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乡村教师如何使用和创造教学资源
扩展阅读
韭菜怎么价格差很大 2024-11-15 13:44:56

乡村教师如何使用和创造教学资源

发布时间: 2024-11-15 10:56:05

❶ 如何充分利用本地乡土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教学

陈鹤琴先生提到“当地民情民俗以及自然景物的学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乡土资源,开展本土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周围的自然资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人文资源搬进课堂,融进乡情主题教育活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潜能,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又为优化幼儿园乡情主题教育、推进园本课程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如何依托乡土资源,有效地对幼儿开展爱家乡教育呢?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确立了“家乡物产”、“家乡风俗”、“传统游戏”、“家乡文脉”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
一、收集乡土自然资源,贴近乡情主题活动实境
家乡的山水草木、物产等自然资源是极好的教育媒介。我组织幼儿到园内外收集各种乡土自然素材,并利用它们创设活动环境,以主题墙的形式展示孩子们收集的图片、照片、画、门票、景点宣传册、地图等资料,满足幼儿的需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与乡土资源对话,并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比如:
(一)家乡风光。围绕幼儿收集的有关图片、VCR等,开展“滨海——玉苍山”等主题活动,让幼儿知道苍南“滨海——玉苍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分为滨海、玉苍山两大部分,由渔寮、炎亭、玉龙湖、玉苍山、莒溪5个景区和矴步头组成,另有石聚堂市级风景名胜区和燕窠硐、鲸头两个县级风景名胜区。通过语言活动“讲讲玉苍山”,我配合放一段相关的VCR给幼儿欣赏,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玉苍山美丽的风光。这些特有的景色激发了幼儿内心深处美的感受,幼儿讲述的语言非常生动、丰富。我还利用美术活动画“美丽的渔寮沙滩”,让幼儿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滩平、沙软、海阔、浪缓、水清的渔寮沙滩风情以及在沙滩快乐嬉戏的情景。大自然不仅使幼儿开阔了眼界,也开阔了幼儿的思维和心灵,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美感,丰富了想象象,使其萌生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家乡物产。苍南地理环境非常独特,既依山又傍海,所以物产极其丰富,山珍海味数不胜数,蔬菜水果品种繁多。我根据孩子们收集的有关材料,在动物角饲养各种海生动物供幼儿观察,并精心设计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如“认识家乡的鱼”、“认识海螺”、“寄居蟹和招潮蟹”等;认识海带、紫菜、羊栖菜等藻类海洋植物,让幼儿在饲养和探索的途径中主动获得各种海产品的相关知识。开展“美食节活动”,认识家乡特色小吃,幼儿在看看、闻闻、尝尝中领略乡村食品的无穷魅力,品尝着浓浓的“乡味”。通过“采摘一日游”活动,让幼儿在看看、摘摘、吃吃、讲讲中认识家乡的各种水果,更让孩子们体会家乡物产的丰富。
孩子们在收集资料和参与活动过程中完成对家乡的初步了解,并在环境创设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互动、交流和展示,增强了自信心,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参与意识,还极大地激发了探索欲望。总之,收集乡土自然资源,对提高乡情主题活动的实效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乡情主题教育内涵
乡情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成长中有着特殊意义。充分利用家乡环境中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展活动,会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化。经过反复研究,我并把乡情教育内容划分为三大主题,有计划逐步的加以实施。
(一)家乡风俗。充分利用有关的资料,向幼儿介绍苍南的地方习俗、苍南的各地庙会活动,让幼儿了解滨海之城的风俗习惯。例如,向幼儿介绍蒲城正月十五的拔五更、畲族风俗对歌会、正月十五舞狮表演等,使幼儿了解在风俗习惯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勤劳、善良、勇敢、智慧、团结向上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等。
(二)家乡名人。通过看录像专题片《抗倭故事》,了解明代抗倭遗址、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壮所城、明代抗倭重镇——金乡卫城,认识护城(瓮城),城垛,敌台,窝铺,南堡烽火墩等建筑,掌握相关的名人传说。通过组织幼儿看望烈军属、英雄人物、边防军人及扫烈士陵园活动,了解苍南是如何解放的,知道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幼儿对他们的浓厚情感,让幼儿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先辈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育幼儿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
(三)家乡文脉。开展“家乡文脉”主题活动,提高幼儿融入乡土文化归属本地文化的能力,如组织幼儿欣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渔鼓演出等优秀的民间艺术;带领幼儿参观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碗窑瓷文化展、点色剪纸展销、夹缬印染技艺展示等等,了解悠久的传统文化……通过“家乡文脉”主题活动,好比从小给孩子注入了必备的民间传统文化血液,这样在他们长大后才可能担当起继承、弘扬乡土文化的重任。
总之,充分利用丰富的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性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且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幼小的心灵。
三、链接家长资源,拓宽乡情主题教育渠道
(一)身怀绝技——嘉宾老师进园执教。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请他们进班级当“老师”,展示其各自的特长和风采,使幼儿获得更直接的经验。
(二)快乐之旅——把幼儿带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怀,家园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乡土文化教育更是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才会事半功倍。在家长陪伴下参观五洞桥、白湾宝、打铁宫等也是我园一项有效的资源利用措施。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请文物保护单位的家长为孩子们做向导,向幼儿讲述五洞桥的建筑特点、建造年代、建造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在参观中获得初步的乡土历史知识,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对劳动的热爱。
四、借力乡土传统游戏,滋润乡情主题教育童趣
民间游戏是经过千百年的生活实践、广大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勤劳朴实的苍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口头相承的形式,在民间经久流传。首先,整理乡土益智游戏,丰富园本课程。我们收集适合3—6岁幼儿玩的乡土益智游戏,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尝试着将古朴有趣的民间益智游戏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日常活动中,通过传统益智游戏的规范化整理,丰富幼儿园的园本建设,拓宽幼儿教育形式的空间。其次,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滋生乡情。为了加深幼儿对家乡的风土民情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由乡土游戏滋生乡情,我开展了“民间体育游戏”专题活动。孩子们玩着父辈曾经乐此不疲的民间体育游戏,被这些“新鲜”有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们在参与活动中重拾童趣,与孩子共同享受了传承民间游戏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总之,乡情教育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不断地去发现、挖掘、拓展本地特有的教育资源,形成以乡土资源为依托,集趣味性、活动性、游戏性为一体的主题式教育活动,使孩子们获得更系统、更直接、更形象的教育,让他们在体验乡情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丰富、互动、有效的活动也把大自然和社会融合到乡情主题教育中去,使孩子们有所悟、有所获,提高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优化了幼儿园的教育模式。

