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学生中存在哪些资源如何开发
扩展阅读
假性囊肿费用多少钱 2024-11-02 22:14:36
如何获得语文资源 2024-11-02 22:05:58

学生中存在哪些资源如何开发

发布时间: 2022-01-29 01:45:50

‘壹’ 如何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科学资源

一、开发和利用农村的植物资源。
在我们农村,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农村的田野里、桑地上、小河边等一些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科学教学中,能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帮助。在这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如教关于花的知识,第一次上课时,我叫学生课前采集一些花,课堂上进行仔细观察,虽然也能掌握有关花的知识,但跟我第二次带学生去米丘林实验基地(学校实验基地)上课相比,无论是兴趣也好,还是创新发散思维也好,都比第一次关在教室里上好得多。课前学生一听说要各自带好自己所需的观察工具去校外观察,上课铃声前,他们早就带好工具,排着队等候发“兵”了。一到园地,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观察工具,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认真仔细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用照相机拍摄,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头有没有黏液,闻一闻花香,还有的一位学生拿着数码摄像机拍摄小蜜蜂采花的过程……,总之一句话,学生非常投入,组员之间配合默契。我从他们的课堂反馈中发现,他们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而且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风媒传粉、虫媒传粉、人工传粉),并懂得了什么样的植物开什么花,花是怎样的?像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观察它一生成长的过程,我利用学具袋中的几颗凤仙花的种子,让每位学生将种子种到可以携带的罐子中,给凤仙花浇水、除草的同时观察凤仙花一生成长的变化,并每天带到课堂中予以科学观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观察到了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芽长成苗到凤仙花开花、结果,以及收集到了种子。学生在观察凤仙花一生成长变化时,同时也对身边其他的很多植物进行了对比观察,切实了解到了植物一生的变化。学生通过这种活动,既观察到了植物一生的变化,又培养了动手的能力。
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植物部分时,为了要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植物是怎样通过体内“导管”将水分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情形,我预先布置学生采集内质较肥厚、叶子较宽大的植物。学生采来后把它洗净,然后把它的根浸泡在盛有红色墨水和蓝色墨水的瓶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够清楚观察到植物通过“导管”将红色液体和蓝色液体吸收到茎和叶片上,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动物资源。
在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动物资源。学生可以充分接触的非常多的动物,通过对动物的饲养、观察,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动物,并进行科学研究。我充分利用这一科学资源进行教学,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地学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蜻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既诱发了学生从小有研究科学的兴趣,又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使他们认识了这些极小的动物,并产生了爱怜之情。我还在课上出示了金鱼、公鸡、青蛙等动物,让学生观察研究,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并参照家乡丰富的动物资源,让学生饲养一种小动物。每个学生都饲养了一种小动物,并能成功养殖。通过学生的这种行为,既让他们观察到了动物一生的变化和生活的习性,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讲到了蚕的一生。由于不可能在课堂中看到蚕的一生完整的变化过程,我提前指导学生制定养蚕的计划,让学生按计划去观察蚕的变化,认真写观察日记。学生通过饲养、观察,对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记得一清二楚。等到我上这些课时,对学生养蚕的情况和记录进行考查,针对学生所记录的情况,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高涨,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很快地概括出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怎样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
农村自然条件丰富,山青水秀,河道纵横,岩石、土壤到处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多端;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云、雾、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司空见惯,蜿蜓的河流,广阔的田野,悦耳的虫鸣鸟叫,都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单凭标本、直观教具或CAI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减弱。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现象,学生科学课既能上得生动活泼、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又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在教学《空气》这一章时,我让学生先去呼吸不同地方的空气,感受不同的气味,并用各种方式收集空气,感受空气。让学生到户外感受空气的流动,看看空气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流动的。再在课堂中用各种实验加以验证,为学生了解空气的流动提供了更广泛的依据。空气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学生通过身边的万物对空气的需求,了解到了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懂得了要注意不能污染空气。把大自然当做课堂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爱科学、爱大自然的教育。如教学《天气》这一章时,讲到了云、雨、风和气温等有关自然现象,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课本知识,看看云的样子,品尝雨的味道,感受风的力量,体验气温的变化。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验,当今天天空的云特别多时,我就让学生去看云的样子,说说它们的名字,认识它们。当天下雨时,我让学生到外面去测测雨量,尝尝雨的滋味,真正去感受雨带给我们的一切。我还让学生每天记录风向和风力的大小。学生还每天记录气温的高低,感受大自然气候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明白平时熟视无睹的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等着他们去研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并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这美妙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四、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1、 建立实验室,允许自行实验。
要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像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因此,农村学校必须要建立一个专用的实验室,购进必需的实验器材,除了科学课上进行实验探究,还可以利用午间活动和放学后时间开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由值班实验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会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定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搜范围。
在探究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有些疑问连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学习太阳系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质?”等问题,像这些问题,单凭书上是没办法解决的,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借来大量有关这方面的书刊,以便上课查询,同时还开放因特网,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并把收集到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然后集体交流总结,通过这样的自主收集信息,可以扩大学生探究的范围,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科学的兴趣。
3、 建立实验基地,直接参与实践活动。
许多科学教师可能对教材中的生物学部分内容教学感到头疼,尤其是种植部分内容。一方面由于现在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的甚少;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缺少种植和养殖基地,使得教学只是一种“纸上谈兵”。因此,我校发挥自身优势,腾出校园中的一块空地,开垦成实验基地——米丘林实验基地,分成二部分:养殖区和种植区。养殖区主要是饲养着教材上出现的动物,如鸡、兔之类的动物,当上这部分内容时,便可提供活生生的实物,供学生观察探究。种植区除了种植教材上出现的植物外,还可以从田地里引进许多新品种。种植这部分作为学校生物探究的主要部分,凡是种植类的课,都在基地内上,并要求学生对所种植的植物进行精心管理、仔细观察、认真做好观察记录。米丘林实验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活生生的动物、实物和植物材料,又成了学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场所。
五、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在实验探究中,往往有许多实验不是马上就能知晓它的结果,而需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结果,如蚕、青蛙的一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观察,像这样的观察,单在课堂里拿几件标本或实物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在家里自己亲手动手养一养,种一种,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探究。我教《蚕》时,课前先请学生自己在家养几条蚕,精心饲养,仔细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课内进行集体交流汇报。这样一来,学生对蚕的一生非常了解,课堂上人人有话说,个个举手发言。在交流会上,各学生纷纷拿着自己的实验记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动图画形式。另外,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通过课内与家里互相结合,使知识从感性认识自然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六、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
与本街道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老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例如把学生带到果园,了解果树的栽培与嫁接;到工厂参观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等等。

