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
扩展阅读
理财产品哪个好知乎 2024-09-20 07:56:56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1-25 01:06:34

1. 如何做好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和途径开展国防教育

如何做好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和途径开展国防教育
首先写教学目标,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然后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 三 教具 四 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简案,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 六 板书提纲 七 教学反馈 这样的教案就比较完整,也能及时地总结问题。 我认为写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确立教学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部分,否则上课就会漫无目的,效果比较差。

2. 培训机构如何整合资源

类似于美团,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去协助解决教培机构招生难、参加培训用户选择难的痛点的问题,这样的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有牛凹学学网等

3. 如何进行初中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15

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围绕课程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其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是重要的内容,立足三维目标,充分挖掘各种物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材料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下每一个业者一直在努力尝试的问题。更有不少老师依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提供一缸水"的理念,给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材料,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教辅材料的发行,学生已经不缺少供自己发展的资源材料,相反,面对浩瀚的学习资源,就连老师都感到茫然,学生更是感到不知所措。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整合物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一、立足物理教材,开掘有效资源
教材是学生最为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课程教学资源,尤其是现在围绕新课程改革编写的教材,不但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各种知识与信息生动活泼,而且是集合了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精心编制而成,是新课改精神的直接体现。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接受规律为依据,重组课堂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自主学习式、探究式和发现式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形成;开掘和设计出更多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学生设计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实验,用十几个果冻杯,装满水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学习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时,学生去校医疗室找到了医用针筒,利用药瓶的橡皮帽堵住针头,用力拉针筒的活塞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二、筛选利用图书报刊,精选整编训练试题
教师一定要做好筛选和引导,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和阅览,对各种资源和信息进行整理,有计划、有条件地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将物理知识与最新的科技成果、科学现象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科学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嫩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理科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辅助练习,物理学习更是如此,书店的习题集存在着过多、多难、过深、过杂等问题,教师一定要精选精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够对试题进行变式拓展,能够保证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课后练习,教师也要做到精选,注重灵活,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活用知识。
例如,学习浮力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大胆的取舍和重组,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就分析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一容器中水面上浮有一冰块,在冰块溶化过程中容器内水面高度如何变化?根据有关知识,笔者给出了相关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冰的体积,融化后的体积,结合密度重力算出排开水的体积,分析前后的变化。然后,对试题进行充分变化
变化1:一盛满盐水的容器内浮有1冰块,在冰块溶化过程中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2:将冰块投人盛有酒精的容器中,液体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3:如果冰块中有木块,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4:湖上载有铁块的船,把铁块抛人湖中后.水面如何变化?
变化5:冰块中凝结有的小铁块.投入容器后,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这样,把同一知识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穿插到各种具体的物理问题中去,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实验器材,改良创新实验方式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又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有效资源。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做好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搜集相关数据,研究物理规律。其次,开发各种日常器具实验,丰富中学物理实验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生活器具的简便、经济、直观等优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探究生活问题。再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实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理现象,理解科学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很多的物理定理、定律、规律等是摸不到,看不到的才抽象理论,学生无法通过直接实验进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各种物理抽象原理,网络搜集更多的学校无法满足条件的实验过程,这样物理实验更加丰富,更加直观,学生感知更加透彻。
例如,学校牛顿第一定律时,引导学生用家庭装修布暗线用的线槽来做第一定义斜面实验用的导轨,由于具有很好的柔韧性,非常方便弯曲,操作极其方便。实验室的游标卡尺、万用表、螺旋测微器、安培表等仪器的可见度非常小,不适合学生观察;还有些实验只有在平面上演示,不适合学生更好的观察,如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尤其是一些相对抽象的物理实验,比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布朗运动等不能在教室或者实验时直接给学生演示,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直观演示,学生通过教室的电脑动画模拟,清晰直观地感知

