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广西北海市有哪些旅游资源
北海市旅游资源北海是一个浪漫的城市,风光旖旎,气候宜人。 北海地处热带,阳光充沛,雨量充足,植被丰茂。全年花繁叶绿,四季瓜果飘香。自然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大陆和海岛沿岸有众多天然优良海滩,海水温净碧透,浪软 城市风景2(20张)如毯,自净力强,水质为国家一级标准。北海海洋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怡人,负氧离子含量高,堪称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享有“中国最适宜居住城市”美称,是中国可适宜居住城市的“三海一门”(即珠海、北海、威海、厦门)中的一海。北海市是一个美丽富饶、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北海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北部湾东北岸,东邻广东,西濒越南,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处于大西南、海南及东南亚的中枢位置,是西南地区对外贸易最为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国西南和亚太经济区域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北部湾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主要的旅游景点: 北海银滩 </B>北海银滩位于风景秀丽的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分为海滩公园和银滩公园。北海银滩西起侨港镇渔港,东至大冠沙,由西区、东区和海域沙滩区组成,东西绵延约24公里,海滩宽度在30--3000米之间,陆地面积12平方公里,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面积超过大连、烟台、青岛、厦门和北戴河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而平均坡度仅为0.05。沙滩均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细腻的沙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滩,北海银滩以其“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滩”。广西北海银滩,由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在1997年1月4日视察北海时挥毫提名"天下第一滩"。 北海涠洲岛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正南面21海里的海面上,距北海市区36海里,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涠洲岛与火山喷发堆积和珊瑚沉积融为一体,使岛南部的高峻险奇与北部的开阔平缓形成鲜明对比,其沿海海水碧蓝 见底,海底活珊瑚、名贵海产瑰丽神奇,种类繁多。堪称人间天堂、它与距离他东南方向约9海里处的斜阳岛合称为大小蓬莱。 合浦星岛湖 星岛湖位于北海市合浦县西北部24公里处的洪潮江水库,距离北海市区50公里,约1小时的车程。大大小小1026个岛屿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撒落在方圆600平方公里的绿水碧波上,因成于丘陵地区,地形起伏交错,形状各异,林木苍翠。星岛湖因此得名。 星岛湖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水泊梁山寨”的外景拍摄基地之一。
② 海洋里有哪些资源
1、水资源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加强对海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区淡水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海水淡化,是开发新水源、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2、食物资源
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海洋中还有众多的鱼虾,真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还有南极的磷虾,每年都产50多亿,我们只捕捞1亿~1.5亿吨,就能达到全世界鱼虾捕捞量的一倍还多。
3、油气
世界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其石油资源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世界海洋油气与陆上油气资源一样,分布极不均衡。在四大洋及数十处近海海域中,石油、天然气含量最丰富的数波斯湾海域,约占总贮量的一半左右;第二位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湾海域;其次是亚太、西非等海域。
4、锰结核
世界大洋海底锰结核的总储量达30000亿吨,仅太平洋就有17000亿吨,其中含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底部。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估计该地区约有600万平方千米富集高品位锰结核,其覆盖率有时高达90%以上。
5、砂矿
主要来源于陆上的岩矿碎屑,经河流、海水(包括海流与潮汐)、冰川和风的搬运与分选,最后在海滨或陆架区的最宜地段沉积富集而成。如砂金、砂铂、金刚石、砂锡与砂铁矿,及钛铁石与锆石、金红石与独居石等共生复合型砂矿。
③ 北冰洋的海洋资源有哪些
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在1650年将大熊星座正对着的海洋划成了独立的海洋,并将其称作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往被的海洋,因为这个地区的气候严寒,海洋表面常年覆盖着冰层,所以人们经常将其称为北冰洋。
