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华北平原水资源仅占全国多少
扩展阅读
广告制作工具哪个好 2025-02-01 21:33:04
乙醇和石油有什么不同 2025-02-01 21:31:20
岫岩玉为什么价格贵 2025-02-01 21:27:50

华北平原水资源仅占全国多少

发布时间: 2023-09-30 13:31:34

A. 华北平原地区为什么那么缺水

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我国江河年径流总量为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在世界上属于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却严重不均。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华北地区五省(市)人口占全国24.互%,耕地占全国45%,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而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6%,人均水资源、水土资源配置比例均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500立方米,而海河流域则只有 250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流域的 1/10,珠江流域的 1/18。从降水季节分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月~10月,而华北地区则高度集中在7月、8月,这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而冬春季则出现持续干旱;不仅如此,华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如北京市近50年来,降水最多的年份达到1460毫米,而最少的年份只有200毫米,这些无疑是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口分布集中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区人口增长特别迅速,1952年,华北五省(市)人口总数占全国的19.6%,而到1996年则上升到24.l%,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市)人口密度居我国各省(市)人口密度的前列,本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青岛等成为我国淡水供应最紧张的城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我国就对海河、黄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以及对华北平原盐碱地进行改造,使本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成倍增长;尤其是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京津唐工业区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如首都的钢铁工业、燕山石化工业、天津的化学工业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和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的建立,使淡水供应更加紧张。

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水利工程,特别是农业灌溉工程不够配套,防漏、防渗设施也不完善,农业灌溉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水、漏水现象,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只有 50%左右;城市供水损失率高达 10%以上(包括管道漏水)。同时,大量工业废水不断排人河流,使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以海河污染最为严重,其下游河水已不能直接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

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由于长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华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3.5%,其中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仅1%。森林覆盖率低不仅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水量减少,而且使空气湿度降低,干旱频率加大,如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华北地区有7年出现了 持续性干旱天气。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多年来华北平原地区采取了大量开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B.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东南、西南五个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占全国比例

1、分配姿游携不均匀。
2、水资源:东北5.56%, 华北6.14%,西北8.14%,东南46.44% ,西磨和南33.72%。
3、耕地资源:东北迹伏16.97%,华北31.20%。西北11.99%,东南25.40%,西南14.44%

C. 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

自然原因:该地区降水少,地表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易出现春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春耕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工农业经济发达,生产用水量大;污染、浪费严重。

华北地区的缺水,实质上是水资源先天不丰富,再加上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和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尽匹配等综合因素所引起的。

(3)华北平原水资源仅占全国多少扩展阅读: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非常显着,因而造成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和时程变化的两大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五种地带。

由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造成了全国水土资源不平衡现象,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的36%,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黄、淮、海三大流域,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8%,而耕地却占全国的40%,水土资源相差十分悬殊。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很大,并有少水年或多水年连续出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多雨,东南沿海各省,雨季较长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为黄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区,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超过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北方大于南方,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中出现过连续11~13年的枯水期,也出现过连续7~9年的丰水期。有的年份发生北旱南涝,另外一些年份又出现北涝南旱。上述水资源特点是造成中国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D. 华北平原的水问题及解决方法

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440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为世界人均量的1/24,比国际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700m3水警戒线约少1300m3,是世界最贫水的地区之一。

当然,由于过大的需水要求和地表水资源的相对贫乏,使华北平原地下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局部地区及敏感含水层位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已产生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塌陷等不良后果,区域地下水位的大幅度降低,造成含水层疏干、地下水开采成本增大等问题。因此,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近几十年来,华北平原一直是靠超采地下水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支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仅河北省每年超采20亿~40亿m3。华北平原资源性缺水已经得到公认。水资源的危机迫在眉睫,不仅要考虑未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宏观经济规划的问题,而且已经威胁到我们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

华北平原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水循环条件发生很大改变。河道上游连串的水利工程设施造成河道干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包气带厚度的增大,使得降雨补给量和河道补给量显着减少,连年超采没有给地下水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形成了越超越采、越采越超、水位越降越深、环境日趋恶化的恶性循环的态势。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在缺水的地方建需水量很大的工业,在严重缺水的地方种植耗水量很大的水稻等等,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

(3)水环境的迅速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走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在发展中国家是正确的。

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的短缺局面,除了南水北调外,华北平原存在着许多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或相悖的决策、规划及利用的不合理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上需要改进的方面:①在区域范围内针对当地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外来水等多种水源实行优化配置;②将规划理论、决策方法和定量手段更科学化,新上项目要量水决策;③节约挖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必须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行政干预手段、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而所有这一切都应基于对自己家底的清醒的认识,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潜力调查与评价可以说是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

另外,在地下水供需分析中,也曾从地下水利用的具体部门提及地下水利用潜力。但是,该评价方法使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利用相互脱节,地下水潜力概念不统一,不便于地下水的管理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