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途径
精英教育
1.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实施国家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战略
我国人力资源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优势,通过科学分析,从上到下形成科学的战略规划,建立一个国家人力资源战略体系。这个体系通过人口数量控制、卫生保健、文化教育、环境优化、制度创新等措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使所出生人口变成人力资源,用政府来规范人事行为,从人力资源相关法律体系的制定,到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有效引导,加快推进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
2.完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构建学习型社会,搞好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对策。
实践起来要求:
(1)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投资力度,促进教育快速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准确反映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2005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还未能达到世界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下图 [4]
(2)严抓基础教育,并加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力度。①对西部和其他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对城镇困难家庭孩子入学问题加以关注。②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能力,使学校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也是十七大召开时许多中小学生向代表们吐露的心声,对中小学生的“减负”势在必行。
财政性教育占GDP的比例
(3)重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领军式专业科技人才。针对我国实现经济腾飞关键领域,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等,形成一批数量庞大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的培训层次和水平,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
(4)进一步拓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渠道。扩大继续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培训水平,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为依托,多元化、多渠道培养人才机制。通过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3.建立统一的市场化人力资源流动机制,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完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各类人才市场,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良好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人才的配置机制。人才市场发展的水平越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放开对人才市场的各种限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用人单位和市场 “双向”选择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合理流动,有效解决人力资源布局不合理问题。 中国的优势是人力资源丰富,充分发挥好这一优势,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中国目前只是人力资源大国,并非人力资源强国,积极探索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途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战略发展体系,使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一流的智力支持。
❷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路径与挑战分析
人才强国战略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时代背景
在全球化趋势下,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客观需求的重要手段。
1.2 理论基础
该战略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石上,借鉴了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精华。
1.3 国外人力资源理论
研究国际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我国的人才战略提供借鉴。
...
第三章 确立与规划
3.1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会议明确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定位,《人才工作决定》的出台标志着重要规划的开始。
3.2 实施规划与工程
详细规划了实施步骤和关键工程,以确保战略的顺利推进。
...
第五章 队伍建设
5.1 成就与问题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5.2 路径选择
针对问题,提出强化队伍建设,以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
...
...
以上仅为改写片段,完整内容请参考原文。每章节内容丰富,深入探讨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的背景、实施策略、队伍建设、领军人才开发以及党管人才的原则与机制创新等。
❸ 面对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怎样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1.对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以全民提高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核心,使教育和培训成为弱势群体改变命运的手段,同时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扩大就业减少失业,把过去依赖自然资源转变到培养人才目标和市场联系起来。实现从教育者为主到学习者为主的转变,公民要有受教育权、学习权。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权,从学习本位到能力本位,创造终生受教育体系。通过立法,颁布实施终生教育法。
2..提倡人人学习、终生学习、灵活地学习的氛围,建成学习之邦。 在未来的学习型社会里,受教育的主体不仅是个人,而且也包括教育机构、企业、社区、家庭。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现学习型社会,建成一个学习型的政党、学习型的机构、学习型的家庭。全社会确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开放学校的资源,让公民共享,建立社区的教育基地,建立网络化开放的学习环境。
3..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公立和私立学校应该在区域内达到均衡发展。正规和非正规学校要相互沟通;学历本位和能力本位并重,使全民都拥有受教育的机会。
4.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的创新 首先,政府和学校的隶属关系要有一个根本的改变。政府给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制度创新的最主要的原则。建立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直接审批转向间接备案。政府要协调好新的教育制度下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公办和民办之间的关系,完善教育的法律体系。从政府职能的转变到以法治校,树立好法律与权利的关系。用教育投资法、教育终生法来制约。建立教师的申诉制度,完善程序法,尤其对民办学校应保障这些制度的落实。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应加大,在扩大教育的投入时,建议开发社会公益税。增大了的国债,应拿出一部分投入教育。政府应建立决策审议、咨询、问责制度,这样便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促使社会参与、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尝试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应多元化,扩大教育市场的准入制度。对公立学校实行民办学校的运作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学校。发展民间中介组织,扩大社会参与,并对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加以制度上的保证。对学校实施董事会监管制度,保证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尤其对民办学校要进行资质认证,确定其办学标准。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和权利、义务。国家权利和学校权利要分离,区分不同类型的学校,让民办学校发展,在民办和公立学校之间形成竞争,共同发展。确定赢利和非赢利学校,在审批时加以界定。建立灵活的入学制度,采取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网友:云自无心水自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