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1 减少污水的排放,运用保护水体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的用水量越来越多,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水体的污染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果人类生存环境周边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那么只能实施远距离取水的计划,这样给生活和生产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污水的排放。
2 管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农业用水约占用了全球淡水资源的70%。联合国预计,在未来20年内,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农作物以满足人类对粮食的消费,农业节水尤为重要,应该根据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这一规律,把各种农作物进行优化配置,使产量和用水量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广优化技术与计算机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应重视发展高科技节水技术。
在全球水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而合理用水的关键在于管理。
首先是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鉴于水具有流动性、多功能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海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性等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强调水的公有性的实质,是为了消除各种以牺牲更大的社会利益为代价,追求狭义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协调水资源利用上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水利共享、水害共当的原则。
其次是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世界各国大多都强调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第13次自然资源委员会资料,在22个成员国中,已有13个国家设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机构,另有6个国家正在筹建这种机构。从各国实践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工农业用水和城乡用水等各个方面,并通过立法予以明确的规定。
最后是实行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世界各国大多以用水许可制度和水权等级制度为切入点,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并对用水量进行管理。各国实施的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通常包括下列内容:实施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的程序、范围;许可用水的条件、期限,用水权的等级及用水权丧失、废止或转让的规定,以及有关奖励和处罚的原则等。
3 科学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坚持人水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加强需水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风尚,就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地上水置换地下水。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则指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用损害水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和社会指标的增长。
其次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节约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要求。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起“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思想。要拿出抓经济工作的力度去抓水资源保护,把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树立水资源忧患意识,绝不能以牺牲水资源、严重破坏水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性的经济繁荣。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抓好管理保护,切实处理好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
最后是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首先要考虑本地区水的利用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能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同时,在用水秩序上应以人为本,先生活后生产。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保证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要加快改革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水资源一体化统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开源节流并举,节水与防污并重,建立完善用水节水保护水的责任目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要不断破除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资源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❷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邵景力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是基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联合国《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指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的重点论题之一。
中国的水问题历来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所共同关注。在21世纪开始之际,人们更加关心中国的水资源能否支持将来16亿人口的食物供应,能否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洪水、缺水和水污染,如何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等。本文包括下述内容:我国水资源基本特点及演变趋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八个方面;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
