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戈壁怎么找水资源
扩展阅读
精冲产品的余量是多少 2025-01-11 08:24:11

戈壁怎么找水资源

发布时间: 2024-11-21 21:32:03

⑴ 新疆水资源不足解决方法

新疆广袤的土地大部分是荒漠和戈壁滩,由于缺水,这些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也无法进行绿化。我深感痛心,因为缺水问题使得如此多的土地无法创造价值。然而,缺水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可以建造人工河流,引入淡水,或者引进海水并利用蒸馏法淡化海水,或者建立海水淡化场进行海水淡化。此外,我们可以利用虹吸原理,通过管线代替河流自动输送水,从而降低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并降低水资源输送成本。这种原理类似于利用水管给鱼缸换水,只要管子灌满水,一头接水缸,一头放低,就可以将水抽出。吐鲁番就是在海平面之下。只不过当规模放大后,会有水压变化延迟,灌水会比较麻烦。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 在入水口建立多级多层过滤器,以便于更换和维护。
2. 水管分段建立水阀,以便于更换和维护。
3. 在每个U型管处建立排气阀,以便水管完全充满水,避免水压不足。
4. 在最高U型管处连接灌水管,以便整个水管充分灌满水。
5. 在进出水口一定距离建立水压传感器,以便于把握进水口打开的时机。
6. 在出水口建立多个出口与阀门,根据水压变化打开阀门以增强水压,加快管内水流速度。
7. 及时排空出水口的水,以保证虹吸状态。
8. 如果是海水,可以利用阳光蒸馏海水进行淡化,或者建立海水淡化场。
希望这些问题能够早日得到解决,让新疆变得绿意盎然,让土地充分发挥其价值。

⑵ 新疆戈壁地区可以农垦吗水源是什么

从石河子沿着乌伊公路西行,在卡子湾的北面,曾经有一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芦苇丛生的荒滩,当地百姓称它为西戈壁。这里受每年春夏季从天山上冲下来的洪水侵袭,所以土壤异常肥沃,牧民们把这里作为临时牧场。二十三兵团(现八师一四三团)进驻玛纳斯河西岸的沙湾县乌兰乌苏后,就拟定了开发西戈壁的计划,但因为没有水源,这片肥沃的土地仍然是一片荒野。

1952年春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增产增收运动在部队中展开了。从团指挥员到连队战士,无不想着如何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时,人们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西戈壁上。因为这里的土地便于机耕,只要有水,就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和棉花。

在团党委扩大会议上,政治处主任傅颖提出引水到西戈壁的思路。当时有人同意先勘测一下试试看,也有人摇头说,西戈壁地势较高,根本不可能把水引进去。可是,这位身经百战的团政治处主任却不这样想,他从自己的半生经历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立场坚定、意志坚强、依靠群众,就可以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天还没亮,傅颖就叫上团机关生产办公室的尹凤翔和一营营长石整基,一起到上二工实地考察去了。那时正值3月,积雪初化,寒气袭人,道路泥泞难行。傅颖三人满脚泥一身汗地跑遍了上二工的所有山包,在荒野里测量地形和地势的高差。没有水平仪和标杆,就用人来当标杆,用双眼当水平仪,用麻绳量地形高差。

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就在附近连队住下,找连里的文化教员,请他帮忙计算白天测量的数据。文化教员对着密麻麻的一堆数字愣了许久,难以下手,只好红着脸说:“傅主任,公式套不上,没办法算出结果呀。”傅颖听后笑了笑说:“我们走的就是没有公式的路,但我们要创造新公式啊!”

