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哪个地区
扩展阅读
木工基本工具哪个好 2025-01-16 08:43:53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哪个地区

发布时间: 2024-08-19 03:53:42

① 中国哪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产最丰富

青海省地大物博,土地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6.83万公顷,宜垦荒地46.67万公顷,其中柴达木盆地近13.33 万公顷。总林木蓄积量3063.57万立方米,人均6.8立方米。可利用草原3333.33万公顷,约占全国可利用草场 15%。水资源及水利资源丰富。全省湖泊水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有266个,湖水总面积达1.26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总量258亿立方米,冰川水储量 3705.92亿立方米,年融水量 35.8亿立方米,地表水总流量631.4亿立方米。全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内陆河四大水系,水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76条。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60 多种,以池盐、石棉、钾盐、镁盐、水晶、硼砂、铅锌等储量大,品位高,石油、铝、铜、铬、钴、镍、铁、芒硝、石膏、自然硫、金等都有一定储量。此外,天然气、煤炭、太阳能、风能资源相当丰富。有经济动物250多种。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黑鹳等10种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此外二类保护动物 20 种,三类保护动物 9 种。现已发现药用植物 500多种,尤以大黄、冬虫夏草、羌活、雪莲、贝母等药材为最,还发现纤维植物500多种,野生油料作物70多种,淀粉植物50多种,化工原料植物 50多种,香料蜜源植物40余种。粮食作物主产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及燕麦、荞麦、莜麦、糜谷等。春小麦和青稞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 80% 以上。经济作物产油料及少量糖料、烟叶、药材。此外还产蔬菜、瓜果和青饲料。其中民和桃、贵德长把梨、三红苹果以细脆味甜而着称 。牧业中主产绵羊、牦牛、河曲马、浩门马、玉树马、黄牛、山羊、驴、骆驼、互助猪等。此外,青海省还出产各种鱼类,如青海湖裸鲤。
柴达木盆地富含钾盐、钠盐;
动物有藏羚羊,青海湖裸鲤,牦牛,在克鲁克湖还有螃蟹、池沼公鱼、大青虾等
植物有冬虫夏草、胡杨等。

② 新疆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2005年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总面积166.49 万平方千米(折合24.97亿亩),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6。农用地6306.07万公顷(9.46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88%,其中,耕地406.34万公顷(6095.10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6.45%;园地35.43 万公顷(531.45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0.56%;林地677.07 万公顷(10156.05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10.74%;牧草地5116.07万公顷(76741.05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81.13%;其他农用地71.16万公顷(1067.40 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1.13%;建设用地122.07万公顷(0.18 亿亩),占0.73%,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7.63万公顷(1464.45 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9.97%;交通用地6.12万公顷(91.80 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01%;水利设施用地18.33 万公顷(274.95 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5.01%;未利用地10220.83 万公顷(15.33 亿亩),占61.39%。土地开发利用率为38.61%。人均耕地0.20公顷(3.03亩)。

第一节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

全疆土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千米,其中,北疆3918.5万公顷,约占全疆土地总面积23.54%;南疆10633.89 万公顷,约占全疆土地总面积63.87%;东疆2096.58 万公顷,约占全疆土地总面积12.59%。

一、农用地

农用地 6306.07 万公顷(9.46 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88%。北疆3236.89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1.3%;南疆2541.91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0.3%;东疆527.27 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4%,其中:

(一)耕地

总面积406.3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44%。北疆229.1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6.4%;南疆163.79 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0.31%;东疆13.3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29%。

(二)园地

总面积35.43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56%。北疆4.35 万公顷,占园地面积的12.28%;南疆27.53 万公顷,占园地面积的77.70%;东疆3.55万公顷,占园地面积的10.2%。

(三)林地

总面积 677.07 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10.74%。北疆249.16 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6.8%;南疆368.68 万公顷,占林地 面 积 的 54.48%;东 疆 59.04 万 公 顷,占 林 地 面 积的8.72%。

(四)牧草地

总面积 5116.07 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81.13%。北疆2726.83万公顷,占牧草地面积的53.3%;南疆1942.05 万公顷,占牧草地面积的 37.96%;东疆 447.19 万公顷,占牧草地面积的8.74%。