1 我国水资源基本特征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
八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变,包括:
(1)防洪减灾——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战略。
(2)农业用水——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
(3)城市水资源——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4)综合防污——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污减灾战略。
(5)水资源配置——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
(6)水资源供需——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
(7)南水北旅简调——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战略措施。
(8)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为了实现以上战略转变,必须进行三项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水资源投资机制的改革、水价政策的改革。
尽管21世纪我国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但只要我们调整思路,统一认识,我国就有条件在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基础上,建成节水防污型的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研究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中,尤以对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具有更紧迫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这一方面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在我国经济建设实现小康及西部开发战略中具重要地位,同时,也由于其地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的80%,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开发建设中已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加剧等。因此,中国工程院自2001年5月启动了《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咨询项目,集中了35位院士、300位院外专家,覆盖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等20多个学科,就此项目提出了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2 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西北地区水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西北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及生态环境建设区划配置;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等。
3 循环经济
21世纪,人类社会有两大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评价原则;循环经济的三二原则;国外循环经济成功实践及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发巧镇则展概况;水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催生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
参考文献
傅正英,张芝斗主编.2001.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支题报告.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中国工程院.2003.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综合报告,第4期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3.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宏仁.2001.中国的水孝棚资源问题.国土资源通讯,4
柯存丹.2001.全国总用水量向零增长过渡的水资源对策研究-兼论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基础.地下水,3
籍传茂,王兆馨着.1997.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❸ 水资源开发与调控技术
如前所述本类型岩溶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开发利用地下水应上下统筹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安排,才能做到有效地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防旱抗旱能力。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要保障水资源利用持续、有效,在示范开发规划与项目实施中,重点开展如下方面的研究与技术示范。
(一)增加地表蓄水能力
水系统的物质循环,最重要的是水的循环,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在一定尺度空间下产生水量的交换和运移。在一个系统内,地下储水介质空间是有限的,降水补给量超过其储集能力时,地下水溢出地表,通过地表径流排出系统。如黎塘东南部非碳酸盐岩分布区的面积达136km2,多年平均降水资源量达2.15×108m3/a,年平均径流量可达1.05×108m3。目前,在该区修建水库拦蓄地表径流的总有效库容为617.18×104m3,拦蓄库容仅为总径流量的6%,而且每年都有多次溢洪,没有充分发挥年或多年调蓄功能。据初步测算,通过库坝加固、加高,进行多库联合,增设集水引水渠,拦蓄径流的效率可成倍增加。如果地表径流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30%,相当于每年增加水资源约2 500×104m3。将可为该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表3-13 甘蔗种植旱地土壤改良土壤质量分析结果表Tab.3-13 Soil quality of improved soil in dry lands with sugarcane planted
(二)发挥岩溶含水层调蓄功能
新端口江岩溶地下水系统,总体上地形平坦,地下水埋深较浅,天然露头较少。地下水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东北部峰林谷地区地下水埋深较大,多在10~15 m。天然露头以溶洞、竖井为主,在和吉一带向峰林平原过渡区,地下水天然露头以溶井、溶潭(凌塘)为主。黎塘一带为孤峰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除见到一些溶潭外,河流两岸可见到岩溶泉、地下河出口,地下水埋藏浅,多在2~8 m,地下水的基本运动规律是以峰丛山区为补给区,峰林平原为径流区,孤残峰平原为溢出带。如前所述,受区域排泄基准面控制,钻孔揭露的岩溶含水层厚度可达90m,较强岩溶带发育深度达50~60m,而自然条件下,随季节变化从含水层中排出地下水而形成的调蓄空间只在地面以下的8~10m之内,可见对于整个岩溶含水层来说,含水层的调蓄功能只发挥约20%的作用。
