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进行初中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本质
笔者认为,广义的教学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本身。因此,从本质上讲,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可以视为教学职员之间的“对话”和“匹配”的过程。即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之间通过“对话”的形式“匹配”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的过程。
1. 作为“对话”的过程。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实际上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正确解读,理解课程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资源、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三者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其中主要是教师与课程目标和教学资源的“对话”。教师一方面要解读课程标准,了解教学资源预设的目的和功能,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对资源进行取舍和调整。当然,“对话”不仅限于教师与资源之间,学生与资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对话”空间(图1)。
教材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不是被动的传授者,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师要善于接纳来自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他们的不同声音。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实施中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完善个人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
2. 作为“匹配”的过程。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含着整齐划一的教学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即“匹配”或“适应”。
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匹配”是指资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教师(包括教法、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学生(学习基础、方法、风格等)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匹配,从而形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图2)。也就是说,选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连贯紧凑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个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结构可能存在某些不协调的方面,但却可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其关键是要合理整合教学的具体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块的目标是达到课程标准7级要求。每模块由五个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图3),这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从语言输入 (Input) 到语言输出 (Output) 的学习过程。这样的编排符合语言学习先“输入”然后“输出”的习得规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较好地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持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序列设计,认识到教材强化听力和阅读的倾向,强化教师对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强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事实上,“Warming
up”是“听说”结合的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为Language
study)是“读”的延续,“Using Language”(SEFC中为Integrating skills)则重在“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应用。“听说读写”的教学序列符合母语学习的心理过程,而对外语学习来说,却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入门阶段或初级阶段,因此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则有待于改进。有研究认为,外语学习的学习顺序应该是“读听说写”或“读听写说”,这一过程同样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顺序和“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所任教学生的学习水平,调整并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以期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
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怎样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这就需要制定教学资源整合的一系列具体目标。但从教学资源整合的出发点来分析——教学资源不是教学中的规范,而应是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因此,笔者借助自然生态中的适应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提出教学生态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性——“适者有效,不适者无效”,即以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为判断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在“适应性”这一总体原则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该实现“四化”,这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整合的操作标准:①本地化,即应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为宗旨;②个性化,即应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③个别化,即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④现代化,即要改变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
1.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不同群体间认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教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学中,由于当前学生中,城市学生不知道农业生产到底在做什么,即使是农村学生,接触农业生活实际的机会也甚少,因此,他们也无法想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深入农村、亲近农民、了解农业”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学生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农民的劳动、尊重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2. 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新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远离所教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即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考察(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
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对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做一些调整(表1)。
表1:根据学校实际对SEFC中的教学内容调整
时间
主题
单元
时间
主题
单元
开学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艺术节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游黄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节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节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运动会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资源,挖掘多重价值。
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其中蕴含着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知识具有多重价值,主要表现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学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说明文的方式呈现了大量的科学边缘知识,如地球生命的起源、万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论。在这些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英语,不仅体现人文价值,也体现了科学价值,真可谓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其中蕴含了许多科学价值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学发现,等等,同时也蕴含了珍爱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人文价值。
4. 关注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
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非预期因素正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是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重要部分,拥有无穷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学中,在熟悉了不同身体语言的含义和使用场合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参与表演,设计了“你演我猜”的简单身体语言表演,但是,由于节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因此在表演和猜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从而让课堂超越了原本设想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超越了教师原本预想的思维空间。
因为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很巨大,所以当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时,类似的非预期因素在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图4)。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非预期因素,并且要努力发现每一个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使之在转化为当堂课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成为后续教学中教学资源生成的动力。
综上所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人的发展)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分析学与教的需要,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因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重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重组和整合往往基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而且仅限于局部的修修补补。那么,教师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教学资源进行怎样的整合呢?
