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世界每年使用的矿产资源是多少钱

世界每年使用的矿产资源是多少钱

发布时间: 2024-03-24 05:00:07

⑴ 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是什么

截至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矿产近200种(我国发现168种),据对154个国家主要矿产资源的测算结果显示,世界矿产资源总的潜在价值约为142万亿美元。

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大概就是黑色金属了。黑色金属包括铁、锰、铬、钛和钒等5种矿产。

1992年世界铁矿石储量为1500亿吨,前苏联、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美国、印度和南非7国共占有世界铁金属储量的84%。按年产10亿吨铁矿石计算,目前世界铁矿石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为151年。

锰储量为7.26亿~8亿吨,未包括海底锰资源。世界锰储量的80%以上集中在前苏联和南非。上述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为40年。但由于有海底锰结核和锰结壳这一未开发的资源潜力,世界不必担心锰矿资源不足。

铬、钛、钒金属已探明的储量分别为14亿吨、2亿吨(钛铁矿)、1000万吨,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32年、55年和312年。

有色金属包括铝、铜、铅、锌、铝、钨、锡、钼、锑、镍、镁、汞、钴、铋等13种矿产。

世界铝土矿资源丰富,储量巨大,探明储量达230亿吨。澳大利亚、几内亚、巴西、牙买加等国是世界铝土矿资源大国。世界现有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达216年以上。

除铝外,世界钴资源保证年限也较高,其储量为400万吨,静态保证年限为168年。此外,海底丰富的钴资源可以确保人类无缺钴之虑。

其他有色金属中,钼、钨、镍、锑的探明储量静态保证年限均在50~60年,铜、铅、锌、镁、汞、铋则显得有所不足,其静态保证年限一般在30年或30年以下。

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的窘状贵金属和稀土中,除金、银储量消耗过快外,铂族金属和稀土氧化物资源不足为虑。

非金属包括硫、磷、钾、硼、碱、萤石、重晶石、石墨、石膏、石棉、滑石、硅灰石、高岭土、硅藻土、金刚石等矿产。这些是世界上极为丰富的资源之一,其中除硫、金刚石,特别是金刚石资源严重不足,静态保证年限较低以外,其他都可以成为未来工业和人们生活可以依赖的矿产原料来源。

总的看来,世界矿产资源中期供需形势较为缓和,但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将继续存在,资源供需形势将出现周期性波动。

能源和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变化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20世纪以来,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显着增加了,1901~1980年间,全世界采出的矿物原料价值增长了9.6倍,其中后20年为前60年的1.6倍。铝土矿石油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对矿物原料的依赖程度提高了,工业和整个经济对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对1986年50个国家的统计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能量及人均能源消耗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000美元时,人均能耗在1500千克(标准煤)以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000美元时,人均能耗随之上升,达10000千克(标准煤)以上。近年来,虽然世界对矿物原料需求速度相对有所降低,但资源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在增加。而且,80年代时期,世界矿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到1987年出口贸易额(包括能源产品)已达442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7.7%。1991年世界矿产品出口贸易值约为6850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6%。进入21世纪,世界矿产品贸易额仍呈缓慢增长的趋势。

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人类社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呈生命曲线。所以在观察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时,我们要掌握两点:一是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未来30~50年中,年轻矿产仍保持一定的需求增长,而新矿产则呈强劲增长趋势。

⑵ 全球每年的物质消耗是多少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全球每年消耗多少资源?如消耗石头、煤、铁矿等矿物资源,消耗水产品、牛、猪等养殖动物、大米、玉米、小麦等作物各多少,消耗矿物资源总量多少?生物资源总量多少?

解析:

10月2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发布了《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该报告指出,如果人类按照目前的速度消耗地球资源,那么到2050年人类将消耗掉相当于两个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资源。

世界自然基金会从1998年起每两年发布一次地球自然状况调查报告。今年的报告显示,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恶化团睁,而且生态多样性减少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从1970年到2003年的33年间,地球上脊椎物种种群已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同时,人类的“生态足迹”,即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索取程度,已增加到地球无法依靠自身再生能力来满足的地步。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表示:“我们正面临生态资源过度消耗的严重问题,人类消耗的速度已超过了地球再生的速度。”