根据本区钻孔抽水试验结果分析,浅层岩溶带和中层岩溶带平均给水度分别为:0.022、0.015。对浅层岩溶带而言,相当于每米厚度有22 mm水柱的调蓄能力;20m厚的浅层岩溶带整体调蓄能力相应为440mm,相当于当地年平均降水量(1584 mm)的27.8%。如果地下水位多下降1 m,形成的调蓄空间达2.2×104m3/km2,本地下水系统内岩溶平原区面积约115km2,地下水开采增加1 m的降深,可以多取水253×104m3,相当于增加2个小(一)型水库。而所需补充的水量仅为本区径流资源量的8‰或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3.7%。
根据地下水环境地质条件分析,岩溶塌陷的高发区主要是集中型、大强度抽水引起,造成灾害性影响的主要是工矿企业、交通干线和居民区。因此,在农业耕作区,为解决农田干旱,采用分散,小规模的开采,可以避免岩溶塌陷产生所造成的危害。即使发生塌陷,也易于治理,且损失小。通过一定的开采周期,形成稳定的取水井网,激发地下含水层的调蓄能力。
(三)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强化地下水防旱抗旱功能
在枯水季节,大气降水急剧减少,区内新端口江地表水均由地下水排泄所补给,上游支流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干枯、断流。这段时间是该区旱情高发季节,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惟一供水水源。在此条件下,开展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地表水采取泵站提水,地下水则兴建与灌渠或耕地配套的浅井群网,建立水田-旱地复合灌区。在旱象发生时或枯水季节,采用浅井抽取地下水,保障农田和旱作蔬菜、瓜果生产供水。
(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利利用率
岩溶平原区耕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的三分之二,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于20世纪50~60年代修建,设计标准低,运行时间长,输水渠道年久失修,田间配套斗、支渠不全或破损、渗漏严重,水利有效利用率低,实际灌溉面积不足水利设计面积的60%,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因此,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在重视兴建新水源工程的同时,加强节流、节水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抗旱能力。主要包括:①灌区节水灌溉渠道网络配套工程,健全灌区斗、支渠防渗渠道系统,提高供水利用率,增加有效灌溉面积;②旱地节水灌溉工程,采用喷灌、管灌、滴灌技术,解决甘蔗、蔬菜、果园灌溉,旱地分布区往往是地表水利工程的水尾区,灌溉水源多采取地下水,其供水成本较高,通过旱地种植园区建设,引进高效优质作物品种,采用节水灌溉,提高单井灌溉面积和供水增值率,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③农艺节水技术推广,采用地膜种植技术,解决春、秋季节降水不足,防止强烈蒸发,保水保肥,保障作物生长;引进耐旱新品种,针对本区秋旱频率高、旱象严重的特点,选育或引进成熟早或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的优质作物品种,避免旱象影响的同时获得好的生产效益;调整种植结构,改两季水田种植为水旱交替种植,缓解秋季耕作需水与供水资源的矛盾,水稻种植安排在雨季,降水资源丰富,引进高产优质品种,保障粮食生产;旱作种植蔬菜、瓜果等生长过程中不需要短时间大量供水的作物,可充分利用地下水含水层的调蓄供水功能,从时间上调整水土资源配置,达到防旱抗旱效果。
(五)浅井井群灌溉技术应用
岩溶平原区发育地表和地下水网同时并存的双层水文网。因旱期盆地抬升与后期排泄基面下移,岩溶水向下切蚀形成地下河道,与地表面地表河网构成双层排泄系统。雨季河水位顶托,盆地地下水位上涨,埋深仅0.5~1 m,甚至溢出地面与地表河相连。平水季,地下水回落,地表尚有一定降雨径流,形成间隔5~8m的双层排泄。最枯季节,地表河断流干涸。地下水沿岩溶管道、裂隙运移排泄。该区NE断裂构造和NW向挽近期构造裂隙十分发育及岩溶化也较为强烈,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受排泄基准面控制水力梯度很小,径流缓慢。地下水埋层浅、回补快、水质优,开发条件优越,近期年开采量不足总量的5%,应加大开发力度。
采用浅井、大口井等开发方式,属微型水利,群众有建设能力,地下水开发具有规模小、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在干旱区建设供水系统,按照地下含水层的管道-裂隙网络兴建浅井灌溉体系,解决旱片灌溉用水,供水保证率和利用率高。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以奖代补”政策等刺激措施,实行“谁建设、谁拥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发动群众兴建,以降低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形成规模化效益。但地下水开发应适度进行,原则上控制在可采资源量的75%,即年开采规模0.52×108m3以内,可大大缓解农业灌溉、中小型企业生产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的矛盾。从该区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看,不宜过分集中开采地下水,避免出现降落漏斗,发生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
❹ 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
3、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4、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等。
(4)水利资源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初开发利用目标比较单一,以需定供。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逐渐变为多目的、综合、以供定用、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发利用。
在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按水质划分为淡水和咸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用等。
❺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从开源和节流方面分析)
针对上述主要的制约因素或矛盾,结合水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水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提出如下基本对策。
(一) 强化节约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多、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占有量随人口增加逐渐减少,目前只有世界人口的1/4,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没有可替代资源的水。
因此,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不实行保护性和持续性的开源节流措施,是无论如何也解决和满足不了供需矛盾和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的。节约用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持续性策略,并逐渐形成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不可能自发的形成,需要政府重视并大量的艰苦工作。这里既有认识的问题,也有政策和管理的问题,还有科学技术和经费投入等问题。但是,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水资源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坚持政策引导和目标导向,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可以预期的。
(二) 合理开发水资源,适度增强供水能力
