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乡村旅游规划怎样体现乡村文化
乡村旅游规划怎样体现乡村文化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整个旅游业的产品和形式,有利于旅游业样式丰富和持续性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周边断线旅游的繁荣。那么,关于乡村旅游规划怎样体现乡村文化呢?下文是由我为大家分享相关知识内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一、乡村文化资源分析
文化的概念纷繁复杂,当代多数文化地理学着作分析,大多明确地以广义的文化领域为研究对象,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里,对人类与乡村自然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乡村文化,我们用文化的三分法将其分为: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
1、乡村物质文化
乡村物质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乡村生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创造方式,及其表现的文化,既包括具体的器物,也包括这些器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乡村物质文化是乡村居民集体或个人智慧的外在显现部分,具有直接的视觉体验特点。包括乡村田园景观、乡村建筑景观、农耕生活景观、乡村饮食文化、乡村物质艺术文化等。可以说乡村的这些物质文化资源是人们享受体验乡村魅力,感受乡村生活,欣赏乡村景观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体验乡村旅游的最直接的形式。
2、乡村制度文化
乡村制度文化又称为乡村社会文化,它的内容丰富,是乡村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社会秩序而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及礼仪规范,对个人参与社会活动具有规范性作用,具有可看、可观、可参与的特点。其中很多素材都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包括乡村节日文化、乡村节日民俗活动、乡村礼仪文化、乡村权力制度文化等。乡村的这些制度文化(社会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含,利用其中积极的资源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来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整个乡村旅游的过程充满了浓郁的差异性和地方性的文化体验。
3、乡村精神文化
乡村精神文化是指乡村作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结构与情感反应模式,通常表现为乡村居民的性格、价值观、生存观等。它潜存于物质文化里,是隐性的,游客只有通过长期的体验才能领悟。包括村落、民居的选址布局艺术、朴实的生活习俗、丰富的乡村口头艺术等。乡村的这些精神文化资源是游客了解、学习和感悟我国丰富的乡村文化,理解体验“俗文化”的重要资源,是吸引广大游客到乡村进行旅游休闲的重要动力。
二、乡村意象的营造
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无形的旅游资源,是表达和维护乡村旅游主题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背景。它是由乡村文化素材的三个层次相互揉合,共同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其中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聚落形态、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所构成,乡村景观意象就是由这些可见的实物直接给人们留下的表面印象;而乡村文化意象是指乡村传统文化意象和乡村“天人合一”内涵意象,它蕴含在景观意象之中,通过物化的景观表现出来,整体表现为乡村的一种“氛围”。可以说乡村景观意象是基于乡村物质文化资源的一种表层性认识,而乡村文化意象是乡村意象的深层次内涵,是基于乡村物质文化资源和乡村制度文化资源,对乡村精神文化资源的一种深层感知。乡村意象所反映出的乡村与城市巨大的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是吸引、满足旅客参与旅游活动的根本,因此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必须以乡村意象这种整体氛围为基调,与乡村旅游开发主题相呼应,任何旅游活动的规划开发一方面都必须服从和维护乡村意象这个整体;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和强化这种乡村意象,增强乡村旅游地整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乡村文化代表着乡村地区自然、历史的沉淀,乡村旅游开发应深入发掘乡村文化的底蕴,通过相应的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呈现给游客,从而使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具备其特有的识别性,使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根基和旺盛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反对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迎合猎奇心理而出现伪地方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过度“舞台化”倾向,减少乡村文化的流失、防止旅游者的“行为污染”和非乡村文化的渗透,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自然、地道和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体验。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旅游业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整个旅游业的产品和形式,有利于旅游业样式丰富和持续性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周边断线旅游的繁荣。
二、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6、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7、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三、发展乡村旅游对旅游者的意义
乡村旅游优美的景观和自然环境为旅游者提供了愉悦身心、释放压力、返还自然的环境。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的需求,是城市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减压的良好途径。
;㈡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精选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我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吧!
