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什么是课堂再生资源
扩展阅读
户型分摊费用多少 2024-11-15 00:42:36
烹调人工成本怎么算 2024-11-15 00:24:34
导线测量距离用什么工具 2024-11-15 00:18:49

什么是课堂再生资源

发布时间: 2024-11-14 11:53:21

Ⅰ 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

理论上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活动都可称之为课堂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所讲的课堂活动通常是指教师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体验而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利用一种能使学生主体性更充分展示出来的互动形式的教学活动,它是与教师讲解说教的教学形式相对而言的。这种课堂活动不仅关注结果,更侧重于过程,不仅指向知识内容,更指向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究事物的意境,从而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课堂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有效性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效益,即教师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它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保证活动计划顺利实施,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活动目标,使学生明白“为何而动”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因而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必须思考和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及活动价值在哪里,而且活动目标最好是发展性的,以便给学生一个生成性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中显性或直接的目标应让学生明白,以确保活动质量;隐性或升华的目标可在活动中促使学生感受领悟。整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都必须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防止出现没有目标或偏离目标的课堂活动。

2.加强活动过程指导,使学生明白“如何而动”

课堂活动的目的可以事先预设,而活动过程和结果却具有生成性和非预期性,因而教师对活动过程的指导非常必要。教师不仅要在活动开始前交代清楚活动的要求、程序和规则,更要在活动过程中平等参与,当学生活动出现偏离、混乱、困惑时给予引导。

如:《资源出现短缺》第一轮擂台赛围绕“我们一天所用到的自然资源”展开,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在教师交代了活动要求、比赛规则后,同学们分组准备,并把自然资源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这个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只把握比赛规则,而在评价每组列举自然资源的正确率时则注重引导,因为学生对“自然”的理解有偏差。第二轮擂台赛每组就自己所列举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找出“可再生资源”类,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划分标准,然后分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就学生分类中的错误进行个别指导,促使学生理解“可循环利用”和“短时间内可再生”的含义。两轮擂台赛的预期目标不同,教师的指导时机、内容也就不同。

3.把握活动的最佳时机,使学生“有感而动”

活动时机的安排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只有两种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时,活动效果才会理想,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活动时机。

①新课开始时活动:这种活动安排其目标应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预现,不仅起“马首”之效,而且有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之功。如:《万类霜天竞自由》导入活动——梅花鹿命运的心理测试,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已经具备了哪些竞争优势,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从而引导他们在下面的“竞争百宝箱”“挑战与应战”等环节上有针对性地补充与调整,他们也就在自身的情感需要中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②新课中途活动:它是为深化或升华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能体现学生的情感需要。因为人文学科新课过半后,知识目标基本可以达成,后半节课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拓展和深化,发展思维,升华情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学生列举自己所了解的日军侵华史实,观看了教师呈现的日军侵华图文资料后,面对直观惨烈的烧杀场面,个个义愤填膺,感情冲突到最激烈的程度,我顺势推出:“我想对 说”活动,横线上可填日本政府、日本中学生、死难同胞、自己……,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学生激荡不已的情感不仅有了表达的机会,而且是一次爱国情感升华的绝好时机,这节课学生情感的投入度和学习过程的参与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③在新课结束时活动:它是为检验一节课的目标落实情况而设计的,应有小结反馈之效。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教师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学到同一水平,因此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回顾总结则可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网络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如:《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结合19世纪初西欧社会的发展现状,续编“麦克尔一天的生活”小故事,然后请同学们相互评判编写中的可取与不当之处,既调动了学习兴趣,教师又能从故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某些不足,及时调整。

4.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因趣而动”

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投入与学习收获密切相关,良好的情感导致认知的优化,使学生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而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意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过多强调认知因素,割裂了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和谐统一,致使学生学习时缺乏持久动力支持,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设计课堂活动情境时要富有“新、奇、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新”就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奇”就是要让活动有悬念有期待,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趣”就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要富有趣味性。如:《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梅花鹿命运的心理测试、《实话实说话流行》的街舞现场解说、《奥林匹克精神》的2008年北京奥运知识抢答、《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的故事续编……。当然我们在关注活动的外在表现时,更重要的还是关注活动的内在质量,使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思考者。

5.活动所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自愿而动”