二、建设用地

总面积122.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3%。北疆48.0万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9.32%;南疆52.87 万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3.31%;东疆21.20 万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7.38%。其中:

(一)居民点工矿用地

总面积 97.62 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79.97%。北疆40.93万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的41.93%;南疆36.57 万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的37.46%;东疆20.12 万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的20.61%。

(二)交通用地

总面积6.12 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01%。北疆2.9 万公顷,占交通用地面积的47.38%;南疆2.37 万公顷,占交通用地面积的 38.73%;东疆 0.85 万公顷,占交通用地面积的13.89%。

(三)水利设施用地

总面积18.33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5.02%。北疆4.17万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22.75%;南疆13.93 万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76%;东疆0.23万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1.25%。

三、未利用地

总面积 10220.83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1.39%。北疆633.61万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6.20%;南疆8039.11 万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78.65%;东疆1548.11 万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5.15%。2005年新疆土地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详见表2-1-1和表2-1-2。

表2-1-1 2005年新疆土地利用现状

表2-1-2 新疆土地利用现状构成情况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变化

通过对1996~2005年期间全区土地资源各类用地面积调查,分析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两个时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

1996~2000年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其他地类均有增加。全区耕地总面积由1996年398.57万公顷逐年扩大,到2000年全区耕地总面积为416.40万公顷,增加耕地17.83万公顷,增加幅度为4.48%;园地面积由1996年16.46万公顷增长到2000年19.22万公顷,增加园地2.76万公顷,增加幅度为16.77%,增幅较大;林地面积由1996年640.09万公顷扩大到2000年656.41万公顷,增加林地16.32 万公顷,增加幅度为2.5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由1996年86.80万公顷增长到2000年88.68万公顷,增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9万公顷,增加幅度为2.18%。

2001~2005 年,土地利用最为明显变化的是全区耕地总面积由2001年416.40万公顷逐年减少,到2005 年末全区耕地总面积为406.34万公顷,耕地减少10.06 万公顷,减少幅度为2.42%。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则稳步增长,其中园地面积由2001年19.68万公顷增长到2005 年35.43 万公顷,增加15.75 万公顷,增加幅度为 80.03%,增幅巨大;林地面积由 2001 年的656.72万公顷扩大到2005年的677.07万公顷,增加林地20.35万公顷,增加幅度为3.1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由2001 年的88.89万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97.63万公顷,增加8.74万公顷,增加幅度为9.83%,增幅较大。

一、农用地

(一)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1996~2005年,全区耕地总面积398.57万公顷扩大到406.34万公顷。其中,“九五”期间增加16.83 万公顷;“十五”减少9.06万公顷,主要是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所致。

图2-1-1 1996~2005年新疆耕地变化趋势图

图2-1-2 1996~2005年新疆各区域耕地变化趋势图

1996年到2001 年南、北、东疆耕地面积均呈增长趋势,在2002年有所下降,2003 年南、北疆耕地面积进一步下降,东疆有缓慢的增长,2005年全疆耕地面积均有所增加。

2002 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最大特点是生态退耕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根据新疆土地变更数据的统计显示,耕地总面积为411.59万公顷,根据新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耕地减少去向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生态退耕面积5.3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3.6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0.36 万公顷,自然灾害毁坏耕地0.18万公顷,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在新疆减少耕地构成中分别占6.1%和38.2%。2002 年新疆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4.75 万公顷,补充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的耕地多4.21万公顷。如果不考虑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等占用耕地,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003年新疆耕地面积为403.72 万公顷。耕地变化情况为:增加耕地3.94万公顷,增加来源土地整理3.06 万公顷,开发0.21万公顷,复垦0.02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0.23万公顷,其他0.42万公顷。全区减少耕地11.81 万公顷。减少的原因为:建设占用0.24万公顷,生态退耕6.19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5.31 万公顷,自然灾害损毁0.01 万公顷,其他0.06 万公顷。与2002 年相比,全区耕地净减少7.87万公顷。