笔者认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体的整合方法有两种:
1. 利用替换思想,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加减:添加与删减。添加是指补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两种——延伸和拓展。所谓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变化。扩展则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因而它主要是质上的变化。同样道理,删减也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在质量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增减时,还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即调整教学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科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成为真正科学家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学: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导;第三,利用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引导,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虽然这三种方式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但选择的关键依据是适应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只有这样,才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如果时间允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会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
修改:详写与简写。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联系起来,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的语言,可以设计更多地解决问题的任务,也可以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阅读技巧,辨别文章中的人物分别来自哪些地区和国家,分别使用了哪些身体语言等,并通过完成图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体语言。同时,教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2. 利用重组思想,提高教学的逻辑性。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如调整章节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或重新安排章节的教学顺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节内的教学内容调整以适应教学需要比较可取,过多和过大范围内的调整则未必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即这种调整应有一定的幅度和频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体上是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编排学习内容的,不适合中、高级的英语学习,并且有些单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难度太大,作为单元的起始内容,听说学习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是“说”的质量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话题内容太难,学生对话题相关的语言积累少。如果改变教学序列为“读听写说”,即将“写”和“说”放在“读”和“听”的后面,先有相当量的语言输入和积累,语言输出就有了“活水源头”,这既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又符合“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积累规律,同时,把难度较大的“说”和“写”放在难度较小的“读”和“听”之后,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又如,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节英语课时,笔者将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调整到第一课时,学生作自我介绍时,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表达爱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学生作自我介绍时句式单一和语言呆板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经调整而创设的真实语言环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使得他们乐于开口,使整个课堂乃至整个学期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⑵ 如何有效的整合利用物理教学资源
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围绕课程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其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是重要的内容,立足三维目标,充分挖掘各种物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材料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下每一个业者一直在努力尝试的问题。更有不少老师依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提供一缸水"的理念,给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材料,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教辅材料的发行,学生已经不缺少供自己发展的资源材料,相反,面对浩瀚的学习资源,就连老师都感到茫然,学生更是感到不知所措。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整合物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一、立足物理教材,开掘有效资源
教材是学生最为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课程教学资源,尤其是现在围绕新课程改革编写的教材,不但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各种知识与信息生动活泼,而且是集合了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精心编制而成,是新课改精神的直接体现。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接受规律为依据,重组课堂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自主学习式、探究式和发现式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形成;开掘和设计出更多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学生设计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实验,用十几个果冻杯,装满水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学习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时,学生去校医疗室找到了医用针筒,利用药瓶的橡皮帽堵住针头,用力拉针筒的活塞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二、筛选利用图书报刊,精选整编训练试题
