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学中 生产要素有哪些种类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大类,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
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
(1)经济学涉及的资源与要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引致或派生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
2、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对生产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对生产要素的使用的需求。
3、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于生产者——企业。
4、企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目的,是用于生产产品,希望从中间接地得到收益。
生产者对于一种生产要素需求的大小,决定于以下几个因素:
(1)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是表示某种单位数量的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大小。
(2)所生产产品价格的高低。
(3)生产要素本身价格的高低。
(4)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还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
(5)短期和长期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不同的,时间因素亦会对要素需求产生影响,因为短期与长期的要素需求弹性不同。
B. 经济增长的四个生产要素(西方经济学)
生产要素是指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些在生产中投入的要素。
生产成本是指在生产中厂商需要花费的成本,可以近似的认为是生产要素的报酬。
比如在劳动(l)和资本(k)的两要素的生产中,设劳动价格为w,资本价格为r
则成本c=wl+rk
C. 资源(经济学名词)详细资料大全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资源
- 外文名 :resource
- 性质 :经济学名词
- 读音 :zī yuán
简介
资源(Resources)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资源一般可分为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两大类。经济学研究的资源是不同于地理资源(非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源,它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开发和利用。 《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一定义很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资源被划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加工资源。”(《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资源认识
概述
对自然资源的看法,历来都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劳力经济阶段、自然经济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劳力经济
劳力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力资源的占有来进行,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相对于农业经济时期。自然经济
传统经济学往往把农业经济叫做自然经济。从资源学的角度,所谓自然经济就是指工业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尽管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完成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铁矿石和煤、石油等发展机器生产的主要资源很快成为短缺资源,开始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生产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的占有来进行。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为基础产业的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征服论等多种认识阶段与相应的处理方式,才进入到协调论的现代,即人、自然和技术这个大系统应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工业时代,人类对资源采取耗竭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不断使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产生强大震动。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使得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不断出现能源危机,导致人类生活不能稳步提高,时常出现巨幅涨落。进入到现代,人们逐渐悟出,人类只不过是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必须和其它要素协调发展,力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经济的关系。新的资源观
概述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某种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问题。这就是“新资源观”,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解决资源问题的认识基础。资源系统
资源系统观是资源观中最核心的观点。只有当人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人与自然大系统的一部分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施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且,也只有当人类把各种资源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正确处理这个资源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时,人类才能高效利用这种资源。资源辩证
以新的资源观看待资源问题时,人们应当正确处理几个重要的资源矛盾关系: 1.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 自然资源就其物质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片面的悲观和盲目乐观都是不正确的。 2.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问题 分析一国的资源情况既要看到巨观上综合经济潜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微观上人均可利用资源限度的现实问题。 3.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 4.资源的量与质问题。 5.资源的短缺、过剩与成本的变化问题。资源层次
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认识和利用的水平来区分层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现实世界三项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而整个人类的文明又可根据人类对这三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划分层次。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展决定的。起初,人类最先学会了利用材料来加工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力,但仅用材料来制作的工具是一种“死的工具”,要靠人力来驱动和操作,这大体是农业——手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情形;后来人类进一步学会了利用能量资源,把材料和能量结合在一起制造新型生产工具,使原来“死的工具”变成了“活的工具”,但这种工具还是要靠人来驾驭和操纵,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体因素的限制,这大体是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的情形。到了现代,人类逐渐学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并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不仅具有动力驱逐而且具有智慧型控制的先进工具系统,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传统经济中,人们对资源的争夺主要表现在占有土地、矿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人们争夺的重点。这大体是资讯时代生产力的情形。 总之,人类从学会利用材料资源再到能量资源到信息资源,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再向资讯时代的不断迈进,材料枣能源枣信息“三位一体”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只有全面地开发和综合利用三大资源,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资源开放
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资源的开放观是从地区到全球,从微观到巨观,从局部到整体,在不同层次上都要确立的一种基本观点。中国地区差别很大,资源组合错位,地区间的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动态交流的必然性。以资源的开放观为指导,就是要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以实现产业结构动态最佳化,合理配置资源。资源动态