教学是教师、学生以知识为中介的价值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人的世界,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着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在这个创造性的过程中主角是学生。因此有效的教学活动要走向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要符合各阶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一般来讲,小学生易接受外在影响,因此小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到了七年级以后,学生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对课堂活动有自己的判断和考虑,因此学生会对课堂活动做出选择性的参与。调查表明:中学生对幼儿化的活动、暴露内心世界的活动等因有所顾虑而不太感兴趣,但对展示思维水平和才艺类活动兴趣较高。因此,我们应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能敞开心灵自觉自愿的投入到活动中。

二、促使参与的主体真正互动,这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根本标志

新课程背景下参与学习的主体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以及各种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他们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的活动。因此学习主体间的互动也就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资互动。这种互动式教学不是看教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看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怎么形成适合他们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等,最后体现出来的才是学习效果的改变。

如:《在规则中成长》的课堂活动,全班同学分成8组进行“站报纸”比赛,教师不规定游戏规则,通过环节一的四轮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一步步感受制定规则的必要性并体验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环节二是活动提升,促使学生将游戏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环节三课堂延伸是通过完善班级公约,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均有可能改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的能力。由学生自己设想和评选出的各个奖项可以看出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已经形成了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班级思想,感悟规则在学习、生活、竞争中的重要性。

三、真正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归宿

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是预期性的,也可能是生成性的。

只要上述两大环节组织得当,预期目标基本可以实现,这是我们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关注较多的一面,但我们经常就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没有继续深入。因此在课堂活动结束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提取活动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使活动自身的生命力得以延续。由于课堂活动参与的人数较多,每个人对活动问题的理解、自身的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因而活动过程和结果具有生成性和非预期性,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在预期目标之外合理生成新的目标和新的结果,这种新生成的目标和结果是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升的表现,它比预期目标更有价值,我们不能也不应忽略这种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如:《在规则中成长》新课最后 “一本珍品书” 的课堂活动,预期目标是:通过解读资料回答问题,从而加深对“自由与规则关系”的认识。但活动时学生提出另一问题:哈佛校长是否应给该生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法律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这是同学们同情哈佛学生的情感体现,如果不引导好就解不开学生思想上的结,他们对“自由与规则关系”也就不能真正认识,因此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激励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这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落脚点

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学生的发展,即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我们组织任何形式的课堂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不断的反思、完善和提高自我。为此,我们应注意指导和评价的及时性,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活动过程、对认知与收获及时总结反思、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注意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

课堂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有效性是课堂活动的生命线,只有有效的活动才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避免一些不可取的活动,如:低思维的课堂活动、目标重复的课堂活动、矫揉造作的课堂活动、无兴奋点的课堂活动、冲淡主题的课堂活动、过多的课堂活动等。只有这样课堂活动的实效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Ⅱ 如何备好一节课