最后,还是傅颖、尹凤翔和石整基三人凑一起,反复演算,总算得出了结论:西戈壁的海拔低于水源地,可以从玛纳斯河向西戈壁引水。结论得出了,可是怎样设计引水渠的路线,怎样让水越过山包?这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精细计算。

回来后,傅颖将调查结果向团党委作了汇报。团党委很重视他们的结论,并从石河子请来了水利工程师,决定再用仪器测量一下。可是当工程师测量了3个点以后,就停了工,说:“不行,水根本不可能过来。”

这时已是4月中旬,眼看就要播种了,人们的心里都很急。水,水,怎样让水翻过山包进入西戈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傅颖的脑海中反复思量着。

为了能开发西戈壁,团党委又一次召开会议,表示坚决支持傅颖的意见,并继续发动群众,一定要让水往西流,实现开发西戈壁的愿望。

团党委的支持给了傅颖很大的信心和勇气。他再次找到石整基和尹凤翔商议,确定引水渠路线。傅颖说:“重机枪上不是有瞄准器吗?咱们依靠它,精准射击,打败了敌人。现在,我们能不能也用它,为和平建设服务呢?瞄准器的原理和测绘仪相似,我们不妨用瞄准器代替测绘仪,用它来帮助设计引水渠的路线。”这个大胆的设想,使他们的信心更坚定。于是,他们把从水利专家那里学来的站测、卧测和机枪瞄准的方法结合起来,校正了以前的标高、曲线、高差,沿着天山脚下,自东向西,打上了桩号。根据他们的设计,引水渠经过了纵横交错的地穴,还要翻越3个山包和无数个洪沟。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计划!

团党委再一次研究了傅颖三人设计的引水渠图纸,认为他们的设计可行,便挑选了120名身强力壮的战士,成立了以傅颖为首的修渠指挥部。

一场修渠的激烈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在烈日炎炎下、风沙弥漫的荒原上,风餐露宿,挖山填沟。炊事员要从三四公里外挑来开水,每人每次只能喝半缸子水。出汗多,喝水少,大家的嘴都裂了血口子,很多人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但战士们却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一边劳动,一边听傅颖讲他曾经战斗的故事。

⑶ 如何利用戈壁

为了合理的利用土地,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一是以治水为中心,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快实施黑河正义峡三项水利枢纽工程、黑河下游额济纳灌区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科学合理利用好现有河水资源,积极开发地下水资源。到2005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8万亩,节水灌溉2.6万亩,新增饲草料地灌溉面积五万亩,天然草场灌溉恢复到70万亩。第二项措施是以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为重点,在争取澳援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另一项措施是以生态治理为重点,抓好牧区示范、农业综合开发、农田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2005年,全旗草原建设规模达到225万亩,建设配套草库伦200处。
目前,在土地开发利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全旗可利用土地面积375570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2.86%,大片土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尚难以利用。二是,虽然地域广阔,但是受特定自然条件的制约,如水资源短缺、牧草资源的低替代性等因素的限制,土地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是有限的。最关键的是,水资源短缺是土地开发利用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额济纳河经常处于无水状态。因此,要想充分利用这片广阔的土地资源,必须首先解决水资源的问题。

课题组:刚才你介绍时谈到草田轮作,在额济纳旗,草田轮作的具体形式是怎么样的?

额济纳旗:刚才所说的草田轮作,并不是严格的耕作方式上的草田轮作。我们这里情况是这样的:有一些耕地,原来有水可以耕作,但后来没水了,就自然撂荒,野草就生长了起来;等条件适合了,又将这部分撂荒地拿出来继续耕作。实际上草田轮作是一种耕作方式,你种草的话还要考虑种什么草,豆科草呀或者其他。我们这里并不是这种情况,就让野草自然生长。这主要是指我们的农场这一块。50年代我们这里建设了农场,这个农场建的时候有四万多亩地,特别是文革期间,牧区也要学大寨,那时候开垦的土地比较多,达到五万多亩,文革后期就不让种了。时间一长,红柳就长起来了,其他草也就长起来了,退耕还草。从目前看,棉花和蜜瓜这些产业的效益都很好,原来退耕的一部分就又恢复了。所以,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草田轮作。

课题组:这里牧草地差不多有320万公顷,这些牧草地的生产力状况是怎么样的?比如多少亩牧草地能承载一只羊单位?