1.浅析现代酒店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
2.酒店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存在的问题
3.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4.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5.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6.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7.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8.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9.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10.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6.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7.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8.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1.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2.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3.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4.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5.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6.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28.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29.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0.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1.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2.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3.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4.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5.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36.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37.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38.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39.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0.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1.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2.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3.我国新兴旅游形式的发展研究
44.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
45.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问题思考
46.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
47.自助旅游发展与管理
48.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49.旅行社管理中导游工资机制改革研究
50.旅行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51.饭店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
52.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创新
53.饭店如何进行商务旅客客源开发
54.导游职业道德缺失的防范与控制
55.旅游服务人员的挫折与心理保健
56.新的放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57.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研究
58.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59.试论饭店企业的客源市场定位
60.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
61.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和新趋势
62.论旅游策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63.试论当今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与“失”
64.如何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65.入世后旅游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66.旅游企业经营效益评估方法的创新
67.旅游业风险的控制与回避
68.计算机技术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69.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70.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71.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72.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73.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
74.生态旅游在我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75.试析旅游品牌效应
76.如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
77.试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78.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79.浅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80.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
81.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
82.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
83.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
84.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85.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86.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
87.云南经济型酒店经营模式探析
88.浅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89.云南经济型酒店二线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90.旅行社计调人才素质提高及培养途径
91.略论中国旅游企业的品牌意识
92.旅游管理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研究
93.论供应链优化与饭店库存的动态管理
94.酒店集团财务管理分析
95.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96.我国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策略探讨
97.经济发达区城郊休闲度假村SWOT分析及其开发策略
98.杭州茶馆文化与城市休闲文化的初探
99.浅析影视旅游中以影视作品为媒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
100.论体验经济视野中的旅游产品设计
101.旅行社不正当竞争现象、症结与对策研究
102.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103.旅游企业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之原因分析
104.环境保护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05.论旅游企业员工素质与服务质量的关系
106.旅游对于民俗风情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107.旅游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与利益分配
