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东北地区的什么和什么资源丰富
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还有森林、风力等资源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从地形上看东北地区: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丰富。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具体可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广 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 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贰’ 东北三省的资源
东北三省物质富饶,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矿产生产基地,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里的林业用地面积达3875万公顷,占全国的14.7%,森林覆盖率达39.6%,远远高出全国森林覆盖率16.55%的水平。这里的油母页岩、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产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的15%和10%。这里的东北虎、紫貂、丹顶鹤、梅花鹿、大马哈鱼、黑熊、飞龙、猴头、人参、黄芪、松耳等驰名中外。
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着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叁’ 东北平原有哪些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和石油资源是东北平原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
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东部、北部以自然肥力较高的黑土为主,西部主要是黑钙土和草甸土,南部辽河平原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境内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较丰富,宜于引灌,据统计,尚有宜农荒地SJX)多万亩,草原刁茄多万公顷,草山草坡213万公顷,农牧业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石油是东北平原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平原北部在中生代晚侏罗纪时已初步形成拗陷盆地,白坚纪进人大发展时期,湖泊及河流相沉积厚达6仪旧米,后因盆地抬升缩小,新生代沉积厚度约15(X)米,巨厚的沉积物,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研究,松辽盆地总生油量可达8(X)、以刀亿吨,按ro%的聚集系数计,总聚集量约80~叩亿吨,天然气储量前景可在2《XX)亿立方米以上。除大庆油田外,还有吉林油田、辽河油田。辽河油田所在的辽河平原也是沉降带,它的下游,新生代沉积厚度超过2《IX)米,具有良好的生油环境。
粮食基地
松嫩平原是东北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面积大(1130×104hm2)占东北区耕地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45hm2,耕地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约占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于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温作物生长。作物以玉米为主,产量占东北区玉米总产量的64%左右,其次为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分别占东北区水稻、小麦和大豆总产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类的生产区,产量分别占东北区的64%、58%。可见松嫩平原是东北区的农业重要基地,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1]。
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m。黄土状物质构成的台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地表略有起伏。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白城间的三角形以内地区,现在仍在沉降中,构成了向心水系。由于排水不畅,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沼泽化。
平原边缘由于近期隆起,形成一系列台地。东部山前台地,地表微波状起伏,海拔240~300m。台地表面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物质,下部为沙砾层。这里年降水量500×700mm,地带性植被是森林草原,是着名的黑土带,开发历史较久,是重要的商品粮、经济作物产区,具有农业综合发展的条件。但这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地区涝害严重。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水与大气污染,以及松花江污染是国土整治的重点。应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对松花江及其支流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水利建设,抗洪排涝。
松嫩冲积湖积平原,经风力侵蚀与堆积作用,形成了浅岗地与封闭的浅碟形凹平地交错的地表形态。虽有松嫩水系流过,但支流甚少,地表水多汇集于众多的凹平地内,形成碱水泡沼。实际上,它具有内陆型平原性质。湿地、沼泽、湖泡众多,河曲发达是地貌上重要特征。
松嫩平原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土地生产率不高,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又忽视治理、保护措施,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松嫩平原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春旱频率高,伏旱、秋涝在有些年份亦较严重,低温冷害频繁。水资源虽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的15%,抗灾能力低,受旱、涝影响,粮食产量波动在20%~30%左右。本区自北向南≥10℃积温大多在2000~3200℃之间,气温的年较差大,本区农作物栽培又以对低温较敏感的玉米为主,而且近年将中晚熟品种盲目向北扩展,每遇低温年份,常遭到严重低温冷害而减产。
低温冷害,一般是指气温在0℃以上,在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低于作物所需要的临界温度而造成严重减产。低温冷害年,农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东北的低温冷害,可分延迟型和障碍型两类型,有的年份两种类型兼有,可称混合型。延迟型冷害,主要是生育期气温较低,使作物抽穗期推迟和灌浆缓慢,以至秋霜前不能成熟,粒重降低,空批率大,成熟度低。障碍型冷害,是在作物孕穗、开花期遇到短期连续几天的低温,危害花器官,造成空粒大增,引起减产。研究表明,只有水稻和高粱存在障碍型冷害。而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则是延迟型冷害。冷害年作物减产,除了温度的直接影响外,还因气温低,限制光能资源的利用,间接影响产量。冷害的分布,有从南向北递增的趋势。严重的冷害频率在10%~20%之间。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但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采取积极措施,就会大大减少损失。按各地气温条件合理布局作物及其品种,是战胜冷害的战略性措施。分析近几十年来冷害减产的情况表明,其原因之一是作物品种布局不合理,生育期较长的偏晚熟品种越区种植。应开展作物区划和作物品种区划的研究,做到适地适种,采取增肥改土、选育、推广早熟耐低温的高产品种,适时早种,改革耕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
