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临高有哪些高端技术和资源
扩展阅读
产品目标价多少 2025-01-23 03:10:16
我的世界如何资源下架 2025-01-23 03:10:14
房地产间接成本包含哪些 2025-01-23 02:49:34

临高有哪些高端技术和资源

发布时间: 2024-02-06 23:08:03

1. 临高县的资源

临高县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地理气候条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条件好,一年四季温暖如春,是适宜种植各种作物的天然温室,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盛产粮食、瓜菜、糖蔗、花生、芝麻等。主要热带作物有橡胶、胡椒、香茅、咖啡;主要丰产林为小叶桉、木麻黄、主要水果有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杨桃、菠萝蜜等。临高乳猪是临高县特产,也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特点粗食长膘快、瘦肉多、肉味香脆可口,名扬岛内外,在香港享有盛誉;还有丰富的兔、蛇、穿山甲等动物资源。 农业以水稻为主,其次是蔗糖、花生、橡胶、胡椒等经济作物和香蕉、荔枝、龙眼、黄皮等热带水果。热带水果和冬季瓜菜发展比较快,该县共开发热带水果基地128个,面积近6万亩;冬季瓜菜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
临高县畜牧业主要有饲养猪、牛、羊、兔和家禽。其中名优特产有临高乳猪、东江玉兔、南宝鸭等,尤其是临高乳猪是蛮声中外的海南名特产,常年畅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市场,是海南省重要的出口创汇拳头产品。东江玉兔是1998年从比利时引进的优良兔种,其肉具有高蛋白、高赖氨酸、高磷脂、高消化率等特点,营养价值居家畜肉之冠。东江玉兔可制作各式美味佳肴,已成为宾馆酒店的一道名菜,并出现了以东江玉兔命名的酒店。 海洋
临高县海岸线长71公里,海域面积376平方公里,海滩涂19万亩,内陆海域5.66万亩,可利用浅海滩涂4万亩,海洋渔业资源及其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海南省最大的海洋渔业县,盛产马鲛鱼、墨鱼、鱿鱼、对虾、螃蟹等600多种。临高玻璃鱿鱼,以其透明、肉厚、味美而闻名遐迩,饮誉海内外。港口主要有金牌、新盈、调楼、美夏、马袅、博铺等。新开发的综合性国际枢纽港——金牌港,岸滩稳定、高程适中、港湾开阔,自然水深10—15米,距岸线150米处深30米,无淤积,可建造超级泊位和深水泊位群,是罕见的天然良港.
河流
临高县大小河流68条,其中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主要河流为文澜河,全程流长86.5公里。截止2010年8月,该县水力蕴藏量达2万千瓦,中小型水库92宗,总库容量达800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5.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8%。 农业是本县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种植业为本县农业的主体。民国二年(1913年),设粮房(1926年改为田粮科),只管粮税,不抓生产。农田基本上是“望天田”。品种差劣,工具简陋,耕作粗放,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自民国二十四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35-1949年),全县年均粮食产量在4300万斤至4800万斤之间,平均亩产120至170斤。年均缺粮3200万斤,占消费量的一半。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还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1952年,成立临高县农林水建设科,人员8名。1954年底,县委成立生产合作部,县政府设立农建科。同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归农建科管辖。1956年秋,全县5个区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同年,农建科更名为农业科。1957年,县委生产合作部易名为中共临高县委农村工作部。县府农业科改名为农业局,管辖县农科所。1958年10月,临高、澄迈并县,农业机构并入澄迈县农村工作部和农业局,本县境内只设临高、加来、多文和新盈4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961年5月澄、临分县后,复设中共临高县委农村工作部、临高县农业局及农科所。同年,全县13个公社相继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62年,在波莲墟设立县土壤肥料站。1963年,县政府设立农林水办公室。1968年,撤销农村部、农办、农业局及所属单位,成立县农村社会主义服务站革命委员会,1971年改名为县农林水革命委员会。1973年,撤销农林水革委会,复设农林水办公室。1978年,分别在东英、博厚、多文和文澜江公社成立4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其余的11个公社分别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80年,复设中共临高县委农村工作部。