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语文教学环节包括哪些
语文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
备课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以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备课也是教师准备教学辅导材料、教学媒体资源的过程,如搜集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
上课是语文知识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通过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业布置与批改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还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适量地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课外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此外,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写作比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学业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也是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观察、记录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和学习态度。
以上就是语文教学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
❷ 教学资源是指什么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教学资源,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练习册、活动手册和作业本,也包括实验和课堂演示时所使用的实物,还包括录像、软件、 CD-ROM 、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软件、网上讨论 BBS 、网络教室、图书馆、电教室、教师、辅导员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
1、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
2、试题库:试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
3、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这里的试卷是数字化的试卷。
4、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与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
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案例: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这里的案例也是数字化的案例。
6、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这些都是数字化的资料。
7、常见问题解答: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
如果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远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❸ 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有哪些
语文教材与课外丰富的文本资源互通声息,互相呼应,是花与叶,枝与根一般的亲密。把丰富的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能使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道,在情感上更动人心弦,对教材的理解上更深入透彻。
一、描写空白处的填充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文本是节选的,如《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最后一头战象》选自沈石溪的小说《最后一头战象》,《怀念母亲》选自同题散文《怀念母亲》等。在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时,适当引入与本文相关的一些课外文本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
如《怀念母亲》一文,如果单单从课文中去阅读,学生很难理解季老“我痛哭了几天,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样的情感,更无法真切触摸到作者当时极度的悲痛。如何有效突破这个难点,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后,我适时地出现了两段文字资料:
(一)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
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二)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的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和最深切的悔恨了,当母亲突然离 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来读读这句话。”
应当说这两段文字描写使一个含辛茹苦、慈祥温暖的母亲形象更为丰满与动人,很恰当地弥补了课文中描写的不足。而季老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对母亲的深情也能深深打动孩子的心,课文学习的难点便迎刃而解。
二、情感基调的铺垫
“语文课堂首先是情感的课堂。”这样的定位是因了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除却少数说明文、议论文外,新课程的小学语文编排体系中多选用文笔优美、情感丰富的文本作为教材。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仅是一次字词句篇章的知识积累,更是一次生动而丰盈的感情体验。而课外文本资源的引入,能很好地为这种情感的产生做好铺垫。
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教师先用大屏幕逐一出示了四句诗词: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华而实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明·冯梦龙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南宋·岳飞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北宋·王安石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教师领着学生逐句追问:人生最难觅的是什么?朋友易得,而知音难求;愁肠百结,瑶琴弦断,却无人能懂,该是多么叫人怅惘。这知音让人从千年前追寻到千年后,他到底又去了哪里?今天我们就要循着知音的踪迹,去感受其中的知音情怀。
的确,正因为自古知音难觅,才有伯牙、子期知己相投,灵犀相通的极度欣喜愉悦;才有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的悲怆绝决。教师从丰富的古诗词资料中引入四句寓意深刻、情感深沉的句子,通过动声动情的朗诵,让学生初步感知知音的难求,知己的可贵以及失去知音的孤独与凄凉,为课文的有效学习埋好情感的伏笔。
三、情感高潮处的升华
一字一句总关情。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性是语文学习最富魅力之所在。我们行走在语文这条花香四溢的通渠中,能扑面迎来“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的惆怅,能触摸到“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的深情,能采撷到
《月光曲》中月笼平洋般的清幽,能感受草虫村落里无忧无虑的快乐。语文的丰富不仅仅在于文笔的变化多端,更在于每一段文字里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感受以及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而在语文课堂上,在师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感情趋向热烈的时候,一段优美的文字,更能把整堂课点燃,点亮,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文中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年年冬天来到翠湖边上喂食海鸥,与海鸥结下了亲人般的情谊。老人逝世后,一大群海鸥围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成两行静静为老人守灵……人与动物间纯洁深厚的情感足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在课文学习行将结束时,老师动情地说:“老人虽然离去了,但在海鸥的心里一定牢牢记住了这位老人,我们心里也牢牢记住了一位老人和这一群懂得感恩的海鸥,最后让我们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永远在一起
