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为什么要保护生药资源
扩展阅读
石油大亨怎么生成岩浆 2024-11-22 19:26:49

为什么要保护生药资源

发布时间: 2024-11-12 19:15:34

❶ 生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生药学在生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重要意义
【摘要】生药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生药资源的学科,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学科理论知识来研究生药的基源、有效成分、生产采制以及对生药进行鉴定等。促进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扩大药源,更好的造福人类。
【关键词】药用植物 生药学 资源 指纹图谱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药物学知识,汇集成众多本
草着作,是今天中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现在生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资料库[5]
。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和财富,应结合现代生药学所运用的科学技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具有显着疗效。野生丹参资源已不能满足药材市场的需求,目前丹参多为栽培,其栽培面积日益扩大。通过选取丹参根和根茎做水溶性蛋白质的凝胶电泳分析,以
观察各地野生品种和栽培品种所含蛋白品种所含蛋白质的差别[1]
。从而比较野生品种和栽培品种的要效的差别,有助于扩大药源。
3.生药学在前沿医学研究中的作用
目前国际上在生药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频繁。在攻克癌症的斗争中,在生药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好的成果。于2002 年7 月召开的全美第43 届生药学年会代表了全球生药学研究的新趋势。现任职美北卡大学药学院天然产物实验室的美籍华人教授———李博士做了题为“从天然产物先导物设计和发现新药的现行进展”报告。该实验室的总体研究方向就是已经发现和正在发展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及其结构类似物作为临床治疗药物。源自天然中草药的传统中医药学是一个研制有效化疗剂新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一种代号为GL2331 的半合成表鬼臼吡喃葡萄糖甙,是天然产物鬼臼毒素被人工设计合成和研发的,目前作为抗癌药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这些先导化合物及其它研究产生的先导化合物已经证明无论是作为深入一步的修饰模板,或是在作用机理研究手段方面,将在新药设计和研制方面极
有价值[3]

4.生药学在药物资源保护方面的作用
药用植物资源对于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用植物资源的丰富,一方面会为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事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储备。另一方面,也为它们进行不断的科研开发及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部分地区在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方面,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药用植物资源自身的生态增长规律,出现了过度利用、盲目开发等不合理的现象,因而导致了大量药用植被生态被破坏的严重问题.。从植物学、生态学理论角度来看,外界干扰会对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产生影响;但是外界干扰并非必然破坏生态系统,它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作用频率、持续时间及干扰范围等因素。 有时适度干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增加植物多样性、促进植被更新,其结果可能会促进生态系统趋向稳定. 基于这种理论,我们有必要对人类干扰植物资源的活动开展相应深入的生态学研究,以期得出相关的科学结论,进而指导对于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做到既保持生态平衡,又
能够合理利用,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4]

5.结语
药用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通过生药学方面的研究,将更好的开发药用资源,扩大资源储备量,同时对药用资源的保护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药用资源的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1.赵华英,李允尧等不同产地不同丹参品种的蛋白电泳观察,山东大学学报(医
学版), ,2002年6 月第40 卷第3 期。
2.彭素琴,刘郁林,金银花研究进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六期
3.杨顺楷,生药学的最新动态(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精细与专用
化学品,2003 年第23 期 :6—7
4.石 莎,周宜君,冯 莎,冯金朝,我国西北地区药用植物多样性,中央民族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年2 月第15 卷第1 期
5.阎玉凝。对中药生药学重点学科内涵外延的探讨,中医教育ECM 第24
卷,2005年5月第3 期,42—43
6 赵君峰,白志川,中药材金银花的生药学与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西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9---11