1.概况
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在1650年将大熊星座正对着的海洋划成了独立的海洋,并将其称作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往被的海洋,因为这个地区的气候严寒,海洋表面常年覆盖着冰层,所以人们经常将其称为北冰洋。
北冰洋的形成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底的过程最早起源于古生代晚起,但是它的形成时期却是在新生代实现的。
北冰洋的以地球的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从而产生了北冰洋的海盆。现在在北冰洋中所发现的北冰洋的“中脊”,也就是产生北冰洋洋底地壳的中心线。北冰洋出处在不断的扩张运动中,而且在北冰洋的生成期间,它不仅只是进行过一次扩张。
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北冰洋的面积是1310平方千米,是地球海洋中最小,同时也是最浅的海洋,它的总面积约是太平洋面积的十分之一,是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1%。
北冰洋处于半封闭状态,因为它被陆地所包围着。它是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的巴芬湾连接,以狭窄的白令海峡连接着太平洋,通过冰岛——法罗海槛和汤姆逊海岭同大西洋分隔开来。
北冰洋的平均深度约为1200米,在北冰洋中最深点就是南森海盆。北冰洋的海盆可以分为欧亚海盆和美亚海盆,欧亚海盆被一条从大西洋延伸过来的南森海底山脉分为南森海盆和非拉姆海盆。美亚海盆被阿尔法山脉分为马卡罗夫海盆和加拿大海北冰洋上空盆。
由于北冰洋独特的气候条件,因此,可以将北冰洋的海水分为三层:表层200公尺,由于降水和冰冻等因素,大洋表层的温度变化比较大,高温和低温之间相差4℃;中层200公尺~900公尺,在中层之间有大西洋流入的海水,温度在1℃~3℃之间;底层的温度最低,在0℃以下。
因为在北冰洋的海平面覆盖着的冰层反射的阳光,海水的温度也比较低,所以北冰洋的浮游生物只有其他海洋的十分之一。在北冰洋生活的鱼类只有北极鲑和北极鳕,哺乳动物有海豹和各种鲸鱼,栖息在陆地上的有北极熊和北极狐。这些动物都是生活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的狩猎的对象。
地理特点
根据北冰洋的自然的地理特点,北冰洋可以被划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属于北极海区的海峡有:喀啦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于北欧海区的海峡有: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
在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极地区,它主要包括北冰洋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的许多岛屿。北极地区分布着几十种不同的民族,但分布最广的就是因纽特人。
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北冰洋地区的大陆和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的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北冰洋的陆棚很发达,最宽的在1200千米以上。
北冰洋的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的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极洲的格陵兰岛北岸。在北冰洋,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米~2000米,但也有个别的峰顶距水面仅有900多米。在北冰洋地区经常会有火山和地震活动。在北欧海区的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岛海最深,最深可达5.527米。
北冰洋的气候非常的寒冷,海洋表面常年被一层厚厚的冰所覆盖。在北极地区海区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可达零下20℃到零下40℃,即使是在暖季,气温也只是在8℃以下。北冰洋的降水量特别的少,年平均降水量仅是75毫米~200毫米,但是格陵兰海的降水量相对要高一些,可达到500毫米。
在北欧海区,寒季经常会有暴风,因为经常受到北冰洋暖流的影响,水温和气温都较高,降水也比较多,洋面结冰的情况还不是很严重;在暖季的时候,在海平面上经常会雾,有的时候甚至是几天几夜都是大雾不断。在北极海区,滨海地带的水面全年的变动很大,从1.5℃到8℃不等。北欧海区的水面全年都在2℃~12℃之间。
洋流
北冰洋的洋流系统是由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而格陵兰岛南下的洋流,在地理学上被称为拉布拉多寒流。
冰盖与冰川
由于北冰洋的气候寒冷,它最大的水文最大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就只有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的影响,常年不受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度可达数百米。
极光
许多的探险家经常去北极点探险,因为那里每年近六个月都是黑夜,在这段时间,空中经常会有光彩夺目的激光出现。极光一般都是呈带状、弧状或者是放射状,极光最好的观测点就是北纬70°附近。相反,在北极点附近,除了漫长的黑夜则是白昼。
3.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
在北冰洋的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而和天然气,沿海岸地区的则有丰富的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比如:在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所以说北冰洋是一个矿物质非常丰富的“宝地”。