额济纳旗:一会农牧业局会具体介绍农牧业的基本情况。额济纳旗的草场主要是东西河两岸、绿洲的这个范围,我们叫绿洲草场;另外,有戈壁草场、山区草场,还有湖区草场,基本上是这么分的。湖区草场基本上都是芦苇,原来在50~60年代芦苇长的相当好,长的也比较高,但现在都退化了,成了鸡爪子芦苇,原来骑骆驼进去都看不见,现在野兔子跑都看得一清二楚。山区草场主要集中在马鬃山地区,主要是养骆驼,还有一些羊,山羊比较多。山区草场主要靠降雨,一年里面若是能够降两场雨的话,山区的草长的还是很好的,一般能吃两年,毕竟牲畜的密度不是太大。戈壁草场主要分布在中、东、西三个戈壁,一般来说,中戈壁草场要好一些。中戈壁大约是一万多平方公里,中戈壁的覆盖度要好一些。西戈壁草场是指马鬃山和西河之间的这一块。这几种草场中比较好的、牲畜密度比较大的是绿洲草场,主要集中在东西河两岸和达镇周围,它主要是以乔灌木为主,如胡杨、柽柳。胡杨主要是靠落叶,到秋季树叶落下,冬天羊就靠这些落叶过日子。红柳一般是骆驼吃新鲜的,骆驼喜欢红柳,我们这里有六种红柳,有的种类骆驼特别爱吃,羊主要是在冬天没其它食物时吃柽柳的落叶。另外,还有苦豆子,新鲜的时候它特别苦,羊和骆驼都不吃,只有等霜打了以后,味有些变化,羊和骆驼才吃。从甘草来说,情况还不一样。东河两岸苦豆子比较多,西河两岸甘草比较多,主要是上游,有明显的地域性。额济纳旗的草原主要是分这四类。
要说载畜量是多少,情况在变化。50~60年代绿洲比较好的时候,平均大约是160亩草场一个羊单位,现在要差很多。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额济纳旗草原的情况。
根据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设计院草普调查表明,全旗草地总面积8.26万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72.08%,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占全旗草地面积的43.83%,属荒漠化草原。气候属极度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20~30毫米,蒸发量是3700~4000毫米。
前面已经提到,草场植被按区域划分为戈壁、沿河、沙漠、湖盆四类草场,其中:戈壁草场自然环境最为干旱,植物种类贫乏,亚洲中部荒漠成分占绝对优势;全旗最好的草场集中分布于额济纳河沿岸,主要群落是柽柳、芦苇、苦豆子、甘草等,但面积仅为1060万亩,占全旗草场总面积的8.5%。
全旗各类草场按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诸多生物因素和相互作用分为四大类七个亚类:温性草原荒漠类、温性荒漠类、低地草地类和低地草甸类。其中温性荒漠类面积最大,总面积11331万亩,可利用面积4532万亩,分别占全旗草地总面积和可利用面积的91.4%和83.4%;单位面积产草量却列居四类草场之末,仅为每亩4.71公斤,全年羊单位需草地面积为167亩。
全旗四类草场根据牧草的适口性、营养价值、利用率和草群地上部生物产量划分为五等八级。现在全旗没有一等和二等草场,只有三等三级,即亩产鲜草300~400公斤以及亩产50~100公斤的四级和七级草场,而且也已逐步被亩产鲜草50公斤以下的八级草场所替代。截至目前,八级草场的面积已占到全旗草地总面积的91.4%。
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大气降水逐年减少,地下水位锐减,植被严重缺水、超载过牧、人为破坏等不利因素的累加,导致草原大面积严重退化,草地沙化、退化、荒漠化日益严重。全旗植物种类由原来的200多种锐减到现在的134种,许多地方特有濒危物种都在大面积退化,100平方米植物种类由原来的五种降至1~2种,亩均生物量不足20公斤,草场载畜量下降54%。
在建设和保护方面,80年代以来,旗政府加大了建设和保护的力度。开始时鼓励农民、牧民对草原进行围封,鼓励他们将自己承包的草原进行围封,当时是对围封草原每亩补助七元钱。后来是允许农牧民在自己的草原上开垦一部分草库伦,种植补充草场牧草不足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保护措施。到2002年以后,结合国家退牧还草项目,全旗大面积实行了禁牧的措施,到现在为止,禁牧面积达到了380万亩。在项目区以内的农牧民要全部往外搬迁。一方面,国家在这方面有所补贴,退出一亩草场,补助4.95元,连续补助五年;再就是结合其他项目,让这些农牧民永久退出,退出后就不让再进去了,把这些草场进行永久性的禁牧。这些农牧民的安置呢,是分配给一定数量的饲草料地,对年纪大的,56岁以上的,在农村推行社会养老制度,56岁以上的农牧民可以领养老金,不用放牧,也更不用回到原来的草地上了。青壮年牧民要转变思想方式,由原来的草原畜牧向舍饲和半舍饲的方向发展。结合项目的实施,我们建立了移民住房,配套了青贮窖、棚圈等设施,建立了舍饲的基础。通过这些措施,使牧民从天然草原上转移出来,让草原有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实行永久性的禁牧。

