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为什么缺乏
扩展阅读
人工合成钻石品牌哪个好 2024-12-25 10:55:37
迪拜石油长什么样 2024-12-25 10:40:25

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为什么缺乏

发布时间: 2024-12-24 13:08:43

A.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规律性
以淡水资源为例,一些地方十分丰富(如江南水乡),可以发展淡水养殖(但在一些时段会发生水灾),在某些地方就比较缺少(如西北干旱地带)。在新疆库尔勒市,一年的降雨低于200毫米,蒸发量却达2500~3000毫米;而在江汉平原的四湖流域地带,地下水位很高,水灾是当地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以前,每到汛期,人们为了不受水灾危害,往往要耗去很多人力、财力和物力。
(2)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说明现实的自然资源是很有限的,但是开发利用及其转化是无限的,这与科技水平关系很大。比如能源,如果只用石油或者煤炭作为能源,其储藏量比较有限,消耗一吨就减少一吨,再生的时间很长。如果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等作能源,不仅来源广阔,也比较经济。如太阳能,人们可以用作热源、发电或作动力等多种用途,也可以借用科技支撑将有限的资源开发出无穷的效益。
(3)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表现在自然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如玉米的秸秆,既可以作为养殖业的饲料喂养牲口,用做肥田的肥料,还可以用作沼气的生产原料,也可以用作工业原料。
(4)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这里主要指的是各种自然资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改变其中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某种成分,都会形成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如地表植被破坏→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损毁→地面蒸发增强→土壤水分减少→地表干旱→地面空气干燥→气候资源改变。

B. 中国东部以及中西部自然资源状况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生产工艺先进,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劳动力素质较好,金融业发达,资金比较充裕,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高,改革开放以来享受了国家赋予的诸多优惠政策,但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中西部地区的区情与东部地区相比较刚好相反,除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国土面积广阔、低素质的劳动力更加富裕外,其它方面例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资金拥有量、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等,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地域经济分工的状况是:东部地区主要是生产和输出精加工、深加工和附加价值大的制成品,而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生产和输出自然资源及其初级加工品。
中国除已探明的储量外,还有大量未发现的资源量。预测石油资源量 940亿吨、天然气43万亿立方米,地下1000米以浅范围内煤资源达3.2万亿吨。上述三者已探明的储量仅为预测资源量的17%、2.2%、28%,金、铜、锰已探明储量仅为预测储量的1/4?1/5,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从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区新增储量潜力很大。中部内陆地区以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为主,铜、铝、金、银、煤的保有储量在东、中、西三个地区中居首位。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铬、钒、钛、镍、汞、铂、铅、锌、磷、芒硝、重晶石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磷矿、铅锌矿储量均大于东部和中部之和,煤、石油、天然气也拥有一定的储量。此外,西部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煤、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贵金属、盐等,资源潜力很大。
目前,西部铅、锌、铝土矿、金、煤、磷、硫铁矿保有储量增长速度超过东部或中部的两倍以上,可望发展成为 21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稀有贵金属、化工非金属矿业基地。
在深度上,印度、南非的金矿开采深度已达5000米,中国仅达600?700米水平。开发地下深部资源仍有很大潜力。

C.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自然资源

我国各种能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煤炭资源分布的面较广,全国2300多个县市中1458个有煤炭赋存,但90%的储量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占到全国总量的63.5%。从东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仅占15%。在煤炭资源比较贫乏的大区中有相对较富的省份,如东北区的黑龙江,华东区的安徽,华中区的河南;而在能源比较富裕的大区中又有相对贫乏的省份,如西北区的甘肃,华北区的京、津两市。从分省探明储量看,超过1000亿吨的有山西、陕西、内蒙古;200~1000亿吨的有新疆、贵州、宁夏、安徽、云南和河南六省区,合占全国的25.3%。

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东北、华北(包括山东)和西北,合占全国探明储量的86%,集中程度高于煤炭。储量最大的省区是黑龙江(占全国31.8%)、山东(18.6%)、辽宁(12.7%)和京津冀(12.7%),其次是新疆(8.1%)、河南(4.4%)等。

水能资源的分布主要在西部和中南部,在全国技术可开发资源量(3.7亿千瓦)中合计占到93.2%,其中西南占67.8%。占全国10%以上比重的省份有四川(26.8%)、云南(20.9%)和西藏(17.2%),其次为湖北、青海、贵州、广西,各在3%~8%之间。与燃料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相比,水能资源与之在空间上有较强的区域互补性。

全国能源资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占75.2%),水力居次(22.4%),油气为辅(2.4%)。各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就省区而言,北方大多数省份以煤炭为主,而南方一些省份则以水力资源为主。在省内能源结构中水力比重在80%以上的有西藏、浙江、湖北、四川、福建,50%~80%的有广西、广东、青海、江西、湖南和云南。能源资源结构具有综合性特色的省份很少,但油气资源占相当比重(超过10%)的有黑龙江、山东、辽宁、吉林和京津冀。

人均能源资源量是衡量能源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按照可开发资源数量计算,全国人均246吨标煤。以大区论,西北达695吨,华北682吨,西南367吨,均有一种或数种能源特别丰富,具有全国意义。分省区看,西藏、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均超过1000吨,青海、云南均超过500吨,可算为最富裕省区。而另一方面,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吉林、广西均在80吨以下,可视为极贫乏省区。

能源资源分布同消费分布脱节

无论从每一能源种类或能源总体看,其分布与消费区的分布都很不一致。尽管在能源相对贫乏地区努力进行资源勘探和加大开发强度,有的地区甚至在全国能源生产中的比重已高于其资源比重,然而由于主要经济发达省市几乎都是能源相对贫乏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能源自给率逐年下降。如华东区三省一市,能源资源只占全国5.4%,通过加大两淮徐州等煤田的建井规模和较充分地开发浙江水电,一次能源生产的比重仍只占全国4.2%,而能源消费量却要占到全国的11.4%。华南的情况同样突出,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量分别占全国2.3%,2.6%和7.0%。华中的能源消费量也超过生产量。以上三区合计要消费全国能源的1/3(见表),他们的供需缺口主要靠华北甚至东北(供油)解决,需长途运输,诸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汉及其周围等能源集中消费区均离北方和西部主要能源基地一二千公里以上。即使在能源富裕的东北与华北,主要消费区如辽中南、京津唐,由于能源消耗量十分集中,也需要由黑龙江、山西、内蒙古远途输入能源。因此,能源由北而南和由西而东的大量运输将是长期存在的基本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