❷ 中药资源的保护方法

中药资源的保护方法一般分为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和离体保护三种方法。 A.就地保护 中药资源就地保护,简单来说就是将中药资源及其自然环境就地维护起来。这种方法可以使药用动、植物在已适应的环境中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立保护中国珍、稀、濒危和遭受严重破坏的中药资源的区域和研究、开发基地。 a.建立中药资源保护区 根据中药资源保护的性质和目的,可将中药资源保护区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中药资源综合研究保护区,中药资源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和中药资源生产性保护区。 ①中药资源综合研究保护区,为中药资源绝对保护区,是供科研和教学而设置的综会性保护区。要求选择未受或少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具有国家保护意义的、中药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保护区。其目的在于保持天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药用种质资源,供科研和监测之用。保护面积取决于所要维护的生态系统和科研需要。保护区可单独建立,也可和自然保护区结合。此类保护区一般不允许进行开发或旅游活动。 ②中药资源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是针对重要的药用物种而建立的绝对保护区。保护区内可设有研究机构或研究设施。保护对象为具有国家保护意义的珍贵、稀少、濒临绝灭的重要中药资源。该区可在具有原始生态系统条件下或已开发的地区设置,保护手段除自然维护外,可结合人工种、养,借以扩大野生种群,恢复和发展中药资源。此类保护区也不允许自由进行开发和旅游活动。 ③中药资源生产性保护区,这类保护区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又能提供部分中药材产品,达到在保护中药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目的,实行合理控制、限量采猎,发展资源的保护原则。此类保护区可分为:轮采轮猎区、人工粗管散养(植)区和野转家种区。 Ⅰ.轮采轮猎区,是根据药用动,植物资源的承受能力和中药材的合理采收季节划定的定时采猎保护地,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中药资源的生产能力制定合理的资源保护基数标准和开发指标。当该区中药资源达到一定生产能力时,限量开发,反之当生产能力下降到一定指标时,转为保护状态。一般是几个这样的保护地轮换进行,以达到养护资源、发展生产的目的;二是根据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在保证药材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避开药用动、植物的繁殖季节(包括动物的哺乳季节)、药用部位的成熟时间等易阻碍中药资源发展的阶段,划定的保护区。将上述不利于发展资源和不能保证药用质量的时间划为临时禁猎或禁采季节,以保护中药资源。 Ⅱ.人工粗管散养(植)区是一种带有人工维持和发展中药资源的保护区。保护区可采取人工繁育,野外放养或种植、粗管等措施发展野生中药资源,当资源量达到一定指标时,适时适量采猎和挖掘。 Ⅲ.野转家种、家养研究基地是一种兼有保护、研究和开发性质的保护地,在维持野生药用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野生转家种、家养的研究试验,试验成功逐步推广生产。 b.采用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手段 采用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手段,处理好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在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对中药资源也会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①就地抚育。实质上就是在药材产地恢复和发展资源。它与保护区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明显的保护区界,或是将保护的手段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如各地普遍采用的封山育林、保护林药;在原适生地播种或将药用动物放归山林,恢复资源;应控制某地药材和采猎季节等。 这种保护的特点是:①不脱离原有的适生地;②资源自然更新和人工护育结合。如新疆在肉苁蓉产地大力营造红柳林和梭梭林,发展肉苁蓉的寄主资源;江西在盐肤木生长区施放五倍子蚜虫;黑龙江在尚志、五常等地区进行林蛙半野生半家养,并将林蛙放归山林;西藏收购贝母种子,撒播到贝母原适生地,任其自然生长等都是促进原产地增加资源的重要手段。宁夏采用碾米机粗碾处理甘草种子,使其发芽率由6%提高到90%左右,方法简便。如果能在各甘草主产区推广,将处理后的种子,撒播到适生地,将对恢复和发展甘草资源发挥巨大作用,另外,中国活麝取香和活捕猎具。捕猎技术已趋完善,促进这两项技术的结合与推广,并限制或取缔杀伤性狩猎器具的使用,对搞好中国麝香产区的生产与护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②合理采收。这种生产性保护的特点,主要是突出了采收的合理性。表现在采收、方法,采收季节和采收量。 Ⅰ.采收方法:药材的采收除获得药用部位外,还要保证药材原动、植物的再生能力和保证资源的良胜循环。目前,一些地区采用边挖边育、挖大留小、挖密留疏等采收方法,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的。过去收购胡黄连时,都把茎苗作为废弃物。西藏洛扎县、定日县用胡黄连的茎苗在当地繁殖成功,为保护胡黄连资源奠定了基础。吉林省在采收刺五加时,采取留幼株并保留部分根茎留存土内的方法,保护刺五加资源,取得了成效。目前,黄柏、杜仲、厚朴、肉桂等品种的环剥技术已在部分产区得到了应用,产生了较好的保护效果。另外,像活麝取香、活熊取胆汁、牛黄埋核和活蚌植珠等都对发展生产、保护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Ⅱ.采收季节:避开药用动、植物的繁殖期,在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适时采收。药材的合理采收,在药材生产中,提前或延后采收都有可能影响药材质量和原动、植物的休养生息,造成资源的质与量的下降。 Ⅲ.采收量:每一种药用生物资源都受本身再生能力的限制,超负荷采收,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恢复,就会导致资源下降,甚至消亡。合理的采收量应控制在资源再生量之内,保证药材常采常有,永续利用。 B.异地保护 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即将濒危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苗圃、种植园内,变野生种类为家种家养种类。