课题组:在380万亩禁牧草原中,永久性禁牧的占多少比例?

额济纳旗:凡是退出来的,都是永久性的,退出来就不让再进去了。当然,从目前看都是永久性的,但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困难可能就比较大了。主要还是梭梭,两湖沿岸的梭梭林。梭梭林的面积比较大。梭梭在西部干旱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树种,它耐干旱,从另一个方面说,它有经济价值,可以接种苁蓉,苁蓉是梭梭根部的寄生物。实行退牧还草,包括林业部门的一部分项目,主要还是保护梭梭林,刚才所说的380万亩,有很大一部分是梭梭林。我们的两湖地区是梭梭林的主要地区,通过撤乡并镇,已经将两湖地区的两个苏木撤了,目的也是让这里的牧民搬出来。下一步就是将骆驼集中到马鬃山。骆驼的危害比较大,它吃的多,而且比较高,小胡杨树一露头,它就给吃了。所以我们骆驼的数量也在减少,过去阿盟号称骆驼之乡,我们额旗最多时骆驼有2~3万头,现在也就是1.1万头左右。但作为一个物种,我们这里特有的骆驼是要保护的,现在马鬃山骆驼养殖已经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骆驼实验基地进行保护。
另外,搬出来的羊群就在农场进行舍饲,划出一部分饲草基地。马上全部进行舍饲也有问题,只能是半舍饲、舍饲逐步过渡。这里面有一个压缩牲畜头数、提高牲畜质量的问题。还有,要提高个体绒毛的产量。
也就是说,禁牧的380万亩,经过几年的封禁,对比检查表明,项目区内植被覆盖度由禁牧前的8~15%提高到现在的20%以上,草群各项指标明显增加,牧草产量每亩提高了十公斤左右。这说明虽然草场在退化,但是只要我们采用一定的措施,还是很有效果的,效益还是十分明显的。胡杨林的封育效果也很明显,一方面是覆盖度在增加,另一方面生物的多样性也在增加。但这也从一方面说明,过牧确实是草场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像封育的梭梭林长势就很好,因为封育前,骆驼把新枝都给吃了;特别是临近右旗的骆驼,由于那里更贫瘠,他们那里的骆驼来到我们的梭梭林时,可以把梭梭的枝条都吃光,第二年都不能返青,破坏还是相当大的。
总的来说,禁牧是一个主要的措施,效果也很明显。但不可能一下就全部禁掉,在没有实行禁牧的地方,一定要推行草畜平衡,达到草原的一个良性循环。再一个就是加大草原的执法力度,减少人为的对草原的破坏。第三个还要辅助推广一些新的技术,等等。
顺便说一下,人为的破坏主要是挖苁蓉,如果合理的采挖,破坏不是很大。所谓合理采挖,就是挖完之后要回补填埋,不要让梭梭的根暴露出来,我们这里的常年从事采挖苁蓉的人都是采用这种方式,一般来讲对梭梭的生长没什么影响;但一些从外面来的人就不是这样,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他挖了以后,将大、小苁蓉统统取走,而且也不回填,这样梭梭的根也暴露在外,梭梭很快就死了。另外一个破坏就是挖甘草,这个破坏比挖苁蓉的破坏更大,因为挖甘草是将根挖走了,很难恢复。再有就是樵采梭梭。现在这三种行为都被禁止了。