世界上的丰富的石油资源在中东地区分布的比较多,但是,北冰洋海域也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科学家们在北冰洋的海底发现了锰结核,主要是在巴伦支海、白海和喀啦海海底。美国曾经以低价购买了阿拉斯加,现在已经在该海域的北海湾进行石油开采。虽然北冰洋的气温比较低,但是有暖流汇入的海域也是北冰洋重要的渔场,如:巴伦支海。
海洋生物
海象
海象别名海马,是海洋中除了鲸类以外最大的哺乳动物。头部扁平,嘴巴短而阔,鼻子粗大,上犬齿形成长达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雄雌皆很大,每只4公斤以上。
虽然北极地区的非常的寒冷,但是,那里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还有分布有茂密的藻类。海洋里动物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除此之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4.交通运输
北冰洋联系的亚、欧、美三个大洲的最短的航线,所以说,北冰洋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目前,在北冰洋地区已经有了自己的固定的航海线和航空线,主要的航线有从摩尔曼斯克至海参崴的北冰洋航线和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维克和伦敦航线。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进入北冰洋就需要乘坐破冰船进入大洋内。世界上惟一的一艘以商业性质运营的核动力破冰船就是俄罗斯的“五十年胜利号”。它有巨大的重量和动能,行驶起来很容易就能在洋面上开辟出一道路来,而且乘坐起来也不像南极那些小型的破冰船一样非常的颠簸,它是非常的平稳和舒适的。
俄罗斯北冰洋底插旗引发北极科考热
俄罗斯北极考察团在2007年的时候,在北极点附近成功的下潜了两艘微型的潜艇,并将俄罗斯的国旗插在了北极点下的海床上。以此来证明了俄罗斯国家对该海域的拥有权。
潜艇返回比下潜更困难
俄罗斯北极考察团中的一位考察专家说“由于潜艇所能供应的氧气是有限的,他们必须在潜下之后立即返回,如果在返回过程中潜艇被海洋的冰层卡住,他们就无法找到他们下潜的通道,他们也会面临着危险。”所以,在潜艇在海底停留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他们就立即返回了。
④ 海洋里有哪些宝藏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中所蕴藏的矿产资源,其种类之繁多,含量之丰富,令人咋舌。在地球上已发现的百余种元素中,有80余种存在海洋中,其中可提取的有60余种,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海洋矿产资源在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将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
石油、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性能源,是现代工业的命脉。据估算,世界石油极限储量达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20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储藏量约40~50亿吨。
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是海洋中的有机物质在合适的环境下演变所产生的。这些有机物质包括陆生和水生的低等植物,死亡后从陆地搬运下来,或被江河冲积下来,同泥砂和其他矿物质一起,在低洼的浅海或陆地上的湖泊中沉积,逐渐使此处淤泥的中形成有机质含量。这种有机淤泥又被新的沉积物覆盖、埋藏起来,造成一种不含氧或含极微量游离氧的还原环境。随着低洼地区的不断下沉、沉积物不断堆积,有机淤泥所承受的压力和温度不断增大,处在还原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慢慢地转化成对人类影响甚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经过数百万年漫长时间的万物更迭的交替变化,有机淤泥经过压实和固结作用后,变成沉积岩,并进一步生油岩层。沉积盆地是指沉积物的堆积速率明显大于其周围区域,。
在一定特定时期,沉积岩沉积在像盆一样的海洋或湖泊等低洼地区,并具有较厚沉积物的构造单元,称为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随着地壳运动抬升,海洋变成陆地,湖盆变成高山,一层层水平状的沉积岩层也跟着发生规模不等的挠曲、褶皱和断裂等形变,从而使掺杂在泥砂之中具有流动性的点滴油气离开它们的原生地带(生油层),经“油气搬家”再集中起来,储集到储油构造当中,形成可供开采的油气矿藏,所以说,这一个个沉积盆地就像是一个个聚宝盆。
在储油构造里,由于油、气、水所占比重不同,因此各自的分布也有不同:气在上部,水在下部,而石油层在中间。储油构造包括油气居住的岩层——储集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避免油气向上逸散的保护层——盖层;以及遮挡油气进入后不再跑掉的“墙”——封闭条件。只要能找到储油构造,就不难找到油气藏。油气藏通常是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复合出现,我们将多个油气藏的组合称为油气田。
世界上,海洋油气同陆地油气资源一样,分布极为不均。在四大洋及多个近海海域中,波斯湾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含量最为丰富,约占总贮量的50%左右;第二位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湾海域;其次是亚太、西非等海域。据中国南海油气资源也有巨大的发展远景,是世界海洋油气主要聚集中心之一。石油和天然气是人们向海洋索取资源的一大重要成果。
滨海砂矿
在浅海矿产资源中,滨海砂矿的价值仅次于石油、天然气,位居第二。
