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状况怎么写
扩展阅读
展销会成本怎么算 2025-01-19 10:52:36
怎么提高公司节约成本 2025-01-19 10:44:31
开封北大资源怎么样了 2025-01-19 10:44:27

人力资源状况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4-06-02 00:31:44

❶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怎么写

关于人力资源调研报告范文,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关于人力资源调研报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调研的目的,第二个可以描写调研的主要内容,第三个可以描写调研的总体情况。
关于人力资源调研报告范文篇1
一、基本情况
__乡隶属鲁甸县,地处鲁甸县北部,距县城36公里,最远的塘房村委会离县城50公里。东与昭阳区苏家乡接壤,南与水磨乡相邻,西与梭山乡相邻,北与新街乡相邻。辖四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1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244户,总人口38720人。全乡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乡实有农村劳工力20397人,外出务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塌茄出户1276户,07年全乡务工收入43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
通过森团人力资源转移培训,乡党委、政府利用我乡人力资源开发契机,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全乡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从而极大地此衫橘促进了全乡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务工人员为我乡经济发展积蓄了资金、技术、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活跃了农村资本市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的金融作用
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通过邮寄、金融机构汇寄回乡的据统计约有4000万元,通过打工经济的发展和部分资金流入我乡,使银行存款额大幅提升,对我乡邮政和吸收银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务工人员对我乡经济的贡献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约在120__元左右。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700余元。这样看来,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我乡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我乡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我乡的发展。如__村的崔文联在外打工多年当上了老板,就捐了10万元给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给家乡的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我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多年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我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我乡外出务工(2016最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五、农村留守群体方面
在全乡四个村,对外出务工家庭进行调查走访,全乡农村留守群体大致有以下三类:一、单独的留守老人,这种家庭大多是60岁以上的一个或二个老人;二、单独年幼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龄结构平均在15岁以下;三、老幼留守群体型,一般表现为祖孙关系。这类型较前二者有明显的家庭活泼气氛。据统计,全乡中,__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儿童860人;新乐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儿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儿童2020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儿童640人。根据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在救济粮、低保等方面对其加以倾斜。
总之,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外出务工人员在输出地积极工作,努力劳动,为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外出务工大量转移了我乡剩余劳动力,使我乡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农业技术引入并运用在种养殖业方面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我乡经济的发展,为我乡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人力资源调研报告范文篇2
世界进入知识时代以来,伴随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显得犹为重要。实际上,它与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后者。目前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上大至可概括为4个方面:1、人力资源的配置,2、培训与开发,3、社会保险及工资福利,4、制度建设。就我们公司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要注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司目前人力资源的现状
1、人员结构方面:公司现有在册员工2239人,在岗非生产性人员488人(不含生产处室87人)与生产性人员之比达21.8%;如果加上内退人员284人,将达到772人与生产性人员之比将达到34.48%。2、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员工831余人,占总人数的37.12%。3、技术结构方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49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89人、初级职称14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11.13%。现有具备技师资格人员52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中级技师47人,占职工总数的2.3%。4、录用选拔调配方面: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今年以来公司从中层管理人员的选拨,一般管理人员的调配,直至公司生产岗位的调整均采取面向全公司招聘的方式录用人员。招聘方式,采用理论及实践考试与各级管理部门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5、员工培训引进方面:去年我们招收了专业对口的大学生5人,充实到生产一线。公司制定并下达了全年职工培训计划,职教中心全年将组织特殊工种进行轮流理论培训,各分厂进行日常技术培训并进行考核,全年培训员工达2800课时。同时人力资源部门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并鼓励员工参加社会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等级资格考试。并对获证人员进行登记备案。
二、公司多年存在的问题