通过引种、饲养,动物园和植物园不仅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物种,而且扩大了种源。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药用植物坡垒、沉香和海南龙血树等,都取得了显着成效。尤其是海南龙血树的成功引种,对发展血竭生产,保护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有些地区还建立了许多药用植物园或在植物园内设立了专门的药用植物苗圃,如杭州药用植物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资源开发研究所植物园、四川南川药用植物场、南宁药用植物园等,引种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药用植物,为研究异地引种、保护药用植物奠定了基础。 动物园在保护中国的药用动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东北虎、华南虎、麋鹿、梅花鹿、长臂猿、云豹、猕猴、海狸鼠、环颈雉等药用动物的养殖技术已得到不断提高,有的种类还突破了繁殖关,向品种选育迈进,初步实现了异地保护动物、扩大种群的目的。 发展大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是保护中药资源的重要途径。如国内着名中药材川芎,现在江西、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等地引种栽培,并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三七为常用中药材,历史上野生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过度采集,野生种质消失得非常迅速,如果没有人工栽培,早就没有资源可提供了。同样,人参、杜仲、厚朴、巴戟天等中药材,其野生资源已寥寥无几,现在广泛应用的均为栽培品,菊花经过长期的栽培选育,已从一种野生菊花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多种栽培品系,野生商品已退出市场。这表明中药材引种栽培、野转家种、家养的方法,不仅是发展药材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异地保护中药资源的积极而又灵活的手段,目前,中国各省、市、区引种试种、野转家种、家养成功的品种,分别在20一40种以上。其中四川野转家种、家养有麝香、天麻、贝母、天冬等20多种,引种省外品种成功的有白术、云木香、玄参、延胡索、广藿香等30多种;云南野转家种的品种有云黄连、黄柏、茯苓、胡黄连、牡丹皮、蔓荆子等37种,引种试种成功的品种主要有附子、潞党参、地黄、怀牛膝、白芷、玄参、黄芪等20余种。中国南部沿海一带引种的南药如儿茶、千年健、诃子、芦荟、苏木、益智、肉桂、安息香、马钱子、白豆蔻、砂仁、血竭、槟榔等对缓解市场发挥了作用。数以百计的野生药用动、植物,通过引种,野转家种、家养,扩大了药用资源,相应地对野生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 C.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目前生物种质保护的较先进手段。离体保护就是利用先进技术,保存并研究携带全部遗传信息的物质片段,即保存药用动、植物的某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以达到长期保留药用动、植物的种质基因,巩固和发展中药资源的目的。 当前,采用离体保护的主要方法有: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和组织培养等。 1)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 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其直接作用就在于收集和保存药用动、植物遗传物质携 带体及其本身,免于毁灭性的破坏或造成基因流失。建立中药资源基因库有利于保持优良药用种性和培育适合各种条件的优良品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和研究材料。中国幅员广阔,多样性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道药材。这些药材的优良特性,主要是由内在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的。这种由遗传基因控制的药用优良性状,在人们的栽培、选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下,是可以逐步发生改变或消失的。长期保存这种优良基因的载体,就可以为研究和维持优良遗传种性提供先决条件。例如,抗倒伏和抗病基因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就是在掌握了大量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应用选育技术或高科技(如基因工程)实现的。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可以为将来实现药用原料工厂化大生产提供条件,同时,在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方面也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药用植物种质保存工作已经广泛开展,杭州药用植物种质基因库已基本建成。在动物药研究方面,中国麝的精液保存已经取得成功,为人工授精。发展优良麝群奠定了基础。 2)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是将动、植物体的某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通过人工无菌离体培养,定向诱导分化获得产品的一种技术方法。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不仅使繁殖种群的速度加快,而且能尽快实现野生物种的栽培养殖和人工育种。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消除植株的病毒感染,培养无病毒植株,如山东用地黄茎尖培养无病毒植株获得成功。中国很多科研、生产单位开展了植物药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取得了极其显着的成绩。当归、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白芨、菊花、党参、延胡索、山楂、番红花、浙贝母、条叶龙胆、龙胆、绞股蓝、川芎、枸杞、厚朴、罗汉果、人参、三七、西洋参、半夏、桔梗、怀地黄、云南萝芙木、玄参、景天等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都取得了成功。通过组织培养还可以直接生产药用成分或代谢中间产物,提取药用生理活性物质,开展工厂化大生产。目前,已能从人参组织培养中获得较高含量的人参皂甙;从芸香培养物中获得呋喃香豆素;从薯蓣、山萆薢培养物中提取薯蓣皂甙元;从喜树茎培养物中提取喜树碱。组织培养还能从培养物中获得新的化合物或应用于生物转化。如在芸香组织培养中,发现合成和积累了芸香素(这是原植物无法检测到的新化合物)。