如果以人均土地公顷数来衡量,“生态足迹”数排在世界前列,即对地球资源索取最多的10个国家依次为阿联酋、美国、芬兰、加拿大、科威特、澳大利亚、爱沙尼亚、新西兰和挪威。中国虽然排在第69位,但詹姆斯·利普依然谨慎地认为:“改变原有的‘高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国的最明智选择,因为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像欧州人、美国人那样生活,那么要有3个地球才够用。因此,在这个谨团转变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作出的可持续发展决策将很大地影响地球的未来。”(刘坤喆)

来源:新华网

人民网2006年10月30日讯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近日发布报告称,除非人类生活方式即刻发生改变,否则在50年内,全世界人口消耗的自然资源将是地球生产能力的两倍。

“我们正处于严重的生态透支,资源消耗的速度比地球新陈代谢的速度还要快。”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詹姆士·利普(James

Leape)说,“其后果可以预见,也很可怕。”“未来,今天我们所建立的城市、能源工厂以及家庭要么使社会陷入破坏大于损耗的困境,要么推动现在以及将来的人类朝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模式转变。”他补充说。

据法新社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每两年发布一次的《生命行星报告》(Living

Pla

report)实际上是一份地球环境“资产负债表”,通过对“生命行星指数”(Living

Pla Index)和“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

print)这两个指标的考察,显示出人类对于地球生产洁净水及供应原材料、食品和能源的能力的需求正在无情增长。塌晌岁

两年前,基于2001年数据发布的《生命行星报告》说,全球人口超出地球更新资源能力仅20%。而200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显示,2003年的这一超出比例已上升至25%。1961年至2003年间,人类“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

print)增长了3倍,这主要归结于化石燃料如石油和煤炭的使用,报告补充说。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定义的“生态足迹”包括一个国家生产其所消费的食物、纤维和木材所必需的所有农业土地、森林和渔业面积,同时还要评估该国吸纳能源生产排放物的能力,以及建造基础设施所需要的空间。

世界自然基金会说,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是该时间段内生命行星指数增长最快的环节,增幅超过了9倍。

同时,一份关于1970年至2003年动物生活的调查发现,陆地物种减少了31%,淡水物种减少了28%,海洋物种减少了27%。

“这个全球化的趋势表明,我们正在以空前的速度使自然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报告说。利普说:“现在是时候做些重大选择了。在改善生活标准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的影响,这样的改变不是易事。”

根据报告,按照人类污染和消费能源以及食物等其他资源的能力分配,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公顷(合5.4英亩),但地球仅能为每个人提供1.8公顷面积。“即便适度的‘惯常商业行为’也可能促进这些负面影响。”报告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预测,即使现在开始快速扭转消费习惯,到2040年也只能使世界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而当时资源就已经被过度消耗了。 *** 酋长国(人均11.9公顷)和美国(人均9.6公顷)因其巨大的能源消耗再次位列“《生命星球报告》国家环境影响排行榜”之首。芬兰和加拿大超过石油产出和消耗国科威特而分列三四位。世界自然基金会说,像其他北欧国家一样,芬兰能源消耗相对较少,但其木材工业使森林不堪重负。

澳大利亚、爱沙尼亚、瑞典、新西兰和挪威则占据了自然生态足迹榜的前五位,丹麦、法国、比利时和英国紧随其后。

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则排在生态足迹榜第69位,人均1.6公顷。世界自然基金会说,这位亚洲巨人经济发展迅速,表明其在确保世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⑶  世界矿产资源勘查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形势下,研究制定中国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世界的大系统。需要从世界整体资源形势变化趋势和未来世界矿产勘查的走向来考虑。

一、世界矿产勘查事业在困境中前进

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继续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国家为医治战争创伤而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普遍加强了地质矿产工作,并建立了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的开发体系。按1983年不变价计算,1950年世界原矿产产品产值为1179亿美元,1980年达到12071亿美元,1991年为15260亿美元,1991年为1950年的12.9倍。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绝大多数都作为矿产进行了开采利用,产量比较大的有七八种,矿业产值最大的10种,矿产依次为原油、天然气、煤、铁矿石、金、铜、锌、锰、镍、金刚石。矿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产业。1991年世界原矿产品产值15260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1%。由于矿产勘查开发的重大成就,不仅为战后半个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矿产资源,而且为21世纪前期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了一定的资源储备。据有关资料,至1994年底,世界矿产资源静态储量对生产保证程度,金刚石为21年、银为29年、金为31年、石油为45年、铜为64年、天然气为66年、钨为86年、镍为125年、煤为228年、铁矿石为242年、铝土矿为250年、锰为462年、钾盐为611年。