松嫩平原在东北区农业开发历史较早,外延开发的潜力已不大:今后主攻方向是深度开发,提高单产。目前粮食单产不够高主要是由于农田投入不足,耕作管理粗放。本区土壤的自然肥力较高,但长期以来只用不养,地力下降。黑土带土壤侵蚀较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低。化肥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家肥施用量更少,不施肥的白茬下种田约占全区耕地的1/3,成为低产的主要原因。东部山前台地,年侵蚀模数约为6000t/km2,黑土层越来越薄,水土流失对商品粮基地建设影响很大,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理。
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今后松嫩平原农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肆’ 东北人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当地的资源情况如何
说到“东北人穷”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看法,那到底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三点,一是东北交通不便,二是可种植土地较少,三是冬季时间太长、温度太低,不能长时间生产工作。
而当地的资源情况并不乐观,像以前还有大量的煤矿和木材进行开发,但现在煤矿基本枯竭,东北开采的煤矿还不够东三省使用,而木材方面呢,东北多地区已经开展护林工作,木材无法继续开采,当地可开发资源也已经基本没有了,只剩下传统制造业、养殖业、种植业在支撑。
东北虽然已经没有多少自然资源了,但东北有着其他地区没有的特产,例如人参、鹿茸、松籽等等,这些都可以让东北人致富,而且这些特产在其他地区还都比较受欢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东北的交通也在慢慢变好,以前的盘山公路已经变成了高速公路,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而我们东北已经修好路,下面就是勤劳的东北人慢慢致富了。
那么你对此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伍’ 东北平原有哪些自然资源
东北平原千里沃野,资源充足,物产丰富。这里拥有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一直有着“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说法。东北平原水资源丰富,不仅地表江流交错纵横,地下水储量也非常可观。由于东北平原地处北温带,加上地形特征,所以大气降水充盈,适宜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和发展,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
东北平原河流分属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大水系。天然水域盛产鲟鳇鱼、马哈鱼、兴凯湖大白鱼,以及东北银鲫、鲤鱼、鲶鱼和“三花五罗”等名贵鱼类。近年来,人工繁殖驯化鲟鳇鱼、兴凯湖大白鱼技术获得成功,为淡水养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在东北平原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森林密布。整个东北平原的森林面积约达8050平方千米,其中天然林就达3570平方千米,成为北大荒的“绿色银行”和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的“绿色屏障”。依托森林生长的还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如:人参、党参、五味子、刺五加、生麻等130多种名贵中草药;猴头、木耳、蘑菇、蕨菜等真菌及植物类产品;鹿、狍、貂、麝鼠、山鸡等名贵动物。
东北平原的矿产储量也很客观,煤炭、黄金、石灰石、玛瑙等矿产资源储量极大、品位居高。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1.5亿吨,远景储量2.48亿吨;探明黄金储量15.4吨,远景储量58.7吨;石灰石储量在数十亿吨以上,为发展矿产采掘、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参
‘陆’ 请列举东北地区的珍惜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各有哪些
野生动植物:
吉林省山地资源丰富,尤以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最。长白山区有植物资源23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900多种。药用植物多达870余种,可食用的植物200多种。可供工业利用的优良树种有红松、长白松、鱼鳞松、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紫椴等。山葡萄、五味子、越桔、山楂等是酿酒原料。野生蜜源植物达300多种。拥有陆生动物资源达437多种,其中珍贵的皮毛动物有梅花鹿、紫貂、水獭、猞猁、东北虎、金钱豹、花尾棒鸡等;名贵药源动物有马鹿、麝、熊、獾子、田鸡、林蛙等;经济利用价值较高的有野猪、狍子、山鸡等。
珍奇特产:
吉林省是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的故乡,人参、鹿茸的产量居全国之首。已知的野生植物有2700多种。可利用的药用植物滋哺品的植物70多种,食用菌类80多种。灵芝、天麻、不老草、北芪久负盛名,松茸、猴头蘑、田鸡油等特产品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
森林资源:
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42.5%。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种类繁多。“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矿产资源:
吉林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89种。其中油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火山渣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另有钼、锗、镍等4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其中,油页岩已查明储量占全国的54%,开发潜力十分巨大。长白山区拥有全国最大最好的矿泉水资源,是世界三大优质矿泉水源地之一。靖宇县被誉为“中国长白山矿泉城”。
水利资源: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带。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山淡水湖泊。省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条,分别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五大水系。水能资源得天独厚,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为500.81万千瓦,有白山、红石、丰满等较大的水电站。
草原草场:
吉林省是中国八大牧区之一。草地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西部,总面积为584.22万公顷。草场辽阔,集中连片,草质好,尤以盛产羊草驰名中外,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通过实施生态草建设,吉林省草原植被得到明显恢复,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经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