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资源配置是指什么,市场配置资源又是什么
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贰’ 为什么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在任何社会中,人的需求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经济资源确实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中去,以使资源能够被最优利用。而如何要研究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和原因。
‘叁’ 什么叫做资源配置
在经济学中,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可以说,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任何社会,人的需求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着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资源配置的类型按照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计划方式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计划配置方式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因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即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践的,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计划也曾经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计划资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 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市场方式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肆’ 资源配制的必要性是什么
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着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
1.计划配置方式(计划调节)
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计划机制。计划机制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现形式和宏观计划调节等。计划机制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过程,是一种“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1)计划调节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要求,是自觉地运用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实现形式。计划调节的优势和长处在于:
计划调节可以从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盲目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危机。
计划调节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大建设,防止重复建设和巨大浪费。
计划调节可以合理地调节收入分配,保持社会公正。
(2)计划调节的经济历史实践
经济实践表明:计划调节的功效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其适用的基础和领域,超出适用的基础和领域,计划调节的功效会力所不及,失去效力。
2.市场配置方式(市场调节)
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不同观点:计划体制其实更具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机制下企业会根据市场信息作出更准确的预测),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市场调节的实质就是价值规律调节。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调节社会劳动分配比例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1)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第一,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在竞争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此获得较高的收入。相反,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价值较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能按低于其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得较少的收入以至蚀本。这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二,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
企业作为市场调节信号的接受者,主要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安排和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品种、数量和规模,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意味着该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就会自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反之,若某种商品价格下跌,表明该种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企业则会缩小生产规模,或调整经营方向,转而生产其他商品。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和企业的发展。所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
企业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必然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以外部的强制力,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励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促使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活力。
(2)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局限性
A.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
市场主体都是从本位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个量资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国民经济全局并直接按照社会实际需要组织生产。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往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市场自发调节并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才能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会带来过剩供给和虚假繁荣,而一旦支撑虚假繁荣的链条受到破坏,经济运行就会发生紊乱。因此,市场对国民经济重大的结构调整、重大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加以必要的宏观调控,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剧烈震荡。
B.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调节是乏力的
在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可以对其销售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实行控制,从而通过提高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或限制产量的办法来获取超额利润。因此,垄断的存在会约束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阻碍资源配置的优化。
C.市场调节会造成外部不经济
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费用和社会经济费用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业为了节约自己的费用而将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业或社会付出额外的费用甚至更大的费用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对于这种外部不经济问题,市场调节是无力解决的。
D.市场调节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
例如,国防、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公共设施,就是这类公共产品和劳务。这一类产品和劳务,是由社会共同消费的,不可能由个别企业按照市场交易规则来提供。
E.市场调节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市场调节要求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上遵守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规则,但却默认竞争结果的不平等性,市场不会因为经济当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而对低收入者采取价格优惠、对高收入者实行高价限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善尽美。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国家可通过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使经济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在地区结构调整中,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保持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伍’ 有关资源配置的一些概念
1.什么是资源的配置
凡是以商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的资源都是稀缺资源,资源产品化和商品化程度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而资源配置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由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供应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引起的。所以,资源配置就是以稀缺为基础,使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个合理的使用方向和数量比例,其最终目的还是通过资源配置提高稀缺资源的增量,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由此可见,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外汇及土地矿产、技术等),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资源配置在一定时刻是已定的、固定的、静止的,但在一定时期的不同时刻,又是未定的、流动的。它不断随价格升降调整自己的流向与数量,有一个随价格波动变化的机制。就是说,资源配置是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联系,是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限度和比例的确立。在一定时刻建立的这种限制和比例经常被价格升降打破,于是又会引起一种新的限制和比例的再建立,导致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再分配。
2.资源配置“边际定律”
传统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在完全的竞争条件下,当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利用都达到了边际产量等于其价格的那一点时,资源就达到了最优配置:当所有用途中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社会产出(福利)就达到了最大。这一理论被称为资源配置的“边际定律”。
资源配置的“边际定律”以资源配置价格作为资源配置评价的指标。资源配置价格等于在其他资源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的某种资源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增量或边际收益。投入效果差,则资源配置价格低;投入效果好,则资源配置价格高;投入无效果或负效益,则资源配置价格为零或负值。
资源配置价格不同于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不直接涉及投入效果的问题,而资源配置价格所反映的是单位资源投入的边际收益的大小。由于资源投入后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效果是变化的,所以资源配置价格也是变化的。
显然,由于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总是一致,所以在以资源配置价格考察资源配置合理化时应看单位资源的投入是否增加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减少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另外,资源配置的效益还要考虑资源配置的目标收益。
3.资源配置方式
(1)市场配制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态,是具有一定社会化程度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已经代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的形式和方法。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形成,使生产面向市场需要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和动力,并通过竞争使商品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格,以价格为指示器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把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联系起来,大致保持生产与消费的比例。运用市场配置资源具有如下优点:①它突破了自然经济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的局限性,生产面向社会市场需求,由此可以产生因市场的扩大而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它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和动力,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支付,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加积累,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以价格为信号进行资源配置,把企业追逐最大利润的积极性和平衡性结合在一起,能够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结构。
