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鱼类种质资源的重要意义
今后行业应重点落实“四大核心任务”:
一是开展水产种质资源系统收集与保护,实现应保尽保。全面系统地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普查、详查和收集,制定全国水产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方案,建立水产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范,加快查清资源家底,加大珍稀、濒危、特有、重要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确保资源不丧失。
二是建立健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健全水产种质资源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分类分级保护机制和体系,制定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中长期安全保存;统筹布局种质资源总库,分类布局保种场、保护区,分区布局综合性、专业性基因库。依托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新建、改扩建一批水产种质资源场(区、库),加快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启动国家淡水渔业生物种质库建设。
三是强化水产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以优势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研技术团队为依托,深化重要经济性状形成机制等研究,加快高通量鉴定、等位基因规模化发掘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生长、品质、抗病、抗逆等性状以及遗传多样性等开展水产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深度发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强化育种创新基础。
2.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意义
1 .种质资源是开展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没有好的种质资源,就不可能育成好的品种;
植物育种发展进程的事实表明,突破性成就决定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亩碰。如现代月季的育种实践。
2 .种质资源是不断发展新观赏植物的主要来源
据统计,全球植物有 35 ~ 40 万种,其中 1/6 具有观赏性;这些花卉植物有许多还处于野生状态,尚待人们对其进行调查、收集、保存、研察碰究和利用。
我国野生的观败耐谈赏植物资源极为丰富,通过引种、驯化,选拔野花进花园。
植物 种质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JR Harlan ( 1970 )认为: “ 人类的命运将取决于人类理解和发掘植物种质资源的能力 ” 。
3. 种质资源怎样进行调查
查清和整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果树种类和品种的数量、分布、特征和特性的工作过程。是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工作。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的果树资源,进行了许多调查工作,以便更好地利用。为了引种、育种方面的需要,还向本国以外地区,特别是各类果树的栽培起源中心和次生中心进行调查(见栽培果树起源)。这些调查的目的,一般在于了解资源情况,调查后作出调查报告或进一步编写果树志等,供果树生产规划决策或开发、利用的参考。调查中虽然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果实标本等,但并不一定收集和保存活的材料。如中国于1956~1962年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果树资源普查工作,发现和整理了果树品种多至万计。除了全国和地区性的普查外,还有一些专门性的果树资源调查,如野生果树资源调查、苹果砧木资源调查等,这些调查结果,都是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基本资料。另一类调查,目的在于提高果树生产,改进果树品种,有计划地调查、收集有用的育种原始材料。在调查的同时就重视收集活的材料,随后加以选择、试验、利用。如苹果抗寒砧木资源调查、果树抗病虫害种质资源调查等。根据既定目标,调查的目的更为具体明确。这类调查虽然收集活的材料,并且加以利用。但由于应用目标很明确,一般并不长期保存它们。
鉴于植物种质资源不断损失的严重性,人们对保存种质资源的工作,日益重视,对各种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有了新的发展。美国从1958年起确立了用种子来长期保存种质资源的体系,使调查、收集起到为人类未来需要服务的作用。1970年以后,许多国家相继设立了种质库。收集和保存的范围较过去的一般品种资源圃大为扩大,成为永久性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比起农作物来,果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探索工作要落后许多。世界上许多果树的种质在没有充分利用或没有被充分调查了解之前就已归于消失。许多地方品种,加上相当大一部分果树种质资源,一度曾被调查和收集,随后又因育种工作者未能从中得到所寻求的性状而丢失。从丰富种质资源角度看,都有必要长期保存。为了保存包括无性系在内的种质资源,许多国家已建立起果树种质库。