世界矿业由于矿产资源储备丰富和矿业生产能力达到相当规模,在战后曾有30多年的兴旺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萧条与衰退,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主要表现在:①矿业投资减少,1981~1992年全球非燃料矿产项目投资总费用由687.6亿美元下降为558.4亿美元,下降18.8%。②世界矿产原矿产品产量显着下降,以1993年与1980年相比,40多种主要矿产中有一半以上产量下降,增产的矿种增加幅度也很小。③世界矿业原矿产值增长率显着下降,1950~1980年年增长率为8.1%,而且1981~1992年仅为0.65%。由于资源保证程度较高和矿业生产能力较大,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形势,投资者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减少了投入,给勘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后,尽管世界矿业不景气,但许多国家从长远利益考虑,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和矿产品国际贸易,仍然对矿产勘查比较重视,新发现了一大批矿产地。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现世界级大矿82处,探明了大量矿产资源,40多种主要矿产中有30多种矿产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石油储量增长速度比70年代高了一倍,金、银、金刚石等矿产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自1993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复苏使世界矿业投资有所回升,给矿产勘查开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整个世界矿产勘查呈现出在逆境中前进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国际地矿工作结构在进行重大调整

世界地矿工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地矿工作结构主要包括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和基础地质工作,而当时环境地质工作在整个地矿工作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地矿工作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基础地质工作在稳定中有所发展,矿产地质勘查比重与规模急剧下降,环境地质规模和比重在迅速上升。

1.近几十年来,基础地质工作有了稳定的发展

美国政府机构中从事地质调查的地质人员在地质人员总数中保持18%左右,地质调查经费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4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6亿美元;英国地调所稳定在2000万~2700万英镑之间;法国则保持10亿法朗(1.5亿美元)左右。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区域地质调查和填图工作也逐步现代化,实现了观测手段现代化,观测成果提供的现代化和地质观测思维与观念的现代化。地质观念的现代化,不仅对于解决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地质填图技术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正确识别复杂地质体,提高填图质量,了解地质规律。

2.与基础地质工作相比,矿产勘查工作在整个地矿工作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地质调查所均面临机构调整、预算和人员裁减的局面。国际地质学组织和国家地质调查所正自觉不自觉地由以往的“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机构转变。如,欧洲各国由20世纪70年代矿产勘查人员在地质人员总数中占最大比例,下降到90年代初的22.9%,而原占很小比例的环境地质人员(主要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已上升到35.6%。美国油气探采人员从1982年的75.4万人下降为35万人;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中1万名会员已有55%离开了石油公司。尽管因矿业不景气对勘查工作带来了影响,但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当代,各国因都要发展经济而不得不继续开展相应规模的矿产勘查工作,加上全球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情况下,发展世界矿业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也不能忽视矿产勘查工作。

3.环境地质工作日益占据重要的位置,已成为当代地质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

随着生产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规模的急剧扩大和自然作用的日积月累,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臭氧层被破坏、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一切导致人类生活质量的下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情况已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视。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从“4·22”地球日到“6·5”世界环境日,从“全球变化计划”到“21世纪议程”,环境问题已上升到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环境地质工作在世界地矿工作结构调整过程中日益得到重视、加强。在经济发达国家,环境地质拨款、成果数量和发展前景甚至已经开始超过矿业地质工作。这已成为当代地质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从事环境地质工作人员的比重上升,欧洲各国环境地质人员占总数的37.6%,而经济地质人员比例为22.7%,在美国地调所9000名雇员中一半以上为与环境地质有关人员。第二,环境地质投资比重增加。美国地调所1990年总预算拨款中,从事环境地质工作的占60.2%。日本、加拿大、法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也加强了环境地质工作。第三,环境地质问题已成为国际组织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发表数量剧增。据有关资料统计,1885~1989年间年均发表论文432篇,1980~1987年间平均9275篇,1988~1991年间年均发表1.5万篇。国际地学界除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研究”(IGBP)、“国际减灾10年计划”(IDNDR)和“21世纪议程”等重大研究项目外,自1980年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IGC)以来的历届国际地质大会,包括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都对环境地质研究表示了特别的关注,指出环境地质将代表未来地学的发展方向,将主宰和支撑未来地学的发展。

三、矿产勘查全球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影响、制约着整个世界的每一角落。它既给世界各领域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世界矿业也不例外,出现了矿业全球化趋势。