2004年新疆耕地面积为402.55 万公顷。耕地变化情况为:增加耕地2.22万公顷。增加来源土地整理0.06 万公顷,开发0.85万公顷,复垦0.08 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 0.508 万公顷,其他0.72万公顷。全区减少耕地3.39 万公顷。减少的原因:建设占用0.19万公顷,生态退耕1.17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1.81 万公顷,自然灾害损毁0.006 万公顷,其他0.21 万公顷。与2003 年相比,全区耕地净减少1.17万公顷。

2005年新疆耕地面积为406.34 万公顷。耕地变化情况为:增加耕地6.01 万公顷。增加来源为:土地整理0.013 万公顷,开发1.80万公顷,复垦0.025 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1.27 万公顷,其他2.90万公顷。全区减少耕地2.22万公顷。减少的原因:建设占用0.26 万公顷,生态退耕0.43 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1.42 万公顷,自然灾害损毁0.018万公顷,其他0.09万公顷。与2004年相比,全区耕地净增加3.79万公顷。

(二)园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1996~2005年,园地面积由16.46 万公顷增长到35.43 万公顷,增加18.97万公顷,增加幅度为115%,增幅巨大。

图2-1-3 1996~2005年新疆园地变化趋势

图2-1-4 1996~2005年新疆各地园地变化趋势图

1996年到2001年南、北、东疆园地面积都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18%、25%、19.5%,全区增长幅度较大。2001 年到2005年南、北、东疆园地面积都呈高速增长趋势,尤以南疆增长最快,增长幅度分别为94.16%、17.64%、27.85%。

新疆光、热等资源的区域特殊性,利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林果产业。近几年由于市场需要,新疆园地面积呈较大幅度增长趋势,加之南疆丰富的光热资源利于发展园艺生产,大力发展环塔里木盆地的特色优质林果产业带,从而促使南疆园地面积大幅度增长。

(三)林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1996~2005年,林地稳步增长,面积由640.09 万公顷扩大到677.07万公顷,增加约37 万公顷,增加幅度为5.77%。从2001年以后增幅较大。

图2-1-5 1996~2005年新疆林地变化趋势

(四)牧草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1996~2005年,草地面积由5159.60万公顷减少到的5021.58万公顷,减少138.02万公顷。但是人工草地面积由9.47万公顷增长到24.62万公顷,增加15.15万公顷,增加幅度为160%。

二、主要建设用地变化情况

建设用地总量由1996 年的108.70 万公顷增长到2005 年的122.07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九五”期间增加1.89万公顷,“十五”期间增加8.75 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增加1.41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增加1.14万公顷。

图2-1-6 1996~2005年新疆牧草地变化趋势

图2-1-7 1996~2005年新疆人工草地变化趋势

图2-1-8 1996~2005年新疆建设用地变化趋势

通过对1996~2005 年期间全区居民地与工矿用地面积调查,得到全区居民地及工矿用地面积变化趋势(见图2-1-9)。

图2-1-9 1996~2005年新疆居民地与工矿用地变化趋势图

图2-1-10 1996~2005年新疆各地居民地与工矿用地变化趋势图

1996年到2001年南、北、东疆居民地及工矿用地面积都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 2.97%,2.93%,0.43%。2001 年到2004年南、北、东疆居民地与工矿用地面积继续呈增长趋势,尤以北疆增长最快,增长幅度分别为3.95%,15.88%,6.28%。

2005年全区居民地及工矿用地总面积97.63 万公顷,其中,城市用地3.9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04%;建制镇用地4.62万公顷,占4.73%;村庄用地47.96万公顷,占49.12%。

自治区城市用地的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与1996 年相比,2005年全区城市用地为3.94万公顷,比1996 年增长11.61%。建制镇用地规模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居民点用地规模呈现持续平稳的上升趋势。

图2-1-11 1996~2005年新疆城市用地变化

图2-1-12 1996~2005年新疆建制镇用地变化

图2-1-13 1996~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

第三节 土地资源特点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绿洲特点

新疆具有166.4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地域辽阔,但是人类主要活动空间却集中在绿洲之上。新疆绿洲面积为12.59万平方千米,占全疆土地面积的7.56%,其中,人工绿洲面积为9.98 万平方千米,占全疆土地面积的5.99%,天然绿洲面积为2.61 万平方千米,占全疆土地面积的1.57%。