资源动态平衡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人与自然大系统中,人的发展变化要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系统由于自身动因和人的作用也在发展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要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也需要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动态交流,防止资源组合错位的差距。 今天人们对自然资源保证的估计,必须考虑高技术因素的影响。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及新材料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盲目的资源悲观论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如不下大力气实抓基础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套用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将来就可能制约人的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所谓资源保证,关键在于这些高技术的科学套用,可以达到商用阶段,以便在经济生活中用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实际发展成果表明,绝大多数高技术的套用期的预测都是提前的,这也证实了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趋势。因此,人们对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是有道理的。系统分类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资源系统可从性质、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资源性质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产生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 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非再生资源: (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赅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按资源的恢复更新的能力,还可分为不可恢复的资源(如各种矿石、石油等),可恢复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如土壤、陆地和海洋中的自然植物和有益动物以及水能和太阳辐射能)。 从资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划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专有资源: 如国家控制、管辖内的资源。 共享资源: 如公海、太空、信息资源等。 2. 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套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 *** 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按资源用途
1. 农业资源 2. 工业资源 3. 信息资源 (含服务性资源)按资源状况
A、 现实资源: 即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 B、 潜在资源: 即尚未被认识,或虽已认识却因技术等条件不具备还不能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C、 废物资源: 即传统被认为是废物,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又使其转化为可被开发利用的资源。资源系统特点
自然资源系统
根据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度,其主要特点是: 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规律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现实资源是有限的,但开发利用及转化是无限的), 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资源的系统性。社会资源系统
社会资源同自然资源相比较,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社会性。人类本身的生存、劳动、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中实现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无一例外。社会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 (1)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质量的社会资源。 (2)社会资源是可超越国界、超越种族关系的,谁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创造社会财富。 2.继承性。社会资源的继承性特点使得社会资源不断积累、扩充、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人类社会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的产物,就是积累到"知识爆炸",使社会经济发展以知识为基础,这种积累使人类经济时代发生了一种质变,即从传统的经济时代(包括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有局部质变)飞跃到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信息革命、知识共享必然的结果。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人力资源通过人类的遗传密码继承、延续、发展。 (2)通过载带信息的载体长期保存、继承下来。人类社会通过书籍、音像、磁带和教育手段等,继承人类的精神财富。 (3)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产劳动中学会的知识、技能物化在劳动的结果--物质财富上而继承下来。 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的每一代人在开始社会生活的时候,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迈步的。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类一方面把前人创造的财富继承下来,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新的财富。也正因为这样,科技知识不断发展,一代胜过一代,并向生产要素中渗透,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科研设备得到改进,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社会财富的积累、反过来又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3.主导性 社会资源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资源决定资源的利用、发展的方向。 (2)把社会资源变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它表现、贯彻了社会资源的主体--人的愿望、意志和目的。这就是马克思讲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4.流动性。 社会资源流动性的主要表现是: (1)劳动力可以从甲地迁到乙地。 (2)技术可以传播到各地。 (3)资料可以交换,学术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贸易。 利用社会资源的流动性,不已开发国家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国的技术、人才、资金引进到自己的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开发特区的理论依据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 5.不均衡性。 社会资源的这种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的差异性。 (4)社会制度对人才、智力、科技发展的影响作用的不同。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网路资源是网路上互连起来的计算机提供给各用户分享的信息。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计算机上(服务器、ftp服务器、bbs服务器、vod服务器等),因为有网路互连,大家都能通过inter访问到。状况和问题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中国森林面积为15894.1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中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勘查,新增储量规律和各种方法的 分析,测算出中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为10万~14万立方米。按照国际上(油气富集程度)通常的分类标准,中国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属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煤的资源总量稳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烧煤的话,中国的煤的储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烧大约100年。 一、自然环境脆弱。中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历史上长期开采,再加上现代规模巨大、作用强烈的人类活动,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本底不高,极易遭受破坏。因此,在中国实行有节制地自然资源开发并尽快建立资源循环系统就更加紧迫。 二、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人均占有量低。 按人均计算,中国人均矿产资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 /2。此外,矿产资源中贫矿多,高品位矿少。据统计,我国铁、锰、铜、磷贫矿所占比例分别为全国总储量的97 0r6 , 94 06 , 65 % , 93,这是矿种探明储量的平均品位,有的远不及国外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矿产资源中伴生复杂矿多,单一矿少汉,这就使矿物加工、金属分离和提取费用增高。
大部分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以有色金属为例,中国的稀土、钨、锡、铂、锑为优势资源,但由于多年开采,有些已经出现资源危机。 而用量大的铝、铜矿,中国的自然条件不好。中国的铝土矿以一水型铝土矿为主,占总储量的97.9,这种矿石加工难度大,耗能高。中国铜矿储量严重不足,贫矿多,混合矿多,外部条件差。因此,大量矿物的开发与自然资源的缺乏存在明显的矛盾。 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点:总量大、人均少、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现:①资源危机、水危机 ②因使用不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解决方法:“开源”与“节流”——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解决矿产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的问题;努力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立法保护——《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资源套用
许多资源在其原始形式的情况下是无法消费或者说使用的。为了将其转变化更加方便可用的商品,就必须对它们予以加工处理。这就是所谓的资源开发。例如,将原油变为汽油。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的增多,对于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资源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已开发国家所使用的资源要多于开发中国家。 与资源之过度消费相关的需求上涨已经造出了若干的问题: 资源枯竭 资源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 环境退化 公地悲剧 资源诅咒经济学中资源
一般来说,经济学上的资源指的是通过使用或直接可以为企业、社会产生效益的东西。如土地、人、设备、厂房等等项目管理资源
现代企业很多都是以项目管理的形式组织企业生产与管理。资源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在项目管理中的资源,更多的时候指的的“人”,即可使用的项目组人员。另外,也有用于指需要用于项目管理中的项目设备。
D. 经济学中的‘资源’指的是什么
经济学中的‘资源’指的是什么?