2011年底我国供水总量6107亿m3,约占水资源总量22%,总的开发利用率并不算高,还有较大潜力提高供水能力。但是,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理用情况极不均衡,需要大力增加供水能力的北方缺水地区,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其地表水的利用率已达43%~68%,地下水开发程度达40%~81%。
据国外研究经验指出:当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少于500 m3,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70%时,如不采取复杂高效用水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必将造成严重的社会与生态问题。目前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500 m3,按水资源开发控制现状已属于水资源超载区。
因此,再增加当地供水量是相当困难的。如采用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增加北方用水,无论东线和中线,开发难度和资金投入都越来越大。至于开发西线调水工程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供水缺水问题将更困难。
现在的水资源开发必须与保护水资源、防止水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发展同步规划,有计划的实施,以维持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关系。
因此,必须做好综合规划,包括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评价、水环境容量及水的承载能力分析,以及从宏观到微观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防洪减灾的全面规划等,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水资源对持续发展的最大支持和效益。
(三) 保护水环境,防止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
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彻底解决已经污染了的水资源,使污水资源化,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我国制定的经济、城乡和环境建设“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超标罚款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这些方针和政策并未扼制住环境恶化的势头,局部改善而整体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工业是我国水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应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防治水污染的最好途径是加速建立环境保护产业和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保护产业是指其产品和劳务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产业部门,其中包括环保机械和环保用品的制造业。
清洁生产技术是包括节省原材料、消除有毒原材料和削减一切排放和废物数量与毒性,将污染尽量消灭与生产过程之中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如改革原料路线和产品种类,采用高效低耗的生产工艺及设备,使原料、材料、能源的消耗减至最少,使生产的废物量减至最小,并使废料、废物尽可能的“变废为宝”。
(四) 综合治理洪涝灾害,保障生产与社会安全
为了提高现有防洪能力,尽量减少洪灾损失,需要采取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防洪措施。用工程手段控制一定防洪标准的洪水,用非工程措施(包括行政、法制、经济、管理等)减缓工程措施不能防御的洪水而带来的洪灾损失。
洪水是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分强度对洪水的控制,甚至从政绩等方面考虑万无一失,无论在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不可取的。
洪水防治应树立疏而非堵的理念。此外,洪水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反映,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因此,需要制定有关防洪政策、防洪法、洪水保险和防洪基金等制度,把工程的和非工程的措施结合起来,共同对付洪水灾害和保障社会发展。
治减缓水旱灾害损失,还应与水土资源综合开发、保持水土、植树造林等结合起来,共同支持再生资源的恢复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总之,防治灾害必须是开发性的防治,开发资源必须是与防治不利影响结合起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在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总的来说,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步伐,显得迟缓不力。譬如,水资源管理部门要求节约用水、保护水质、减少污染,而各行业的生产部门为追求产值却依旧我行我素,不惜浪费水资源,甚至污染水体。
类似现象,不仅城市、农村存在,个别的水利部门也存在。因此,加强管理不但现在要强凋、要行动,就是将来随着情况变化、科技进步,管理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变迁也是存在的和需要的。
水资源管理内容繁多,重点要加强水资源产权管理、全国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保护、防治规划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等管理,研究制定有关水资源政策、法律、协调机制和水资源产业行业管理等。管理的手段,除行政、法律、宣教外,经济和科技手段的结合将越来越重要。
(六) 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
加强水资源开发力度,强化水资源科学管理,是提高水资源供水能力的重要措施,但完全依赖国家资金投入,既有实际困难,也影响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加强和建立基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转变水资源产业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
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明确水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和开发者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水资源的储蓄控制和消耗减少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得到具体表现且水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有效反映。
通过这样,可以明晰水资源的盈亏、供水与用水的轻重缓急、节水与浪费水的效益差异,并可指导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5)水利资源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理包括:
(一) 水的循环规律是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保证