教师一定要做好筛选和引导,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和阅览,对各种资源和信息进行整理,有计划、有条件地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将物理知识与最新的科技成果、科学现象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科学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嫩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理科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辅助练习,物理学习更是如此,书店的习题集存在着过多、多难、过深、过杂等问题,教师一定要精选精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够对试题进行变式拓展,能够保证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课后练习,教师也要做到精选,注重灵活,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活用知识。
例如,学习浮力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大胆的取舍和重组,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就分析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一容器中水面上浮有一冰块,在冰块溶化过程中容器内水面高度如何变化?根据有关知识,笔者给出了相关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冰的体积,融化后的体积,结合密度重力算出排开水的体积,分析前后的变化。然后,对试题进行充分变化
变化1:一盛满盐水的容器内浮有1冰块,在冰块溶化过程中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2:将冰块投人盛有酒精的容器中,液体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3:如果冰块中有木块,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4:湖上载有铁块的船,把铁块抛人湖中后.水面如何变化?
变化5:冰块中凝结有的小铁块.投入容器后,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这样,把同一知识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穿插到各种具体的物理问题中去,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实验器材,改良创新实验方式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又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有效资源。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做好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搜集相关数据,研究物理规律。其次,开发各种日常器具实验,丰富中学物理实验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生活器具的简便、经济、直观等优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探究生活问题。再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实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理现象,理解科学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很多的物理定理、定律、规律等是摸不到,看不到的才抽象理论,学生无法通过直接实验进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各种物理抽象原理,网络搜集更多的学校无法满足条件的实验过程,这样物理实验更加丰富,更加直观,学生感知更加透彻。
例如,学校牛顿第一定律时,引导学生用家庭装修布暗线用的线槽来做第一定义斜面实验用的导轨,由于具有很好的柔韧性,非常方便弯曲,操作极其方便。实验室的游标卡尺、万用表、螺旋测微器、安培表等仪器的可见度非常小,不适合学生观察;还有些实验只有在平面上演示,不适合学生更好的观察,如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尤其是一些相对抽象的物理实验,比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布朗运动等不能在教室或者实验时直接给学生演示,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直观演示,学生通过教室的电脑动画模拟,清晰直观地感知。同时,上网搜集更多的精彩实验视频给学生播放,用以替代课本实验或者实验室实验,不仅经济方便,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得更加热情,掌握得更加透彻。
四、引导交流合作,用好社会资源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必须和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既要把知识学活,又要学习活的知识。因此,对于物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教师在做好校内外的交流之外,引导学生更多的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加强同当地的电视机构、科技馆、工厂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多的把知识同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走出去,社会资源走进来,加强交流,促进整合,优化组合,为学生提供更加新颖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例如,随着市场的发展,我国的玩具制造和销售越来发达,越来越先进,很多的玩具不再是原来简单的动物造型,融合很多的科技含量。比如,小朋友的玩具手枪,打出的子弹可以直接吸附在光洁的墙面;遥控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并且能够很好地控制方向等等,这些玩具运用的一部分原理都可以在初中课本上找到依据,学生可以去市场,也可以去附近工厂商店,和工人师傅交流研究,去直接感知;也可以进行操作,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改进,用好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物理。
总之,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是一门综合艺术,围绕学校、学生和教学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与开发,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实效,促进学生成长。
⑶ 2.濡备綍镟村ソ鍦板皢鐜颁唬鍖栨暀镶茶瀺钖埚叆骞煎効锲鏁椤﹁烘枃
灏嗙幇浠e寲鏁栾偛铻嶅悎鍏ュ辜鍎垮洯鏁椤﹂渶瑕佷粠鏁栾偛鐞嗗康銆佹暀镶叉ā寮忋佹暀瀛︽柟娉曘佹暀瀛﹀唴瀹圭瓑澶氢釜鏂归溃杩涜屾帰绌跺拰瀹炶返銆备互涓嬫槸涓浜涘彲渚涘弬钥幂殑璁烘枃鍐欎綔镐濊矾鍜屾柟娉曪细
1銆佹暀镶茬悊蹇碉细鎺㈣ㄧ幇浠e寲鏁栾偛瀵瑰辜鍎挎暀镶叉彁鍑虹殑鏂拌佹眰鍜屾柊鎸戞垬锛屽垎鏋愬叾鑳屽悗镄勬暀镶茬悊蹇碉纴姣斿傚紑鏀炬с佷釜镐у寲銆佸岗钖屾с佸垱阃犳х瓑锛屼互姝ら吨鏂板¤嗗辜鍎垮洯鏁栾偛镄勮屼负鐩镙囧拰浠峰煎煎悜锛屼负铻嶅悎鐜颁唬鍖栨暀镶叉彁渚涘摬瀛︽敮鎾戙
2銆佹暀镶叉ā寮忥细璁ㄨ轰笉钖岀殑鏁栾偛妯″纺濡备綍涓庣幇浠e寲鏁栾偛鐩歌瀺钖堬纴渚嫔备互骞哥忎负瀵煎悜镄勬暀镶层佷互绉戞妧涓烘敮鎾戠殑鏁栾偛銆佷互鍗忓悓钖堜綔涓烘牳蹇幂殑鏁栾偛绛夛纴骞跺垎鏋愬叾瀵瑰辜鍎垮洯鏁椤︽ā寮忕殑钖绀哄拰褰卞搷銆
3銆佹暀瀛︽柟娉曪细鎺㈣ㄧ幇浠e寲鏁栾偛涓镓鍊″肩殑涓嶅悓镄勬暀瀛︽柟娉曪纴濡傛父鎴忓寲鏁椤︺侀梾棰樿В鍐虫暀瀛︺佹儏鏅鏁椤︾瓑锛屾帰绌惰繖浜涙柊鏂规硶鍦ㄥ辜鍎挎暀镶蹭腑镄勯傜敤镐у拰瀹炶返鏁堟灉锛屽苟阍埚瑰辜鍎垮洯鏁椤︾殑瀹为檯闇姹傝繘琛岃皟鏁村拰瀵规帴銆
涓婅堪镐濊矾鍜屾柟娉曟槸鍒濇ョ殑鎺㈣ㄥ拰寤鸿銆傚湪瀹为檯璁烘枃鍐欎綔杩囩▼涓锛岃缮闇缁揿悎鍏蜂綋璇鹃橀夊畾阃傚綋镄勭爷绌舵柟娉曘佹暟鎹鍒嗘瀽宸ュ叿锛屽苟娉ㄦ剰璁烘枃镄勭粨鏋勚佹枃鐚缁艰堪銆佸疄璇佺爷绌跺垎鏋愩佸疄璺垫剰涔夌瓑鏂归溃镄勬帰璁ㄥ拰鎻愮偧銆
⑷ 学科教学资源应该怎样更好地和课程融合300字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总是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究其原因就是学生都不会选择作文的内容。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更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它们也应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重要素材。“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
一、生活作文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价值
1.整合解决了“无米可炊”的作文难题