4. 备课中教师如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历史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师在备课中,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1、教材资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整合教材不仅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真正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附: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4课《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它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发一系列社会变革,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表征。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学生比较熟悉,且政治课、地理课都有类似内容。因此,本课的学习注重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探讨网络技术所引发的社会变革,设定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重要概念互联网、知识经济等。2、综合所学历史知识把握“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大历史观。

5.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
哈尔滨市2016年“烛光杯”小学科学学科虹桥第二小学展示现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本次展示以改进课堂教学为重点,提高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推进三级教研工作转型升级。更加突出学科综合育人的水准,体现科学学科与数学、科技、工程领域整合的现代科学教学思想。有幸听了虹桥小学的陈海玉老师的《制作一分钟计时器》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教师通过播放“钟摆”摆动的二段视频后设疑:如果给你一个摆和齿轮,怎样让它转起来?摆是怎样运动和运转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对摆的摆动和齿轮的转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热打铁,出示摆的实物模型,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和认识摆的各部分构造及名称。

二、发挥学生的集体探究作用(与科技的整合)

学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自己亲自去实践探究,教师把课堂交个了学生,真正体现了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探究氛围。学生小组讨论、研究齿轮操纵器的工作原理,支轴的长针、短针、齿轮、摆绳、摆锤、锤体、是如何工作的。使孩子们亲身体验到科学家的简单工作。课堂探究的氛围非常浓。教师在这环节中只是起到一个组织、引领的作用。

三、体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数学、工程技术的整合)

陈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设计让学生动手用青泥捏一个齿轮和齿轮操纵器,让学生体会像工程师一样去制作自己的产品。体会制作的难度,从中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就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制作过程中的发现:

1、青泥黏、软不容易定型(这就引发孩子去思考要改变材);

2、齿轮间的距离要一致、齿轮的方向也要一致、齿的长度也要一致;(让学生体会到发明创造的每一道工序一定要精准)

3、操纵器的长针、短针齿的长度和齿轮的齿长度要一致;

4、操纵器的厚度和齿轮的厚度也要一致;

......

这一系列的发现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奥妙,对探究和制作产生浓厚兴趣。

在各种条件都考虑周全后,将青泥改成吹塑纸试试能怎样呢?学生开始改变材料,继续制作,还是没有成功。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发明创造是严谨、科学的。

四、新科技“3D打印机”的引入(与新技术的接轨)

3D打印机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研发成果,把方才动手制作过程中得到的数据输入到3D打印机的程序中,孩子们设计的模板就很神奇的被打印出来了。简直不可思议。