水资源优越于大多数其他自然资源在于其可通过太阳能的作用使陆地上的水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从而使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水源不断更新。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对水的需要不断增加,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可以得到更新和补充的新鲜水量却有一定限度,因而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的供需失衡。
有些地区因过度开发和污染破坏了当地的水源,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因而人们要求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并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引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相应而言,各个地区均需拥有水资源承载能力所能维持的承载水量,该水量必须能在水循环的条件下得以持续维持。
(二) 水量守恒原理是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的客观现实
水量守恒原理,就是指一定量的水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可以变换形态和存在空间,但其数量不变。具体来说,在循环中,能够在一年或多年之间可以得到恢复的水量,该部分水量可以由人类控制、调节并能按照需要供应,并以它作为分析水供需关系的依据。
作为该部分水量应具有以下特征:
1、能按照社会的需要提供或可能提供的水量;
2、该水量拥有可靠的来源,且该来源通过水循环不断能得到更新和补充;
3、该水量可由人工加以控制;
4、该水量和水质能够适应用水要求;
5、该水量主要功能系供水,兼具生态功能。
❻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对策
6.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一)开发利用现状
据统计,全省国民经济各部门(河道外)用水量为316.2亿m3,其中地表径流295.73亿m3,占93.55%;地下水利用量仅20.39亿m3,占6.45%。从部门分类统计看:市镇生活用水11.06亿m3,占3.5%;工业用水42.49亿m3,占13.44%;农村生活用水19.06亿m3,占6.0%;农业用水243.5亿m3,占77.06%。农业用水量大约50%~40%产生渗漏,一部分渗漏至下游田地中,大部分再辗转流入江河中,可供重复利用;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约85%的水量回归河流。因此,河道外实际耗水约153亿m3,其中城镇生活耗水1.89亿m3,工业耗水9.57亿m3,农业耗水(含农村生活耗水2.86亿m3)141.65亿m3。全省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00多处,共建成大型水库12座,中型水库230座,小(Ⅰ)型水库1822座,小(Ⅱ)型水库11291座,水轮泵站3557处,排灌机械38.5万台,327.30万 kw。设计供水能力388.48亿m3,现状供水能力347.16亿m3。实际供水量为328.29亿m3,其中农业供水(生产及生活供水)273.19亿m3,占83.2%;市镇供水(工业城镇生活供水)55.10亿m3,占16.8%。实际供水量中地表水303.2亿m3,占92.36%;地下水21.38亿m3,占6.5%。
全省现有水利工程在50%保证率的可供水量369.44亿m3,在75%保证率的可供水量347.39亿m3,在95%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286亿m3。
根据资料统计,全省现状农业需水量50%保证率下为288.53亿m3,75%保证率下为325.25亿m3,95%保证率下为360.20亿m3。现状工业需水量为42.74亿m3,市镇生活需水量为11.7亿m3,农村生活需水量为21.59亿m3。
根据现状供水需水状况,在保证率为50%条件下,全省可供水量369.44亿m3,需水量342.97亿m3,余水量为38.14亿m3。受水工程分布不均影响,局部地区仍缺水11.66亿m3。在75%保证率条件下,全省可供水量347.56亿m3,需水量379.69亿m3,余水量3.05亿m3,缺水32.13亿m3。在95%保证率条件下,全省可供水量286.01亿m3,需水量414.63亿m3,余水量0.19亿m3,但缺水达到128.62亿m3。由此,供需矛盾可见一斑。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水量、可供水量预测
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实,需加大水工程建设投入的力度,以保证增加可供水量,使中等干旱年(P=75%)基本达到供需平衡;平水年(P=50%)中,除少数水工程薄弱地区,供水问题不大。但要使特枯年(P=95%)达到供需基本平衡,则困难很大。
通过对全省各水平年城市生活、工业、农业灌溉需水总量及地表供水工程、地下供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污水处理回用以及节水工程等项目可供水量预测,得出我省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需水、可供水总量(表6-4)。
表6-4 湖南省不同水平年供需分析成果表(单位:亿 m3 )
(三)供需平衡综合分析
在现状基准年(1993年)的基础上,平水年份(P=50%)除少数区域因水工程设施缺乏外,其它大部分地区不缺水,总缺水量11.66亿m3,余水38.14亿m3;在中等干旱年份(P=75%),我省在衡阳、郴州、邵阳、娄底、怀化、株洲、长沙等地的部分县市区域,有不同程度缺水,缺水量达34.33亿m3;在特枯年份(P=95%),缺水较为严重,缺水量达128.82亿m3。这些缺水主要表现在农业灌溉缺水,其次是少量的工业及人畜饮水的缺水,说明我省现有水工程对抗御特枯年份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我省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工程分布不平衡,以及现有水工程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我省在各个保证率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水。我省缺水情况基本上属于工程型,即由于水工程不足造成的缺水,也有部分地区属于水资源型,即由于当地水资源贫乏而引起缺水。
针对现状年和目前缺水状况以及产生缺水的原因,我省计划在2000~2010年,续建配套大中型水库14座,新建大型水库4座,新增加库容103.3亿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6.93万亩,电站装机75.17万kW,年发电量31.57亿kW·h,总投资77.14亿元。这些水工程在不同水平年分别实施后,工业用水、城镇生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在平水年份和中等干旱年份均能得到满足,在特枯年份,除少数水工程分布弱地区,基本上也可达到满足。农业灌溉用水在平水年和中等干旱年可以满足,在特枯年份,用水缺口则较大,缺水量达到23.8%。此外,可解决全省46万人和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并可平均每年减少因干旱而造成约2亿元的经济损失,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着的社会效益。
6.3.2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一)加强管理、依法治水
水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以及地球万物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为顺利贯彻实施《水法》,国务院明确了水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统筹城乡水资源,归口管理全国节约用水等工作,建设部归口管理城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而城市地下水的资源管理仍由水利部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水利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资源的管理已经纳入了法制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珍惜资源、节约用水