1984年6月,县委农村部与县农林水办公室合并,成立临高县农业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生产组、经营管理组、三防农建组、乡镇建设组以及农业区划办公室,人员42名。1985年,县农业局内设行政、科教资料、生产、畜牧4个股,管辖县农科所、土肥站、良种繁育示范农场、生猪良种场、畜牧兽医站、兽医药厂、甘蔗站、花生站,以及4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和11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全县农业局系统人员208名,其中农艺师5人,畜牧兽医师2人,助理农艺师15人,助理畜牧兽医师5人,技术员8人,以及未评定职称的技术人员39人。
本县农业生产,50年代推行以兴修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实现“一造改双造,旱地改水田,干播改插秧,混种改翻耕。”60年代,推广以珍珠矮为主的矮秆化品种,为实现高产稳产创造了条件。70年代,大面积推广科六、桂朝、双桂、杂优等良种,加上普遍使用化肥、农药,对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起了一定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85年,农业总产值11318.9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9%。与1949年比较,粮食增长2.08倍,油料作物增长37.3倍,糖蔗增长17.3倍。农村人均收入348元,比1978年的64.6元增长4.4倍。
2012年农业方面,精心培育南药、花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500亩和3500亩,成为农民增收新产业。常年瓜菜新增面积3900亩,全县达到10500亩,完成大棚设施建设502亩,该县达到892亩。水稻制种、香蕉、糖蔗、橡胶等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均有所增长。投入1.5339亿元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用水问题。落实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2692.3万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投入3786万元,完成创建60个文明生态村,建设户用沼气池300个、大型农村沼气池2个、农村沼气服务网点5个。 解放前,本县工业极其落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除开设的马袅盐场外,只有手工操作农副产品加工业、小农具修造业等作坊。清道光元年(1821年),和舍、南宝、美台等地区始建土糖寮,进行土糖生产,以后发展到全县各地。民国初年,加工业有所发展,各墟镇和广大农村,开设榨油坊、土糖寮、纺织、编织、砖瓦窑、打铁、补锅、食品、酱油坊、磨坊、牛皮加工、棉胎、绳索、香烛、造船、木具等手工业。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在和舍开办1间火锯厂,为本县机械工业的萌芽。1949年,全县工、企业总产值77.14万元,占全岛工业总产值的3.85%。
解放后,本县工业逐步发展。1951年,在县城建立临高县火力发电厂,为本县最早的国营工业。1952年,成立临高县粮食加工厂。1954年,多文粮食加工厂,新盈发电厂,县粮食局第一、第二加工厂,县贸易公司猪肉加工厂,县机械农场等相继建成,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发展到17个。1955年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175.68万元,比1949年增加1.28倍。1958年,筹建马袅盐场、南宝煤矿、昆社化工厂、临高糖厂以及临高县农机一厂等工矿企业,工人418人。1961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关闭南宝煤矿、昆社化工厂和临高糖广。相应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公社企业,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64个,职工人数2370人,工业企业总产值133.5万元。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1701.69万元,增长11.7倍。
1985年,改变工业布局,增强企业活力,进行外引内联,先后联营合办了电子、针织、服装、化纤、炮竹和食品等一批工厂企业,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320家,产值3609.21万元,比1981年增长48.1%,盈利94万元,与1982年亏损9.21万元比较,净增103.21万元。
2012年工业方面,全年增加值达4.59亿元,增长23.5%。生物柴油技改联合装置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今年6月可顺利投产。化工、水产品加工和饲料加工、船舶修造、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逐步兴起,构成了我县工业新体系。建筑业方面,2012年增加值达4.44亿元,增长17.5%,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