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实现土地合理利用
法律分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应尽量做到:
(1)充分认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律: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如沙漠变绿洲,荒地变良田。
(2) 改善生态环境 a、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一套小流域治理经验,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b、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3)控制城镇和工交生产占地 应坚决执行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和乡镇.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B.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法律分析:土地资源保护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科学技术等手段,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的工作。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对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对已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C.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原则
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开荒”,它既有开垦荒地、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含义,也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单层次利用为多层利用的内容,同时,还有改良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含义。根据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1)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需的。它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有利于避免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我们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止有损害于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强化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而耕地又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不但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立足之地,为一切生产、劳动和人民生活提供必要的场所,并为人类提供所必需的食物,原料及其他生活资料,所以,它是国家最宝贵的物质财富。然而,石家庄市的市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发展的回旋余地较小。回顾历史,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保护耕地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某些领导干部还陶醉于我国“地大物博”的传统观念之中。如果任凭土地危机继续发展,势必又要重蹈人口问题严重的历史性错误。我们应该吸取这个历史性教训,必须清醒地看到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现有耕地面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警示和教育石家庄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土地问题。要像抓计划生育那样,列为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2)以全面和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为前提的原则。农业生产是社会生产中最根本和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在整个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中,又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方式,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先进的生产方式,若运用不当,反而会成为掠夺自然资源残酷的手段,结果造成土地退化、“愈广种愈薄收,愈薄收愈广种”的不良性循环。由于林、牧、副、渔业用地无限度的侵占,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保持相对平衡的生态环境。这样就有可能会使整个农业生产走上“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路子。
(3)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石家庄市地形复杂,地貌类型比较齐全,气候、水分条件各异,土壤类型繁多。以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土地资源特点。资源特点不同,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也必然有所差异。如果忽视这种差异,而强求一律进行开发利用,不但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土地的永续利用,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依据当地的土地资源特点为前提,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使农、林、牧、副、渔业有主有次地结合起来,全面发展。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做到扬长避短,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4)坚持土地资源不断更新和改善的原则。土地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管理得以不断地更新和改善。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地是能量转移、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链节。从资源的角度观察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对包括土壤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改造。我们所从事的种植业,就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耕地、施肥以及改良土壤等农业技术措施,就是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对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必然引起土地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不断流动,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都是经常变动的。当输入大于输出时,土地的肥力提高,土地资源就不断得到更新和改善。反之,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低水平条件下的输入和输出的平衡,表现为土地的产量不高、收益不大,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从事农业,希望土壤中被作物吸收消耗的物质多,同时补充到土壤中的物质多,输入和输出都在高水平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在高水平条件下输入和输出的积极平衡,对我们是更有利的。因此,我们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做到科学合理,使土地质量越来越好,土地的生产力越来越高,使土地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和改善。
(5)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原则。种植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生产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包括粮、棉、油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农产品的种类尽管多种多样,但我们以生态学的理论来观察和分析农业生产,其本质是生产和转变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潜能”。能量是不能创造的,人类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太阳能。而目前人们又不能大规模地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其他形态的能量,只有加强种植业,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并贮存起来加以利用。所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必须以种植业为基础。
(6)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自然界生态系统内部多因素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着一定的相对平衡,进行着正常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这就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在这个平衡里,只要有一个生态因素发生变化或受到破坏,则生态系统的其他因素也就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使生态平衡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并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相应的变化。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因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本身参与着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在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影响是来自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几十年来,我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那么深刻,对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不够,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在某些地区农业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吸取历史教训,在未来的开发利用上,应注意保持农业系统平衡。
D. 我们应怎样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土地而出现人地矛盾,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由县政府组织,联合农业、国土资源、工信、财政等部门,聘请相关专家,召集各乡镇相关负责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县域经济
的发展现状,认真分析,科学对全县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各乡镇对其土地资源使用进行详细规划。规划过程应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与合理布局,同时考虑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2、严高厅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重点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一般建设项目不搏念晌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对占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补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报自然资源部预审
3、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现代科技支撑,而农民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土地流转,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合作方式,农民负责按标准生产,并按合理价格定向售出,这样能有效发挥各自优势。
4、加强土地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整治主要是针对沟系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和林网建设,从而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基锋,降低生产成本,使其易于实现机械化生产,扩大农田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