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中小学如何利用挖掘现有资源
扩展阅读
自然资源不足怎么办 2024-09-16 13:09:14

中小学如何利用挖掘现有资源

发布时间: 2024-07-19 22:44:22

A. 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老师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和载体有哪些

网络德育在近年来的信息化潮流中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德育现代化与自身突破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利用效率,是我们当前德育教育开展中的重要课题。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所以,本文将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网络资源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问题。
一、网络化和信息化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了德育内容
网络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多渠道的特征,它汇集了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息资源,为德育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突破了传统德育教学中在内容上的限制,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分析,选取有效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多样的教学内容中领会不同的美感、道德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技术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
网络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使得德育教学的形式开始不断丰富,教师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而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运用,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新形式展开德育教育,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网络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
家庭和社会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的出现,改善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流和结合,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网络深入家庭,使得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更为便捷,也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家长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与教师配合,共同塑造良好的学生德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
随着网络德育教育的发展,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对网络双面性的正确认识,这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多重道德选择,而选择的正确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道德判断,而教师需要做的是纠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从基本道德的教育入手,结合网络环境中的复杂内容和多样化的道德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而这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德育教育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网络资源所带给德育教育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发挥其在拓宽德育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教育的网络信息库,增强学校与网络各方面德育教育资源的联系和整合,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特别是对于信息库中的有害信息,要遏制其传播,加强监控,防止网络资源中的消极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不利影响。
(三)、创新网络德育的形式
1、合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积极作用
校园网作为学校当前最主要的衣蛾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其价值,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校园网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师生交流方面,校园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以通过校园网,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和心理成长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学生通过在校园网中的学习、休闲,就大大减少了社会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于学生的危害。当然,校园网需要不断丰富其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栏目,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发掘乐趣,这也促进了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
多媒体教学时现代教育技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对于教学内容的多方位诠释,教师要将多媒体充分运用到德育教学中,通过音频、视频的双重利用,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优化网络环境,营造清新的德育氛围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两面性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要发挥网络技术和资源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要优化网络环境,拒绝不良信息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世界的侵蚀。
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从客观上进行努力,对于整个网络环境的优化,这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立法和管理,净化整个网络环境。而对于学校来说,优化校园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德育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网络辨别能力。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也要不断更新网络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合理地引导孩子上网,帮助学生回避不良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内容,并从中获益。
网络资源的丰富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大大推动了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网络无论是作为教育文化传播的新型载体,还是教育重要的信息资源,都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网络环境是多样的、复杂的、具有两面性的,若应用不当,网络也会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网络,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德育教育的发展因主观原因而受到网络资源的阻碍作用。

B. 如何开发与利用小学体育课程资源

《08小学体育》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KB7Z7O-hFQj-9mICo9woJQ

提取码:iq4b
08 小学体育|小学体育教案|国家级优秀教案|第四届全国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教案集|2015年江苏省小学体育优秀课比赛教案|体育课晋级课教案 篮球胸前传接球.doc|五年级|四年级|三年级|六年级|二年级|颜小琴.doc|王宇.doc|王东.doc|汤晓滢.doc