❷ 农村教育资源短缺,该如何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1、完善农村教育机制,切实保障乡村教师收入
要切实改善乡村教师收入体系,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国的乡村教师普遍存在晋升难、晋升矛盾突出的状况。这使得部分优秀的教师在符合晋升条件的状况下得不到晋升升职。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部分教师会出现消极授课的情况。因此要完善乡村教师的晋升机制,对于符合晋升条件的教师给予积极晋升,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农村教学授课质量。

❸ 如何有效挖掘乡土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教育资源。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撷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激活课堂教学。
乡土知识的涵盖面和涉及面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具体而言,就是指我们的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迹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物事、语言文化等。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将乡土资源有机地融进课堂中呢?在这里,笔者对自己近几来的教学试作些粗糙整理,以便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巧取乡土生活,搭建问题探究平台
1、所谓“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范型。该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真正理解的党学习产目标。《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历史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必须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以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由此可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尤其在初中阶段,就应降低理论强度,充分开发利用富有生活气息的丰富的乡土,甚至家族的历史课程资源。
例如我在执教西周的“礼乐文明制度的确定“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宗法制,我给学生一个表格材料:
问:如果这家主人要自己的地位与权力传下去,谁最有可能继承?并说明理由。结果没有几个学生回答。在课后反思时我也作了调查,主要原因出在学生对这个材料不理解,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其实就是没有搭建好给学生探究的平台。那么,我在另外一个班级执教时就选取了学校附近几个村居的宗词照片,学生很快就认到了自己的宗词,然后我就进一步解释嫡长子世袭制的原则,最后出示上述探究的表格材料,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就很高了。又如九年级教材中的“改革与开放的时代”中有一个专探究,它他为三个内容:有感于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有感于休闲方式的变化。如果教材内容而探究,我想教学效果如何很难说好。因为教材所选取的例子虽然典型都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对这一专题探究稍作改动,将课题命名为“戏说生活,漫画经济”。课前我先发给学生这样的一个学习提纲:第一自我衡量调查家乡的生活看经济发展水平;第二纵向比较,调查三十年前长辈们中学时代的生活并与你自己生活作比较看经济发展水平;第三横向比较,通过上网,比较去年苍南县城、你所在的乡村、五凤乡三个区域人均收入看经济发展水平,这个学习提纲基于学生实际和对长辈们的调查所得,在课堂学生异常活跃,你言我语。这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用实例说明改革开放的成果,又联系了思想品德课中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以适当地选取乡土资源,为探究搭建平台,学生既有内容可讲,又能探究出一个所以然来。
二、巧借地域景观,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目的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使探究课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活动性”和“社会性“,实现课堂从”历史“到”社会“的回归,这样要求我们的课堂和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回归。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该册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都是围绕人类是生产与生活环境探究设计的,加上整个课程的设计基于生活、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呈现方式,综合活动课的探究自然成为了学生乡土自然资源的探究。那么怎样在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究课中开发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呢?
第一课“生活在社区“和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教学中,我便引导学生在学会绘制平面图的基础上,绘制社区图,明确自己家在本村中社区中的位置,然后按社区分组,让同一社区的同学一起绘制自己社区所在乡镇版图中的位置,然后进行辅导纠正。全班同学一起绘制家乡乡镇的行政平面图,最后查找乡镇在温州市的位置和温州市在全国的位置。用四幅图呈现了四级家乡——社区、乡镇、温州、中国。在讲七下“我是社会小主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题目《横阳支江污染状况调查》(横阳支江是苍南县的母亲河),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本地学生,让他们回家向长辈们了解这条河过去的状况,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另一组是外省县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户外考察活动,沿着这条河两岸进行观察、访问。然后结合两组同学的精华,写调查报告及整理治疗,最后进行团队活动,组织志愿者课余时间捡垃圾。这样既落实了教学内容,灵活的适用开发了乡土资源,又让学生尝试了如何行便监督权,真正体会到“ 是社会小主人”的感觉,使乡土资源教材想到补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同使也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三、巧挖民风民俗,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里创造一个观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趣之门,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与亲切。