❸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哪些

(肖培根)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各种有效措施,达到保证供应和合理利用此项资源防治疾病的目的。

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如何有效地利用已供药用的植物资源,例如通过资源扩大、保护和促进其再生能力,改变或创造种质特性,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等方法手段,使之能充分满足医疗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及治疗价值更高的药用植物,使此项资源得以不断丰富和充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更好地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科研角度讲,可包括下述的一些内容。

一、区系调查、总结及规划

某地区人们所使用药用植物的种类总和,形成了该地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内容包括种类、蕴藏量、生产量、生态因子、更新途径、利用前途等,并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划,是做好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基础。在调查中,除了面上的调查外,还应突出重点,注意那些经济价值和医疗价值较大的种类,注意挖掘该地区内药用植物的独到使用经验(如民间秘方、验方等),为新药开发创造良好条件。

二、野生资源的保护及更新

通过调查,对一些野生资源数量较大的重要种类(例如甘草、黄芩、刺五加、穿龙薯芋等),需要采用人工保护措施及制订政策,促进这些药用植物的繁殖和更新能力,防止有繁衍能力的个体大量覆灭和生长地点生态环境的骤然破坏,可采取合理和有计划地采收、分片轮流封山以保证个体的恢复与发展,采用人工措施扩大个体的繁殖系数等。总起来说,这些技术措施应纳入地区的总体规划中去,以保证其顺利实施。

三、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及栽培

这是资源开发利用中保证资源数量及质量的最有效的一项措施。一批重要中药,例如人参、三七、黄连、当归、附子等,通过人工栽培,已逐步满足需求。近年来,通过摸清天麻的生活史和蜜环菌、共生萌发菌间的共生规律,使野生天麻的引种变为家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对重要进口南药白豆蔻在我国云南、海南的引种驯化和大量栽培,已取得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尚有一些重要野生药用植物如肉苁蓉、锁阳、猪苓等,需要对它们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生态条件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促进人工大量栽培能够取得成功。

四、药用资源的扩大与利用

目前较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以能代表该植物疗效的主要有效成分或部分作为指标,从亲缘相近而且资源丰富的植物类群去扩大资源,或从扩大药用部位着手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前者如从进口药的同科属相近的国产植物中,通过植物、生药、化学、药理以及临床等多学科的比较研究,已成功地从我国植物区系中找到了安息香、马钱子、沉香、胡黄连、大风子、蛇根木等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又如对生产激素的甾体原料植物,以薯蓣皂甙元等甾体皂甙元为指标,从我国植物区系中,找到薯蓣属(Dioscorea)根茎组(Sect.Stenophora)多种植物的根茎含有高含量的甾体皂甙元,其中盾叶薯蓣(D.zingiberensis)的含量为1.05—16.15%,穿龙薯蓣(D.nipponica)为1.36—4.60%,三角叶薯蓣(D.deltoidea)为1.80—5.40%,均可作为制造激素类药物的理想原料。

