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我国资源型城市如何发展
扩展阅读
车间节约成本有哪些 2025-01-15 17:36:46

我国资源型城市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1-15 13:19:44

Ⅰ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矿产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矿产资源型城市要坚持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加快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造提升传统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绿色矿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矿产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矿产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指出:到2020年,资源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多元化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产业竞争力显着增强(国务院,2013)。

2.3.1 矿产资源型城市及矿产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与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矿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通常也要经历成立期、成长期、成熟期,进而进入衰退期或转型期。矿产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即进行城市转型。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从本质上看就是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背景调整发展策略,使城市保持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策略的调整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人工干预,会使城市发生巨大变化。齐建珍(2004)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一书中对此做出了明确定义: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将城市主导产业由现存的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的产业转向其他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对原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从而规避衰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孙雅静(2006)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一书中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

矿产资源型城市发展出现瓶颈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结构单一,城市以矿产资源型产业为发展动力。因此,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和热点就是产业转型,以产业的更新为动力,推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思想观念、社会生活方式等的转型。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方面:赵秀峰(2001)认为资源型城市应加快产业延伸与扩展,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的加工精度及附加值。张米尔(2005)在《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一书中,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转型的背景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三种模式: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产业复合模式。刘玉劲等(2004)从衰退产业退出的角度探讨并总结了中国资源性产业的转型途径:资源性产业的增量型退出和存量型退出。前者是指通过在原有产业之外发展新的产业,使原有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逐步将原有产业中可以通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房屋等)和可以流动的要素(如劳动力)吸纳过来;后者是指在原有产业内部实行改造与挖潜,通过将新的产业技术要素注入衰退的资源性产业,开发资源性产业中生产要素的新功能。这两种退出路径实际上就对应着对原有产业进行替换产业更新模式和对原有产业进行接续的产业延伸模式。顾润波等(2005)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将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运用于资源型城市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优质产业集群,将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战略运用于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升级与更新。李洪娟(2008)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有四类:加工型产业多元化路径,外生型主导产业更新路径,资源型主导产业延伸路径,资源—加工混合型产业发展路径。

2.3.2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1)有序开发,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严格准入条件,引导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2)优化结构,协同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加快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造提升传统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绿色矿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矿产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矿产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

3)民生为本,和谐发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矿产资源型城市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Ⅱ 西方传统工业区的成功转型对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注重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是世界各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一点,我国资源型城市可以充分借鉴,发展接续产业主要就是围绕矿业产业,使其产业链向后侧和旁侧延伸,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来更高的效益。这一转型方式的特点在于上下游产业在生产、管理和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实施转型的难度比较小,转型初期能够充分发挥本渗段歼地资源优势,实现周期比较短。新兴产业是可以脱离原有矿业资源而发展的产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和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可实现对老产业的替代。这种转型方式是直接在资源型城市植入新的主导产业,从而比较彻底地改变资源型城市对原有资源优势的依赖,带动建立新城市产业体系,实现彻底转型。不过 战略与规划 期这种转型难度比较大,实现周期比较长。比如,发展环保产业、旅游产业等。
(2)注重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发达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改造振兴,非常重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德国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供鲁尔地区经济转型使用,日本政府规定中央和地方各出资1/3,补助正在开发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强大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资源型城市多元经济的形成,从而实现了高起点转型。而对于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企业并没有形成一定规丛冲模的资金积累,一旦这些资源性产业出现衰退,整个区域经济就会受到冲击,当面临转型时,往往都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应该根据我们自己的情况探索出一条低成本的转型路子,但资金和技术的适当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资金使用方面,应该全局考虑、统一调配、注重使用效率。资金的使用权应该更多的给政府而不是企业。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遵循“严格监督,基层使用”原则。
(3)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需要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我国资源型城市绝大多数都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企业主要以国有为主。在这些企业转型过程中,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应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对企业的扶持也不应再分国有和私有,而应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从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经验看,要顺利完成城市的产业转型,需要政府和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减少重复建设,减少因政府和企业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内耗,避免因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使利益总量下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目标也出现了不一致性,政府更注重城市的全局利益和社会效益,而资源型企业注重的是局部利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合作,减少城市的转型成本,就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兼顾双方利益,寻找适当的契合点,消除制度障碍,力求达到全局利益均衡。具体而言,就是要形成政府和企业的双赢机制,重点是理顺政企关系,合理划分双方的职责和权限,在责任明确的基础上使双方能够各司其职。
(4)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总体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很关键的。美、加、澳3国的资源型城市在开始转型前先建立一个预警系统,提前公布总体转型计划,有效地保持了社会稳定,为经济转型得以顺畅进行创造了舆论与公众支持方面的基础条件。对于我国,应该在中央成立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监督部门 ,在不同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划,并直接对中央部门负责。另外,一定要明确政府的责任,政府不能直接代替企业做投资、经营决策,但可以从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的要求出发,提出关于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发挥信息导向作用。政府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帮助企业吸引外资和吸纳民间资本,为资源型企业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高效率的服务。对因转型而造成的失业问题,政府负责安置、培训、再就业,以保证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稳定。
(5)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和树立新的城市形象燃肢。现阶段,我国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不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而且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外部成本没有实现合理内化。这样产生的价格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实现对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使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真实成本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并进一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家应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如对现有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进行财政补贴,企业复采已经报损的残留资源免征各种税费等。从国际经验看,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国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环境保护措施,努力建立城市新形象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城市得以持续发展下去。日本北九州地区经过产业转型和环境整治,不仅把昔日的煤都变为新型的旅游景点,而且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努力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Ⅲ 资源型城市分4类共262个

我国出台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分4类共262个
本报讯
综合新华社消息,为统筹推进全国资源型昌源颂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次出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件大事,对于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裂拍务。此外,为帮助资源型城市摆脱“因矿而生、因资源枯竭而衰”的魔咒,这份规划明确了“分类引导,特色发展;有序开发,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协同发展;民生为本,和谐发展”的发展原则。
《规划》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提出了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完成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任务,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建立健全开发秩序约束、产品价格形成、资源开发补偿、利益分配共享、接续替代产业扶持等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耐郑发展的长效机制。规划还要求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富集地区2020年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规划》强调,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资金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开展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体系。要研究制定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指导意见和资源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评价办法,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统计体系,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和动态监测。
《规划》还明确了资源型城市民生发展目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Ⅳ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当前保障能源资源供给、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2010年前,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201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从根本上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