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畜牧业,畜牧业和乳畜业的区别
畜牧业是指通过饲养已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如牛、马、羊、鸡等,以及某些野生动物,如鹿、麝、狐狸等,将其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如肉类、奶类、皮毛等。畜牧业与乳畜业的区别在于,乳畜业专注于奶牛的养殖,以生产牛奶和奶制品为主,而畜牧业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肉、蛋、奶以及其他畜产品的生产。
一、什么是畜牧业
1. 畜牧业的定义
畜牧业涉及到对已被驯化的动物和某些野生动物的饲养,利用它们的生理机能将植物能转化为动物能,以此来生产肉、蛋、奶等畜产品。
2. 畜牧业的作用
- 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
- 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如羊毛、皮张等。
- 为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劳动力。
- 动物粪便可用作肥料,降低种植成本。
- 促进畜牧业相关工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 增加农民收入。
二、畜牧业与乳畜业的区别
1. 畜牧业与乳畜业的分类
畜牧业是农业的一种类型,而乳畜业是一种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农业地域类型。
2. 乳畜业的特征
- 通常位于大城市附近,也可以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 以奶牛为主要生产对象,产品主要是牛奶和奶制品。
3. 畜牧业的多样性
- 涵盖更广泛的生产对象,包括多种动物。
- 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除了奶制品,还包括皮毛、肉类、角等。
㈡ 动物资源的畜禽资源
畜禽包括牲畜与家禽等。畜禽按驯化时间和程度分为三类,即较早期驯化物种(24种)、较晚期驯化物种(16种)、近缘野生种(14种)。物种内具有丰富遗传变异和不同经济性状的品种或类群,构成畜禽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是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所需食物的最直接来源。畜禽为人类提供必需的肉、蛋、奶、蜜、毛、皮、丝等优质产品。据测算,在畜禽生产过程中,种质资源贡献占40%以上的份额。
中国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畜禽品种和产品已成为人们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由于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生态、气候条件、众多的民族及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之长期以来经过广大劳动者的驯养和精心选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畜禽品种资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就着手畜禽品种资源调查。1976年农业部组织全国农、科、教部门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历时九载,基本摸清了全国大部地区的品种资源状况。编纂出版了《中国猪品种志》、《中国牛品种志》、《中国羊品种志》、《中国家禽品种志》、《中国马驴品种志》。1995年又对中国西南、西北部的偏远地区进行了一次为期4年的畜禽资源补充调查,发现了79个新遗传资源群体。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2001年“中国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有猪、鸡、鸭、鹅、特禽、黄牛、水牛、牦牛、独龙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等20个物种,共计574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437个(占76.13%),培育品种62个(占10.80%),引进品种有75个(占13.06%)。畜禽资源调查为制定有关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政策及畜牧业整体发展规划,开展国际畜牧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近20年来,中国加强了对畜禽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开展了部分畜禽品种的种质特性和遗传距离测定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在畜禽系统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中国开展畜禽品种资源的保存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1983年已确认灭绝的资源有九斤黄鸡、塘脚牛、阳坝牛、深县猪、高台牛、枣北大尾羊、项城猪、太平鸡、临桃鸡、武威斗鸡等。
1999年濒临灭绝的资源为:豪杆嘴型内江猪、大普吉猪、草海鹅、文山鹅、思茅鹅、萧山鸡、舟山火鸡、五指山猪、龙游乌猪、潘郎猪、通城猪、八眉猪、樟木黄牛、兰州大尾羊、鄂伦春马、铁岭挽马、金州马、北京油鸡、浦东鸡、灵昆鸡、宁静鸡、樟木鸡等。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出台了实施细则,不少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农业部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并为这些品种确认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区)。
在收集的456个畜禽品种(类群)中,有191个群体数量处于不同程度下降,灭绝的有9个。在数量下降品种(类群)中,受到严重威胁的有47个,需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受到较大威胁的有36个,受到威胁有14个;58个受到潜在威胁。 对国家级畜禽保护名录的品种,以保护场或保护区的方式进行活体保护。对《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地方品种进行了遗传距离评估。建立了中国畜禽网络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