‘贰’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发课程资源

教学的“基本”的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前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或称之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或称之为“素材性课程资源”)。“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数量(师生比例)、图书馆、活动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等。对于那些长期在教学的圈子内部寻求教学变革方向的人来说,也许需要超越教学而获得“课程资源意识”。“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如果说“课程物质资源”所倚赖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一种固定化的、消费性的、“耗散材料”式的资源。那么,“课程人力资源”所倚赖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主动精神和人格品质”等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性的、生成性的、精神性的资源。当然,二者有相互交叉的可能,并非绝对的划界。

一、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涉及对教材的“再度开发”、“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比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本,等等。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大体能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
有时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二)体验“网络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可以合称为“媒体资源”。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络资料、影视资料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逐步推广和加强,网络资源将发挥更大作用。“书本”(“课本”、“教科书”)虽然历来成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但“网络资源”将对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构成某种挑战。
网络教育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基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网络教育将改写教育模式,重新定义“教学”和“学习”。网络教育提供的学生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科书而言,互联网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学习方式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是对人类的传播方式变革的一种回应:从古到今,人类的传播形式大体有四种。首先产生的是口头传播。然后是书籍传播。第三种形式是大众传媒,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传播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以文字文本为基础,辅以多媒体的信息网络,不仅使信息数量成百上千倍增长,而且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质量,文字与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使阅读重新成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使阅读者的阅读兴趣、选择权利得到尊重。”
除网络资源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当教师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构成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美国学者布鲁巴克在对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做了详尽的梳理与分析之后感叹:“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本世纪初在教学方法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推进力,基本上已经耗竭了;教育家们平静下来,沿着