(2)行政性的计划配置资源。现代宏观经济认为,政府配置资源是不可缺少的资源配置手段。在政府认为由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未能按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将资源有效配置到各部门或各地区,或者说政府认为,为了达到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比通过政府配置成本要高时,政府将采取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配置社会资源,以期用最小的成本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计划配置方式有以下优点:①它能够兼顾效益与公平,对社会财富在各集团、各阶层间进行公平分配,防止贫富分化,或者把贫富分化的差距限制在一定的权力范围之内,有利于社会的安定。②对于一些非盈利性的公益事业及国防、基础教育、环保等“公共物品”的建设与保护进行统一安排,优先发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就属于“公共物品”或公益事业。③由于市场配置资源是从微观配置到宏观调节,调节过程较长,在短期内调整经济波动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成本的增加。所以,国家要想在短期内对经济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时,就必须利用政府的强制性行政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将社会资源分配到需要优先发展的部门或行业上去。
综上所述,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它们对社会条件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即产权是集中还是分散。市场配置以产权的独立与分散为前提,而计划配置需要的是产权的集中统一管理。
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各有所长。而它们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条件下,采用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尤其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4.资源配置的目标
资源配置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效益。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须有利于实现消费者行为目标。当然,这不是指某一单个人的目标,而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消费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共同遵守的某些准则,也就是消费者通过一系列消费决策、选择,实现其需求的最大满足,即效用最大化;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政府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统管全局,综合考虑市场配置与政府配置的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使有限的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挥最大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陆’ 关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几点认识
一、资源(本文主要指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作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配置方式影响生产力发展方式,资源配置方式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
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造成这一突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二、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处理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
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尚不统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东部和西部等,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不同而对这一关系的理解上不尽一致,在行动上不尽统一,需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在实践中统一步调。
——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保障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配置的目的和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发展。
——资源配置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过渡开发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可能全面、协调的发展,也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讲是没有保障发展。
——资源配置方式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促进了经济增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同时,开发自然资源是一种反自然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发,自然灾害骤增,生态环境恶化,物种逐年减少,人类共同的家园面临资源和环境的挑战。自然发展史,人类文明史是一部教科书。300多万年的人类进化史,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200多年的工业化史,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的历史结论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型”,“掠夺式”发展(人类掠夺自然,人类互相掠夺)已经到了极限。人类已经在处理各国间关系的同时,开始共同研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推进发展中如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以求得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课题。我国在当前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过程中,面对开发资源造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要着力研究制定资源配置中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最佳结合点,研究建立开发与补偿的双向机制,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措施,进而实现“补偿型”、“循环型”、“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确定不同类型、不同用途自然资源开发的限度,要使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协调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水平上,物质生产都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但人们很容易忽略甚至不承认自然物质生产,常常以损害自然物质生产的形式进行社会物质生产,造成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的尖锐矛盾。然而,整个社会物质生产是以自然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我们不仅要承认社会物质生产,还要承认自然物质生产,不能以损害自然物质生产的形式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必须把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有限度,要确定不同类型、不同用途自然资源开发的限度,同时,在每一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社会必须投入保护资源的资金进行补偿,以维持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防止生态潜力的根本丧失。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资源是从根本上保障发展。只有克服“一时发展,长久停滞”、“局部发展,整体后退”短视行为,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论。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的相关理论,曾经对资源配置产生过积极的指导作用。由于历史局限性,并没有完全反映客观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反思、总结。地理环境决定论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人定胜天论也在实践中产生过巨大作用,但都具有一定片面性。我们不完全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完全赞同人定胜天论,我们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论。
实践反复证明,如果违反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资源,必然遭到自然报复;而人类不去利用自然,只是保持原生的自然平衡,是自然主义价值观,同样是不可取的,而且自然生态系统对人而言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统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出发点和归宿。遵循自然规律,有限度开发利用,建立补偿机制,形成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改变大自然旧有的平衡,建设一种螺旋式发展的大自然的动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
三、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统筹兼顾,处理好人与自然、中央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区域之间、国内与国外、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当前需要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角度统筹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追求GDP),其结果是:一方面,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社会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教育、社保等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影响民生,影响文明建设,影响社会稳定。二是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我国国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一,区域发展不均衡,需要实施差别化政策。三是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如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是当前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统筹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健全法规,完善政策,创新制度、加强监管,保障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实施资源配置开源节流、集约节约战略。现阶段,土地资源开源主要是土地整理与复垦,节流主要是用途管理与提高利用率;矿产资源开源主要是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节流主要是限量开采,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在国家规划的不同功能区,分别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在城市和农村分别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分别确定不同的资源开发与补偿保护的指标体系。
——实施经济政策调节,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完善有关资源配置的体制、政策,协调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矿产资源配置方面,协调处理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中央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关系,界定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类分级管理的事权,明确中央、地方、企业和当地民众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责权利;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坚持城乡土地一个市场,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征收和经营性用地征购,解决土地收益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合理分配。
——充分发挥市场在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资源价格形成的市场化进程。明确政府角色定位,一方面强化其公共服务者和市场监督者的职能,另一方面弱化、淡化直至取消政府作为资源直接经营者、交易者的角色。改变目前政府既是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市场管理者,又是市场中利益相关人的状况。
——对土地、矿产逐步实行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重点和难点是集体土地产权问题,矿产资源管理重点和难点是完善矿业权管理问题。
——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形成生态补偿和环境付费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格局,逐步使资源型企业合理负担其资源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形成资源“完全成本价格”。
——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新资源,发现新用途,提高资源利用率,潜力很大、前景广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要加大约束和激励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健全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干部从政作为的价值取向。
五、把完善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服务,管理方式从以堵为主转变为疏堵结合。把行使政府职责的“服务中管理,管理中服务”的运行机制体现在资源配置中的“保障中保护,保护中保障”。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区域差别化管理、发展阶段动态调整等综合手段,力求做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东部和西部等基本做到认识一致,行动一致,实施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
(原载《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建议》200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