例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课,为了更加清晰的阐明南北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前收集家乡的气质、土壤、河流水文特点、典型动植物、农作物耕作制度、房屋结构、水陆交通、饮食及过年习俗等,并将其制成表格,我在备课时也制作好了一张关于北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表格,并且收集了几组图片和flash。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幻灯片再填写表格,然后将“北方的表格”与课前制作好的表格进行比对,最后我与学生一起归类总结。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从学生的信息反馈来分析,这样的设计到达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又如在九年级《世界遗产在中国》一目中涉及到“非特文化遗产”。在教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温州鼓词”和“卖技”的视频,还给学生展示了温州米塑艺术和窗花纸几组图片。课堂中学生时不时地发出了“哇”惊叹声和指指点点声,在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向长辈的了解关于“卖技”和“米塑”这两种文化。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有个学生拿了一本手抄的卖技书给我,还说他父亲曾经唱过多年卖技,发现书中有许多错别字,要求我给予更改。在教学中,巧妙地挖掘乡土资源,不仅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信感亲切,还促进了学生对温州曲艺和艺术所蕴含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巧引名人伟绩,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与修养,亦称人文素质。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于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依靠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自觉、批判及超越精神,对人生意义与价值判断和思考。第二层次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性的东西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价值才能复活。由此可见,人文素养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体现在具体的学科知识之中,而人文精神则蕴涵在人文知识之中,需要我们在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概括、提炼出人文的精神。人文素养关键在于塑造人文精神。
乡土知识在塑造公民修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功能。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正如苏霍姆林斯斟说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法国语言开始的。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吏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知祖国的概念。”德国着名的教育家基普郎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教学中引用本乡土的名人秩事,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隐妥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八年级教材中涉及的“盛世文化”,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东晋谢灵运的作品,在执教“文人的世界”我也给学生补充了南宋时的永嘉学派和王十朋的相关史实以及他那幅写在温州瓯江江心寺的绝妙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水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样,让学生了解到了我们温州家乡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曾现过灿烂的历史,也留给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感悟家乡古老的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那博大精深和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还有八年级下册有一题目“从此伐战争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我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云岩乡革命老根据地纪念馆——仰英亭参观,要求生向纪念馆的负责人访问有关革命烈士的事迹,以便在课堂内作发言交流。在课内,有些学生讲述林平海的事迹,有些学生讲述王屏周的事迹。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时代,也对当时毛泽东同志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进一步理解。通过引用家乡的名人伟绩,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先驱的生存艰难,意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好好珍惜和把握。从而激发了学生战胜困难,度过逆境的勇气和力量,培养自己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骄傲感。这难道不比那些以空泛的“政治化”或“祖国化”为口号,以古才能的民族英雄,伟人事迹为教材,苍白无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加丰厚有力。由此可见,乡土资源不仅是树立学生健康向上人生观的催化剂,还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化石”。
综上所述,将乡土资源适当地运用,整合到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能让学生探究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传道、授业,解惑之功效。当然,将乡土资源整合到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滥选滥用,避免将与社会教学演变成了地方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