‘叁’ 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顾名思义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同时也应该包括一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综合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效率,也为创造有活力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 明确学科和目标 教师在使用资源之前,首先要明确学科的特殊性以及这节课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容易被唤醒的,如果他们的学习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只要作用于儿童的心理,就能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达到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信息技术最可能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比较大可能性和比较好的视听觉效果。 二、 尊重学生,共享资源 备课是一件比较繁琐的事情,上课前就要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而课堂上的使用仅仅只需要几分钟。如何使收集到资料能够有效运用呢?我是这样做的: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要求找出概念、定义,读熟例题,可以参考相关辅导资料,有疑问的、有不同见解的地方在书上做出标记。每节课开始时让学生阅读教材,借此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在学生阅读时我来回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阅读分析,同时也检查了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预习情况。这样做,大致了解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应用题理解程度,还知道了学生在哪些方面比较困难,灵活调整教学的侧重点。而让学生参与到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提高了我所准备的资料的时效性,也促使我更加精心地去把握住教材与学生。从我自身来讲,我在备课、上课、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提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并且在教学流程中地位是与老师平等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在学习中,学得积极、有趣,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为自主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 灵活运用,注重生成 当我们手中拥有了大量的资源,就要合理灵活地利用这些资源,首先,我们资源的使用是为了强调教学重点,降低教学难点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当学生只找到两种计算方法的时候,我用课件将长方形四条边分解,同时动画演示了拼图与组合,学生豁然开朗,而且一气呵成,找到了所有可以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办法,而且能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解释。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所以,我们在选择资源的同时,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情况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容易接受、容易理解,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肆’ 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哪些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策略包括敏于发现、勤于研究、善于捕捉。

‘伍’ 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一、根据学生实际,深度开发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为我们的教学树立了统一标杆和尺度。教材的编写反映了国家意志,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同时,又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从这一方面看,尊重教材,是不能偏废的,是教师首先具备的课程资源意识。但是,教材往往只是一个范本,在关注“共性”的过程中,很难兼顾“个性”的需求。因此,我们尊重教材的同时,不能把教材“神化”,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层面上来。这样,势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

1、开发教材的策略之一: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原则是“因地制宜”,具体说,要符合地方特点、校园文化、以及学生实际。

在六年级下册“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这一教学环节中,教材呈现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图,要求学生测量沈阳和长春两点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线段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对于海南学生而言,北方这两座城市很陌生,计算出两地实际距离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时,我把东北地区交通图换成了海南省交通图,要求学生计算海口到三亚的实际距离。有一位学生由于把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有的过程中出了差错,结果计算出海口到三亚的实际距离仅有三十多公里,另一位学生马上质疑:“海口到三亚只有三十多公里,这怎么可能?爸爸经常开车带我(从海口)去三亚玩,少说也有三、四个小时的车程,而且还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呢。” 多数学生去过三亚,对海口和三亚两地的实际距离有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很容易调动已有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数学模型。