1、人员臃肿、人力成本增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700多人的非生产性人员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的员工人数,员工工资加上单位交纳的“四险一金”(单位部分人均年交约4500元),平均按20__0元计算,全年下来公司要支出一千四百万元。其次是岗位人员的按排不尽合理,有的岗位人员编置过大,造成人浮于事。三是岗位设置存在科学性的问题。有些单位的部分岗位可以部分合并而未整合。
2、技术工人的结构性问题,公司现有具备技师资格的技术工人52人,占员工总数的2.3%,这个比例与公司生产自动化水平,技术含量,员工文化素质要求高的特点是极其不相适应的。实际上在这些技师中尚有20名技师不在岗。这是公司目前技术工人结构上的矛盾。
3、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问题,公司现有技术人员249人,占员工总数的11.02%;实际上中级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65人,而且大部分进入领导岗位,真正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很少。从而制约了公司在技改、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能力。
4、激励机制的问题,严格地来说我们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激励员工的管理体系。尽管公司多年来陆续出台了技师津贴、班组长补贴、中级以上技术人员津贴、主办科员待遇提高(上述均为公司已聘人员)。自下而上的逐级考核机制以及考核细则应该进一步完善,考核细则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过于繁杂的考核办法,往往流于形式。
5、执行力的问题,“执行不力”的问题是我国企业的通病,我们公司也不例外。首先是不知执行力为何物。其次是执行缩水,偷工减料。三是中心点太多,搞得下属单位不知如何执行。四是追求过分完美追求极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三、思考与建议
现代人力资源有别于传统的劳资部门,它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直接影响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营运成本、公司业绩以及生存环境。现代人力资源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要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必须贯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所应具有的战略、成本、营运、整体四种意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要的是全体员工转变观念,转换意识。管理层要转变管理理念,员工要转变工作观念。要强化危机意识,要居安思危,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全球化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居危思活”。
1、在人员管理方面,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我们肩负的担子有太多的社会责任。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一是采取自然消肿的办法,自然减员。二是对于每个基层单位,每个工作环节,每个工作岗位的增扩编制增加人员必须要有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企管部门、技术部门进行严格科学的认证,报请公司批准。三是粗分岗位。岗位的越细化,直接导致人力成本的上升。逐步实行一人多岗一职多能的岗位模式。实际上,我们现有工作岗位的工作量是完全不饱和的。四是要坚决取缔因人设岗的做法,科学设置岗位、合理安排人员。五是要逐步增加人力成本考核科目,并且将核算办法逐步推进到分厂、部门乃至工段、班组。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及效益意识。
2、在工人的技术力量方面,要鼓励职工学技术,使广大员工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技术型人才。一是鼓励在职员工学技术,积极引导员工参加社会劳动培训部门的技术等级考试,逐步提高生产单位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占员工中的比例。二是对于获得技术等级的工人由公司进一步考核认证,给予提高工资待遇的奖励。三是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还是要进一步抓好抓实四级培训,即公司、分厂、工段、班组培训。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副班时间进行逐一培训,纠正那些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只体现在书面材料上的培训。四是要将学技术与勤奋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制定多条有可操作性,工人自已可以实实在在查找对比的考核细则。
3、在专业技术人才上,要进一步做好招聘、引进、培养、开发工作。一是公司必须要有一个中长期的招聘引进人才计划,合理储备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要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实行梯级管理,以老带新,以高带低,鼓励竞争,推行动态的科员级、主任级工程师待遇,抑制那些有证无能有证不能的混世作风。三是要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多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挖掘(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潜能,激发他们专研技术勤奋工作的热情,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要给予一些生产技术方面的课题让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或实践的研究。提升公司的生产工艺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激励机制的问题。我们许多人一谈到激励机制的问题便不加思索地说到:钱。其实金钱只是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它把人定格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我们曾经听说过这样的论调“不罚就是奖”这是一种典型的把人作为纯粹的生产工具。是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作为生产工具的人是最具活力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按照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根据专家的研究,物质待遇的比值为14.4%,居第四位;晋升机会公平居第一位,比值是21.2%;领导重视为第二位,比值是20.5%;居第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和谐,比值为18.6%;工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居第五位,比值是11.7%;专业对口为第六位,比值是8.4%。所以我们应该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是听觉激励,中国人喜欢把爱埋在心里,不善用语言表达,这是一大缺陷。我们有的领导对下属工作完成其实是较为满意的,而下属也希望听到领导的一句表扬,但领导说出的话确是吹毛求疵。领导的一句不很艺术的话将下属打入冰窖,使下属寒了心。如果你想表扬你的下属,就一定要很好地表达出来。二是视觉激励,把优秀员工的照片和事迹在公司内部的媒体中加以宣传,让大家都看到听到,以此来激励广大员工。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只有竞争一个公司才会具有活力,业绩才会日新月异地提高。四是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追求上进这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需求,更是一个人价值的发现和认可。五是合理授权,合理授权是较高的激励方式之一。有权就有责,有权就有上进心,就有工作目标。六是以人为本、善待员工,这是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利益的所在。只有善待员工,员工才会善待企业。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松下公司发生严重亏损,经营陷入困境,公司有关部门提出减产裁员的应急计划。但是松下先生认为:不能让员工成经济危机的牺牲品,要与员工风雨同舟,宁可减产不能裁员。公司员工为松下先生的这一善举所感动,尽心尽责努力工作,终于使公司走出困境。