C.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上好一堂高效的课,可以体现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而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能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与智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 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浪的冲击,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不仅是教材编写者面临的问题, 更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一、 紧扣课本,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 配套读本、 教学挂图、 工具书、教辅资料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 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 我们应与时俱进,变简单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 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l. 科学地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 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是教材中的知识点, 而忽视了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 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 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 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敢说、 敢做, 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相融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把游客怎样进洞,又如何出洞,这一路线制成动画,学生一见如故。在课堂上,一个学生进行大胆质疑,他说:游客进洞出洞是由工人拉进拉出,而且惊险不已。那么洞里的哪个工人又是怎样进去的呢?这个学生的质疑,引起了老师的震惊,学生的轰动。学生无意中学会了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思考,又通过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利用教学媒体凭着自己的智慧给学生一个精彩的课堂,一是学生喜欢,二是学生对这门功课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二、 联系生活, 创建环境资源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现在也提倡“大语文”:即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确,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不断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活力。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使课堂过于沉闷。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 更应使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1) 把社会融入课堂。与大自然相比, 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 更生动。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 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 但我们可以把社会融入课堂,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二条渠道:一是想象式。首先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然后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 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提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如对 “上网的利与弊”、“自由与纪律”等展开辩论。 (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也更生动。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 是语文课堂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 我们可以唱一支歌、 观一幅画、 演一场戏或看一个电视片段来启发引导学生, 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 3.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 将校园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用来作为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以熏陶学生,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三、 加强渗透, 整合学科资源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 关注书本, 忽视人本, 强调个体, 缺乏合作, 使学生的思路变得越来越狭窄。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将音乐、美术、科学、数学都变成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四、 组织实践, 开发地域资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 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 富有人情味儿, 处处洋溢着 “真、善、美” 的气息。 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园,荆门历史;饮食文化如:盘龙菜、惠峰酒;曲艺文化,采莲船、花鼓戏;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都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2. 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 动物、山川、 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 既可以利用丰富的物产和秀美的山川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D.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 立足课本,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 配套读本、 教学挂图、 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 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 我们也应与时俱进, 改变简单“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 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努力做到以下两方面:l.科学把握教材, 利用课本资源。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 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 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 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 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 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 敢说、 敢做, 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 、 “异想天开” , 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 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二、 联系生活, 创建环境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确,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 洁白的墙、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严肃的老师、 恭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 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 更应使环境温馨、 舒适、 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 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 表达感情。 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 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 焦点,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1)把课堂融入社会。 与大自然相比, 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 更生动。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 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 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 这个小社会虽然只有四五十个成员, 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 一个班级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条渠道。一是想象式。 想象式可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 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 可以提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 如对 “上网的利与弊” 、 “自由与纪律” 等展开辩论, 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见, 这正反映了社会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认识。三是实用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作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出的要求,也是课堂作文融入社会的一个渠道。(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动。 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 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 我们可以唱一支歌、看一幅画、 演一场戏或欣赏一个电视片段, 启发引导学生, 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造新的作品。3.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 生活的主要场所, 合理地利用校园、 教室等场地,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 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 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 以熏陶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 加强渗透, 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 关注书本, 忽视人本, 强调独立, 缺乏合作, 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 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处处留心皆语文,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 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 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 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 音乐、 美术、 科学、 数学等等, 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E. 12、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步骤是如下:

1、研究教学——摸索现有教具的教学空间:

科学教学是自制教学具研制素材的源头,尤其是已有实验材料在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效果是研制自制教学具时必须要摸清的。唯有理清实验材料的教学空间,才能为质疑和改进材料提供充分依据。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本要素,材料的教学使用效能涉及到材料的标准化、简约性、科学性、有效性,以及操作便捷性等因素,这些都是检验实验材料教学实效的重要指标。

2、实验教学的推敲:

实验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科学研究方法小学阶段体现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中,尤其涉及到变量控制问题。

而实验材料的有效性和变量控制的连接紧密程度直接决定材料的实用效果。实验现象的问题摸索,科学问题的解决预案,实验材料的合理推敲,实验证明的数据收集,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等都是实验教学需要深入了解的重要环节。

3、实验材料的质疑:

针对实验材料在实验教学中反映出来的现象和问题,基于材料改进的初衷,找准问题根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性质疑,为研制教学具活动做好有效预设。

质疑实验材料的关注点包括: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科学化、标准化、平台化、可视化、拓展化和简约性,实验操作的便捷性、高效性等。针对实验教学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比对,找出问题关键,进行建设性思考和摸索。

教具设计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自制教具的设计原理和呈现方式应该以科学性作为创作的基本准则。

2、高效性:一具多用,有效提高作品的含金量,挖掘教具的内在潜质是完善设计的基本方向。

3、标准化:教具的目的是实验的标准化,唯有标准实验才能显示教具的价值。

4、简约性:简单有效的就是好方法,努力提高设计的简约性是教具设计的基本原则。

5、便捷性:操作便捷可以提高实验的使用效率,提高实验的趣味性,教具设计不可少。

6、节约化:能用较少的投入产出较好的效能,教具的潜质才能进一步提升。

7、小型化:受教具存储空间所限和学生实验特点,相对小型化的教具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具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