‘陆’ 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校内和校外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校内和校外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身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生活实际,实现校外教育资源与校内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的不完整的教育模式,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的弊病,学生被局限在校园这个有限的空间中,与社区、与社会接触少,学校忽视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已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为保证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应正视当前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的能力与水平。
一、当前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现状
1、开发的无序性、短期性,缺乏整体性,导致校外社会实践资源闲置与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匮乏相并存的局面
长期以来,学校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应试教育偏重智力,忽视德体美劳;重视知识量,忽视学生素质、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重理论,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因此,社会实践活动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对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但在新课程方案中,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缺乏操作的具体内容。加上某些学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积极主动挖掘课程资源,从而导致这样一种局面,即一方面是既有的社区、社会实践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又是学校感慨资源的匮乏。即使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开发,往往也是短期的、临时的开发,或者是因校外因素影响而被动地开展,总的来说缺乏整体性。
2、利用的档次低、效率低,共享程度低,存在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低水平重复利用与无序管理的现象
由于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差别大,横向上联系少、借鉴少、共享少,各自为政,各校对同主题、同形式的校外社会实践资源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与利用。在纵向上,同一学校对既有的校外资源没有进行规范系统的管理和合理利用,没有物力人力的保证,没有深入挖掘资源潜在价值,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脱节,与德育主题相悖,体现不出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增进生活体验、进行缺陷补偿的要求。如目前一些博物馆、革命教育基地没有对学生免费开放,或者即使是免费开放的,但只是主办方简单的“开门接待”,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挖掘,所提供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往往教育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样,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也就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难以体现生活和经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二、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1、树立课改新观念,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所学校,要树立大课程观、大教材观、以及课程资源观。我们要认识到,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生活世界处处有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必修课、选修课一样,课都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我们要认识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而校外社会实践资源更是丰富多彩的,是学校课程的延伸,是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展,是师资力量的补充。因此,只有充分开发校外社会实践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实现高效利用,才能保证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2、开展调研,科学分类,形成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包”
校外实践资源是多元的,包括校外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等。校外社会实践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家长、社区居民、校外专家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人员。校外实践活动离不开他们的帮助与支持,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家政服务活动,就需要社区工作者、居民的大力支持。而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是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对开发利用好社会的物力、财力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若社会各部门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设备、经费、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给予帮助,对学生实现平等参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不可忽视对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的调研,它更为隐性,更不稳定,随着人员、政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校外实践资源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因此要建立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调研工作常规,定期不定期进行资源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
资源的丰富性,也决定了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无序性,资源往往是零散的。我们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校外社会实践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初步筛选,对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心中有数”,形成可供深入挖掘、综合开发的资源库、资源包。
3、精心开发,研制方案,高效利用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
经过调查分类的资源有的可直接利用,但大部分需要进行规划性开发。无论是直接利用,还是规划开发,都要做到三“结合”,进行有选择的开发:首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发和利用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要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它是学校文化的积淀,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的道路。最后,要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课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具有地方差别性、具体性、可感性,是校本课程最好资源。
只有与“三结合”密切相关的资源,而且只要与“三结合”密切相关的资源,我们就要下决心,花力气,主动与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联系商谈,深入挖掘,达成协议,使之成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去处”、“新形式”。如处于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学校,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田多地广的优势,建立“蔬菜水果种植”实验基地,成为学生的校外劳动实践资源。而在城市或处于文教区内的学校,则可充分利用城市或文化教育园区方面优势,与大中专学校、图书馆、社区、养老院等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关系,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开展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如利用养老院建立校外“义工”或“志愿者”队伍,对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熟悉“义工”、“志愿者”制度,增强他们的服务能力;如借用邻近学校的校园资源,开运动会、搞课外活动等,开展校际联谊,促进共同发展等。
4、强化管理,优化配置,共享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开发成果
一旦某一资源得到开发就要加强管理,备案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社会实践资源的管理办法。备案法要求对所有资源进行分类,对资源的相关负责人、联系人、联系电话、活动场所面积、适用程度、财力支持能力、可接收学生数、活动时间、安全保障等主要方面进行登记,存入资源库,随时调用。
校外社会实践资源要做好合理配置,进行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以利用现有资源为主,同时深入挖掘潜在资源。综合利用就是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主题,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选择地调用各种可用资源,以浓厚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体验,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循环利用是指对某一资源一经开发就要多次重复使用,发挥资源的最大的效益。例如学校与超市建立“学生导购员”社会实践关系后,学校定期、轮流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前往实践。当然,对于不利于学生、学校发展的过时资源,我们要优胜劣汰,及时淘汰。
共享是综合利用资源的重要形式,是循环利用资源的特有形式。例如,目前我市“古堰画乡”的“大港头”、“九龙”写生基地,已成为共享程度非常高的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而学校也一样,某个学校开发的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一旦成功,就应该毫无保留地推向社会,与其他学校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社会实践资源的教育效益实现最大化。
让我们大力开发利用好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搭建通往社会、通往大自然的桥梁,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需求,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社会实践资源,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柒’ 作为在校学生拥有哪些资源如何合理利用