108.试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109.论企业文化建设在饭店管理中的作用
110.中国与其他国家旅游业的比较和启示
111.旅游服务语言艺术探讨
112.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社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13.乡村旅游开发与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14.试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15.导游员管理模式探析
116.关于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117.试析旅游心理与散客旅游管理策略
118.试析旅游宣传中的心理策略
119.论网络经济多地点经济
120.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博弈研究
121.饭店大学生流失原因与对策研究
122.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对策研究
123.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
124.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125.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126.京津冀都市圈构建对河北省旅游业的影响
127.试论工业旅游的特征及发展前景
128.河北生态旅游的发展探讨
129.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30.探析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行业政策的变化
131.网络化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及对策
132.城郊旅游开发思路与对策研究
133.旅游饭店质量成本控制
134.饭店人力资源激励问题
135.试论旅行社的诚信经营
136.试论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及对策
137.旅行社与旅游景区关系营销研究
138.旅游目的地安全事故探析
139.论导游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作用
140.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影响及制约因素
141.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略研究
142.中国演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43.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144.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145.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探析
146.论社区参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47.旅游市场细分中的旅游主体消费特征研究
148.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149.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150.乡村旅游休闲化提升的目标与战略研究
151.浙江经济型酒店深化发展对策探讨
152.杭州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初探
;㈢ 文化在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 凝聚了某一群体独特精神价值的 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 具有无形、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 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 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所谓文化资源,并不仅仅指有形的古老建筑,还有广 泛的内容。如日本与韩国制定对文化财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法律,对文化财产的界 定就包括以下五类: (1) 有形文化财产,如建筑、绘画、雕塑等 (2) 无形文化 财产,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 (3) 民俗文化财产,如衣食住行与宗教信仰 等风俗习惯 (4) 纪念物,如各种古代庭园、陵墓、名胜与自然景观等 (5) 传统 建筑群,如故宫等。范围很广几乎把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事物都包含在内。 文化资源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在于文化产业。 1998 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 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0 ? 75% 、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2 ? 33%, 文化产业从业人 员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 0 ? 4% 。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经济 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8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 出仅占其消费性支出的 2 ? 27%, 这种状况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也低于一般 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 , 1997 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 650 亿元,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要约为 3000 亿元,差距可谓巨大。在开 发城市文化资源方面,全国各城市都认识到这一点,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历史文 化资源。如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 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举行拜祖活动,延 续至今。 1992 年新郑市开始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 11 年来,每年都有海内外 的炎黄子孙前来登山朝圣、寻根拜祖、观光旅游,并因此促进了新郑市的对外经 贸合作。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尤其是在满 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本 钱” 但是, 。 我们不能只守着一座金灿灿的文化资源宝库, 而应有把文化资源 “变 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即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资本,把文化需求 转化为市场机制。 文化产业的兴办与发展必须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离开文化资源这一基础,文 化产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异常丰富。 这些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文化蕴含丰富,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 这就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总体优势。 首先,北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 50 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发祥地, 又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幽州古战场。春秋时期的燕国就已经在这里建蓟城为都。 此外,北京在宋代以前一直是北部边陲军事重镇,而自辽代开始便成为国都,并 一直延续五朝。都城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的皇城文化景观,更是一份至为宝贵 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北京的古代文化遗存共有 7309 项之多,其中,周口 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故宫等三项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名 录。从国际国内上看,历史文化资源如北京这样丰富的屈指可数。当前,北京的 历史文化资源绝大部分尚未被当作一种产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 甚至还有相当 一部 分尚未得以修复,基本处于“尘封地下”的状态。由此可见,仅就历史文化资源 来看,北京文化产业的潜力是何等巨大,前途又是何等光明。