科学、美术、音乐、数学等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科学学科的实验探索;美术学科的绘画创作、手工制作、作品鉴赏;音乐学科的音乐欣赏;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体验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写作资源。然而,学生往往会视而不见,不知道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写作素材。当把各科教学与作文教学融合起来后,学生开始觉得生活与学习中处处是写作资源:可以写有关自然实验的报告,可以写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可以写一个动作的训练情景,可以写一段音乐,一幅画面的感受、理解及再创造的内容。把学习的内容作为作文的重要素材,这样就解决了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克服了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
2.学科课程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性学习深入各学科课堂,更多的学科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从生活、教材的学习中选题,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何总结学习心得,如何写观察笔记、实验报告。不少教师开始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开展课外调查,设计社会活动方案,撰写调查报告及活动方案、科技小论文,作文成为学习工具的同时,也成了学科教师关注的对象。学科教学比以往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学科和作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科教学既为作文提供了写作源泉,同时又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备。
3.整合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教学效率
整合让学生学会用作文的眼光去看学科,学科的意义则会向纵深发展。当学生写学科作文成为一种习惯时,他们观察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一段音乐,它的内涵会被挖掘得更深;一次实验,那些细微的变化他们不会放过;孩子们学过数学之后,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写作文的方式把知识探究的过程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旧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不仅如此,学生在学科作文的过程中还感受着学科本身的乐趣与意义,因为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成功的作文教学,能促进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学科老师也可从学生的习作中,了解自己的教学价值及问题所在,加强心与心的沟通,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率。正如吴立岗教授所说:“作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而且应该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广西教育出版社)所以,如果作文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整合得好,它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二、生活作文教学如何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
1.加强学科教师间的联系,树立课程整合观念和大作文教学思想
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任务,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其特定的学科性。因此,首先要统一学科教师的认识:学科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观察、记忆、思考、表达、交流、合作、提炼、总结,为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学生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科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它们的要点,领会它们用词选句的含义,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巩固、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同时,又提高了作文的能力。
其次,学科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指导、思维表达的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学科教师进行一定的作文指导培训就非常必要。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让学科老师学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用完整、顺畅、清晰的语言说出学习新知识、技能的过程,感受的方法。如三年级形体课学习以《波尔卡》为背景音乐的我校自编特色集体舞,因为舞曲是外国曲子,学生对它的旋律、节奏把握有一定困难,而作为表现音乐的动作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把它作为作文整合课程(一来可以帮助形体老师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二来充分利用素材提高学生写作)。我们首先和形体老师共同备课,怎样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学习基本动作,并且用动作、情感表现音乐,并把这个过程写下来?通过备课,让形体老师更加明确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表达、思维能力的水平,作为形体课应达到的目标及作为作文课应创设良好的条件,在引导学生学习动作的同时,要及时组织学生用语言说说分解的动作,同学们练习动作的情景,尤其是强调动作的要领。这样,形体老师和语文老师形成共识。有学科教师的指导,学生写起作文自然就容易多了,而这节形体课也因为学生的高度投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语文教师注重学科教学的拓展与丰富,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任最终还得语文老师来承担,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回忆课堂教学情景,指导学生选材、作文。比如上完自然课“摩擦起电的奥秘”一课后,语文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再现课堂情景,先是自然老师做实验:(1)拿塑料棒在一块布上摩擦。(2)用塑料棒去吸碎纸片。(3)纸片被吸起来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有顺序地说一说老师的实验过程,然后议一议实验的现象、结论,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作文。同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选材写作,可以是:(1)情景作文,以上课的情景为素材,可以命题为:《一堂有趣的课》《难忘的镜头》《有趣的游戏》《我在 课上》《我还想上 课》等。(2)观察日记,以课堂上出现的物品、人物、音乐、实验、事件等为对象,抓住特点,有条理地观察,写成文章。(3)心得式作文,以自己的思考、收获、体验为内容,可以命题为:《我学会了……》《我掌握了……》《我完成了……》《原来如此》《摩擦起电的奥秘》等。(4)活动记录。记载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情景,记载各种学习活动的场面。(5)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6)想象作文。(7)课堂延伸作文。以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为依托,搜寻相关资料,作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写出探究报告或者读书笔记。
总之,作文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架设生活作文教学与学科教学间的桥梁。通过整合,把作文活动和学科学习联系起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创设了丰富的写作情景,解决了学生在写作中“无米可炊”的难题,而且教会了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作文和学科教学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