从资料统计看,目前工业节水潜力很大,万元产值耗水量偏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低,一般还不到20%。到2010年,若将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35%~45%,便可节约用水12.20亿~39.29亿m3,相当于新建6~20座日产50万吨水厂。农业用水的浪费主要在渠道渗漏,渠水利用系数低,中型以上灌区一般只有0.40~0.45,若将系数提高0.1,便可节约用水 24.35亿m3(现状年),相当于新建20个库容1.0亿m3以上的大型水库。到2010年,预计我省工业总产值将突破5800亿元(90年不变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将达到4800万亩,城镇人口面临突破1600万。因此,供水需求将越来越大,水资源及供水工程不足等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节水将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问题。
(三)完善“十五”供水工程计划,落实2015年供水工程规划
我省“十五”供水工程计划的总体布局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开发新水源、发展节水灌溉、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扶持湘西部地区开发为重点,解决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及湘南、娄邵、湘西地区的干旱问题。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重点解决湘南、娄邵和湘西三大片的水利灌溉问题。搞好双牌、黄材、酒端口江、韶山、欧阳海、大圳、铁山、王家厂、青山水轮泵、黄石、青山垅、六都寨等大型灌区的配套挖潜工作,提高灌区调度、管理水平。
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立完善水利法制体系及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和有偿使用,做到水量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控制由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提高重点城市和河段水环境质量,逐步使水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十五”期间,对我省河流、大中型水库、洞庭湖等水域的污染源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和评价。在编审水源规划的基础上发展城市、乡镇供水,加快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
落实2015年供水工程规划,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须在继续抓好现有工程的续建配套更新改造的同时,适当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增加灌溉面积280万亩;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能力,达到供水总规模480万m3/d,其中城市供水213万m3/d,乡镇供水180万m3/d,以适应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满足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的需要。
(四)调整农业结构、合理调配利用水资源
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角度出发,除采取前述一系列措施对策外,应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光、热、水、气等多种因素,选择种植作物,改变现有的耕作制度,实行轮作,对于宜淹宜涝的洞庭湖平原区中的低洼垸,有计划科学地退垸还湖,山丘区坡度在25°以上的宜退耕还林等。通过农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减少水资源远距离、高扬程的不合理调配,同时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五)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质污染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过量施用、矿山开采等均对水体构成了污染影响。据四水流域的常年水质监测,四水流域已有31.2%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有5.7%河段污染比较严重,Ⅰ类污染占2.3%,Ⅱ类占66.5%,Ⅲ类为25.5%,Ⅳ类为4.3%,Ⅴ类为1.4%。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应引起高度重视。
(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
我省地下水开发利用受地质构造、地貌等条件制约,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且随地下水类型不同而异,在制定开发利用地下水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有的条件及制约因素。在湘西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对象主要是岩溶水;湘西雪峰山地区,虽然广泛分布的是贫乏的基岩类裂隙水,但在构造复合部位及充水断裂带仍可形成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源;在湘中、湘南低山丘陵区,岩溶水水位多较浅,水量丰富,是当地良好的水源地;在湘东低山丘陵区,地下水一般较贫乏,但局部富含灰质砾岩溶洞水,该层位地下水的寻找与开发,是这些地区的主要方向;洞庭湖平原及四水流域两岸低阶地分布区,含丰富—中等的松散岩类孔隙水,此类地下水位埋藏浅,宜凿井取水,是当地工农业以及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
各地区开发地下水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即根据含水层的分布、埋藏条件以及富水性特征等条件,制订科学的开发方案,选择合理的井位布局,以期达到开源、节流、兴利、除害之目的。在开发地下水同时,首先要做好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提出相应的水源保护措施。特别是在岩溶发育地区开发地下水,且浅部岩溶发育程度强或较强时,应充分考虑开采地下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切不可盲目过量开采,以免导致岩溶塌陷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同时,应全面系统地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时预测预报地下水动态,防止地下水遭受污染和破坏地质环境的现象发生。
❼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措施
一、空间布局
新疆阿勒泰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资源在新疆境内配置,阿勒泰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相对较少。
阿勒泰地区的水利建设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防汛抗旱并重、兴利除害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把“节水、增水、增地”作为重中之重。
按照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和水资源的需求分析,确定了水资源区划:
(1)水资源丰沛区:额尔齐斯河流域,乌伦古河流域。