⑷ 伊朗和阿富汗边境都是干旱之地,怎么会在伊朗一侧形成三个湖泊呢

我们都知道,西亚地区由于气候,人口等原因水资源向来都是十分的匮乏,大片的戈壁荒漠占据了其大部分的陆地面积,只有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河谷沿岸或者沙漠绿洲处才有大量的植被,森林更是少的可怜,西亚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伊朗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靠近里海的北坡地带,其他地区几乎少有大面积的森林分布。但是我们通过卫星云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伊朗和阿富汗边境线中部的地带分布着几个从太空就能看到的大型湖泊。在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带这些湖泊的水从何而来呢?

原来这些湖泊的所在地名为锡斯坦盆地,是周围几百公里的凹地,也就是说周围水系的水资源都会顺着地势流入这里。其中流入这里的两条主要的河流就是赫尔曼德河、法拉河。而这两条河流的流域几乎都在阿富汗境内(比较阿富汗东部是着名的瓦罕走廊,海拔高,分布着大量的冰川。每当夏季来临,大量的雪山融水就会顺着地势自东向西流入阿富汗西部的干旱地区,这就造就了这两条河流两岸自古以来都是阿富汗的农业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是阿富汗的河水使得这几个湖泊得以生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条河流的具体情况。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塞尔塞勒库巴巴山,长度约1150公里,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其是阿富汗水利开发最多的河流之一。法拉河发源于兴都库什山中部,长度645公里,是一条以雪山融水为补充的季节性河流,是阿富汗和伊朗边境大型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

那么伊朗和阿富汗边境的湖泊究竟有多大呢?毕竟从太空都能看得见。湖泊群主要有巴里湖,赫尔曼德湖和普扎克湖组成,在春季涨水期三个湖泊连成一片,形成的湖泊面积可达3.5万平方公里,但是其水体深度只有2-5米。在五月份之后,上游来水减少,湖面迅速的萎缩成一个个互相分开的小湖泊(总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公里),不过受人工的干预,目前旱季每个湖泊之间都开挖了渠道,使得湖泊间的水系是相通的。

但是现在由于阿富汗对于流域水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多,流入到湖区的水流是越来越少,目前从卫星地图上看,主要的湖区都是位于伊朗一侧,在阿富汗一侧是一片的土黄色,湖泊都干涸了。说到这里不禁有人会问,如此缺水的两个国家就没有因为水资源分配不均衡而产生冲突吗?

原来早在1973年,阿富汗和伊朗两个国家就签订了用水条约,而条约的主要点就在于赫尔曼德河水的分配问题,条约中写道:伊朗每年可用赫尔曼德河的水量为8.2亿立方米。但是由于阿富汗政局的混乱,导致伊朗每年都超标使用了赫尔曼德河的河水(2014年大约使用了30亿立方米),加上阿富汗对于自身水资源的不重视,导致了伊朗一侧的湖泊碧波荡漾,而阿富汗一侧湖泊却逐渐干枯(可是说是第二个消失的咸海)。在未来随着阿富汗政局稳定,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会合理化,到时候锡斯坦盆地一定会重现当年水草丰美,湖泊连群的景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