全面开发这些历史 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包括其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不但对北京文化 产业的勃兴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发挥北京的文化优势,实现北京城市的 文化定位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的文化资源是多方面的。 除上述之外,尚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京味文化),瑰丽多姿的旅 游文化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资源(如京剧、 北京曲艺等),富于传统别具特色的商业文化资源(如老字号)。特别值得重视 的是,北京在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科学新学科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为文化 产业与国际现代化先进水平接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发展高科技文化产 业、信息文化产业、咨询文化产业、现代国际会议服务产业以及律师事务所、各 类智力策划公司等所必需的科技知识性的文化资源。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示出一派光明灿烂的前景。 2006 年至 2009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 21.9% ,高于全市经济增速 7.5 个百分点。 2009 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1489.9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12.3% ,增速为 10.7% ,高于全市经济增速 1.4 个百分点。其中,营业收入 5985.7 亿元,同比增长 10% ;从业人员 114.9 万人,同比增长 7.3% 。今年 上半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804.3 亿元,增速 15.7% ,高于全市经济增 速 2.5 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由此可以看出来 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地位。 中华传统民间文化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参与全球综合实力竞争的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 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在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将占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可能将发挥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未来 的文化市场上,没有民族特色、没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产品是缺乏竞争力的,而这 种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建立和被认可, 必然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文化产业 及其产品。 其次,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经济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进行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理解了这点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各地都在争夺所谓的 “文化名人、 文化名城” 现象。如,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为其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可持续性的资源 支持。西安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周秦汉唐文化遗存丰富 ,有“天然历史博物馆” 美誉。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其地域文化之发达 ,历史之悠久 ,辐射 力之广远 ,都是其他古都城市无法比拟的。西安的文物古迹在全国名列前茅 , 文物景点多达 2 944 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34 处 ,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单位有 72 处;而西安的古遗址、陵墓多达 4000 余处 ,馆藏出土文物 15 万余 件。随着考古不断发现 ,西安文化遗产数量还每年以约 40 处的速度递增。西安 的宗教文化资源也较为丰富 ,宗教寺庙保存完好。古代长安曾是佛教、道教、伊 斯兰教及西方基督教汇聚、发展、衍生宗派的圣地。西安的楼观台已有 3000 年 历史 ,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是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寺 之一。佛教大慈恩寺、大兴善寺、香积寺、华严寺、净业寺、草堂寺等六大宗派 的祖庭都保存完好。 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西安文化产品提供了丰富资料和 实物标本 ,也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 但是,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受到方方面面的阻碍。如,市场法规不 健全 ,实践中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文 化产业的法规与其他方面的法规制度相脱节。导致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执行 难”的问题 ,这无形中增加了民营资本和外资的投资风险;行政管理体制不畅 , 管理人员观念陈旧 ,服务意识淡薄 ,致使行政效率不高。 长期以来 ,受计划经济 体制的影响 ,文化管理部门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政府办文化、管文化的思想。在 管理上以行政管理为主 ,直接干预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 ,同时文化发展体制上 的多头管理 ,又导致在文化市场上行政干扰过多 ,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融资 渠道不畅 ,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不足;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人才培养意识滞 后 …… 文化资源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 是最高层次、 最具开发价值的重要资源。 文化资源的功能及多样化特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供给、资产支 撑和资本保障。必须把握好文化产业培育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 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种种阻力,提高文化资源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开发效应。这 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作用。 作者:颜丙浩
㈣ 人文旅游资源有哪些
问题一: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别包涵哪些类别? 学术界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伐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类,除上述两大类型外,还有复合型旅游资源。
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
ask.koubei/question/1307120901979
问题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历史遗迹旅游资源 1、古人类遗址2、古代历史文化遗产3、近代革命活动遗址二、古建筑旅游资源 1、宫殿建筑2、祭祀建筑3、民居建筑4、伟大工程三、古陵墓旅游资源 四、宗教旅游资源 五、园林建筑旅游资源 六、民族民俗旅游资源 1、服饰2、饮食3、节日节庆4、风物特产特点1、历史性 2、强有力的生命力 3、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4、活跃性
问题三: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主要有哪些 主要指历史古迹、文化遗迹,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
可 供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一般可分为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是指自然赋予的、尚未作其他开发利用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及其地域组合,包括水光山色、江河湖泊、阳光海滩、奇石异洞、流泉飞瀑、旅游气候、生物资源等有美学价值的景物;后者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一国或一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旅游文化、城乡风光、旅游商品和风味佳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加就业和收入,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问题四:世界着名的人文旅游资源有哪些地方 中国的长城、明十三陵、故宫、清东陵、清西陵等等!
