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概况
我国地热资源分为传导型地热资源和对流型地热资源两种类型。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均为中低温地热资源;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隆起山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台湾、西藏南部、川西、滇西和胶辽半岛等地区。其中,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南部、滇西、川西和台湾地区,其余地区主要分布着中低温地热资源。
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有松辽盆地、华北平原、淮河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和汾渭盆地等。
(1)松辽盆地。位于我国东北部,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面积26×104km2,是中生代裂谷盆地,基底为古生界及前古生界。松辽盆地具有两大含水系统:一是分布在上白垩统(K3)及其以上的潜水和承压水系统;另一是中下白垩统热水含水系统,接受周边山区径流补给,形成向心的自流盆地,盆地周边水位较高,上白垩统在盆地中央坳陷地区形成低温热水储层。根据近400眼井的测温资料分析,盆地中心热流值高,四周热流值低。实测大地热流值40~90mW/m2,平均为70mW/m2。在通辽—白城—齐齐哈尔—纳河一线以东地区,1000m地温大于35℃;在大庆、哈尔滨附近,1000m地温大于50℃,地温梯度大于2.5℃/100m;在大庆、哈尔滨、北安和林甸附近,地温梯度大于3.5℃/100m。
(2)华北平原。基底是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盆地内基本构造单元包括六个坳陷、三个隆起。华北平原断裂发育,平原内部有许多次级大断裂,分割坳陷和隆起,形成54个凹陷和44个凸起。一个凹陷的发育主要受一条主干断裂的控制,呈箕状凹陷型式或不对称地堑型式。华北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盆地,形成了新近系低温热水储层、古近系地压型地热储层和基岩裂隙岩溶中、低温热水储层,是我国热水资源最丰富的热水盆地之一。新近系砂岩、砂砾岩是华北平原普遍分布的热水储层。其砂岩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渗透率为(156~2500)×10-3μm2。储集性按此可分为三级,实测大地热流值为41~83mW/m2,平均为63mW/m2;平原周边低,中央隆起高,盖层地温梯度在凸起区高,为3.5~6.01℃/100m;凹陷区较低,为2.5~3.5℃/100m。钻井中各层段的地温梯度同岩石的热导率成反比,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的地温梯度一般为1~3℃/100m。全平原古近系、新近系热水矿化度随埋深增大而增高。
(3)淮河盆地。位跨河南、山东、安徽三省,面积约10×104km2,为大华北中新生代盆地的一部分,主要热水储层是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大地热流值50~70mW/m2,盖层地温梯度2.5~4.9℃/100m。馆陶组的水温为40~65℃,是该区的主要低温热水层。古近系为热卤水。基岩热水主要是奥陶系和寒武系灰岩裂隙岩溶水,分布在通许凸起、周口凹陷、驻马店—淮滨凹陷、菏泽凸起、嘉祥凹陷和商丘、亳州地区,为区域深径流补给的岩溶水系统,具有良好开发利用前景。
(4)苏北盆地。位于江苏省东部,西连安徽省天长地区,面积3.6×104km2,是苏北一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苏北盆地在地质构造上界于苏南隆起和苏鲁隆起之间,属扬子断块的一部分。北界为淮阴—明水断裂,南界是南京—南通长江断裂带,西邻郯庐断裂。坳陷中建湖隆起横贯东西,北侧是盐阜坳陷,南部是东台坳陷,再细分为10个凹陷。新近系盐城组是本区的主要低温热水储层,基本为河流相沉积,砂层占地层厚度的50%以上。盐城组一段厚200~650m,底部有大厚度的砂砾岩层。古近系砂岩厚度变化大,都为高矿化碱水。基底为巨厚的碳酸岩盐沉积,在凸起和斜坡地带形成古潜山热田,一般矿化度较高,为热卤水。盖层地温梯度变化为2.7~5.0℃/100m。大地热流值为55~83mW/m2,1000m深处的温度为43~60℃。其中凸起区较高,凹陷区较低,地温随埋深而增大。
(5)江汉盆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面积28000km2,呈多边形展布,北为大巴山,南为华容隆起,东为下扬子台褶带,西是鄂湘黔褶皱带,大部分地区基底由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局部为古元古界变质岩系。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为燕山晚期形成的裂谷盆地。盆地内有多组构造线,其中以北东及北西西两组最为发育,前者形成时间较早,发生在早白垩世—始新世早期;后者较晚,形成于始新世中期至渐新世。由于两组构造线的切割及块体的不均一运动,使盆地形成了多断、多凹、多凸的格局,共有5个凹陷,1个地堑,5个凸起。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最厚达10000m,其中新近系为淡水河湖相沉积,厚300~900m,主要储层是砂岩、砂砾岩,孔隙率27%~33%,为低温热水储层。古近系的潜江组为咸水湖相沉积,其中盐岩和膏泥岩交互沉积,厚3500m。含盐面积约2000km2,是我国最大的古近系盐湖相凹陷。高卤水中富含微量元素,碘含量一般为10.15~20.70mg/L,最高为35mg/L;溴一般含量为100~377mg/L,最高为412mg/L,具有开采价值。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值为57~69mW/m2,盖层地温梯度2.3~4.0℃/100m,新近系热水水温25~69℃,古近系热卤水水温60~95℃。基底中古生代灰岩是重要的裂隙岩溶型热水储层,主要分布在枝江凹陷、云应凹陷、江陵凹陷的斜坡地带。