人际资源
师资资源
图书资源
实训资源
好好学习
天天利用

‘捌’ 学校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张晓东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论着选摘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包含的意义范畴宽广,既包括教材这一重要的为人们所熟悉的课程资源,父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开发,还是地方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呈现与实施方式,都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井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显现平台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总的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有以下四个途径,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1.从学生的现状一度开义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国家级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和一般初中、普通小学的学生素质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同样是关于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的开发,对于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来说,可以在选择的量上和深度上超过一般的学校,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思考;一般的学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识性的介绍,让学生对家乡风貌有所了解.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即可。

二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量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潭。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成人化”的课程资潭,因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提供给学生自我构建的,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倒进学生的脑袋里。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潭的一十基础要素,并直接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比如,在西北某一个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学生们对当地黄土高原的民族音乐非常感兴趣,但是农村地区艺术类教师缺乏是个普遍现象,就连艺术课程开设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虽然学校可以开发西北民歌这一课程资源,但充其量大家只能简单地模仿民间歌手的演唱,更深一步从民族音乐本身去研究、去理解,恐怕就不行了,这种师资条件的欠缺就制约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看看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他们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们才能游刃有余.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比如,在扛苏南部地区的一所普通初中里,体育组里有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在体育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投入精神,他们每天清早就起床,风雨无阻,从市区赶到位于郊区的学校,和学生一起锻炼身体,这个学校的学生从不用突击训练,就可以在全市的体育比赛和中考中稳居头名,参加学校足球队、篮球队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像体育一样出众。该校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师资源积极进行各种体育类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生们踊跃报名,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同时也为其它课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探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教育部、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

“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各不相同,实际上就是要求农村学校从自身的特色出发.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

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声名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探,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糠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有的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多用点心思,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紧密接触,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虽。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美国是当今受毒品肆虐最为严重的国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吸毒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整个社会风气日下,道德沦丧。社会非常需要教育对此作出回应。为此,从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出发,美国许多中小学校充分开发禁毒教育课程资源,甚至还编写了专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有关禁毒方面的教育。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从社会需求出发,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二、管理执制:资源开发的切实保障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在人们对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和意义把握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课程资源得到及时开发,并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有效的管理是根本保障,我们要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为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直撑。

1.建立课程资源库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课程膏潭库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作用重大,教师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益。资源库里不仅要有大量文本、文献类的资源,还要有许多超文本类的课程资源,使资源的数量、品种、形式多样,保持库里资源的充裕丰富。

这种课程资源库不仅每个学校需要建立,并且要形成自己的特点,各级地方教育部门也应该建立课程资源库,更大、更充裕的图书馆,这样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向深入发展,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层的探究和体验,而且,还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把各组各类资源库联系起来,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多重服务和深度支持。

2.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纵向从基层学校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横向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的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

中小学校首先应该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的实施高不开课程资源的强大支持,课程改革为教师实施进程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这需要大量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填补,学校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资源章识;在各个学校形成个性、独自为战的同时,要加强校际间在资源开发方面的联系,一个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大家共享,整体提高课程实施水平,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各级地方教育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其它相关部门也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行指导,从更高层面促进课程资源的建设。

3.构建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尤其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第一步往往是最难走的.这种机制应该尽早建立,促使学校和教师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积极进行课程资潭的开发,把第一步迈好。

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的建设可以是体系化的.出台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资源开发奖惩办法,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控;也可以先在局部某些方面做点尝试,比如,在一些评审、评奖、评选先进等活动中,甚至在教师的职称晋级时.可以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成果指标。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会受到广大学校和教师的极大重视,肯定会促进课程资源开发网络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充分合理开发。