怎能忘,那只为了海鸥的每一个冬日;
怎能忘,那天地间有声有色的乐章。
肃立不动的守护,却留不住往日的欢乐,
翻飞盘旋的旋涡,却挽不回亲人的脚步。
我们对老人说:您放心吧,一路走好;
我们对海鸥说:别太悲伤,亲人在含笑望着你们;
我们对围观的人说:让我们的心永远铭刻这动人的一幕:
我们对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动物说:我们就像亲人一样,让我们永远在一起,在一起……
在背景音乐中,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这首小诗,不少孩子的眼里闪出了泪花。
这泪花,是孩子内心情感达到高潮处的真实渲泻,是因人与动物之间纯美情感的最真切感动。一首引入的小诗浓缩了课文的精华,也点燃了孩子心头情感的导线,使课堂结束在情感最高潮处,心灵最震撼处。
四、文本内涵的延伸
在博大浩渺的语文天地里,常常有着同工异曲的奇妙。就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与好友秦观不同的字谜可以暗指同一个汉字一般,在丰富的课外语文宝库中同样也有许多优秀的文章可以与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美课文相互应和,发出同一个声音。我们把这些或文字优美,或观点鲜明的阅读资源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延伸文本,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在学生聆听闰土讲的希奇事,了解“我”从心底里产生的对闰土的钦佩与羡慕后,问学生:“如果让你和闰土交换童年,你愿意吗?”在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后,教师出示了周国平的《童年的价值》一文,让学生两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
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对聪明的大人说的话: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在文本中,鲁迅与少年闰土的对话,表面上是羡慕闰土心中装满无限希奇的事,实质上,是在向那个时代讨还这他少年应有的故事与梦想。而周国平用哲学家的睿智,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这种想法,说出了孩子心中最想说的话。这一课外阅读资料的引入,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涵,更拉近了与孩子心灵的距离,让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上层楼。
五、阅读视野的拓展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深刻地提示了教材与课外阅读材料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既要指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如何学习语文,更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运用,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而教师在课堂内巧妙地呈现相关文本,恰可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再如《少年闰土》一文,鲁迅与闰土后来真的没再见过面吗?并不是,三十多年后,鲁迅重回故乡,又看到了闰土。当学生读到这一段文字里,脑里必定会有许多的疑惑出现:闰土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
子?这三十年来的生活,他怎么过来的?他叫鲁迅老爷,为什么?”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
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让学生读而有疑,进而引起进一步阅读了解的愿望,这便是教师引入这段文本,诱导学生急于去阅读小说《故乡》的全部用意了。
❹ 如何有效挖掘乡土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教育资源。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撷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激活课堂教学。
乡土知识的涵盖面和涉及面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具体而言,就是指我们的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迹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物事、语言文化等。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将乡土资源有机地融进课堂中呢?在这里,笔者对自己近几来的教学试作些粗糙整理,以便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巧取乡土生活,搭建问题探究平台
1、所谓“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范型。该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真正理解的党学习产目标。《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历史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必须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以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由此可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尤其在初中阶段,就应降低理论强度,充分开发利用富有生活气息的丰富的乡土,甚至家族的历史课程资源。
例如我在执教西周的“礼乐文明制度的确定“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宗法制,我给学生一个表格材料:
问:如果这家主人要自己的地位与权力传下去,谁最有可能继承?并说明理由。结果没有几个学生回答。在课后反思时我也作了调查,主要原因出在学生对这个材料不理解,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其实就是没有搭建好给学生探究的平台。那么,我在另外一个班级执教时就选取了学校附近几个村居的宗词照片,学生很快就认到了自己的宗词,然后我就进一步解释嫡长子世袭制的原则,最后出示上述探究的表格材料,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就很高了。又如九年级教材中的“改革与开放的时代”中有一个专探究,它他为三个内容:有感于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有感于休闲方式的变化。如果教材内容而探究,我想教学效果如何很难说好。因为教材所选取的例子虽然典型都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对这一专题探究稍作改动,将课题命名为“戏说生活,漫画经济”。课前我先发给学生这样的一个学习提纲:第一自我衡量调查家乡的生活看经济发展水平;第二纵向比较,调查三十年前长辈们中学时代的生活并与你自己生活作比较看经济发展水平;第三横向比较,通过上网,比较去年苍南县城、你所在的乡村、五凤乡三个区域人均收入看经济发展水平,这个学习提纲基于学生实际和对长辈们的调查所得,在课堂学生异常活跃,你言我语。这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用实例说明改革开放的成果,又联系了思想品德课中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以适当地选取乡土资源,为探究搭建平台,学生既有内容可讲,又能探究出一个所以然来。
二、巧借地域景观,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目的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使探究课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活动性”和“社会性“,实现课堂从”历史“到”社会“的回归,这样要求我们的课堂和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回归。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该册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都是围绕人类是生产与生活环境探究设计的,加上整个课程的设计基于生活、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呈现方式,综合活动课的探究自然成为了学生乡土自然资源的探究。那么怎样在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究课中开发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呢?