(6)汾渭盆地。位于山西、陕西交界地带,由关中盆地和运城盆地组成,面积24000km2。关中盆地东西向沿渭河展布,南为秦岭山地,北临渭北台塬,运城盆地北东向沿涑水河展布,东南靠中条山,西北临稷王山。两盆地在构造上为一整体,是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基底北部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南部为前寒武系变质岩和花岗岩,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多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形成凹凸并列的构造格局。盆地大体是北浅南深,北部斜坡和盆地两端的宝鸡地区新生界厚数百米,一般在1000m左右,盆地腹部及南部新生界厚一般超过3000m,最厚达7000m。主要热水层有早更新统三门组、新近系张家坡组和兰田灞河组及古近系白鹿塬组,岩性为砂砾岩和砂岩。运城盆地为矿化卤水。盆地基底基岩主要热水储层为奥陶系岩溶水,奥陶系灰岩顶部古岩溶在热水溶蚀下形成区域性深部径流热水系统,沿全新世活动断裂发育强径流带。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值50~80mW/m2,盖层地温梯度2.8~3.7℃/100m。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有四个水热活动密集带:①藏南—川西—滇西水热活动密集带;②台湾水热活动密集带;③东南沿海地区水热活动密集带;④胶辽半岛水热活动密集带。
喜马拉雅碰撞带是晚白垩世末-始新世新特提斯洋盆闭合后,叠置在欧亚板块南缘的新生代陆内强烈变形带。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随着印度板块持续、强烈向北俯冲,加积楔不断增厚,并向印度前陆方向扩展,在加积、增厚过程中,不同物性层间将产生剪切滑动或拆离,因剪切生热而转化为热系统,导致碰撞带壳底层增温,温度可达1000~1350℃,足以导致陆壳底层岩石的局部熔融,熔融区随着加积楔的扩大而扩展形成高温熔融层或岩浆垫。目前印度板块以50mm/a速度向欧亚板块俯冲,表明喜马拉雅碰撞带仍处于加积、增厚和增温过程中。以北部的斑公湖—怒江一线和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为界可以分为藏北、藏中及藏南三个水热区。每个活动区的地热显示情况反映出现代水热活动呈北弱南强趋势。
‘贰’ 青藏高原地热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至今仍在隆起,地层断裂带相对集中,地质活动活跃,容易将地层深部的热量传递至地表浅层,使地下水温度升高。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通过地层裂隙涌出地面,使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能。
青藏高原的地热资源特点是热田多、手轿伏分布广、热储量高。青藏高原的温泉多达600多处,其中许多都是高温沸泉,温度超过了当地的沸点,特别是藏南沿雅鲁藏布江及其两侧,大量的高温沸泉、间歇泉和喷气孔广泛分布。
羊八井地热田成为中国较早开发的一个地热田,被用来发电、取暖和温室灌溉等。
(2)地热资源丰富在哪里扩展阅读:
青藏高原地热的特点
1、温度高。西藏超过沸点的地热显示点已发现36处。
2、类型多。西毕携藏地热有水热爆炸,例如羊八井热水塘;间歇喷泉,如昂仁县切热乡搭格架间歇泉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间歇温泉;高原沸泉,分布在冈底斯山一带,如帆唯萨嘎县达吉岭乡如角藏布一支流;沸泥泉,措美县布雄朗古和萨迦县卡乌泉塘。
3、分布广。西藏境内各县均发现有地热显示点,比较集中的分布地区是藏东“三江”地区、阿里地区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4、放热强度大。西藏地热放热强度位居中国首位,有些地热显示区的天然热流量达到107~108卡/秒。
5、矿化度复杂。
‘叁’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
地热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据预测,在距地表2000m以浅范围内,约有相当于137亿吨标准煤的地热资源量,若可采率为1%,则有相当于137亿吨标准煤的地热可采资源量。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和大型沉积盆地之中,前者资源量较集中,如藏、滇、川带和东南沿海(闽、赣、粤、台)带以及辽东-胶东一带;后者资源分布面广,如华北盆地京津唐地区。目前已发现地热点2000多处,己经进行过不同程度勘查的有739处。以低于150度的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高于150度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台湾。在西藏羊火井硫磺矿地区打出一口水温高达329.8度的高温地热井
‘肆’ 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地热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热资源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热资源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综合性矿产资源,其功能多,用途广,不仅是一种洁净的能源资源,可供发电、采暖等利用,而且还是一种可供提取溴、碘、硼砂、钾盐、铵盐等工业原料的热卤水资源和天然肥水资源,同时还是宝贵的医疗热矿水和饮用矿泉水资源以及生活供水水源。
多年实践表明,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其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均很显着,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有关机构、地矿与石油、煤炭等部门十分重视地热资源的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每年调拨大量资金,除发展高温地热资源的发电利用外,同时也发展中低温地热资源的直接利用,即以西部的藏南与滇西、华北及东南沿海一带形成的“三大片”地区,作为全国地热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点地区,并与典型地热田试验性开发利用示范点相结合,取得了重大成果,推动了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