1.备学情。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人而异,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特征等。如设计课堂提问时,就要有针对性、层次性,且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答对,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分析学情是“把学生教好、教会”之前提,学生基础不好,知识重点、难点就得多花时间和心思;学生基础不错,简单知识再大讲特讲就是浪费课堂时间。因此,只有分析好学情,才能让课堂教学活动在快乐的情境中展开,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使他们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想象和创新,在“学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会学”。
2.备校情。教学设计要因地制宜,物理、化学等学科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新课程改革中又引入了科学探究课。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实验器材是否备齐,是否配套,自己是否要自制教具等。若教学中要使用视频、课件,就要了解学校多媒体设备的配备情况,实验器材装置以及多媒体设备的工作状态如何,并进行亲自调试(课件、教具、仪器等)。
3.备教材。要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搞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要了然于胸,平时就要通读教材和参考书,有目的地收集教学资料和素材。备教材时,不应该局限于教材内容,甚至局限于一堂课的内容进行备课,一定要认真通读教材整体内容或相关章节,做到综观全局,明确章节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吃透教材,把握教学中的轻重环节和课程的重点、难点。
4.备理论。教学设计要高屋建瓴,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支撑,要有“做小事情,想大问题”的良好习惯。每个教师,尤其是专家型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个专家教师都有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教育教学理论。一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在平时加强读书学习,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最好是能博览群书,并把所学在教学中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学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教育理论不一定写在教案上,但一定要“备在心里”,心中只有装有丰富多彩的“一缸水”,才能端出最甘醇的“一杯水”。
5.备课型。首先要依据教学内容来明确是讲授课,还是科学探究课或者实验课等。对于科学探究类课型,要处理好科学探究的各个元素,明确本节课要突出的元素,不必面面俱到。学习小组的安排要搭配得当,每个小组都搭配不同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做到以优带差,鼓励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如果是示范课或竞赛课等,少不了要说课、试讲。一是试讲,只有试讲才能发现问题;二是在教研组说课或试讲,让其他教师来点评、完善,共同打磨。虽然新课程大力提倡科学探究,但与传统的讲授课并不矛盾。在讲授类课型中,要设计出吸引学生涌跃参与、积极思考的切入点或环节,避免满堂灌、避免“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出现。讲授课并不是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只是要求教师充分设计好“讲什么?何时讲?怎么讲?”讲要讲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关键时刻给学生精彩的点拨,给学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6.备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要精雕细琢,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每个环节的连接,提问的方式及问题的选择,作业的布置,多媒体的使用,都要充分考虑。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来设计,新颖、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要科学严谨,提问恰当、明了,注重课程的再生资源;时间把握应准确,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探究或实验时的安全问题。同时,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课堂的高潮、闪光点以及板书的设计(写、擦、留、符号等,以及与多媒体配合使用)等。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怕讲不清、说不透,内容贪多,讲得过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学设计要关注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效果才能提高。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三是教学设计要联系生活与实际,比如,物理就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7.练习、例题的设计、课堂练习题的选取要有针对性,并做到少而精。教师精讲,学生精练,不搞题海战术,既能巩固学习成果,又能减轻学生负担。尤其是在布置作业或编写学案的习题时,各习题最好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
8.备听众。如果是参加示范课或竞赛课,这与常态课有所不同,有着较强的示范性及表演性。因此,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听课者的感受和评价。此时可以适当地“秀”一下,这样使得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更具有吸引力。在此类课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这些设备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帮助其他听课者听懂你的讲解,了解你的教学意图。有些听课者往往不熟悉所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因此,在听课过程中较难跟上师生的思路,也就难以对这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多媒体课件可通过优美而富有动感的设计,直观地将讲授的内容、重点及思路跃然“幕”上,使学生及听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还可通过设计游戏、辩论、表演等多形式的外向型活动,增加听众的参与机会,使他们也了解学生的动态,跟着学生欢笑、迷惑或恍然大悟,从而营造一种非常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听众也感到心神愉快。
9.备突发事件。课堂当中有时会有些偶发的小事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周详,事先做好思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尽量将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如何处理?如:突然停电了,电教设备用不上怎么办?万一实验不成功怎么办?是否准备了另一套方案;万一时间充裕,教学任务完成了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又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备,就能保证课堂能按照所设计的步骤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
10.在集体备课中打磨教学设计。一个学科组聚在一起对一节课的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将每个人教学设计的独到之处进行交流,互相指出优缺点,对同科同课内容进行“说课、作课、评课”等交流,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教研组在备课交流会上大胆提问,办公室多方交流,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老教师请教,利用集体的力量完善个人的备课,使每节课都精益求精。
11.课后反思(再次修改教案)。再好的教学设计都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上完课后,要自我反省,发现成功,找出不足,写出课后反思,对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修改,最好就是公开课后的评课与反思。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同听一节课,在“学”和“思”中产生共鸣;同评一节课,在“问”和“辨”中达成共识。其实一节好课,不仅学生获得了发展,教师也将同时得到提高,这就是教学相长。平时将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反思写下来,会成为教学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备课时,可以将以前写过的教学反思浏览一遍,力求避免再次出现在课堂上出现过的不足和失误。通过反思向自己“取经”(突发的灵感,沉痛的教训,自己做学生时的体会和感受),向同事“取经”(听课、研讨等),向信息“取经”(资料、杂志、报纸、网络等)。教师真正地备好一节课应该截止到上完课以后的教学反思,用一句广告语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果说课堂是教师的艺术舞台,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在这个学术殿堂上的才华展示,那么,教师就是这处舞台剧的编剧和导演。一场精彩的演出可以引起台下观众的强烈共鸣,一堂出色的课堂教学,会使莘莘学子受益匪浅,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