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瑞金人力资源有哪些特点
扩展阅读
钻石段位到底是什么 2025-02-02 03:16:58
买摩托车有哪些养车成本 2025-02-02 03:07:23

瑞金人力资源有哪些特点

发布时间: 2023-09-24 21:04:32

⑴ 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的特点有:生物性、可再生性、能动性、时效性。

1、生物性

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和利用都会受到时间方面的限制。从个体角度看,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人力使用的有效期大约是16—60岁,最佳期为30—50岁,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人力资源得不到及时与适当的利用,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甚至丧失其作用。

⑵ 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有那些

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有那些?

特点如下: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 、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人力资源具有共享性 、人力资源具有可控性 。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 ,简称HR)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经济学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通称为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资讯资源、时间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从现实应用的状态,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特质性、可用性、有限性。

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其开发和利用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表现在:
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
一方面,人力资源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络,这即其生物性,也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特点。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还具有社会性。从一般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是处于一定社会范围的,它的形成要依赖社会,它的分配(或配制)要通过社会,它的使用要处于社会经济的分工体系之中。从本质上讲,搜余人力资源是一社会资源。
2、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即它包含着智力的内容,一般的动物只能靠自身的肢体运动作功,取得其生存资料。人类则把物质资料作为自己的手段。人类创造了工具,通过自身的智力,使器官得到延长、放大,从而使得自身的能力无限扩大,推动数量巨大的物质资料,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人类的智力具有继承性,这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劳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基漏配移的不断积累,延续和增强。
3、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即能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人具有意识,这种意识不是低水平的动物意识,而是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具有清晰看法的,对自身行动作出抉择的,调节自身与外部关系的社会意识。这种意识使人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主体地位,使人力资源具有了能动作用,能够让社会经济活动搏指按照人类自己的意愿发展。
4、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再生性即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内各个体的不断替换更新和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得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不同于一般生物资源的再生性,除了遵守一般的生物学规律之外,它还受着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即它的形成、开发、使用都具有实践方面的限制。从个体的角度看,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有其生命的周期;而作为人力资源的人,能从事劳动的自然时间又被限定在生命周期的中间一段;能够从事劳动的不同时期(青年、壮年、老年)其劳动能力也有所不同。
6、人力资源具有增值性。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这是因为,一切生产活动都是由人的活动引起和控制的过程。在生产中,作为劳动者的人,居于主体地位,与物的要素相比,人的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有了人类的劳动,各种自然资源才成为经济资源,才进入生产过程而成为生产要素。也正是由于有了高智慧的人类,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人力资源的再生产过程是一种增值的过程。从劳动者的数量来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劳动者人数会不断增多,从而增大人力资源总量;从劳动者个人来看,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科技的进步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他的劳动能力会不断提高,从而增大人力资源存量。
7、人力资源具有二重性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是作为劳动或生产者存在的。劳动者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对各种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经济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生产出各种产品和提供服务,以满足人类的社会需求。在对各种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素质高的劳动者,又在新一轮社会生产过程中,把对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提供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如此回圈往复,螺旋上升。
劳动者在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生活消费,不仅本人要消费,而且要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尚未具备劳动能力的孩子提供必需的生活消费。因此,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者,而且是消费者。
——来自搜搜网络

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包括生物性和( )两个方面

C

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

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
海域辽阔,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我国股市的基本特点有那些?