人工绿洲包括耕地、园地、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等用地组成。人工绿洲反映了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全疆社会经济活动几乎都集中在人工绿洲上进行,而人工绿洲成为新疆土地开发利用的一种独特模式。

天然绿洲包括平原河谷林、平原灌木林、平原草甸、河流、湖泊、坑矿等土地类型组成。天然绿洲状况反映了新疆土地资源利用环境的保护程度及质量的好坏,与人工绿洲唇齿相依,休戚相关。大部分人工绿洲是由对天然绿洲的开发利用演变而来,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存在着复杂的制约关系。

绿洲的质量与发展规模,最终受水资源供给的制约。新疆土地利用的绿洲利用形式是新疆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特点,正确处理天然绿洲、人工绿洲和荒漠土地的关系,合理确定人工绿洲的规模,是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特点

十分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相对稳定的绿洲灌溉农业生态条件,使新疆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客观条件。首先,灌溉农业用水有一定保证,并能根据作物生长需要适时、适量灌溉,为作物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壤养分,达到优质高产奠定了可靠基础。同时,水资源较为稳定。新疆地表水总径流量年际变差系数仅为0.13,相对变幅为38%。暖年份中,高山冻雪融化补给多,中、低山降水补给少;在冷湿年份中,中、低山降水补给多,高山区冰雪融化补给少,这样的水资源的供给规律,保证了无论在暖或冷湿年份均能使水资源发挥互相调剂与补充的作用,使水源保持基本稳定。其次,丰富的光热资源是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保证,新疆因干旱少雨、晴朗天气多、空气水分少、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量达130~150 千米/厘米2·年,仅次于青藏高原。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比国内同纬度地区多几百小时。温度的日较差大,加之灌溉有效配合,达到水热同期,植物光合作用好,干物质积累多。因此,新疆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基础。如优质的小麦、玉米、油菜、油葵、红花、花生,优质的棉花、甜菜、亚麻,优质的瓜菜、水果等。因此,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充分把握好新疆土地资源具有开发特色农业的特色。

三、具有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年平均降水为150毫米,降水量只占全国的4%。森林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区,广大平原为荒漠植被,土地极易沙漠化,生态环境脆弱。平原地区年大风次数多达10~20天,起沙风占全年刮风频率的15%以上,同时具有丰富的沙源,大风和扬沙为土地沙化提供了动力条件,沙化威胁相当严重。其次,新疆土地盐渍化普遍。由于干旱少雨,土壤淋溶作用弱;又由于灌溉过量及渠系输水渗漏严重,使地下水位升高,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土壤盐渍化严重。再次,新疆深处内陆,除额尔齐斯河外,新疆河流都属于内陆河,河流沿途溶解的有毒害物质只能向盆地聚集,导致土地资源的自净能力低,有毒害物质容易积累。所以,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

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显着的流域性特点

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按流域来开发利用的。新疆主要靠山区降水,并形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流向盆地,平原降水极少,绿洲、农业、生态都需灌溉。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受水资源灌溉条件的限制而按流域分布。人类最早期从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带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古代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大多在地势平坦,水网发育、引水容易的下游地段开发。如现已深埋于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尼雅、楼兰等古绿洲,都是逐水草式的开发。随着人们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水利技术的进步,筑坝、修渠、建水库,才逐步向中、上游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因而也就产生了河流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分配问题。由于上游土地开发利用过度引水,致使下游地段断流,河流缩短,湖泊干涸。如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断流,罗布泊干涸和艾比湖萎缩等,就是土地开发利用没有考虑到流域性特点。根据新疆土地利用的流域性特点的要求,土地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首先需要水资源按流域分配的统一管理做基础。因此,新疆土地开发利用需要水资源统一管理政策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配合。

第四节 新疆绿洲面积与分布

一、新疆绿洲的概念和分类

(一)绿洲的概念与分类

1.绿洲的概念

绿洲可定义为:在干旱荒漠地理环境下,拥有稳定的水源,光热资源丰富,土质良好,可满足中生植物正常繁殖,适宜人类持续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区。

2.绿洲的内涵

所谓“绿洲”必须同时包括以下内涵:

(1)绿洲位居干旱荒漠地区。

(2)有稳定的水源是绿洲存在的基本条件或主导因素。

(3)绿色植被是绿洲的基本特色。茂盛的植被是天然绿洲的主体景观,人工生态是人工绿洲的主体景观。

(4)绿洲应构成独特的生态地理系统。

(二)绿洲的分类

划分绿洲类型有助于人类深入研究绿洲形成演变规律,也便于人类根据不同类型的绿洲采取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式和适宜的建设保护措施。

绿洲类型的划分应遵循历史演化原则、功能化原则和实用性原则。

在学术界,就划分绿洲已有多种看法,并有许多共识。由于分类角度不一,可采取多层面划分。例如按人类活动的干预程度可将绿洲划分为天然绿洲、人工绿洲、半人工绿洲(或准绿洲)。按形成的时间尺度可划分为古绿洲、老绿洲、新老结合型绿洲、新绿洲。按空间尺度(规模)可划为特大型绿洲、大型绿洲、中型绿洲和小绿洲;或划分绿洲群(同一地理单元的大小许多片绿洲组成)、绿洲片(指相当规模的完整绿洲)和绿洲点(指规模较小的散小绿洲)。按社会经济主导功能划分为农业绿洲、城镇绿洲、工矿绿洲与牧业绿洲等。

限于资料和工作基础,按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作二级划分:天然绿洲可分为天然林草绿洲和天然湿地绿洲;人工绿洲可分为城镇、农、林、牧用绿洲和工业和矿产型绿洲。详见表2-1-3。二、新疆绿洲的面积、结构与分布

表2-1-3 新疆绿洲类型的划分

(一)新疆绿洲的范围和面积

根据绿洲的概念和绿洲的存在的基本条件,绿洲形成在荒漠区。因此在划分绿洲时,必须划分出荒漠区和非荒漠区(半湿润和湿润区),以便在荒漠区内确认绿洲的范围。详见表2-1-4。

表2-1-4 新疆荒漠区面积及区域分布 单位:万公顷

1.荒漠区范围的划分

荒漠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光热资源丰富,地表径流缺乏,地表植被稀疏或无植被覆盖,广布着沙漠、戈壁,呈荒漠景观。

2.绿洲范围的划分

绿洲是在荒漠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地理景观,有其本身的特征。可根据以下标志来划分绿洲:

(1)划分绿洲的标志:

①水是绿洲存在的基本条件,是荒漠区内凡是有丰富的水源(地下水、河流、湖泊等)的地区,能满足中生和湿生植物繁殖需要的地方,均属绿洲范围。

②灌溉农业是绿洲存在的重要标志,凡是灌溉渠道或管道控制和灌溉余水到达、能满足中生植物生长的地区。

③荒漠区内河流沿岸、湖泊周围以及沼泽地生长的乔木、灌木、草甸植被分布的地带。

④绿洲范围内的荒地(如小块沙地、盐碱地、裸土地、草地等)和弃耕地、废渠道、道路、宅基地、古迹等小于100 公顷内的土地均可以纳入绿洲范围。

⑤绿洲内地表覆盖物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园地、牧草地(人工草地和草甸草场)、林地(人工林、河谷林)、居民点(城镇、乡、村)工矿用地、渠道、水库、湖泊、坑塘及各类道路、坟地等。

(2)绿洲划分的方法和步骤:

①分别将1975年美国Land SatMSS(79 米分辨率)、2000 年Land SatTM(30米分辨率)和2005年中巴CBERS(20米分辨率)(其中喀什、伊犁、塔城3地(州)为法国Spot卫星10米分辨率)精确配准到已经转化为阿尔伯特等积圆锥投影的新疆1/25 万地形图上。

②依照绿洲划分的标志和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划分的原则,建立遥感图像上的绿洲解译标志,由两个解译人员分别独立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进行判读解译,判读一致的即可确定判读类型,不一致须在第三者重新判读的基础上取得一致后才可确定类型。

③在套核新疆分县行政界线的基础上,根据判读的各类绿洲的图斑计算各县(市)各类绿洲面积,逐级统计到地(州、市)、自治区。

3.绿洲面积的测算结果

经过本次调查,新疆1975年、2000年和2005年绿洲总面积分别为1071.99万公顷、1153.65万公顷和1259.29万公顷,分别占新疆土地面积的6.49%、6.79%和7.63%。其中,人工绿洲分别为600.23万公顷、862.14 万公顷和998.06 万公顷,天然绿洲分别为471.75万公顷、291.47万公顷和261.23万公顷。详见表2-1-5。