滨海砂矿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它们多隐藏在砂堤、沙滩和海湾之中。那么,这些砂矿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些砂矿最初都是陆地上的岩石和矿体,经过上千万年漫长的风化剥蚀、分崩离析,大的碎块变小,小的碎屑变成砂粒。它们在风力和流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随着江河顺流而下,从不同的方向流入海河口、海湾,堆积在浅海地带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每1分钟大约有3万立方米的泥砂被河流带到海洋。这些含矿碎屑物在海流、潮流和海浪循环交替的作用下,按照它们比重、形状和大小的不同,进行自然分选。比重和大小比较接近的有用矿物,会自然聚集到一起,在一定的有利地貌部位,如古河床、砂堤、沙嘴、海滩、浅湾、岬角等,形成一种新的沉积矿床,这就是滨海砂矿。当它们的储量充足具有工业意义和经济价值时,人们便会对其进行开采利用。
海滨砂矿是一种很重要的矿产类型,许多有名的矿种就来自海滨砂矿。如,锡矿石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海岸;锆石、独居石和钛铁矿也产自海滨砂矿中,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沿海;金刚石砂矿主要产于西南非洲海岸;美国沿海还是砂金、砂铂的着名产地。在我国广阔的海岸线上,也蕴藏着丰富的海滨砂矿,目前已经发现有锆石、独居石、铬铁矿、钛铁矿、锡石、磷钇矿、石英砂等十几种经济价值极高的砂矿。
煤、铁等固体矿产
我们知道,大陆架在岩石成分和地质构造上,都是大陆向下水的延伸。它的矿产的形成方式及种类与大陆一样,而与大洋矿产大相径庭。这类矿产有煤矿、铁矿、锡矿、硫矿等。在世界上许多近岸海底,已陆续开采出煤铁矿藏。日本海底煤矿开采量占其总产量的30%,其他国家如智利、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也有开采。日本九州附近海底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亚洲一些国家在其近海海域还发现许多锡矿。全世界已发现的海底固体矿产共有20多种。我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煤、硫、磷、石灰石等矿,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
在广阔的海洋底部,蕴藏着一种独特的资源,这就是多金属结核,又称为锰结核。它是一种由包围核心的铁、锰氢氧化物壳层组成的核形石。核心可能极小,有时完全晶化成锰矿。肉眼可以看到的可能是微化石(放射虫或有孔虫)介壳、磷化鲨鱼牙齿、玄武岩碎屑,或是先前结核的碎片。壳层的厚度和匀称性由于生成的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结核的壳层间断,两面明显不同。结核大小不等,小的颗粒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的球体直径可超过20厘米。结核直径一般在5~10厘米之间,呈棕黑色,像马铃薯、姜块一样坚硬。表面多为光滑,也有粗糙、呈椭圆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底部长期埋在沉积物中,看起来要比顶部粗糙许多。
锰结核是如果产生的呢?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种自生矿物,它的分布与海水深度、地质构造、海底洋流有关,通常在水深4000~6000米处有它们的踪迹,其形成则与生物化学作用有关。目前,通过深海勘测,已经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许多海区内发现了锰结核,储量约3万亿吨。我国从70年代起,就开始对锰结核进行勘探和预采,可以预见,在21世纪这种深海矿产资源将会得到有效的开采和利用。
富钴锰结壳是除多金属结核之外又一种重要的潜在新型矿产资源,多产于海山、海岭和海底台地的顶部和上部斜坡区,通常以坡度较小、基岩长期裸露、缺乏沉积物或沉积层很薄的部位最富集。从地理纬度看,它们大多分布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区,以中太平洋海山区最富集,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局部海区也有发现。富钴锰结壳的开采起为容易,美日等国目前已设计出一些开采系统。由于其经济价值更高,又生长在较浅的海山上,较为容易开采,人们普遍认为它将比结核资源更早地投入商业性开采,因此各国都对它较为关注。
热液矿藏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海底热液就像海底的金属“温泉”,它像地表的温泉一样,但流出来的不是温水,而是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金属硫化物。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海洋调查船在非洲东北边上的红海,首次发现了深海热液矿藏。而后,一些国家又陆续在其他大洋发现这种矿藏,一共有30多处。
热液矿藏是火山性的金属硫化物,因此又被称为“重金属泥”。它的形成是由于地下岩浆沿海底地壳裂缝渗到地层深处,把岩浆中的盐类和金属溶解,变成含矿溶液,然后受地层深处高温高压作用喷到海底,在深海处泥土中形成丰富的多种金属。通常,深海外温度较低,而这些地方由于岩浆的高温,可使温度高达50℃,故被称为热液矿藏。
热液矿产在世界各地水深数百米至3500米的海洋领域均有分布,开采起来比较容易,是一种具有远景意义的海底多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元素为铜、锌、铁、锰等,另外还有银、金、钴、镍、铂等,所以又有“海底金银库”之称。饶有趣味的是,重金属色彩鲜艳,有黄、蓝、红、黑、白等多种颜色。因此,在近年来,热液矿产颇为引人注目。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下人们还不能对海底热液矿藏立即进行开采,但它却是一种具有潜在力的海底资源宝库。一旦能够进行工业性开采,它将同海底石油、深海锰结核和海底砂矿共同成为海底四大矿种,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
可燃冰