(2)水资源基本平衡区:布尔津河、哈巴河、布列则克河、阿拉克别河、大小青河。
(3)水资源短缺区:阿勒泰地区西部的吉木乃及南部地区。
阿勒泰地区水资源存在结构性和区域性矛盾,加之干旱等极端气候存在。因此,在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后,要合理配置水资源。
二、战略措施
阿勒泰地区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季节性变化大,水资源利用程度低。加之水利配套工程控制能力相对薄弱,长期严重制约着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应采取如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措施:
(一)编制和实施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规划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阿勒泰地区水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等实际,编制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规划。
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阿勒泰地区主要对工矿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对水资源未来的需求进行预测,并在考虑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规划要提出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为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编制实施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规划,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促进阿勒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
《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0~2015年)》中确定2010~2020年间,将地下水作为重点调查评价矿种,重点评价区域为地表水不足地区,以及今后矿业、旅游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用水的地区,划定了哈巴河县城-锡伯渡、吉木乃县城一带、福海县城-扎河坝一带、恰库尔特-老鸦泉4个地下水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通过地下水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内地下水资源评价,摸清地下水资源量、质量、分布规律等,为阿勒泰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奠定基础。
(三)利用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工业等各行各业及生活用水的水资源利用率
加快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对的调控作用,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状况和用水规模,制定完善农业、工业、矿业、畜牧业、旅游业等用水定额体系。
农业方面。抓住国家实施节水灌溉项目的机遇,完成主要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节水改造,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推广以喷灌为主的田间高效节水技术,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平均灌溉定额降到700立方米/亩以下。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牧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排灌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牧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节约转让、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工业方面。支持地区优先发展产业用水需要,对高耗水的特种行业用水实行高水价政策,鼓励企业中水回用。2010年阿勒泰地区工业用水总量为2071.8万立方米,其中新鲜水量1899.49万立方米,重复用水量2172.32万立方米,工业重复用水率53.34%,远低于国家对节水型社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的基本要求。阿勒泰地区工业重复用水仍有挖掘潜力。地区、各县市和有关部门,要从政策上引导,经济上扶持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节水设备、工艺和技术的科技创新,大力促进循环用水系统、冷凝水回收再利用、废水回用技术和“零排放”等节水技术等推广实施,不断扩大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的普及面,切实提高工业企业循环用水利用率水平。强化工业计划用水管理和定额管理制度,对达到一定取用水规模以上的工业用水企业实行重点监管,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
生活用水方面。稳步推进阶梯水价制度。有报道称新疆2015年全面实施阶梯水价,涉及居民生活用水,这样就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提高阿勒泰地区居民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用水资源经济效益,最终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标。
(四)加强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
在全力支持新疆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同时,确保克孜加尔水利枢纽工程等7项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工业用水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逐步实施阿勒泰地区“九大工业片区、23个供水点”的水资源配置。近年来,重点抓好富蕴县城南工业园、广汇煤制气工业园和吉木乃县城区供水工程建设,为工业项目落地提供水资源保障。
工程计划总体投资额30.7亿元,拟建成时间2012~2020年(表7-8)。通过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水源的调蓄能力和水力开发水平。
表7-8 阿勒泰地区规划建设控制性水利工程基本概况
此外,阿勒泰地区加快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推进“西水东引”工程建设,2013年实现调水9.5亿立方米;2010年内完成吉力湖生态引水工程可研,开工建设乌伦古河河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年补给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
(五)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
建议阿勒泰地区与使用其水资源的而受益的地区之间协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要强化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社会;一是节水优先。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在阿勒泰地区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发现并杜绝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输水管网中的漏泄,有效节约水资源。