表2-1-5 新疆各时期绿洲面积表 单位:万公顷

4.新疆绿洲的面积变化

绿洲面积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数据,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新疆人工绿洲面积不断扩大,直到2005 年面积已达998.06 万公顷,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6.04%。与解放初相比,1949 年全疆人工绿洲面积大约为225万公顷,那么56年里扩大到4.44倍。可以看出,现代新疆人工绿洲的扩展速率还是很快的。人工绿洲面积的迅速扩展主要有赖于天山南北的大举开发,特别是北疆准噶尔盆地的开发。20世纪80 年代以前,新疆人工绿洲面积,以南疆为大;而目前,经过50多年的开发,尤其是近30年的开发,北疆人工绿洲面积已超过南疆,占全疆人工绿洲面积的49.92%,南疆退居第二位,占46.04%,东疆则只占4.04%。

新疆天然绿洲的面积为261.23 万公顷,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1.58%,占绿洲面积的20.74%。天然绿洲主要分布在南疆,有197.11万公顷,约占全疆天然绿洲面积的75.45%;北疆天然绿洲仅有62.80万公顷,占全疆天然绿洲面积的24.04%,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和伊犁地区;东疆地区天然绿洲面积为1.31万公顷,只占全疆天然绿洲面积的0.50%。

(1)新疆绿洲区域分布。

新疆绿洲面积的区域分布见表2-1-6。

由表中可以看出:

表2-1-6 新疆区域绿洲面积与比重 单位:万公顷

———从绿洲区域分布看,是南疆多于北疆,而从绿洲覆盖度(即绿洲占地总面积的比例)看,是北疆高于南疆。

———从天然绿洲情况来看,面积最大和天然绿洲覆盖度最高的地区在南疆。

———从人工绿洲情况看,北疆的面积略大于南疆,人工绿洲覆盖度也是北疆高于南疆。

(2)绿洲面积前10位县(市)的排序。

新疆绿洲面积(规模)在县(市)间差距颇大。以整体绿洲而言,面积最大的巴楚县达61.02万公顷,是绿洲面积最少的乌恰县0.22万公顷的277 倍;天然绿洲中,规模最大要数若羌县,达35.26万公顷;人工绿洲面积最大的县市,依次是沙湾县、阿克苏市、巴楚县、乌苏市、玛纳斯、奇台县、呼图壁县、额敏县、莎车县和阿瓦提县,人工绿洲规模面积最大的沙湾县44.33万公顷,是规模最小的乌恰县0.21 万公顷的211 倍。新疆绿洲面积(规模)前10位县(市)排序,详见如表2-1-7。

表2-1-7 新疆绿洲面积前10位县(市)排序 单位:万公顷

③ 西北地区近年来丰富的资源是什么

西北地区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是我国矿产资源种类组合齐全、品位高、开采条件好,并且各种矿产资源的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地区。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是西北地区的经济优势所在。如何能够借助西部大开发这一契机,合理地对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开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1.1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大
在目前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90%以上在西北地区发现。矿产资源潜在价值33.7万亿元,在全国总份额中占36.4%。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如表1所示。
1.2主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化工矿产等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资源开发
西北地区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煤、石油、天然气富集区带明显。其中煤炭保有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陕西、新疆和宁夏;新疆煤炭预测远景储量达到2.19万亿吨,居全国首位。西北地区将是我国煤炭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地区。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总量的近23%,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量的58.5%,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接替基地。 黑色金属中铬铁矿保有储量的27.8%集中在新疆、甘肃和青海3省区;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是西北地区的优势矿产资源;西北地区铜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的13.4%;甘肃集中了全国61.8%的镍和57.0%的铂族金属储量。此外,金矿储量占全国的14.2%,银矿占10.9%。西北地区还是化工原料的重要产地。全国7.1%的钾盐、80.9%的钠盐均分布在该地区,如表2所示。
1.3地质找矿潜力大
目前,西北地区比较有前景的成矿区/带尚有:鄂尔多斯能源富集区、陕甘川接壤地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柴达木矿产资源富集区、塔里木油气富集区和阿尔泰有色金属富集区。包括这些成矿区/带在内的西北五省区有大量未探明的矿产资源,如新疆煤炭预测远景储量达2.19万亿吨,居全国首位,塔河油田预测石油地质储量达7~10亿吨等。但目前,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勘查投资仅为0.19万元,不足东部地区1.03万元的1/5。尽管西北地区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总体丰度高,但矿产资源地质研究和开发程度总体较低,如能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西北地区应具有发现新矿种、寻找与评价大型、超大型矿产地的良好前景。