三、存在问题:问题资源的制约瓶颈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章识薄弱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镇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教师们应该也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已经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鞋师在实施课程时,仍然按照习惯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上一堂课的内容.20分钟就讲完了,下面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实际就是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童识,仅仅关注教材这一传统的课程资源,把教材上的内容敦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周围大量鲜话的资源进入不了他的视野,难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

2.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提到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新课程,马上就是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材,我们看到许多地方和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成果就是一本本的教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国家课程需要以教材作为载体形式,但是地方和学校在开发课程资源时,绝不能把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同于编写教材,尤其是不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

我们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材料,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所以,资源的载体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即使我们要用教材文本作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载体,这些教材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也不一定就是学生人手一本的课本,完全可以是教师讲稿、讲义,可以是供学生选择的资料,还可以是学生的操作材料等等,要坚决反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课本化",倾向。

3.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受时代与观念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课堂中,教师是主宰,是权威,以“讲”为主的教学活动贯穿了整个课堂,教材也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的t没有多大的弹性,更多地从教师如何教学的角度来考虑。这样一来,导致所谓好的教师就是采用“高超”的、学生喜欢的教法,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现在,则要突出强调一种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建课程的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要实现而且也必须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参考文献略

文章选自 《当代教育论坛》2003(9)

(1)、挖掘教材,沟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接近学生的认识水平

(3)、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4)、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物理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总之,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发、利用好课内外的物理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必定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天地。

‘玖’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它们以各种载体形式呈现出来,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广泛支撑。面对这么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和开发?首先,要做一个价值判断,哪些是学生们最迫切需要的,对于他们现实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这些资源应该得到及早优先的开发,把虽然学生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并不是特别强烈的课程资源留在后面开发;其次,还要考虑到具体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等一些特殊情况,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要能为他们所接受和理解,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地被学生内化吸收,就暂时不要开发。总的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有以下四个途径,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1、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因此,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从开发出来的资源的有效性出发,把关注学生的现状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 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国家级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和一般的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学生的层次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开发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同样是关于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的开发,对于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来说,可以在选择的量上和深度上超过一般的学校,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研究;一般的学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识性的介绍,让学生对家乡风貌有所了解,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即可。二 是要对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各种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是不一样的,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成人化”的课程资源,因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提供给学生自我构建的,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平台,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头脑中的课程资源倒进学生的脑袋里。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同时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个瓶颈,它将极大地制约我们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比如,在西北某一个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学生对当地黄土高原的民族音乐非常感兴趣,但是农村地区艺术类教师缺乏是个普遍现象,就连艺术课程开设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虽然学校可以开发西北民歌这一课程资源,但充其量大家只能简单地模仿民间歌手的演唱,更深一步从民族音乐本身去研究、去理解,恐怕就不行了,这种师资条件的欠缺就制约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看看我们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他们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这样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们才能游刃有余,对学校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比如,在苏南地区的一所普通初中,体育组里有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在体育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投入精神。他们每天清早就起床,风雨无阻,从市区赶到位于郊区的学校,和学生一起锻炼身体,这个学校的学生从不用突击训练,就可以在全市的一些体育比赛中稳居头名。更难得的是,参加学校足球队、篮球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像体育比赛中稳居头名。更难得的是,参加学校足球队、篮球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像体育成绩一样出色。学校利用这样的师资条件,积极开发各种体育类的课程资源,建设体育类的校本课程,学生们积极踊跃报名,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为其他课程的实施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总之,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教育部、农业部共同颁布了《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而且,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牧区的学校、林区的学校和渔区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各不相同,实际上就是要求农村学校从自身的特色出发,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 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名声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深,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要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有的新建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多用点心思,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让学生随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课程资源,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本次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拾’ 数学教学中怎样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资源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教学中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同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封闭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
4、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
1、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怎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老师是无法预料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观点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2、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由于新教材内容大多与生活、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
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开发教学资源不要冷落了课本,开发教学资源不要只图热闹。对教材的处理,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