这方面的需求也促进了对药用类群的深入研究,如对莨菪类、人参属、乌头属、大黄属、丹参属、元胡属、细辛属等的研究。

扩大药用部位和药用植物原料的综合利用,使资源能够物尽其用。前者如已开展从利用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的钩扩大利用到茎,从仅利用砂仁(Amomum villosum)的果实扩大利用到叶以提制砂仁挥发油。后者如对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已开始综合利用阿托品、东莨菪碱、樟柳碱、后马托品及红古豆碱等多种成分;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除利用小檗碱(berberine)外,也已开始利用另一种含量很高的成分——小檗胺(berbamine)。

五、通过半合成途径来扩大药用资源

这是资源利用中比较年轻但却具有广阔前途的领域。

一是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将植物中的某一成分改变为需要的药物。如元胡(Corydalis yanhusuo)中含镇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仅0.1—0.2%,如从黄藤(Fibraurea recisa)的茎提出巴马汀,再经氢化为延胡索乙素则可大大提高生产量并降低成本。

二是用有机合成并结合药理和临床,改造植物中某些有效成分的结构,以获得高效、低毒或生物利用度更高的药物。如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提取的丹参酮ⅡA,经过磺化后,可以大大增加水溶性,从而可获得更好疗效。又如秋水仙碱(colchicine)经氢氧化铵水解得到秋水仙酰胺(colchicine amide),毒性降低,抗癌谱更广而且安全范围也较大。

六、资源开发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例如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是用植物的组织或细胞,通过无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经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产生有效成分的方法。由于它具有生长迅速、生产周期短,而且可以采用工业化的大生产,所以日益受到重视。贵重中药人参和常用中药紫草等,通过组织培养,已能获得较大数量的人参皂甙及紫草素等,可望进入实际大生产的实用阶段。

通过采用快速繁殖、细胞融合、杂交选育等生物技术,将能产生许多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而且产量和质量都较传统生产方法高得多的药用植物新品种。

我国在生物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起步稍晚,但这个领域将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七、药用植物资源的二级开发

当我们采用生物及农业的方法将药用植物个体的产量和质量获得大幅度增长的一级开发取得成功后,必须同步积极开展以工业手段为主的二级开发,促使药用原料植物和药材能再次加工制造为适宜的成药、药品或其它制成品(如保健食品、保健饮料及美容品等)。

八、新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研究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便是要从本地的植物区系中,不断去发现具有卓效的新药用植物资源。

我国是使用中草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药物学方面的知识,有计划地调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并采用多学科、现代科学手段加以发扬、提高,这不但对开发药用植物资源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创造我国的新医药学也有重大价值。这方面我国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例如通过系统研究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药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发现了两种新药山莨菪碱(anisodamine)和樟柳碱(anisodine)。它们除了具有明显的抗胆碱作用外,最近还发现具有良好的促进微循环方面的作用,已广泛地在临床上使用。

我国长白山区民间一位老农使用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的冬芽驱除绦虫,疗效很好,经系统研究后,挖掘出驱绦作用很好的新药——鹤草酚(Agrimophol)。

又如从我国传统抗疟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中研制出一种抗疟有效成分和新药青蒿素,具有很好的抗疟效果,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

九、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

这方面除了需建立药用植物标本馆、药用植物园以及药用植物数据库等工作外,还应特别强调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因为种质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同时它又是未来育种工作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珍贵中药材,不少是属于濒危种或渐危种,因此必须加强各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在这方面的工作,如建立药用植物种子库和基因库等。

十、药用植物亲缘学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需要用多学科综合手段和基础理论指导,药用植物亲缘学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某一植物群中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