1.我国股市正处于调整阶段
我国的沪深股市是从一个地方股市发展而成为全国性的股市的。在1990年12月正式营业时,上市的股票数量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只,其规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地股,如上海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异地股票。在其股市的发展中,由于缺乏战略性的考虑,造成了资金的扩容与股票的扩容不同步,特别是资金扩容,其速度远远快于股票扩容。在1991年至1996年的五年间 ,股票营业部从数十家扩充套件到现在的近3000家,入市资金从10多亿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亿元,而上市公司却只从当年的近20家增加到现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00亿股。股市的供求关系极不平衡,这样就造成了股价在最初两年出现暴涨的局面。
上海股市从1990年12月开始计点,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点,平均年涨幅达到179%;深圳股市从1991年4月开始计点,1992年底也涨到了241点,年均涨幅也有68.5%。
由于股价在开始两年涨幅过度,伴随着股票的扩容,在1993年上半年股价达到历史性的高度后,股价就停步不前,沪深股市就进入艰难的调整阶段。1993年沪深股市收盘指数分别为833点和238点,1994年收盘指数分别为647点和140点,1995年的收盘指数分别为555点和113点。根据国外股票指数的上涨速度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股市这种调整估计还要相当时日。如国家不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上证综合指数若要在1000点站稳,大概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2.供不应求
我国股市股民多、入市的资金额度大,而上市流通的股票少,股市呈现出明显的股票供不应求局面。据初步统计,到1996年10月底,沪深股市登记在册的股民约有1800万,而同期沪深股市的流通股规模约为300亿股,平均每个股民拥有的股票只有近1700股。据初步估算,我国上市公司1995年的每股税后利润不到0.30元,平摊下来,股民人均收益最多只有500元,按人均入市资金20000元计算,股票投资的收益率(不计交易税、费)只有2.5%,只相当于活期储蓄利率。而由于股民在股市中频繁交易,其上缴手续费及交易税之总和往往比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之和还要多。
3.股市交投过旺
由于我国股民投机性较强,其入市的动机主要是以搏差价为主,所以许多股民以炒股票为业。股市稍有风吹草动,便买进杀出,追涨杀跌之风盛行,股市的交投极其活跃。如国外一般成熟股市股票的年均换手率不到40%,而我国股市的年均换手率却超过600%,是国外成熟股市的15倍。
股市交投过旺一方面造成股市的暴涨暴跌,如美国纽约股市从开办到现在的200年间,日涨跌幅度超过3%的只有10次,而沪深股市涨跌幅超过3%的时间却要占整个交易日的20%以上。交投过旺的第二个后果就是造成股民的交易成本上升,1996年1-10月,沪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量达1.3万亿元,股民上缴的交易税、手续费近200亿,而今年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估计只有近100亿。收入与支出相比,支出多100亿,这样就使整个股民称为亏损一族。
4.股市尚待规范
我国股市是由地方股市发展起来的,且中央 *** 对股市的监管从1992年下半年才开始,股市的运作还尚待规范。从巨集观管理方面来讲,其一是对股市的规律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具体表现在相关的政策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如股市扩容及上市指标的控制仍沿用额度控制的方法。其二是对股市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如国家股、法人股并轨问题,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其三是对股市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如对资讯披露的监管、对制止机构大户联手操纵股市等问题力度明显不够。
从证交所方面来讲,虽然沪深股市已称为全国性的股市,但证交所仍归口地方管理,且证券交易税的一半归地方财政,证交所的地方利益倾向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交易所都将成交量的大小作为工作目标(成交量大就可多收交易税),所以对有利于活跃股市成交的一些不规范行为的制止明显不力。
从券商方面来讲,其一方面在自营业务中利用资金实力对股价进行操纵,以从中渔利;另外为配合新股的顺利发行,往往采用认为造市的方法,拉抬股价,引股民上钩。
上市公司方面,为了新股的发行或配股的顺利完成,在资讯披露方面一般是报喜不报忧,隐瞒一些重要的不利资讯,且经常高估利润指标。而一旦股票上市发行成功,则发表宣告更改盈利预测或发表所谓的道歉宣告来掩盖错误。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型别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按利用型别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二)型别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型别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型别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三)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四)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型别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区域性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诗的有那些基本特点?

⑶ 简述人力资源具有的特点。

简述人力资源具有的特点。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企业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枯埋具有以下特点:
1)能动性。这是人力资源区别于非人力资源最重要特点。在与非人力资源结合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处于主动地位,非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靠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人力资源本身也具有自我开发和自我利用的能力。
2)可激励性。从员工的需求出发,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潜能。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让员工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目标。
3)时效性。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劳动者的体能和智能是不相同的,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也是有差异的。这种时效性与劳动者的个体差异,职业选择以及社会发展有关。
4)再生性。人力资源属于段答再生资源,可以进行自我补偿、自我更新、自我丰富和持续开发。
5)差异性。人力资源差异性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素质、能力、态度、绩效、社会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千差万别。
6)社会性。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企业的劳动者都处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
参见教材P114。
【答案解析】
本题知识点没燃蚂: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我整理的相关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想了解相关资料请持续关注历史新知。

⑷ 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有那些

特点如下: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 、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人力资源具有共享性 、人力资源具有可控性 。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 ,简称HR)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经济学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通称为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从现实应用的状态,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特质性、可用性、有限性。

⑸ 人力资源有哪些特征

人力资源有哪些特征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特殊部分,主要有以下6个特点,人力资源特点有能动性、社会性、再生性、生物性、动态性、智力性。本文是我精心编辑的人力资源有哪些特征,希望能帮助到你!

