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4、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1、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观点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2、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或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相联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课程资源除了包括文本资源中的教科书以外,还包括信息技术资源、生成性资源等。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1)课堂上如何利用学生资源扩展阅读
自从20世纪30年代视听教育兴起以来,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早期,教师被看成信息源,媒体只起单向传递作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
B. 如何让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面对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进行有效调控。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中不断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所有的一切,却无时无刻地在向教师的教学智慧挑战。
一、全面敏锐关注,捕捉多方信息,推进学生深度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细腻的敏感,从学生的眼神、动作感受每位学生的处境,通过观察、巡视,捕捉多方信息;通过转化、引申,运用多方信息,引发学生深度探究学习。
1.全面关注,及时捕捉
教学中教师团亮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一些不易被发现的资源。如“情绪性资源”、“问题类资源”和“错误资源”。看到学生眉头紧锁,躲避你的目光,你会知道你的问题难住了谁,谁又碰到麻烦?看到学生迎着你的目光有所期待,你会知道谁胸有成竹,谁想表达。这些信息引导你采取行动,建立同学间的联系,互帮互助。当你弯下腰细心看学生的练习,发现精彩的创新点,抑或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你妥善运用它们,或拓展学生思维,或以点带面纠正一些偏差,推进学生深度探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把握,果断决策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动态的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教师和同学,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有些是教师可以事先预设到的,但更多的可能是教师无法预设,关键是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到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生成的动态资源是否偏离教学目标?是否真有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学生能否普遍从这一动态生成资源中获得三维目标的提升?若无价值应……?判断的敏捷与正确,基于教师对教材意图的领会,对教学目标的合理把握,学生学情的全面预设。并且利用好这些信息,及时做出决策来灵活展开教学活动。
3.因势利导,智慧引领
在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有价值的生塌者宽成能够智慧引领才是成功的关键,如何引领正是教学的艺术,蕴含教者的智慧。若是个体的偏离要引领其尽快回到正确航向?若是暗藏价值,应调整预设,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使之发生无限精彩。
二、善待错误资源,灵活调控,在纠错中完善认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总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我认为教嫌槐师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在争论中化解“错误”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往往是典型的,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方式仍然是就“节省时间”地“立马纠正”,而这种方式却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这正是教学中忽视了错误资源所存在的价值。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资源抛给学生,给他们争论的时空,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2.在类比中纠正“错误”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因为题目类似出现的 一些错误,对于这样的错误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错误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并善于借题发挥,适度由此引出一些相似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其为教学服务。这样教学,既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认错,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准备中预防“错误”
学生有时出错就是因为对语言叙述的不理解。找出这些错误的原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够了解学生思维特点,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时,我感到一些学生对这个问题不是很理解,可是又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于是出一些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解答,准备从中发现问题。学生的错误性生成,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还要敏锐的发现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有序反馈,合理安排,让资源价值最优化。
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又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要考虑反馈的顺序。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顺序。
1.先低后高
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他们反馈的学习资源水平是有高低差异的。面对这些差异的生成性资源,一般应先反馈低学习水平的生成资源,再处理高水平的资源。这种解决方法能使中低下水平学生在有了铺垫后易于接受高水平的学习资源,从而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新的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先重后轻
不同的生成性资源对达成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有的则对达成次要目标有作用。因此,教师在安排反馈顺序时,有轻重缓急考虑,一般地先考虑教学重点,以让学生先期达到教学目标,然后关注对教学主要目标有效达成的其它资源。
3.先易后难
学生课堂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存在着接受与理解的难易。有的很容易,学生一目了然。而有的则相对较难,特别是相对优秀学生的反馈,对其他学生的学习可能带来影响。面对这种生成资源,一般地应先反馈较容易的,在解决了容易的材料后,再反馈较难的,从而让多数学生能掌握相关内容。
当然,在研究中还发现,课堂上的随机生成具有良莠之分。课堂上,一些学生为了出风头,信口雌黄,面对这些无意义的“意外”生成,教师不应立即予以肯定,而应及时加以引导。简单的以“意外”就一定是“精彩”的,是站不住脚的。为了迎合少数学生的表现欲望或唯“生成”而忽视了由此对大多数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实在得不偿失。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当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价值引导这根权杖,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延伸,习得智慧,实现发展。
C. 如何合理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资源
1.有效的预设源于对学生资源的掌握。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如果能够在课前了解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内容的了解程度,在备课预设中有效地加以利用,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更具有针对性。
2. 再精彩的预设也要服从课堂生成。备课中的预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当预设与课堂中学生的需要不统一时,教师要有应变机智,把握时机,因材施教。要知道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比循规蹈矩的预设要强很多倍,教师要具有根据现实的情况随机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能力。
3. 学生对信息的收集能力是很强的,任何听到的、看到的都会迅速成为他们的信息记忆,再加上由于年龄相仿,这种信息更易传达给同学,所以同伴的讲述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本次教学中最能体现这一点,学生的讲解并不比老师所讲的生动,但是就因为是同伴所说,所以学生更具有认同感,自然接受起来也更快。
反思:其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学习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学生本身就是巨大的信息库,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课堂中与大家进行交流的信息。但是这种信息在接收传递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偏差,因此在运用学生的信息之前,教师还是要有所把握,对学生信息的真实性教师要加以验证,去伪存真,以免给其他同学留下负面的印象。
其二,任何资源都有其灵活性,而学生本身更是活的资源。由于年龄影响,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跳跃性极大,常常会出“状况”,这是教师所无法左右的。当学生思维脱线、突发奇想时,当学生“语出惊人”,故意发难时,作为教师,绝对不可严加苛责,更不能置之不理。灵活应对课堂生成,适时加以利用,这活的资源才能成为有效的资源。
D.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的:
一 课前为生成而准备
生成并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使教学有的放失。
1、 课前认真备课,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内容。切忌仓促上阵。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能有效、高效的应对生成,教师应有积极对待可能的生成性问题的心态,通过积极的应急预案减少“无措”现象。这样一来老师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知识起点问题。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能够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宏观设计的时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应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学之前应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光点,促成学生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课末为生成而升华
动态生成的时间不仅仅在课前,课中,也发生在临近结束。例如:在结束课堂后再次回顾同学们在课中发现问题和难点,加以巩固。
总之,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教师的应对要热情、理性、科学、自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有应对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储备量,不断催生新手段,这一切才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