狭义的资源是指能够实际存在和感知到得东西,包括自然资源、资金、人力、地域、空间等等。
而广义的是指那些凡是能够被利用的东西,这里除了狭义的资源外,还包括文化、知识、品牌等等。
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中的资源指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
资源通常包括:
1、人力资源,及劳动;
2、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
3、由这种初级资源生产的为生产所必须的机器装置、原材料等资本资源。
实现方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镇肆善尽美。
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国家可通过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使经济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在地区结构调整中,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保持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宴老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巨集观经济学中的as指的是什么?
AS-AD
aggregate supply总供给
AS就是Aggregate Supply,总供给。在巨集观中总供给AS主要不是指一个拿来计算的量,而是指AS曲线(总供给曲线)。
在以价格水平(P)为纵座标、产出水平(Y)为横座标的座标系中,AS曲线和AD曲线(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P和产出水平Y。这就是AD-AS模型。
AD曲线可以通过联立考虑价格水平的IS曲线和LM曲线推导得到。
AS曲线的推导则比较复杂。根据不同前提假设,不同学派提出了各种形状的AS曲线:水平的、向右上倾斜的、竖直的,推导方法也不尽相同。我认为比较好的是布兰乍得的推导方法,借助劳动力市场等途径,你可以去看下他的巨集观经济学教材(里面对AS曲线也有详细讲解)。
巨集观经济学中的AS指的是什么
您好:
- 在巨集观经济学中, AS通常表示总供给 ,AS-AD模型即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总供给“是 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 ,即经济社会所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巨集观部分 第六版》P454)”或者说“ 一定时期内 , 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P359)”
-
如果以上回答解决了您的疑问,请记得采纳;如果仍有不懂,欢迎继续提问,谢谢。
您好:
在晌旅升巨集观经济学中,AS通常表示总供给,AS-AD模型即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所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巨集观部分 第六版》P454)”或者说“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P359)”
如果以上回答解决了您的疑问,请记得;如果仍有不懂,欢迎继续提问,。
Aggregate Supply
E. 西方经济学上的生产要素有哪四种
西方经济学上的生产四要素是: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劳动(Labo)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劳务,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资本(Capita)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它包括两种形式:无形的人力资本与有形的物质资本。
土地(Land)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是一国的自然禀赋。
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是指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即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拓展资料:
生产要素的性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配置资源,自然会形成资本要素价格、土地要素价格和劳动要素价格。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与变动,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生产要素既然已经商品化,其价格形成和变动就具有一般商品的性质和规定性,其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就与普通商品的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具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生产要素虽然是商品,但毕竟是特殊的商品,其价格形成与变动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和Q2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
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F. 从经济学角度我们把资源分哪几类
从经济学角度我们把资源分四大类: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
其中,人力资源是最为活跃、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经济学家称其为第一资源。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界赋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间接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整个自然界都是自然资源,它包括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各种矿物和能源等。
资本资源是一个经济体为了生产其他的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品。资本品包括机器、道路、计算机、铁锤、卡车、钢铁厂、汽车、洗衣机和建筑物。专业化的资本品积累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
(6)经济学涉及的资源与要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1954年,着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 在其名着《管理的实践》中,指出了管理的三个更为广泛的职能:管理企业、管理经理人员和管理员工及他们的工作。在讨论管理员工及他们的工作时,德鲁克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
德鲁克 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是想表达传统人事所不能表达的意思。他认为,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拥有独特的"协调能力、融合能力、 判断力和想象力",它必须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开发利用,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德鲁克指出,经理们必须考虑人力资源 这一"特殊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