5、执行力的问题。据资料显示美国西点军校建校200余年间,共培养了1531位CEO,20__位总裁,5000余位副总裁,培养的工商界人士比哈佛大学还要多。同样,我国知名企业海尔、联想、华为、万科、三九也存在一个巧合,那就是它们的老总同为军人出身。军人为何能在商界创造如此多的神话呢?答案:执行力。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执行力是指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及技术操作方法,是能及时有力地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不能简单地把它曲解为权威或权力,更不能把它理解成领导的个人意志。它应该有相关的制度来支撑,不然它就会变成议而不决,执而不行的口号管理。为了保障执行力的到位,我们应该有一套督查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传递压力、激发动力体系。目前特别是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对上,要及时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外,要做好公司的形象工程;对内,要加强员工的形势教育,特别是危机意识的教育。心态决定状态,眼界决定境界。所以加强教育是培养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卓越的团队意识,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执行力较为有效的手段。事实上执行力是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总之,公司在现行的体制机制下依然存在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公司多年沉淀下来的一些优良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较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当前的工作就是要我们将它完善好,执行好。我们每一个公司员工都要认真思考并付诸于行动。企业才能做强做大,员工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对手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人力资源调研报告范文篇3
进入知识时代以来,伴随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显得犹为重要。实际上,它与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后者。目前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上大至可概括为4个方面:1、人力资源的配置,2、培训与开发,3、社会保险及工资福利,4、制度建设。
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竞争和人才的流动空前加剧。但是有了人才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的成功,如果不懂得知人善用,不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越是优秀的人才可能越会反过来成为组织发展的破坏因素。一个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承担比传统的人事部门更多的职能,除了组织的人才管理,组织的创新管理和文化管理也应该纳入到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范畴。
一、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作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具备以下几种素质:一是道德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必须严格自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秉公办事、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干事创业,以全行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切入点,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是心理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面对各种压力要意志坚强、不怕压力、无所畏惧,还要心胸开阔、不计个人得失,并能容忍和原谅别人的过失,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面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知识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信息知识、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要有所了解和掌握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管理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训能力、计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是科研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从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新的动力激发起重新研究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先进的理论组织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力实施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六是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干好本职工作,必须有健康的身体,要劳逸结合,做到精力充沛、精神饱满、身体健壮,适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这一繁重的工作,承受住各种压力,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二、建立适应各类人才成长的管理体制要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银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起适应各类人才成长特点的新型人才管理体制。要围绕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适应市场的营销人才、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和操作娴熟的运行人才等四支队伍建设,建立各具特色的分类管理制度,重视抓好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使用,树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鼓励创业、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用人新理念。三、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制度激励是现代银行人才资源开发的核心。人才资源的潜能能否发挥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人才的激励力度。在人才引进、使用中要积极研究个人需求和制度对个人需求满足感的影响以及能产生各种激励作用的机制,制定人才队伍收入待遇及其岗位责任和业绩、贡献挂钩的原则,实行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付酬的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积极性,最终实现银行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双丰收。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❷ 怎么描述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简介

