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是什么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一是计划,二是市场。
1、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主要通过指令命令,直接指挥与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主要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实现资源合理流动。
拓展资料:
一、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定义
1、在经济学中,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可以说,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任何社会,人的需求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用来满足人们需巧兆闭求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稀缺性。
2、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3、资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
4、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5、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着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猜绝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孝裂。
Ⅱ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及其运动形态是什么
市场配置方式是一种依靠市场运行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表现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下,资源的流动和分配主要通过价格机制、供求关系以及市场竞争来实现。商家和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计划配置方式则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通过计划配额和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方式在经济体制上表现为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下,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制定详细的计划来指导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这种配置方式可以确保关键资源的稳定供应,但也可能因信息不对称和决策失误导致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合理。
指令性计划是指政府直接规定具体的产品生产数量、价格以及市场分配比例。这种方式通常用于保障国家安全和重要资源的供应,但在市场变化快速的环境下,这种固定不变的计划往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指导性计划则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政府通过提供指导性目标和政策方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源向特定领域倾斜。这种方式允许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同时又能够确保资源向关键领域倾斜,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这两种配置方式各有优势和局限。市场配置方式在促进创新、提高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可能无法有效解决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问题。计划配置方式则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但也可能因缺乏灵活性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现代经济体系往往采用混合型配置方式,结合市场机制和计划手段,以期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果。
Ⅲ 如何制定资源配置计划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资源。市场机制是指市场机内的竞争、价格、供求、风险等要素之间联系及其功能。市场机制相应包括了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这些都是一般机制。具体市场是指各类市场上特有的而独特起作用的运行过程,如: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机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机制等。这些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系制约,相互作用。
市场经济通过经济杠杆来配置资源。它把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领域与部门中去,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市场不只是资源配置手段。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表现为:
一、政府调控的变化。
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指令对企业进行直接管理的管理方式,正在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的间接调控方式,以行政手段干预为主转变为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二、国有经济的所有制要从国家的单一所有转变多元的社会所有。
所有制结构从以全民、集体,这样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包括全民、集体、个体、三资企业、混合所的制等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及发展的局面。国有企业已由政府的附属物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变。
三、个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要想了解这个过程,就必须从商品经济谈起。当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市场成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时,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时候,商品经济就表现为市场经济了。这既是历史的发展,也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因此,在介绍市场经济之前,学生必须先了解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在了解了基础知识后,尤其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和作用后,再去学习市场经济的知识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基本内容:商品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有的东西不是劳动产品,那就不是商品,如阳光空气。又一个是商品必须是用于交换的——如:农民自种的蔬菜用于消费的部分就不属于商品。总之,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使用价值的不同,我们才需要交换;因为价值,我们的交换才能够成立。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是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都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有价值的必然是商品,商品也必然有价值。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但是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数量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保持不变。
货币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原因在于货币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贮藏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足值的货币,即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金银首饰不能充当。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世界货币(必须是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都不行;但现在,美元或欧元也具备世界货币的某些职能)
对于流通手段,货币的让渡与商品的让渡是同时进行的,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对于支付手段,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是不同时的,可先支付货币或后支付货币。
商品、货币、纸币的联系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纸币本质是货币符号。它没有价值尺度职能,因为它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注意:
(1)等价交换并不是存在于每一个场合,而从整体上,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说的。
(2)价格波动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价格波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从较长时间看,商品平均价格还是与价值相一致的,即仍然是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实际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可以归结为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
市场经济
1、定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为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其实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2、特征:市场经济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之魂。为了给竞争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我们就必须具备其他的特征,平等性、法制性。而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消费者需要的,这也就导致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3、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4、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及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计划)。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注)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2)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区别:经济手段是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而行政手段是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
5、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是那只无形的手,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则是只有形的手,无形的手拉着有形的手,一起向前走。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是主导。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在分配制度上的发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为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新的提法并没有否定我国的分配制度,而是有了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本身没有姓资姓社之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必须把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第一,“先富”政策,就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承认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同时富裕又不现实,只有先富才能带动共富。第二,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