实行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开展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示管理。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目录,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
❽ 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的建议和思考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年用水量逐年增加,水污染也逐步加剧,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水资源大幅度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如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十年来从事水利工作的经验,浅谈自己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办法。
1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考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保护好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绝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为此必须要增强思想意识,调整工作思路,合理规划,实施管理,真正把水资源作为宝贵的经济财富和经济资本,在政策制定、发展经济、开发项目等多方面工作中,把保护水资源放在首要位置,维护好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长久发展的目标,既发展经济建设又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进一步发展生产、使我们的生活富裕、而且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发展,真正得到进步,人类文明与财富的进步。
2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实现全社会节水
不仅要让人意识到节水只是节约日常用水,还要意识到工业、农业、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节水:
2.1 工业方面
在工业方面,根据企业实行用水所需量进行定量,为他们安装磁卡水表,提倡废水再利用,把用水指标、保护水质等各项指标纳入年终考核,该奖就奖,该罚就罚,并且奖罚力度要大。
2.2 农业方面
在农业方面更要加强节水理念。采用先进的思路,采取先进的办法进行多方位的节水工程建设:(1)在灌溉方面,修渠道,减少水在灌溉途中的损失,过去农民浇地,好多的水都渗到水渠里,修好渠道,减少半路渗水可以大大地节约水,并且农民也减少了经济损失;(2)在科学栽培方面,减少水在地里的蒸发量,如可以进行大盆种植,既可以提高产量,又可以减少水份蒸发;另外也可以发展抗旱农业,选育高产耐旱优良品种,减少地下水的作用量;(3)在蓄水方面,有条件的地区要因地制宜修建水池,水窖等,利用大自然的降水,把水积蓄起来用于农业灌溉。
2.3 生活用水
在生活用水方面,城镇供水方面多实行了统一管理,但在农村用水方面也应实行用水制度,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合理收费,使农民也加强节水意识,在广大农村多数用水是不收费的,这样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中没有节水意识,所以这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3 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首先要考虑本地区水的利用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能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同时,在用水秩序上应以人为本,先生活后生产。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保证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创新,把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 建立以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的水价体制
利用水价杠杆,合理配置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浪费,达到阶段性水资源供需平衡,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5 搞好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恢复植被,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运用市场经济思维模式,从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研究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资源有偿使用的长效机制和全民节水机制,以转变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索取,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促进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6 要强化管理的意识
“重建设轻管理”一直是水利事业上存在的老大难题,虽然曾经也有过很多有识之士呼吁要改变这个局面,但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此,要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以达到水利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水利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水利本系统的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更要着重于管理和协调整个社会经济同水的关系,要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工作,科学地发挥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7 做好长期规划
规划是任何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科学地发挥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从本流域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水资源的密切联系出发,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水资源供给的关系,协调好社会各经济部门的用水关系,处理好供水与排水的关系,防御洪涝灾害与保障水资源供给的关系,并制订出符合这些要求的工程建设布局、管理运行规划及社会管理法则(包括水管理机制、机构、法规制度等)。
8 结语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成为地区引起危机和争端的潜在因素,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水资源匮乏的危机,在观念上将传统的大搞水利工程建设,以改造自然、汲取水源为人类服务,转化为实行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相互协调,维护好水资源和水生态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科学地发挥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