日本奈良!
希望采纳!谢谢!
问题五:人文旅游资源名词解释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它也分为三大类,即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包括科教文化设施、疗养和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场馆、游乐场所、节庆活动、文艺团体等)和购物类(包括市场与购物中心、着名店铺、地方产品等)。
问题六:我国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哪八类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一国或一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旅游文化、城乡风光、旅游商品和风味佳肴等。
问题七: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哪些?人文旅游资源有哪些? 自然旅游资源:1、海岸带景观:在海南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 50- 60%,沙滩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度,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 18- 30摄氏度,阳光充足明媚, 一年中多数时间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自琼山至三亚东岸线就有60多处可辟为海滨浴场 。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风光特色的景点,在东海岸线上,还有一种特殊的热带海岸森林景观----红树林和一种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目前,已在琼山市东寨港和文昌市清澜港等地建立了4个红树林保护区 。2、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颇负盛名有的山顶部成锯齿状、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歌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类锋岭、吊罗山 、霸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胜地。 海南的山岳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着热带原始森林,最着名的有乐东县尖峰岭和琼中县五指山等4个热带原始森林区,其中以尖峰岭最为典型。 3、珍禽异兽:为了保护物种,海南已建立若干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 其中有昌江县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万宁市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县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等。 4、大河、瀑布、水库风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滩潭相间,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观景的好地方,尤以闻名全国的万泉河风光最佳。大山 深处的小河或山间小溪,洄于深山密林之中,中间大石迭置,瀑布众多,尤其通什市的太平山瀑布、琼中县的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负盛名。 5、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最为典型的一座是位于琼山市石山海拔200多米的双岭,岭上有2个火山口,中间连着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岭 。该岭附近的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而奇妙。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洞也有不少,着名的有三亚市的落笔洞、保亭县的千龙洞、昌江县的皇帝洞等。岛上温泉分布广泛,多数温泉矿化度低、温度高、水量大、水质佳, 大多属于治疗性温泉,且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 兴隆温泉、 南平温泉、 蓝洋温泉 、七仙岭温泉 、官塘温泉和半岭矿泉等,适于发展融观光、疗养、科研等为一体的旅游。 还有五指山,天涯海角等比较着名的旅游景点在这里提一下。 自然资源我分了5类,其中景点也大概有10个了。下面我说一下人文旅游资源。 1、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琼遗址----东坡书院
位于儋州古城中和镇,离儋州市 *** 所在地那大镇40多公里,建于1098年(北宋时期)。书院里有载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古色古香的建筑,其中载酒堂曾是苏东坡父子起居和读书的场所。现在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览着许多苏东坡的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着名的《坡仙笠屐图》。另外,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等文化名人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中和镇古时是儋州的州治所在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此谪居三年。由于苏东坡对本地文化的影响,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都喜爱吟诗作对,中和因而也有“诗对之乡”的美誉。除了东坡书院外,镇里还有桄榔庵、东坡井、魁星塔等古迹。以及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的苏公祠、为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所修建的琼台书院、丘浚(明代名臣)之墓、海瑞 (明代大清官)之墓,汉武帝派遗率兵入海南......>>
问题八:中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分别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天然赋存的具有游览观光、休息疗养、娱乐体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这些要素或以单体和单体组合,或以某种要素为主辅以其它要素组合构成旅游资源。
问题九:旅游资源的特征有哪些?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主要特征类型
一类、①区域分异特性:旅游资源是造成旅游活动的最基本的因子。没有景观的地域分异,就不可能吸引需求不同的旅游者。旅游资源区域分异受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活动规律所控制,而前者的控制表现更为直接和明显,如由气候差异造成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特性;受制于气候干湿程度影响的经度地带性分布特性;由于气温和热量随高度变化而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性;由内外因子综合作用而形成的集中性分布特性,这种集中包括大小范围的集中、团块状集中、条带状集中等。
②景象组合特性,包括:从种类上的同类组合和综合组合;从空间上的集团组合和异地组合;从规模上有大小不同尺度的组合,有当地或近地的集团组合,也有远距离的异地组合。 ③相似出现特性,自然和人文景象相似出现,给旅游者造成近地旅游之方便,但也给旅游业发展造成一些问题,对于类似景点,不易多次重游和加强其特色宣传。此外还有潜在资源特性、季节变化特性、性质变异特性等。
二 类、1、价值上的观赏性。(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或观赏的。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
2、空间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
3、时间上的季节性。 (变异性) 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4、使用上的永续性。 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
5、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指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
三类 (1)多样性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各种因素都是旅游资源。 需求千差万别,概括为:“求美”“求异”,纵向上对遥远的古代遗迹充满敬仰、横向上为异地的奇特环境和事物流连忘返、对美的本能追求使人们面对自然造化的优美景观心旷神怡、对体现人类追求、凝结人类智慧的人工创造物一往情深。
(2)垄断性――(不可移动性 ) 是指旅游资源的实物本体不能朝向旅游者移动。正是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才决定了旅游活动暂时的和异地的特征;消费者买走的只是映象和感受。