  •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学术界一般把人力资源管理分八大模块或者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配置;3、培训与开发;4、绩效管理;5、薪酬福利管理;6、劳动关系管理。诠释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核心思想所在,帮助企业主掌握员工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的方法

  • 1、人力资源现状综述

  • 一、整体综述

    1) 整体人员结构

    2)年龄、学历水平

  • 2、各部门人员分析

    1)管理人员

    2)销售部

    3)财务部

  • 3、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诊断

  • 4、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公司对人力资源没有足够的认识

    2)公司管理层未形成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3)组织结构

    4)人力资源规划

    5)工作分析

    6)员工培训开发与职业发展

    7)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8)企业文化

  • 5、结论

❸ 人力资源现状怎么写

摘要:对提升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措施进行分析。具体是在概述现阶段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观念滞后性显着、部门作用被埋没以及人力资源存储量严重不足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应对措施。希望在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推动现代企业发展进程方面有所助益。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现状;应对措施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应用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尽管如此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怎样提升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本文进行详细解析。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管理观念滞后性极为显着
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经济市场中广泛推行,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对企业内部相关问题给予一定的重视,常见的有物质生产问题,资金投入额度以及科技水平等,将其视为推动企业发展的要素,却没有积极对人力资源进行储备与管理。在传统观念的长期作用下,企业管理层领导将个体视为固有的生产力,重视招聘与应用,却没有进行挖掘与培训,很多优秀资源的