④ 求我国生态环境规划论文一篇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用水研究与规划思路

郑连生

摘 要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很突出。水利规划应体现水资源利用的多目标,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环境用水都应兼顾。生态环境用水量是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组成部分,必须给予合理安排。

关键词 海河流域 生态环境用水 水资源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最高的,又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很突出。河枯湖干、水面大量减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物种减少、旱涝灾害增多等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作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乱,已经大大超出了海河流域自身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是生态环境用水应该优先得到安排,力争满足其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态环境不进一步退化。

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教训和影响进行了反思,都在逐渐将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我国80年代中期就开展了多方面的有关生态环境用水的研究,近些年来一些单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用水和河北省地表水环境用水量估算方法以及北京、苏州、上海等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生态环境用水打下了基础。

一、研究生态环境用水的基本思路

1.研究生态环境用水量标准

作为一个流域或地区,在气候、水文、地质、生物、土壤等综合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功能。建立水体生态环境恢复目标,确定其用水量,需要了解动植物区系生态环境历史变化和潜能以及今后的变化趋势。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情势的变化改变了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生物的区系组成、种类、种群数量、群落结构乃至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生物的这种变化趋向于适应新的环境,并与新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因此生态环境用水也随之改变,其用水量标准、用水水质、用水形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要研究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情况和原因,提出环境变化之后的生态环境用水量标准和其他要求。

2.研究恢复原有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用水

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与河流、湖泊、水库、湿地、河口以及水生生物资源和受其影响的陆生生物资源紧密相关,要研究解决其用水量、水质、用水形式等。找到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发生的原因,有助于在规划中调整安排生态环境用水,提出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在干旱缺水地区把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自然状态�难度很大,往往也不现实。要优先考虑重要水体、重点区域、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种类等的用水。

3.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用水

在确立了生态环境规划目标的前提下,来安排不再遭受生态环境破坏并达到生态环境系统自我维持状态所需要的水资源量,只有在满足流域区域社会经济所需水量的同时也满足了生态环境用水,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如果当地满足不了这个总需水要求,就要开辟跨流域调水等开源办法来满足。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生态、环境耗水的定量研究,以及用水量的时空分布要求,提出区域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其用水数量,在水资源规划中,提出解决生态环境用水的措施和方案。

二、生态环境用水分类及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环境用水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保护原有的水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创建一个安全、舒适和优美的景观,需要考虑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用水量,以满足城市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旅游休闲功能等要求。

2.恢复和保持地下水环境的用水

超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包气带厚度增加、含水层厚度和储水能力减小、地下水质恶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在地下水介质结构、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水化学场演变的同时,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水转化关系发生变化,带来地表、地下环境变化。在严重超采地下水地区,应考虑恢复地下水环境的用水,研究保持地下水环境所需的最少水量。

3.恢复和维护湿地生态环境用水

湿地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海河流域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大,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湿地区域污染加剧,泥沙淤积加重,特别是水资源的高度利用,使湿地面积减小,功能减弱。要重点研究必须保护的湿地,针对不同湿地,提出最小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4.旅游环境用水

海河流域是发展水利旅游重点地区之一,在水资源规划中,旅游环境用水要做出必要的安排。根据不同的旅游景观要求,计算出年内不同时期的旅游环境用水量。

5.维持和改善河流、湖泊、水库水质用水

由于蒸发浓缩,水质恶化,蓄水时间较长,相当一部分水面由于水质变化已不能满足旅游、水上运动、景观的要求等,需要引入、补充水质良好的水。要研究水质与水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量。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不要长时期地用调水、引水来解决被污染河流、湖泊、水库水质问题,特别在干旱半干旱严重缺水地区,应该用综合性水污染防治措施来解决。

