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特点
黄河上游:山高坡陡,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水多沙少、河水较清、流量均匀是该河段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出青铜峡之后,其地势平坦开阔,进入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这里水渠纵横交错,成为黄河上游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
中游:于夏秋季多暴雨,沙源丰富,多水多沙,洪峰流量大,含沙量高,成为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河道淤积与侵蚀河段交互出现,峡谷与宽谷相间。
下游:由西向东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坡降小,水流平缓。加之河道宽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渐升高,两岸几乎全靠大堤为屏障,河道滩面一般高出两岸地面约2—5米,有的高达10米,是世界上着名的“悬河”。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1)黄河上游是区域有丰富的什么资源扩展阅读:
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比降为8.4‱。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构成峡谷型河道。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之称晋陕峡谷。
晋陕峡谷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与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构造较简单。本河段河道比较顺直,河谷谷底宽,绝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支流水系特别发育,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条。
本峡谷段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15%。区间支流平均每年向干流输送泥沙9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l倍左右。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以北地区和东经103°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Ⅱ 求初二地理题答案! 简要说明一下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特点:___;___;___。
黄河上游地区以清澈的水源和丰富的水能资源着称,峡谷段尤为突出,水能资源丰富。这一区域的水流相对平缓,在河套地区更是如此。黄河中游段则呈现出另一种特色,这一段河流接纳了众多支流,峡谷地貌也较多,同时,由于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这里的河水含沙量极大。黄河下游则以水流缓慢、泥沙沉积严重而闻名,最终形成了着名的“地上河”景象。
上游段的生态环境较为原始,水流清澈,河床稳定,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此外,这里丰富的水能资源也为当地提供了清洁的能源。峡谷段的水能资源尤为丰富,是水电开发的理想区域。河套地区的水流虽然缓,但也孕育了丰富的农业资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中游段由于支流众多和黄土高原的侵蚀,河水携带大量泥沙,使得水体浑浊。这一段落的水流不仅塑造了壮观的峡谷地貌,也对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使得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成为黄河含沙量大的主要原因。
下游段由于长期的泥沙沉积,河床逐渐抬高,形成了“地上河”景观,水流缓慢,泥沙沉积严重。这种独特的地貌结构使得下游段的防洪和治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同时,这种地貌也为下游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同时也带来了洪水灾害的风险。
综上所述,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各有其独特的自然特征和生态环境,这些特征不仅塑造了黄河的自然景观,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