1.矿业全球化趋势形成原因

由于矿产资源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矿产资源完全自给自足,都各有优势和劣势。所以,发展国际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就成为客观的需要。

全球矿产资源潜力巨大,就发现的矿床和探明的储量增多而言,使扩大国际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实现各国间矿产资源优势互补成为可能。

近年来,有4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东欧国家和独联体等制定了矿业法规或修改了原来的矿业法规,以适应外国投资参与矿产勘查开发的需要,为矿业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大型矿业公司、跨国公司在矿产勘查的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不少大型矿业公司均在国际股市上交易其股票,或者本身是跨国公司,许多大型矿业项目又是以合资形式进行,矿业权的转让频繁发生,从而造成了西方国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投资结构,促进了矿业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2.矿产勘查全球化趋势

矿业全球化趋势的突出表现是矿产勘查的全球化。到目前为止,世界矿业全球化的投资结构已经形成。据《澳大利亚矿业杂志》提供的资料,1996年西方矿业界对固体矿产(不含石油、天然气)勘查的总投资为35.2亿美元。这些投资,主要来源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在这些投资中,已有60%的投资额进入了发展中国家。其中,拉丁美洲占全球勘查总投资的27.3%,为9.6亿美元;澳洲占18.9%,核6.65亿美元;北美加拿大占13.1%,核4.6亿美元;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占11.89%,核4.14亿美元;非洲占11.9%,核4.18亿美元等等。资料显示,从1991年到1995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海外发展中国家的勘查投资额从3.34亿美元猛增到10.52亿美元,5年中增加了2.2倍。尽管1992年前后是西方经济萧条期,1993年为矿产品价格最低年份,但勘查投资在这5年中却持续增长。1995~1996年澳大利亚在勘查投资中用于海外的资金比上年增长了12%,而在本国的投资额仅增加了2%。由此可见,在这个全球化过程中,不仅发达国家的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之间,早已相互穿插投资。1998年以来,虽然受亚洲经济危机影响,矿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勘查投资明显减少,但矿业全球化的投资结构已成了定局,并稳定发展,形成矿业全球化趋势。

四、国际地质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国际地质工作结构的大调整,地质科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当今,地球科学正进入一个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转折时期,其学科结构已由原先传统基础学科为主的结构,向以资源环境并重的一些新兴应用学科转移。长期以来,地学由于主要以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寻找和开发为己任,研究重点在固态层圈上。生物圈的演化是作为矿产形成和其他地质过程的条件加以研究的。在建立新一代的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体系时,单纯对固体地球本身的研究不能得到完全解决,必须通过对其他层圈的研究,并在有关学科的配合下寻求突破口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地学除研究固态层圈以外,还要研究生物圈、气圈和水圈的演变过程和历史,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这就使地学研究进入到地球系统科学的更高的层次,代表了地学科学发展的方向。

新的地质科学知识体系具体表现为4个方向:一是服务面大幅度拓宽;二是研究面向广度与深度扩展;三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四是学科体系向综合与分支两端同时发展。

地质科学的服务领域现在已拓宽到解决资源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的广阔领域,而过去偏重于解决矿产资源及与其相关的领域。当代地质科学服务领域既要继续解决矿产资源有关问题,又要为减轻与防治地质灾害,找寻洁净淡水资源,更有效为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为工农业生产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国土整治提供优质服务。

在板块构造学说革命性的推动之下,地质科学取得飞跃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地质科学思维的全球化;另一方面,也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重大研究领域,使地质科学的研究领域以地球整体为对象,进一步朝广度与深度扩展,如岩石圈计划、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大陆动力学和全球动力学的研究等。

板块学说借助海洋探测技术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力量得以形成。之后,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高精度大地测量技术、卫星和空间探测技术、激光技术、多普勒雷达技术、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大陆超深科学钻探技术、计算机技术、高精度地质测试方法手段。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地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地质科学研究已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线,在面对全球开展跨学科重大领域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大综合大科学,在扩大服务领域过程中突破了狭义地质工作的观念,形成“大地质”观念。同时,又有一系列新兴科学应运而生。如,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医学地质及军用地质等学科。

总之,地质科学在近200年的历史中,不仅推动了现代科学的进步,而且强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地质科学将朝着建立一个新的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体系前进,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复习思考题

1.怎样认识实施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2.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把握矿产资源勘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