第一课“生活在社区“和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教学中,我便引导学生在学会绘制平面图的基础上,绘制社区图,明确自己家在本村中社区中的位置,然后按社区分组,让同一社区的同学一起绘制自己社区所在乡镇版图中的位置,然后进行辅导纠正。全班同学一起绘制家乡乡镇的行政平面图,最后查找乡镇在温州市的位置和温州市在全国的位置。用四幅图呈现了四级家乡——社区、乡镇、温州、中国。在讲七下“我是社会小主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题目《横阳支江污染状况调查》(横阳支江是苍南县的母亲河),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本地学生,让他们回家向长辈们了解这条河过去的状况,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另一组是外省县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户外考察活动,沿着这条河两岸进行观察、访问。然后结合两组同学的精华,写调查报告及整理治疗,最后进行团队活动,组织志愿者课余时间捡垃圾。这样既落实了教学内容,灵活的适用开发了乡土资源,又让学生尝试了如何行便监督权,真正体会到“ 是社会小主人”的感觉,使乡土资源教材想到补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同使也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三、巧挖民风民俗,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里创造一个观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趣之门,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与亲切。例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课,为了更加清晰的阐明南北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前收集家乡的气质、土壤、河流水文特点、典型动植物、农作物耕作制度、房屋结构、水陆交通、饮食及过年习俗等,并将其制成表格,我在备课时也制作好了一张关于北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表格,并且收集了几组图片和flash。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幻灯片再填写表格,然后将“北方的表格”与课前制作好的表格进行比对,最后我与学生一起归类总结。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从学生的信息反馈来分析,这样的设计到达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又如在九年级《世界遗产在中国》一目中涉及到“非特文化遗产”。在教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温州鼓词”和“卖技”的视频,还给学生展示了温州米塑艺术和窗花纸几组图片。课堂中学生时不时地发出了“哇”惊叹声和指指点点声,在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向长辈的了解关于“卖技”和“米塑”这两种文化。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有个学生拿了一本手抄的卖技书给我,还说他父亲曾经唱过多年卖技,发现书中有许多错别字,要求我给予更改。在教学中,巧妙地挖掘乡土资源,不仅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信感亲切,还促进了学生对温州曲艺和艺术所蕴含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巧引名人伟绩,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与修养,亦称人文素质。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于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依靠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自觉、批判及超越精神,对人生意义与价值判断和思考。第二层次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性的东西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价值才能复活。由此可见,人文素养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体现在具体的学科知识之中,而人文精神则蕴涵在人文知识之中,需要我们在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概括、提炼出人文的精神。人文素养关键在于塑造人文精神。
乡土知识在塑造公民修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功能。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正如苏霍姆林斯斟说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法国语言开始的。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吏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知祖国的概念。”德国着名的教育家基普郎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教学中引用本乡土的名人秩事,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隐妥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八年级教材中涉及的“盛世文化”,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东晋谢灵运的作品,在执教“文人的世界”我也给学生补充了南宋时的永嘉学派和王十朋的相关史实以及他那幅写在温州瓯江江心寺的绝妙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水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样,让学生了解到了我们温州家乡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曾现过灿烂的历史,也留给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感悟家乡古老的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那博大精深和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还有八年级下册有一题目“从此伐战争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我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云岩乡革命老根据地纪念馆——仰英亭参观,要求生向纪念馆的负责人访问有关革命烈士的事迹,以便在课堂内作发言交流。在课内,有些学生讲述林平海的事迹,有些学生讲述王屏周的事迹。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时代,也对当时毛泽东同志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进一步理解。通过引用家乡的名人伟绩,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先驱的生存艰难,意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好好珍惜和把握。从而激发了学生战胜困难,度过逆境的勇气和力量,培养自己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骄傲感。这难道不比那些以空泛的“政治化”或“祖国化”为口号,以古才能的民族英雄,伟人事迹为教材,苍白无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加丰厚有力。由此可见,乡土资源不仅是树立学生健康向上人生观的催化剂,还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化石”。
综上所述,将乡土资源适当地运用,整合到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能让学生探究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传道、授业,解惑之功效。当然,将乡土资源整合到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滥选滥用,避免将与社会教学演变成了地方课程教学。
❺ 教学资源有哪些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这些资源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教材资源的特点是系统、规范,能够确保教学质量。
二、网络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包括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电子图书、在线测试等。这些资源具有实时更新、共享性强、检索便捷等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三.教师资源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都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研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解答疑惑。
四、实物教学资源
实物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各种教学器材等。这些资源能够提供直观的教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这些资源也有助于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❻ 语文课堂上用到哪些教学资源
PPT很有用啊,就是可课件,还有教参书
❼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内容如下:
一、认真地了解远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慨况,掌握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深入弄清远程教育对我们的影响和辅助作用。
二、通过实践操作对远程教育的运用,每天抽取一定的空余时间加强对远程教育的学习,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力多学一些与自身教学有关的科研课题,只有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学为所用。
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重要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上机操作上加以实践,多次反复练习就会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促进自身教学的不断提高。
四、充分地利用了音像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时,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络,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