人力资源有哪些特征 篇1

(1)能动性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最根本的特征。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是唯一能起到创造作用的资源,人力资源能够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利用其他资源去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而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具体体现在人能够接受教育或主动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能够自主地选择职业,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其他资源进行生产,能够不断地创造新工具、新技术,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2)人力资源的两重性是指人力资源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力资源的生产性是指,人力资源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人类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人力资源的消费性是指,人力资源需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财富,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消费性也是人力资源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

(3)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人的生命经历的时期从婴幼儿期、少年期、青壮年期到老年期这些自然的时期,不同的时期人力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不同。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也要经历培训期、试用期、最佳使用期和淘汰期的过程。另一方而,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等要素相对于环境和时间来讲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不及时更新就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要求。人拥有的知识技能如果得不到使用和发挥,也可能过时,或者使人的积极性降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要尊重人力资源的时效性特征。

(4)再生性是指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既包括自然磨损、有形磨损,也包括无形磨损。自然磨损是指由于个体自身的疲劳、衰老、体质下降、机能退化等原因造成的劳动能力下降,无形磨损是指由于个人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相对滞后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等现实而导致的劳动能力下降。与物质资源损耗不同的是,人力资源能够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持续开发。人力资源的自然磨损是不可抗拒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医疗、保健和锻炼等各种途径来减缓这种自然磨损的进程。人力资源的无形磨损是可以积极防范甚至在锻炼程度上予以避免的,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经验积累和培训开发等途径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以消除或避免无形磨损。这些都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要重视员工培训与开发以及医疗保健等方面。

(5)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显着特征之一就是其社会性。人力资源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人。从宏观层而看,人力资源的获取与配置要依赖于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从属于社会分工体系,从微观层面看,人类的.劳动是社会性劳动,不同的个体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分工。这些构成了人力资源社会性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人生活在社会与群体之中,每个群体或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这些都会通过群体中的个人表现出来。个体不同的价值观会影响到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另外,因为人是社会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人还要追求包括社会地位、声誉、精神享受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多重目标的实现。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个体能力和潜能的发挥不仅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产生社会性的外部效应,如人的素质的提高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能够使人有意识地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等。因此,从本质上说,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

人力资源有哪些特征 篇2

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变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人力资源生成过程的时代性与时间性,即任何人力资源的成长与成熟,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

2、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能动性是人力资源的一个根本性质,体现了人力资源与其他一切资源的本质区别。

3、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时效性。

4、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的持续性。

5、人力资源闲置过程的消耗性。

6、人力资源的特殊资本性。

7、人力资源的资本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是指从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工作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师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大学生考人力资源管理师通常是从考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开始,有些学霸同志会考完三级考二级。

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是由国家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考试,全国统考一年两次,分别为每年五月份和十一月份,考试合格后由国家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职业技能鉴定证明、劳动工种(岗位)操作技能证明。

工作内容

(1)编制并实施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2)进行职务分析、工作评价与绩效考评;

(3)进行组织机构、岗位和服务的设计与改善;

(4)进行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设计评价;

(5)研究、制定并实施激励与劳动报酬制度及标准;

(6)编制并实施人员选拔与培养计划;

(7)编制、组合并实施职工教育、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计划等。

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人事部门已转化为人力资源部门,而掌握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极其稀少,据了解HR人才的缺口在全国达50万人以上,仅上海保守估计缺口就在4万人左右,大连已达到3万人左右,目前全国已有13000多人参加了该职业的资格认证,该职业的人才已成为社会中的紧缺人才,经过专业培训,拥有资格证书的HR人才,已成为企业争夺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