根据近代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的原则,现在对果树种质资源调查的要求,其重点和方法都有了很大发展。过去的调查大多重视现有栽培品种,忽视近缘野生种和一些有若干缺点的地方品种。为长远利益计,近缘野生种和各地发展了的原始栽培品种、地方品种特别值得珍视。过去果树种质资源调查大部分采用群体的偏倚取样。调查者寻找的是某些特殊性状,而这些性状在自然界是否存在、是根据植株的表现型来判断的。这种方法完全忽视了杂合性强的果树植物的隐性基因。种质资源调查的最终目的不仅要求解决当前存在于果树生产、育种上的各种问题,还要能提供未来的、目前还不能预见的潜在的需要。偏倚取样的对象,只调查收集那些主观上认可的表现型性状和近期所期望的材料,因此这种方法有局限性。为此,果树种质资源的探索者就推荐了随机取样的方法。这一方法做起来虽然较复杂,但对保存种质的多样性更为有效,特别对于野生果树和一些至今还用种子繁殖的果树(如坚果类等)更有必要。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偏倚法,因为对于那些在个体价值很容易辨认的情况下,它仍是很简便有用的方法。
调查、采集和保存果树种质资源的基本要求是能代表遗传的多样性。根据土耳其伊兹密尔农业研究和引种中心的经验,应该在调查中特别重视有可能获得特殊种质资源的地区。例如土耳其的9个农业地区都有核桃的分布,表明当地核桃种质有显着的适应性。而土耳其的4个主要地区有24个不同气候型,因此在东北部的抗寒型和东南部的耐旱型就值得注意去探索。又如土耳其的欧洲栗的总产量中只有2%来自4个东南部农业区的少数栗树;但由于当地夏季高温和少雨,这启示人们可以从这一地区获得潜在的抗旱品种和有用的种质资源。调查还要特别重视种质集中地的边缘地区,那里的品种、类型常常具有重要的抗病性。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往往保留不少很有价值的原始栽培品种和特殊类型。古寺庙、陵园、古典园林和名胜区的调查也十分重要。这些地方常保存有古树名木,在其他地方久已失去这类有价值的种质资源。
与一般引种不同,考虑到果树种质的多样性,调查、采集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化很大。按照经典分类及其习用的方式,对一个分类单位,只调查收集有限几个样本已足够。现在对果树,特别是野生果树和地方品种,要很好地调查其变异幅度,再确定取样采集。从保存种质要求看,调查取样太少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要求对较大的群体,作细致的调查,才能把变异性保留下来,避免种质损失。
需要同时进行活植物标本采集的调查,以及由于调查区域地理环境,交通情况等估计很难再次进行调查采集的地区,应注意确定最适当的调查时间。通常对热带雨林应在雨季后进行:温带主要在秋季进行,利于同时收集种子、果实;凡需采集营养器官的,更需注意保障调查,采集到的材料能够成活。对于抗逆性种质资源的调查,除了前述注意选择地区外,抓住时机,在出现特殊灾害性年份,如大寒、大旱年份之后进行调查,往往可以得到依靠实验技术多年也难以获得的可贵资料。
4. 果树种质资源考察的目的和意义是怎么样的
我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落叶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有温带、亚寒带果树如苹果、梨、葡萄、核桃、柿、枣等,还有耐寒的秋子梨、李、树莓、醋栗等;有长期以来经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培育出的许多地方名优品种,如河北鸭梨、山东肥城桃等,也有遍及丛山峻岭的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如东北的山葡萄、天山的原始苹果林等。资源考察的目的是要摸清资源的情况,包括起源、种类、数量、分布、利用价值等,这是果树资源开发利用前必须进行的工作,从而为果树生产、育种及果品加工利用提供种质。
(1)通过资源考察,摸清当地的果树资源,包括总储量、经济储量和经营储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于生产。有的可以直接利用,如长白山的山葡萄经采集后用于制造优质的山葡萄酒,并且已经人工驯化栽培成功。有的可用作砧木,目前果树生产中所用的砧木多来自野生种。有的还可用作杂交亲本,培育新品种。除野生果树外,对当地的优良栽培品种、品系或树种经鉴定后,有推广价值的可直接推广或作育种的原始材料。
(2)资源考察可为果树发展规划或品种区域化提供资料。通过考察可了解和掌握目前果树生产概况,当地与果树栽培有关的自然条件,各有关树种和品种在当地的表现,从而可以确定今后发展什么树种,制定开发利用和发展果树规划,包括现在、近期和远期开发的种质等。另外通过考察有关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树种或品种的表现后,还可为引进品种提供有关资料,加大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3)通过资源考察,可以研究果树的起源和演化。如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发现红河大翼橙,证明我国西南河谷地区有野生柑桔原始种,柑桔的原生中枢在中国。
(4)通过资源考察,经过鉴定、整理,可编写成果树志,或整理成文章发表,这不仅为本地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了资料,也为其它地区引种,或选用育种的原始材料提供了基因资源信息。
5. 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已收集超11万份资源,收集这些资源有什么意义
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已收集超11万份资源,收集这些资源有研究、鉴定的意义。
野生稻是未来水稻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最基本的天然材料。我们以抢救的方式收集,安全有效的保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清文介绍,该项目将搭建一个国际一流的野生稻优异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开发和利用平台。以上就是对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已收集超11万份资源,收集这些资源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