可燃冰看起来像一块冰霜,是水与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的晶体物质,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里甲烷占80%~99.9%,可直接点燃,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小得多,是未来洁净的新能源。
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水合物,它是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的。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在深海中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这些水合物像一个个淡灰色的冰球,因此称为可燃冰。
可燃冰的能量密度非常高,1立方米可燃冰相当于170立方米的天然气。经粗略统计,在地壳表面,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据相关调查表明,全世界石油总储量在2700亿~6500亿吨之间。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不过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可燃冰的发现,无疑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了新的曙光。
可燃冰主要有三种开采方案。第一是热解法,即利用可燃冰在加温时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蒸汽。但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不好收集。第二种方法是降压法。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同样的难题。第三种方法是置换法。想办法将二氧化碳液化注入“天燃冰”储层,用二氧化碳将甲烷分子置换出来。无论采用哪种方案,由于可燃冰结构的特殊性和海底环境的复杂性,对可燃冰矿藏的开采将极其困难。与陆地上的常规开采相比,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可燃冰的开采就像一柄双刃剑,在考虑其资源价值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它的开采将给人类带来的严重环境灾难。
我们已知,海底可燃冰的开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很可能在10年之后才能投入商业开采。其实,中国、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挪威和日本已开始各自的可燃冰研究计划,其中日本建成7口探井,期望在2010年投入商业开采,美国近年也在紧急筹备相当事宜,希望在2015年对可燃冰进行商业开采。
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仅是美好的一面,同样也有不可低估的困难,只有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食物资源
地球上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从第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诞生至今,仍有20多万种生物生活在海洋中。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不可限量的生物资源。据估计,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产量(鲜重)为5000亿吨,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每年可提供给人类够300亿人食用的水产品,可以说这是一座极其诱人的食物宝库。
⑤ 广西北海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对北海发展的意义
广西南临北部湾,拥有陆地海岸线1595公里,占全国陆地海岸线总长近十分之一。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去年海洋生产总值均超过6500亿元,均比我区同年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三分之一以上。可见,如果广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将大大提高广西的增长额。
过去对广西的认识,仅仅停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上,现在还要加上“一片海”。北部湾海洋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都具有突出的优势,广西在继续发展壮大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运输业的同时,临海工业正在迅速崛起,海洋油气业及滨海矿产开发前景可观……广西进入“十一五”,北部湾海洋经济风生水起。
第二、广西沿海的特有区位,将给广西带来多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广阔的发展前景。广西沿海三个港口城市,加上南宁的腹地枢纽,崇左玉林的两翼展开,将提升广西在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提升广西在我国面向东盟开放中的地位。进一步密切广西与外部的经贸关系。
第三、成为增强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的重要砝码。广西沿海港口群是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的桥头堡,这条大通道吸引力不够,不是通道本身的问题,而是桥头堡的作用不强,发展海洋经济就是增强其作用的基本途径。
第四、沿海地区是产业布局的重心,对经济开发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广西发展海洋经济,与提高广西的对外开放度紧密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