6.维持和改善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用水

河口地区是具有重大资源潜力和环境效益的河流与海洋交互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区。许多河口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引起了河口淤积,还有些河口入海沙量减少引起海岸侵蚀,河口地区承泄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引起河口水域水质污染,河口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在对河口功能和效益的评价基础上,分析计算出生态环境需水量、最小入海流量。

7.改善滨海盐碱地洗盐压盐用水

滨海盐碱地已经大面积改造为稻田,成为生物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农业生态环境优良的人工湿地。这是通过水利工程引水灌溉,经过长时间的洗盐、压盐,使含有大量氯化钠的盐碱地得以改良的结果。所以,下游滨海区域应保障洗盐压盐种植水稻的用水。

8.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用水

生物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需要有一定的水环境。要保证不同种类生物对水质、水量、水深、水位、流速等的不同的要求。要研究河流湖泊水库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提出维护生态系统的目标,在满足其水环境的要求下,分析计算出最小用水量。

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用水

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将改变区域的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这是影响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不可忽视的水量,但这种影响是缓慢和长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用水应重点解决大面积植被建设生态用水,计算生态用水量。

三、在水利规划中科学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

1.正确处理与协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

水资源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水资源在流动、存蓄的过程中以及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水转化过程中,均发挥着环境的功能和作用。但是这种功能和作用随着大量的水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而逐渐减弱,作用变小。

在规划中应体现水资源的多目标,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环境用水都应兼顾。在输水、蓄水、用水过程中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效益。

2.统筹安排优化配置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与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

生态环境用水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水过程和转化过程中有环境功能和作用的这部分水量,二是以为生态环境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用水。

在规划中可分河道内和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尽可能地在河道内安排利用,减少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这对于维持河流及其通河湖泊、水库、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用水量,发挥水资源的环境效益意义重大。

3.计算不同保证率可利用的生态环境用水量

生态环境用水量是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组成部分,因此计算生态环境用水量按一定保证率分河道内和河道外计算,提出不同水平年的生态环境用水量,预测2010年、2020年、2030年不同保证率、不同水平年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十分必要。

4.规划中重点解决主要河流减少河道断流时间和断流长度所需的生态环境用水量

海河流域主要河道中下游一般年份断流时间长达300天左右,这是海河流域环境系统的核心问题,应对主要河系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逐步解决减少河道断流时间、减少河道断流长度的措施和办法,并列入规划中。2010年以前重点解决城市河道断流问题,2020年前结合南水北调恢复到70年代初期河流径流状态,2030年使河道断流时间和长度继续得到减少。

四、提出解决生态环境用水对策和措施

1.提高认识,调整水利规划思路

在水利行业内部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统一在汪恕诚部长提出的海河流域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生态的认识高度上。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与用水结构调整相结合

在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共识下,特别是农业种植结构由耗水型的粮食生产转变为节水高效型三元种植结构(粮食种植、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广泛采用先进的农艺节水栽培管理技术的条件下,生态环境用水有可能调整出来。

3.加快城市污水处理

这是改善和恢复海河流域生态环境首要的基础工作。

4.科学调度管理水资源,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一方面在满足生活、生产用水的过程中发挥环境效益和解决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另一方面注意洪水资源利用和调度,特别在平原区搞好河网建设,利用河道、洼淀、沟渠调蓄雨洪。

5.节约用水

通过节约用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增加水量中的部分水量,为增加和调剂生态环境用水奠定基础。

6.按照规划和协议完成引黄河水的数量,增加东部平原水量

采取人工增雨措施,大面积增加有效降雨量。沿海地区增加海水利用量,减少淡水使用量,南水北调要充分考虑安排生态环境用水。

参考文献:

1.汪恕诚.海河流域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生态.中国水利报,2001.6.2

2.汪恕诚.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中国水利报,2001.11.6

3.刘晓涛.关于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水问题论坛,2001.3

4.马小俊译.垦务局改变水务研究重点,美刊《水利工程》1998.7.水利水电快报,第20卷第14期.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