6.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是一个动态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 随着课改的变化, 课堂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都在发生着改变; 应该将最先进的、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质教学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并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应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理念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进一步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提。培训学校的教学提倡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的独立追求、人格的自由发展,同时实现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教师应首先明确及理解这些先进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运用这些理念去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拥有自信, 拥有自信学生才能进入状态,专注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对学习“全神贯注”、“乐此不疲”。 合作互助、双赢共进, 使学生在学习中内心稳定、快乐和谐。 坚强的毅力、不畏挫折,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肯于坚持、在学习中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满足学生智力及心理需求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 教师和蔼亲切幽默鼓励, 学习过程中成功的体验,将有助于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并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进度 知识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同时获得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于让学生获取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传授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根据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的过程;不仅仅是用一本教材反复的教练过程,应该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生的、学校的、社会的各种资源, 如社区、学校、家庭、图书馆、书籍(书店)、公园、广场、报刊、各种产品广告、标牌、音像制品、网上资源、与他人交流等, 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 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资源进行选择之后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教师对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应该高度敏感,教师应感知学生的需求及社会的脉搏,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及需要, 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适当的调配、补充和整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在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同时,要跨越和超越新课标;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跨越和超越教材。 四.优化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知识就是力量,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把握好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精讲、精选、精练、精评。将知识内部的概念、公式、原理横向联系、纵向递进。通过教学计划、讲授课、复习课、活动课、研究课、辅导课、练习课、考试课、讲评课、自习课、答疑课、试验课 及课后反思,将知识归纳分类、综合比较、拓展延伸、提炼精华。通过对知识的厚化与薄化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和顺化;通过协调的、知识量的积累,使学生的心智发生质的变化. 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主动获得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熟练与提升的自我管理过程,应该养成习惯, 从而成为自主自觉的学习过程。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将自主学习的基本程序分为学习计划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拓展性学习——自我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计划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通过讲解、训练、鼓励、提高、调整,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计划性的学习习惯 、独立钻研、学求甚解的习惯 、专时专用注重学习效率的习惯、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和善于向他人请教的习惯。 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所学的知识应基于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学生要在学习中去体验, 要在学习中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内容和方法, 去培养学生的收集与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的实践能力。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 在已有知识架构的基础上去创造。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去激发这种创造性, 让学生乐于去创造、易于去创造; 体验创造的精彩、创造的激情、创造的奇迹。 七.应用成功教学方法和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任务教学使学生在认知、技能及情感的层面上合理递进,取得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后进生学有所得,提高学习兴趣,优等生增强自学能力及吸取知识的独立性,不断超越自我, 飞的更高更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学习, 通过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 使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互补共进、双赢发展的理念内化到学生的真实的行为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 学生主动融入与参与, 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理解世界、探究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综合运用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强调从学生自已的思考与立场出发, 观察生活、关注他人, 观察自然、关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大信息的冲击力度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集合在一起,并由计算机综合控制的技术。它不仅有传统媒体: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的全部优点,而且实现了集成和交互。它是把成熟的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技术革新和三维动画技术等有机结合,同时在它们之间建立密切的逻辑关系,使这些本来互相游离的技术在计算机中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整体,使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对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体的素质都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及设施的应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情景多层次、多维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会在单位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大容量的信息”冲击”。 在虚拟情景中激发求知欲望。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功能,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到这些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唤起学习兴趣。正如着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借助现代教育手段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促使其自始至终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唤起学习欲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的资源是一个大的系统, 我们需要关注各个方面.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点把握上述关键的教学环节, 选择优质的理念、内容、方法,以有利于我们以点带面, 事半功倍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7. 如何进行初中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本质

笔者认为,广义的教学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本身。因此,从本质上讲,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可以视为教学职员之间的“对话”和“匹配”的过程。即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之间通过“对话”的形式“匹配”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的过程。

1. 作为“对话”的过程。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实际上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正确解读,理解课程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资源、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三者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其中主要是教师与课程目标和教学资源的“对话”。教师一方面要解读课程标准,了解教学资源预设的目的和功能,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对资源进行取舍和调整。当然,“对话”不仅限于教师与资源之间,学生与资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对话”空间(图1)。

教材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不是被动的传授者,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师要善于接纳来自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他们的不同声音。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实施中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完善个人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

2. 作为“匹配”的过程。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含着整齐划一的教学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即“匹配”或“适应”。

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匹配”是指资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教师(包括教法、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学生(学习基础、方法、风格等)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匹配,从而形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图2)。也就是说,选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连贯紧凑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个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结构可能存在某些不协调的方面,但却可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其关键是要合理整合教学的具体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块的目标是达到课程标准7级要求。每模块由五个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图3),这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从语言输入 (Input) 到语言输出 (Output) 的学习过程。这样的编排符合语言学习先“输入”然后“输出”的习得规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较好地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持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序列设计,认识到教材强化听力和阅读的倾向,强化教师对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强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事实上,“Warming
up”是“听说”结合的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为Language
study)是“读”的延续,“Using Language”(SEFC中为Integrating skills)则重在“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应用。“听说读写”的教学序列符合母语学习的心理过程,而对外语学习来说,却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入门阶段或初级阶段,因此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则有待于改进。有研究认为,外语学习的学习顺序应该是“读听说写”或“读听写说”,这一过程同样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顺序和“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所任教学生的学习水平,调整并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以期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

