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节约公共资源有利于什么
扩展阅读
为什么充电电池价格贵 2024-11-27 05:26:18
做轻粘土需要什么工具 2024-11-27 05:24:37

节约公共资源有利于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6-14 15:02:30

①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说明公民为什么应该节约公共资源

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说明公民应该节约公共资源: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行使权利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公民在充分享受公共资源的同时也应该履行节约公共资源的义务。

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必须坚持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只考虑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浪费公共资源是错误的。

二、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

2016年6月28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该《规划》分工作回顾和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节能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开展绿色行动,实施节能工程,完善保障措施5部分。开展绿色行动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绿色办公行动、绿色出行行动、绿色食堂行动、绿色信息行动、绿色文化行动。

“十三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的主要量化目标是: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总量与强度双控,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25亿吨标准煤以内,用水总量控制在140亿立方米以内。以2015年能源资源消费为基数,2020年人均综合能耗下降11%、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0%,人均用水量下降15%。

② 节约资源有好处吗 为什么

资源是增加社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节约资源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生产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是使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或者用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使有限资源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入挖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注重从源头上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③ 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意义和要求是什么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1)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这是由我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现状决定的。目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经济增长要相当程度上仍然是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缓解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要求和举措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2、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

3、进一步健全促进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节能降耗的管理制度。

4、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形成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

5、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

6、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7、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