,使整个课堂乃至整个学期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C. 如何进行初中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15

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围绕课程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其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是重要的内容,立足三维目标,充分挖掘各种物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材料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下每一个业者一直在努力尝试的问题。更有不少老师依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提供一缸水"的理念,给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材料,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教辅材料的发行,学生已经不缺少供自己发展的资源材料,相反,面对浩瀚的学习资源,就连老师都感到茫然,学生更是感到不知所措。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整合物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一、立足物理教材,开掘有效资源
教材是学生最为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课程教学资源,尤其是现在围绕新课程改革编写的教材,不但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各种知识与信息生动活泼,而且是集合了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精心编制而成,是新课改精神的直接体现。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接受规律为依据,重组课堂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自主学习式、探究式和发现式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形成;开掘和设计出更多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学生设计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实验,用十几个果冻杯,装满水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学习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时,学生去校医疗室找到了医用针筒,利用药瓶的橡皮帽堵住针头,用力拉针筒的活塞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二、筛选利用图书报刊,精选整编训练试题
教师一定要做好筛选和引导,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和阅览,对各种资源和信息进行整理,有计划、有条件地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将物理知识与最新的科技成果、科学现象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科学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嫩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理科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辅助练习,物理学习更是如此,书店的习题集存在着过多、多难、过深、过杂等问题,教师一定要精选精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够对试题进行变式拓展,能够保证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课后练习,教师也要做到精选,注重灵活,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活用知识。
例如,学习浮力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大胆的取舍和重组,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就分析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一容器中水面上浮有一冰块,在冰块溶化过程中容器内水面高度如何变化?根据有关知识,笔者给出了相关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冰的体积,融化后的体积,结合密度重力算出排开水的体积,分析前后的变化。然后,对试题进行充分变化
变化1:一盛满盐水的容器内浮有1冰块,在冰块溶化过程中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2:将冰块投人盛有酒精的容器中,液体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3:如果冰块中有木块,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4:湖上载有铁块的船,把铁块抛人湖中后.水面如何变化?
变化5:冰块中凝结有的小铁块.投入容器后,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这样,把同一知识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穿插到各种具体的物理问题中去,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实验器材,改良创新实验方式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又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有效资源。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做好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搜集相关数据,研究物理规律。其次,开发各种日常器具实验,丰富中学物理实验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生活器具的简便、经济、直观等优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探究生活问题。再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实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理现象,理解科学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很多的物理定理、定律、规律等是摸不到,看不到的才抽象理论,学生无法通过直接实验进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各种物理抽象原理,网络搜集更多的学校无法满足条件的实验过程,这样物理实验更加丰富,更加直观,学生感知更加透彻。
例如,学校牛顿第一定律时,引导学生用家庭装修布暗线用的线槽来做第一定义斜面实验用的导轨,由于具有很好的柔韧性,非常方便弯曲,操作极其方便。实验室的游标卡尺、万用表、螺旋测微器、安培表等仪器的可见度非常小,不适合学生观察;还有些实验只有在平面上演示,不适合学生更好的观察,如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尤其是一些相对抽象的物理实验,比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布朗运动等不能在教室或者实验时直接给学生演示,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直观演示,学生通过教室的电脑动画模拟,清晰直观地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