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怎样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这就需要制定教学资源整合的一系列具体目标。但从教学资源整合的出发点来分析——教学资源不是教学中的规范,而应是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因此,笔者借助自然生态中的适应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提出教学生态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性——“适者有效,不适者无效”,即以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为判断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在“适应性”这一总体原则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该实现“四化”,这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整合的操作标准:①本地化,即应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为宗旨;②个性化,即应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③个别化,即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④现代化,即要改变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

1.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不同群体间认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教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学中,由于当前学生中,城市学生不知道农业生产到底在做什么,即使是农村学生,接触农业生活实际的机会也甚少,因此,他们也无法想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深入农村、亲近农民、了解农业”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学生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农民的劳动、尊重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2. 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新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远离所教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即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考察(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

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对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做一些调整(表1)。

表1:根据学校实际对SEFC中的教学内容调整

时间

主题

单元

时间

主题

单元

开学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艺术节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游黄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节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节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运动会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资源,挖掘多重价值。

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其中蕴含着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知识具有多重价值,主要表现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学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说明文的方式呈现了大量的科学边缘知识,如地球生命的起源、万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论。在这些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英语,不仅体现人文价值,也体现了科学价值,真可谓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其中蕴含了许多科学价值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学发现,等等,同时也蕴含了珍爱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人文价值。

4. 关注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

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非预期因素正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是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重要部分,拥有无穷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学中,在熟悉了不同身体语言的含义和使用场合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参与表演,设计了“你演我猜”的简单身体语言表演,但是,由于节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因此在表演和猜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从而让课堂超越了原本设想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超越了教师原本预想的思维空间。

因为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很巨大,所以当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时,类似的非预期因素在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图4)。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非预期因素,并且要努力发现每一个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使之在转化为当堂课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成为后续教学中教学资源生成的动力。

综上所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人的发展)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分析学与教的需要,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因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重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重组和整合往往基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而且仅限于局部的修修补补。那么,教师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教学资源进行怎样的整合呢?

笔者认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体的整合方法有两种:

1. 利用替换思想,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加减:添加与删减。添加是指补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两种——延伸和拓展。所谓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变化。扩展则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因而它主要是质上的变化。同样道理,删减也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在质量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增减时,还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即调整教学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科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成为真正科学家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学: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导;第三,利用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引导,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虽然这三种方式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但选择的关键依据是适应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只有这样,才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如果时间允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会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

修改:详写与简写。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联系起来,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的语言,可以设计更多地解决问题的任务,也可以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阅读技巧,辨别文章中的人物分别来自哪些地区和国家,分别使用了哪些身体语言等,并通过完成图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体语言。同时,教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2. 利用重组思想,提高教学的逻辑性。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如调整章节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或重新安排章节的教学顺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节内的教学内容调整以适应教学需要比较可取,过多和过大范围内的调整则未必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即这种调整应有一定的幅度和频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体上是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编排学习内容的,不适合中、高级的英语学习,并且有些单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难度太大,作为单元的起始内容,听说学习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是“说”的质量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话题内容太难,学生对话题相关的语言积累少。如果改变教学序列为“读听写说”,即将“写”和“说”放在“读”和“听”的后面,先有相当量的语言输入和积累,语言输出就有了“活水源头”,这既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又符合“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积累规律,同时,把难度较大的“说”和“写”放在难度较小的“读”和“听”之后,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又如,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节英语课时,笔者将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调整到第一课时,学生作自我介绍时,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表达爱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学生作自我介绍时句式单一和语言呆板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经调整而创设的真实语言环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使得他们乐于开口,使整个课堂乃至整个学期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8. 如何对跨学科的教学资源整合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9. 培训机构如何进行教育资源整合

主要是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优质的客户资源和自身资源。

10. 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1.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教学的显着特点。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多媒体教学人机交互的特点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图形直观、动态,便于学生理解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词语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具体与抽象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