❹ . 目前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1、老龄化的快速增加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2、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与认知不够
3、人力资源管理的配套条件不足 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1、供需数量不平衡
2、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3、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模式存在问题
4、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人力资源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力资源规章制度不健全,重视人才的引进,轻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5、人力资源从业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❺ 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近20年来,中国文盲人口规模持续大幅度下降,全国15岁以上文盲从2.3亿降至0.87亿,减少了62%。1964-2000年期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成人识字率累计提高了43.3个百分点,高于发展中国家累计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更超越世界平均增幅,2000年中国成人识字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年多,受教育总年限翻了一番多。1982-2000年期间,我国从业人员规模从4.5亿人增长到7.2亿人,增长了59%;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从5.81年提高到7.99年,提高2.18年;从业人员受教育总人年数则从26.3亿人年增长至57.6亿人年,增长了1.2倍。
从1982年至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从0.87%增长到4.66%;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比例从10.54%增长到12.65%;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例从62.58%下降至40.98%。
同期,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均得到持续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4.82年提高至6.79年,增加了近2年,增幅超过40%,其中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3.1%下降为55.0%,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0.04%提升为0.1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8.09年提高至9.44年,增加了1.4年,增幅为16.7%,其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8.4%下降为71.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1.58%提升为5.9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9.29年提高至10.79年,增加了1.5年,增幅为16.1%,其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62.3%下降为49.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5.64%提升为18.99%。
分显示,近20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的持续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相对较快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文盲半文盲率的下降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的急速提升,但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仍然很大,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有明显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根据“五普”数据资料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资料分析:2000年我国2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7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国民整体教育水平,与1999年美国和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12.75年和12.55年相比,整整低了近5年,与后发型国家韩国11.48年相比也要低3年多。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占87%和66%,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占35%和23%。相比之下,中国2000年25-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比例占18%,受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2%,其中受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2%;每100个人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数不足5人。受各种教育水平人口分布的上述差异,是导致中国人力资源质量偏低的原因所在。
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失衡
我国就业结构的总体水平与现代化的就业结构相差甚远,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同增加值一样偏低,属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就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20多个百分点,至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50.0∶22.3∶27.7,无论是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又相对偏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般达到60%至75% 1997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韩国为11∶31∶58,新加坡为0.3∶30.7∶70,日本为5∶33∶62,美国国3∶24∶73 ;巴西、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54.3%、44.1%、39.8%、34.6%,也明显高于中国。与人均GDP还低于中国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农业国家相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也明显偏高。
高中文化人口比重低是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瓶颈”
目前中国人力资源存在量大质低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受中等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偏低。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仅占18.96%,其中具有高中和中专学历的人口比例占14.36%。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中大多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1999年OECD国家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平均比例为69%,其中具有高中教育水平的比例达到45%,而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具有高中教育水平的比例高达50%左右,差距十分巨大。
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职业教育规模的回落与普通高中规模的快速增长此消彼长。至2001年,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6%。从地域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初中毕业升学率分别为56.7%、47.3%和55.7%,中部地区一些人口大省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仍在45%左右徘徊,已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5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将直接参与就业或在家待业,长此以往,将积聚下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对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不利影响。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近20年来,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比例由0.9%提升至4.6%,比例增长了4倍多,而15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和中专受教育水平的比例由10.0%提升至14.4%,仅增长了4个百分点,增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我们认为,高中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增长缓慢是导致中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偏低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高中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偏低已成为中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一个“瓶颈”。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适应现代产业、行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19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是第三产业各行业中人员教育水平较高的行业。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以具有高中和大专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主体,其比例占3/4左右,具有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13.9%,而具有本科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仅占10.8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每100名从业人员中仍不足1人。2000年房地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75年,接近于高中毕业受教育水平,房地产从业人员以具有初中和高中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主体,其比例占2/3左右,仅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占6.9%,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26.89%,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例占7.44%。
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例占21.98%,具有初中和高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超过70%,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46年,接近于高中毕业受教育水平;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结构层次相比偏低,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基本在9-10年之间,基本以具初中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主体,这三个行业中从业人员具有初中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均占到50%左右,而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偏低。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仅占6.85%,小学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达到了65%左右;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仅占5.17%,具有初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接近50%;社会服务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仅占8.70%,而小学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超过了60%。
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2000年我国党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2.24年,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各占1/3左右,从与日本管理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比较看,人均受教育年限落后1年多,同时高层次管理人员比例差距较大,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比例中国仅为11.4%,而日本则占40.3%,差距将近3倍。这样的管理者队伍素质,与中国迈入经济全球化与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的时代要求差距甚远。
200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05年,刚达到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中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接近60%;且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还不到1%。与日本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文化素质相比较,日本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4.4年,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已超过3/4,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比例接近50%。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比日本少了1.4年左右,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13.5%。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无法满足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源的需要,也不利于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2000年我国办事人员及相关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12、15年,但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却占67.7%。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党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及相关人员这三支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队伍中,具有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仍分别占有2%-7%,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仅占30%-40%,这与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很不适应。
2000年我国商业服务人员和产业工人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25年和9.08年,与199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0.96年和0.50年,是六大类职业人员平均教育年限提高幅度相对较慢的两支队伍,商业服务人员和产业工人仍以具有初中教育水平人员为主体,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重在2%-4%左右。这样的人员队伍素质,将难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不断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
城乡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差异过大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求
2000年,农村劳动力人口 15-64岁人口 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比城市10.20年低2.87年,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各种文化层次分布的差异,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明显相对偏低,而具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又相对过高。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占47.62%,文盲人口占8.74%,分别比城市高出31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而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8.46%,比城市整整低了3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尚不足1个百分点,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中具有各种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的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的比值情况是: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为20∶9∶1;其中本科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为55∶13∶1;高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为4∶3∶1;初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为0.91∶1.01∶1;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为0.37∶0.55∶1。可见,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尤其体现在具有中、高层次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上。目前,我国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尚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
地区间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异集中体现在高层次人才比例的差距上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劳动力具有各种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重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地区相对差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区间劳动力素质的整体差距有所缩小。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对差异系数比较低,仅为17.1%。从2000年各地区劳动力具有各种受教育水平比重相对差异系数看,地区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差异仍十分明显,其差距集中体现在两头,成人文盲率、本科比重和研究生比重相对差异系数相对较大。研究生的相对差距最大,高达212%,本科及以上的相对差距也高达105%。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地区间相对差距呈现相应扩大的趋势。
从人力资源状况看教育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追赶世界先进科技为动力,重视人力培养质量,持继扩大研究生层次的培养规模。以世界科技发展、世界经济走向为参照,要加快培育新的科技力量,迅速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该体系要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系统,以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的知识传播系统,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系统。国家创新体系应当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
加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突破人力资源开发的“瓶颈”:大力发展中等教育是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关键。突破我国高中教育劳动者比重偏低这一“瓶颈”的惟一途径就是加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国及各地区的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率,大力促进城市和发达农村地区普及中等教育的进程。
构建完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创新能力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并不仅仅体现在受教育的比例和年限上,还取决于教育培训体制的完善和运行效率。构建完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持续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随着信息时代的日趋深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不再是一种国际教育思潮,而是变成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实际行动。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学院,为社区、街道、乡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社会急需人才。(摘自《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