(3)定向性 一是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 人们渴望了解居住地以外的世界;才形成了旅游者向某个方向的旅游流;旅游流的指向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二是同一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区域性;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吸引力大; 对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吸引力不大; 对另一些本就不具有吸引力。
(4)时间性(补充内容) 与旅游活动的时间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时间的季节性。是指同一地理环境随季节的变化在某一特定季节出现某些特殊景观或特别的体验感受适合于旅游的现象。时间特定性或周期性: 旅游景观和事物在某一特定时间周期性地出现或发生。 传统的节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4年一届奥运会 ;珠海每两年一次的航展,欧美国家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来临; 每年农历8月16钱塘江观潮 ;日出日落,时代的变异性: 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废弃的矿井、监狱等;登月旅行, 一些主题公园地衰落 。
(5)组合......>>
问题十:全国34个省份多有哪些重要人文旅游资源?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及古城镇旅游资源
1.古人类文化遗址
(1)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
(2)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
1)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时候
2)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时候
2.古城镇资源
(1)中国城市的发展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按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
2)重视城市的选址
3)有围绕的墙垣
4)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
5)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
6)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
(3)城镇类型
1)古都
2)文化名城
3)地区中心城镇
4)着名物产的产出地
二、宫殿与礼制建筑旅游资源
1.宫殿
(1)宫殿布局
1)中轴对称
2)左祖右社
3)三朝五门
4)前朝后寝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
2)石狮
3)日晷
4)嘉量
5)吉祥缸
6)鼎式香炉
7)铜龟、铜鹤
(3)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宫
1)北京故宫
2)沈阳故宫
2.礼制建筑
(1)祖庙
(2)北京社稷坛
(3)天、地等坛
(4)名人祠庙
三、陵寝旅游资源
1.封土的沿革
(1)秦汉两代的“方上”
(2)唐代的“以山为陵”
(3)宋代的“方上”
(4)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
2.陵园的建筑布局
(1)祭祀建筑区
(2)寝殿
(3)神道
(4)护陵监
3.墓室结构
(1)土墓穴
(2)木享穴
(3)砖砌墓
4.随葬品
5.中国古代墓葬的主要特点
(1)鲜明的政治等级性
(2)强烈的宗法观念
(3)“事死如事生”的表现形式
(4)深受“堪舆学说”的影响
6.中国现存着名的古代陵寝
(1)秦始皇陵
(2)汉茂陵
(3)唐代帝陵
(4)北宋帝陵
(5)元代帝陵
(6)明代帝陵
(7)清代帝陵
四、园林旅游资源
1.中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1)商周――中国园林的萌芽时期
(2)秦汉――中国园林的奠基时期
(3)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艺术的转变时期
(4)唐宋――中国园林的成熟时期
(5)明清――中国园林的巅峰时期
2.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2)造园手法,有定法而无定式
(3)中国园林追求“三境”:“生境”、“画境”、“意境”
3.中国园林的分类
(1)依园林的性质分类
1)皇家园林
2)私家园林
3)宗教园林
(2)依艺术风格分类
1)北方园林
2)江南园林
3)岭南园林
4.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段
(1)借景
(2)障景
(3)对景
(4)添景
(5)夹景
(6)框景
(7)漏景
(8)点景
5.园林的旅游功能
五、其他古建筑工程旅游资源
1.长城
(1)长城修筑历史
(2)明长城结构分析
2.古代水利工程
(1)都江堰
(2)灵渠
(3)京杭大运河
(4)坎儿井
3.古代的桥梁
(1)河北赵州桥
(2)北京卢沟桥
(3)福建晋江安平桥
(4)泉州洛阳桥
(5)广西三江风雨桥
4.天文建筑...>>
㈤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分别经历了哪些朝代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史前时代、先秦时代、西汉时期以及北宋时期。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学、历史着作。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
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干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
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玺、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5)制度文化旅游资源是什么扩展阅读: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
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审美趋向。
“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是由远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的研究、鉴赏、辨伪和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高雅的、学术气氛浓厚的文化活动,正是这种活动的经久不衰,将我国的玉器、玉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更高级的阶段。
开发玉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弘扬中国玉文化。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经过理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美丽形象的代表,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礼仪之中,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地方风貌、生活习俗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弘扬玉文化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㈥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英国殖民者把统一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以便殖民统治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属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英殖民者于1947年6月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对印度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规定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为两个自治领,即主要分为印度教徒聚居的印度斯坦和主要为穆斯林教徒聚居的巴基斯坦.各土邦有权决定参加前者或后者,但不能自治.
当时印度的主要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表示同意.8月14日和15日印巴分别成立自治领,正式实行分治.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于1950年和1956年先后宣布为独立共和国.
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
主要内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
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
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着,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
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
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